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破繭》有感12篇

觀後感2.82W

《破繭》有感1

和薛瑞平老師的淵源從一年級開始,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每到我教完一個年級,即將進行下一階段的跨越的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拜讀薛瑞平老師的大作。那質樸而深刻的話語,總能撥動我的心絃,啓迪我的心智,撫平我的憂慮……

《破繭》有感12篇

《破繭而出的四年級》這本書,內容是那樣隨意、溫馨,既有遭遇後進生的煩惱,也有對班級管理的高見,更多的內容是記錄了她與學生開展閱讀的朗讀實錄、後記和許多的教後記,卻讓我真真實實地感受到了“洗盡鉛華也從容”。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薛老師一個個旗幟鮮明的教育理念:日誌中這樣寫道:“讓我們在耐心的時候付出足夠的耐心,在沒有耐心的時候擁有放平的勇氣,並非熱情減退,而是聽從自然的命令,調整了熱情傾注的方向。”“在我看來,成功的教育不是讓所有的孩子都考高分、都考及格,而是讓所有的孩子都不討厭學校,都願意呆在這個班級裏放鬆,讓他們覺得在教室安全自在,不遭受逼迫和羞辱,這是我的疼愛方式。”“要想讓(校外的、校內的)閱讀成爲班級普遍風氣,必須將讀書的種苗播種在課堂、耕耘在課堂。如此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所以一定要把讀書課固定到課程表內,讓讀書成爲學生學校生活的.一部分,讓讀書成爲呼吸一樣自然而又節律的事情。”……

想起自己的教學,想起自己的學生,不免捫心自問:對於孩子們,我有足夠的耐心嗎?對待他們參差不齊的發展,我的心態是否平和?我的學生是不是熱愛學校,熱愛班級,在班級成長過程中享受到了快樂和幸福?我的語文教學是否做到了讓學生“成爲一個熱愛閱讀、心靈柔軟的人”?……

在每個學期初的教學計劃中,我都會冠冕堂皇地寫道:“要注重培優輔差”,但實際上呢,都去“輔差”去了,培優工作基本上一片空白。對於那一部分不自覺的、成績差的孩子,我格外“偏愛”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給了他們,以免他們掉隊,拖班級後腿。但內心深處,我卻深感對不起班上的優生們,我在他們身上花的時間太少了,沒有讓他們得到更好的、更充分的發展!薛老師說得很有道理,“教師的決策一定要儘量讓集體裏最優秀、最勤奮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利益。班級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整列的火車。當最優秀者有足夠的空間大步前進的時候,整體水平必將得到強勁有力的帶動——身處其中的弱孩子,也終將不由自主被裹挾着進步得更快。”薛老師是這樣說的,她也是這樣做的。而事實證明,她這樣做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四年級了,我也很想在自己的班上試一試,加強培優工作的力度,爭取讓我班的“火車頭”更好地帶動班級列車穩步向前。

《破繭而出的四年級》中還有很多教育細節值得我細細品味,在即將開啓的新的教育征程中,我一定會向薛老師學習、踐行,讓班上的孩子們得到生機勃勃的發展!我期待着,我向往着!

《破繭》有感2

從《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到《破繭而出的四年級》,作爲教師的靈魂一直都被薛瑞萍老師的真知灼見洗禮着。她率真、隨性,張揚個性又不失可愛。讀她的書,常常會感嘆:這纔是教師真正的人生,手舞足蹈地吟詩歌,一絲不苟地領班級,紮紮實實地教語文,真心實意地去溝通……讀她的書,你會發現她所做的一切是那麼平凡,卻又是那麼的不平凡。給她一個班,她就心滿意足了,她特立獨行,卻心繫教育,一切都是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她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

看她的書,樸素的封面一如她樸素的人生。展卷而讀,常常會沉浸在她的課堂中,她的教育世界裏。一篇篇紀實的班級生活記錄,一課課的教學隨筆,樸實的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既有遭遇後進生的煩惱,也有對班級管理的高見,更多的內容是記錄了她與學生開展閱讀的朗讀實錄、後記和許多的教後記,卻讓我真真實實地感受到了"洗盡鉛華也從容"。

