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跨過鴨綠江》個人有感

觀後感6.39K

《跨過鴨綠江》個人有感1

這幾天在看跨過鴨綠江電視劇,被志願軍的精神和犧牲深深得感動着,他們確實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爲了祖國的和平,很多人永遠的留在了朝鮮,上甘嶺戰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着牀單死去的傷員,那些一聲都不敢發出痛呼的傷員,黃繼光,邱少雲,一個個鮮活的在我的腦袋中來回浮現,幾乎數次淚流滿面,最近我經常跟父親爭論,爭論人性中的自私,爭論天下皆爲利,兩個人爭來爭去,現在我真爲自己的淺薄和無知感到羞愧,但是其中我覺得欣慰的是,我說我愛我的祖國,愛這個社會,即便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很多現象都不值得去愛,但是,我們的父輩用自己的鮮血爲我們換來現在的生活,我有什麼資格不去愛她,與守護她呢,我的祖國人們勤勞,勇敢,聰明,努力,我又有什麼資格去嫌棄她們呢?

《跨過鴨綠江》個人有感

父親老是說覺得活着真沒有意思,又說他活的也夠本了,家人不懂,抱怨父親說這樣的話至子女於何地,不懂現在的生活這樣富裕,這樣平穩,爲何老是覺得活着沒有意思,而我突然好像稍微有點懂了,父親出生在1955年,他的三爺是烈士,他的爸爸從小就被日本人綁在吊繩上要他說出三爺的下落,父親因爲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驕傲,從小接受的都是這種精神,他的父輩的犧牲是爲了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爲了讓每個人都能平等的活着,所以在父親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這種大無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爭執,我說的人性中的自私和涼薄他不是不懂。他是更加嚮往那樣的生活。

最可惜的是父親這一輩子沒有當兵,爺爺死的早,家裏沒有壯勞力,他作爲家裏最大的孩子,必須和奶奶頂起這個家,他的一生,平淡安寧,但他心中一股火,一股精神,這股精神不在乎他是不是軍人,不在乎他能拿到多少錢,不在乎他現在吃什麼東西,住什麼房子,在家人輪番勸說和洗腦下,孤獨的支撐,倔強的.站着,這就是我的父親,你說他傻麼?不,那些爲了抗戰勝利的人們都是這樣的,有這樣的信仰支撐着,纔有了我們今天的生活,這個多麼寶貴,而我一度想要去改變他,再一次爲自己的無知而感到羞愧。

現在社會發展太快,快的我們早就不提革命前輩,早就沒有了犧牲自我的精神,人性中的自私,趨利避害的本性,以及高速發展的社會,每個人都在想多掙點錢,多兩套房子,無可厚非,人的本性,但如果有一天國家需要我的話,我會二話不說的獻上我的生命。

《跨過鴨綠江》個人有感2

作爲一部抗美援朝題材影片,電影《跨過鴨綠江》的故事走向、歷史事件、領袖人物和相關的重要形象都本着尊重歷史、忠於歷史的創作原則,大到風雲詭譎的國際格局和戰役佈局,細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羣像和戰鬥故事,都有極強的歷史揭祕感和現場還原感,這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中是一次新的嘗試。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認爲:自1956年電影《上甘嶺》出品以來,在抗美援朝專題影片創作中,以“實名制”來塑造角色,《跨過鴨綠江》是筆者所見的唯一一部。影片在追求史實性的基點上還力求達到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平衡與交融,有溫度、有亮度、有濃度地傳遞家國情懷。據悉,爲拍好這部作品,主創團隊在籌備期間認真研讀史料、仔細對待每一個拍攝細節,大到一場戰鬥設計,小到一封電報,都力求真實還原。全片無論是人物造型、空間場景,還是最終的視聽呈現,都體現出了極高的.專業水準和敬業精神,以此作爲對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最好的致敬!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認爲:影片《跨過鴨綠江》應是第一部將紀實性、全景式、傳記性和心靈性匯爲一體去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片。它有突出的紀實風格,嘗試以全景再現戰爭奇觀;它還是傳記性的,以彭德懷司令員爲主視角去透視戰爭中人的境況,尤以“心靈辯證法”的筆觸去摹寫人物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產生出直指靈魂深層的強勁力道,表明國產戰爭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邁出了新的有力步伐。電影《跨過鴨綠江》在展現中央領導戰略思維的同時,還深情致敬了浴血奮戰的志願軍將士:從志願軍38軍軍長樑興初、50軍軍長曾澤生、63軍軍長傅崇碧,到抱着炸藥包衝向敵羣的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用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口的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烈火燒身也不暴露目標的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以石頭充飢死守陣地的戰鬥猛將範天恩和全體335團指戰員......激烈恢弘的戰爭敘事、感天動地的英雄羣像,深深震撼着無數觀衆。

硝煙已散,山河無恙,昔日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衛家國的英雄兒女,值得我們永遠懷念。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評論所言:激烈恢弘的戰爭敘事,飽滿地凸顯了那些永遠屹立在天地之間“最可愛的人”感天動地的英雄羣像。白雪丹心,悲壯的吶喊、深沉的表白,迴響在我們的心間。勝利高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青春、熱血和生命的堅守。過江的不僅是一支威武之師、正義之師,更是一個偉大的戰無不勝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