破繭而出的四年級,該是怎樣的一個階段呢?我常常在想,看着孩子們一點點的長大,一點點的懂事,一點點的豐盈着羽翼,而我,也從一年級的事無鉅細慢慢地開始學會放手。薛老師在書中這樣寫:四年級了,陡然沒有了那份熱情和耐心,爲什麼是四年級,因爲這時孩子已不需要從前的無微不至了。讓我們在有耐心的時候付出足夠的耐心,在沒有耐心的時候擁有放手的勇氣。並非熱情減退,而是聽從自然的命令,調整了熱情傾注的方向,就是這樣。確實是這樣,1209班的孩子我從一年級帶到了四年級,一開始他們的懵懵懂懂,不諳世事,如今的他們,已然褪去了稚嫩,宣傳班長會帶着他的宣傳小組佈置教室,找好出黑板報的材料,組織出好每期的黑板報;組織班長會和她的團隊策劃每一次的班隊活動,自己佈置黑板,自己製作課件,自己組織節目,六一、元旦的大型活動都不需要我來插手;衛生班長每天安排人巡查衛生,看到垃圾及時清理……更不用說中隊長和班長了,就像薛瑞萍老師所說的,孩子四年級了,如果我們事必躬親,最終結果是老師身心疲憊,學生能力弱下。這就是四年級,必須學會放手的四年級。

無論幾年級,讀書是我們必須的`生活。從《書聲琅琅的三年級》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薛老師是多麼地希望孩子們多讀書,多誦讀。在《破繭而出的四年級》中,她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閱讀朗讀的重要:"讓孩子熱愛閱讀,就是讓孩子熱愛生活,就是爲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溫暖明亮的底色,就是讓孩子獲得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們深陷其中的不完美的教育,不完美的生活,就彷彿是漫長無邊的嚴寒,且用朗讀,爲自己織一方厚實溫暖的素錦……"是啊,閱讀何其重要!朗讀何其重要!我多慶幸,在薛老師的帶領下,我一直在堅持着和孩子們一起學吟誦,一起讀詩詞,一起建造圖書角,一起去閱讀。今後的腳步更加不能停下,因爲,讀書必須進駐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血液,這將是我傾其一生所要追求的境界。

向薛老師學習!靜待,我的孩子們也能破繭而出。

《破繭》有感3

《破繭而出的四年級》,它既然不是什麼教育論也不是什麼爲班主任解疑答惑的書,而是由一位平凡而不平庸的班主任教師所寫的他所教班級的一個成長日誌。

在她的書中,既然並沒有什麼談到什麼教育理念也沒談到什麼新課程改革,但卻實實在在地打動了我:她自稱“草根教師”。她的的確確是一個“草根”,這麼多年,她一直呆在一個城郊結合部的國小,這麼多年,她一直帶着一個班,任教語文課並做班主任。

薛老師在58個孩子的心中種下了母語的種子、真誠和趣味的種子。她的孩子們多麼幸福啊,當他們長大成人,回憶起這個國小校裏度過的時光,不會不回想起曾經的那些誦讀童謠詩長大的歲月,那些薛老師講過的溫馨的一個個故事,那些讀過的一本本的有情有趣的好書,那些自己寫出來的稚嫩的'文字。

看着看着,始終萌發出這樣一個想法——希望自己是薛老師的學生。真希望自己是薛瑞萍老師班上的一位學生,哪怕只是一位普通的,只懂得傾聽的學生。當薛老師的學生肯定很幸福,經常能“品嚐”到精彩的繪本;可以和同學老師一起侃侃而談;可以爲了參加比賽贏得精美獎品而努力;時時刻刻汲取着文本的精華……那樣是多麼幸運,多麼幸福。但這輩子只能在書外成爲薛老師的學生了,但也許可以成爲像薛老師一樣的教師,即使只是幻想,也因爲自己有這樣大膽的想法而高興。讀過就會有收穫,不管那收穫是多的或是微乎其微的,只要對自己說:我讀過了,我收穫了!

《破繭》有感4

破繭而出的四年級到底是怎樣的四年級呢?走進薛瑞萍老師的文字,仔細讀來,才赫然發現,原來四年級就是四年級,是學生自然成長的一個時期,是老師該學會放手的一個時期。作爲老師的我們應該懂得在這個階段適時的放手,給學生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也許放手後,學生會“碰壁”、會“跌倒”、會“傷痕累累”,但是失敗、落後那也只是暫時的,他是在爲破繭而出積攢着無窮的力量。相信總有一天,學生們必將發揮出意想不到的能量,薛老師的大膽和放手最終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

薛老師在書中這樣寫:四年級了,陡然沒有了那份熱情和耐心,爲什麼是四年級,因爲這時孩子已不需要從前的無微不至了。讓我們在有耐心的時候付出足夠的耐心,在沒有耐心的時候擁有放手的勇氣。並非熱情減退,而是聽從自然的命令,調整了熱情傾注的方向,就是這樣。不錯,就像我們班的孩子,四年級了,不需要再像一、二年級那樣,什麼事都管,什麼事情都幫着做,整天嘮叨着如何把衛生打掃乾淨,怎麼樣才能養成好習慣等,也不用怕孩子一天沒有我的嘮叨,就完成不了一件事了。

四年級了,孩子們會做許多事情了,也懂得了許多道理。他們會爭着、搶着幫我拿本子,理講臺;自己安排每週的班隊活動;自己組織大掃除,而且安排得盡然有序,打掃得乾乾淨淨;全班同學一起美化班級,制定班規,再也不用我事事親力親爲了。假如學校有什麼活動或演出,我只要把要求說明白,班幹部就會帶領孩子們積極討論,挑選出最好地節目,積極排練,作爲老師的我,只要等待驗收就可以了,也許孩子們的節目不是最精彩的,但絕對是最用心的。薛老師所言極是,孩子四年級了,如果我們事必躬親,對班幹部工作越俎代庖,最終結果只會讓老師身心疲憊,學生能力低下。

仔細想想牽手太多也未必是好事,有時候反而會好心辦壞事。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吧!我想我以後一定這樣做,哪怕孩子們的表現暫不如人意,哪怕班級會扣分,畢竟孩子們在風雨中才能錘鍊自己,在失敗中才會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爲了孩子的獨立自主,讓我們學薛老師的做法,該放手時毫不猶豫地放手吧!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薛老師一個個旗幟鮮明的教育理念:日誌中這樣寫道:“讓我們在耐心的時候付出足夠的耐心,在沒有耐心的時候擁有放平的勇氣,並非熱情減退,而是聽從自然的命令,調整了熱情傾注的方向。”“在我看來,成功的`教育不是讓所有的孩子都考高分、都考及格,而是讓所有的孩子都不討厭學校,都願意呆在這個班級裏放鬆,讓他們覺得在教室安全自在,不遭受逼迫和羞辱,這是我的疼愛方式。”“要想讓(校外的、校內的)閱讀成爲班級普遍風氣,必須將讀書的種苗播種在課堂、耕耘在課堂。如此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所以一定要把讀書課固定到課程表內,讓讀書成爲學生學校生活的一部分,讓讀書成爲呼吸一樣自然而又節律的事情。”……

想起自己的教學,想起自己的學生,不免捫心自問:對於孩子們,我有足夠的耐心嗎?對待他們參差不齊的發展,我的心態是否平和?我的學生是不是熱愛學校,熱愛班級,在班級成長過程中享受到了快樂和幸福?我的語文教學是否做到了讓學生“成爲一個熱愛閱讀、心靈柔軟的人”?……

在每個學期初的教學計劃中,我都會冠冕堂皇地寫道:“要注重培優輔差”,但實際上呢,都去“輔差”去了,培優工作基本上一片空白。對於那一部分不自覺的、成績差的孩子,我格外“偏愛”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給了他們,以免他們掉隊,拖班級後腿。但內心深處,我卻深感對不起班上的優生們,我在他們身上花的時間太少了,沒有讓他們得到更好的、更充分的發展!薛老師說得很有道理,“教師的決策一定要儘量讓集體裏最優秀、最勤奮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利益。班級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整列的火車。當最優秀者有足夠的空間大步前進的時候,整體水平必將得到強勁有力的帶動——身處其中的弱孩子,也終將不由自主被裹挾着進步得更快。”薛老師是這樣說的,她也是這樣做的。而事實證明,她這樣做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四年級了,我也很想在自己的班上試一試,加強培優工作的力度,爭取讓我班的“火車頭”更好地帶動班級列車穩步向前。

《破繭而出的四年級》中還有很多教育細節值得我細細品味,在即將開啓的新的教育征程中,我一定會向薛老師學習、踐行,讓班上的孩子們得到生機勃勃的發展!我期待着,我向往着!

《破繭》有感5

這是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考門夫人收藏了一個天蛾繭。這個繭的形狀是一頭一條細管,另一頭一個大囊。考門夫人在天蛾出繭的這一天拿了一把剪刀,坐在旁邊耐心等。可許久不見天蛾,加上看見天蛾在細管裏垂死掙扎的樣子,考門夫人忍不住用剪刀把管子剪薄了些。

可是天蛾雖然毫不費力地爬了出來,卻只蠕動了一會兒就死了。大家都知道:天蛾原本是雍腫的大蟲,也沒翅膀,它是靠細管變細自己,壓縮出分泌物後纔有修長的身體的。這隻天蛾雖然在考門夫人的幫助下輕鬆地出繭,可哪能比得上自己掙扎成功的天蛾!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有類似天蛾破繭成蝶一樣的困苦之時。例如一則報紙上登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小時候學過一門手藝:吹哨學鳥叫。那可是不簡單的事兒啊!每天必須捏着脣,嗓子吹啞了,被師傅罵了,家人不同意了……這些問題和麻煩,都像一道道屏障,在不停地爲難他,他卻一點兒也不放棄,總算“見了彩虹”,成了一名方圓幾十裏內家喻戶曉的藝人。

在我們國小生的身邊,也有許多不期而遇的麻煩接踵而來:考試考了個三十名,你是否會失去當狀元的信心?奏樂因一個指法不會,你是否會放棄這門很好的手藝?不,你應該選擇“否”!成功的人並不是天生就一帆風順的'人,而是在困難中站起來的人。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像自己掙扎而獲得好身材的天蛾一樣,承受住成長的磨難,成爲優秀的學生!

簡評:聯繫原文要點,表達了個人的見解!認識有深度,分析很透徹!

《破繭》有感6

這是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考門夫人收藏了一個天蛾繭.這個繭的形狀是一頭一條細管,另一頭一個大囊.考門夫人在天蛾出繭的這一天拿了一把剪刀,坐在旁邊耐心等.可許久不見天蛾,加上看見天蛾在細管裏垂死掙扎的樣子,考門夫人忍不住用剪刀把管子剪薄了些.可是天蛾雖然毫不費力地爬了出來,卻只蠕動了一會兒就死了.

大家都知道:天蛾原本是雍腫的大蟲,也沒翅膀,它是靠細管變細自己,壓縮出分泌物後纔有修長的身體的.這隻天蛾雖然在考門夫人的幫助下輕鬆地出繭,可哪能比得上自己掙扎成功的天蛾!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有類似天蛾破繭成蝶一樣的困苦之時.例如一則報紙上登的故事:一位老人在小時候學過一門手藝:吹哨學鳥叫.那可是不簡單的`事兒啊!每天必須捏着脣,嗓子吹啞了,被師傅罵了,家人不同意了……這些問題和麻煩,都像一道道屏障,在不停地爲難他,他卻一點兒也不放棄,總算“見了彩虹”,成了一名方圓幾十裏內家喻戶曉的藝人.

在我們國小生的身邊,也有許多不期而遇的麻煩接踵而來:考試考了個三十名,你是否會失去當狀元的信心?奏樂因一個指法不會,你是否會放棄這門很好的手藝?不,你應該選擇“否”!成功的人並不是天生就一帆風順的人,而是在困難中站起來的人.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像自己掙扎而獲得好身材的天蛾一樣,承受住成長的磨難,成爲優秀的學生!

《破繭》有感7

由一個黑珍珠一般的子兒,變成了一個肉乎乎的蠶兒,到沉睡於繭中的蛹,羽化成了一隻振動透明的薄翼的蛾,這就是蠶這個神祕精靈的一生了!

想必在座的同學們都養過蠶,蠶一生的變化都是大家所聽到過或看到過的。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悟出了這其中的哲理,例如單士兵。

單士兵寫了一篇文章——《破繭成蝶》。講述了蠶兒破繭成蝶的過程:“當可愛的蠶兒吸取了充足的甘草潤澤後,便用生命的絲織繭而棲,生命被黑暗覆蓋,沉埋於寂靜之中,蘊蓄着一次生命的復活。終於,它破繭化蝶,完成了生命本質的一次飛躍。”描述了蠶破繭成蝶後的輕柔之美:“它振動着透明的薄翼,時而以舞者的姿態翩飛於屋檐下,時而款款行走於牆壁上。”闡述了自己對破繭成蝶的理解:“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是那麼專注於自己的'生命,用重生來拒絕死亡,穿越了生死之界,讓生命得以絢爛。”

其實破繭成蝶這個過程類似於我們戰勝自己心中產生的絕望。在很多時候,當我們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結上一層自己用絕望與迷茫所織成的繭,但如果我們必須要面對考驗,必須要戰勝考驗,我們就必須用心咬破這自己構築的外殼,儘管這一過程會非常難熬,非常痛苦,但對於生命而言,它又實在是一種必然,包括面對死亡,一個能坦然面對死亡的人,也一定是一個能坦然面對挑戰,面對困難,面對生活的人。

法國古典畫家安格樂說過這樣一名話:“卓越的藝術成就只有用眼淚才能取得,誰不飽受折磨,誰就不會有信心。”

所以破繭成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如果無法避免,何不勇敢面對,享受新生與成功的喜悅。

《破繭》有感8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不是讓所有的孩子都考高分、都考及格,沒有煞氣的教師是誤人子弟的庸師,沒有家長配合的教學是單腳走路,四年級不放手的老師是無能的老師。”喜歡這句話,因爲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獨生子女居多,如何把握懲罰的度有時會遇到很多麻煩,看到這段文字,我釋然。

094班這些孩子不是我自己一手從一年級帶上來的,但是我剛接手的時候,就從教他們怎樣整理書包、怎樣把地掃乾淨到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件事情都在操心。如今學生上了四年級,我該學會放手。薛老師所言極是,孩子四年級了,如果我們事必躬親,最終結果是老師身心疲憊,學生能力弱下。如何放手,希望在即將開始的工作中我能做好。哪怕孩子們的表現暫不如人意,哪怕班級工作會扣分,畢竟孩子們在風雨中才能錘鍊自己,在失敗中才會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古人云:“鬆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爲最。薛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她在書中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閱讀朗讀的重要:“讓孩子熱愛閱讀,就是讓孩子熱愛生活,就是爲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溫暖明亮的底色,就是讓孩子獲得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們深陷其中的不完美的教育,不完美的'生活,就彷彿是漫長無邊的嚴寒,且用朗讀,爲自己織一方厚實溫暖的素錦。”如歌的文字似流水徜徉在我的心底,我慶幸着,慶幸獨特的作業——每週的閱讀筆記,各式各樣的晨讀,慶幸孩子們能像呼吸一樣,自然而又節律的每天誦讀《國小生必背古詩180首》,慶幸我們我們的學生也在藉助一方閱讀爲自己一生的發展帶來滿目燦爛。在即將到來的四年級,我該如何放手呢?以小組的形式自我檢查,還是互評互論?

《破繭》有感9

從《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到《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從《我們二年級啦》到《書聲琅琅的三年級》,再到剛剛讀完的《破繭而出的四年級》,已經讀完了薛瑞萍的五本專著了。

每本書讀完最後一個字,總有話要說。行動的懶惰遏制了說話的衝動,“讀後感”變得像冬日裏的剩飯一樣——涼了。“書”讀得不少,“感”寫得不多。雖說讀書不是爲了寫讀後感,但寫下來不啻是對讀書的梳理,思想的錘鍊。今天,姑且說點什麼吧!

序言裏,薛瑞萍寫道:

“兩眼一睜,忙到熄燈。躺在牀上,想着學生。”這話真實道出瞭如今中國小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生活狀態。

“幽幽萬事,健康爲大”。

感動於薛瑞萍對教師現狀的.關注。我也時常感到自己的脆弱——對教材不能駕輕就熟,對班級管理不能駕輕就熟,對自我行事不能駕輕就熟,脆弱到一掰就開,一刺就破,一碰就碎。“教師是專門提供精神幫助與成長支持的行業”,現實與理想的距離之大帶給人的是無邊的看不見的隱隱的痛。

做着自己的薛瑞萍淡化了這種痛,甚至和孩子們在一起,她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快樂着自己的快樂——《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

懂得取捨

薛瑞萍在20xx年8月31日《八八六十四》的工作日誌中,講述了新學期已經60人的班級,還要再增加四個因村小解散來借讀孩子的故事。

薛瑞萍找校長希望借讀生能分到興園或夢園學校。回到家裏,心中又忐忑。拒絕,覺得自己太殘忍、作孽;不拒絕,教室密不透風;分班又不現實,最後選擇聽天由命。最終結果,照單全收。薛瑞萍說:“這下我是全校最踏實的人了,這下我們班再也不會進人了。再來一個,就只能坐講臺了。”

找校長——聽天由命——照單全收——全校最踏實。踏實來自於“照單全收”,不至於對不起那四個孩子,不至於對不起孩子背後的家長;踏實來自於“我們班再也不會進人了,再來一個,就只能坐講臺了”。若還有學生需要進來,不是我薛瑞萍不讓進,是教室實在容不下啊!心靈包容與柔軟的薛瑞萍還透露着小可愛。

學校教導處推薦的“小白卷”, “多一套卷子,就多一份負擔。既然訂了就得做。算一算,連做帶講,一套卷子一學期下來,至少要耗掉整整10節課。整整10節課,夠我給孩子們念好幾回《醜小鴨》呢。”“就是免費,我們也不要!”多鏗鏘,多決絕!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勸取其豐”。

紮實前行

挺喜歡“紮實”這個詞,分開來解應該是扎進去實實在在地做。小貓一會兒捉蜻蜓,一會兒捉蝴蝶,一條魚也沒有釣到;小貓學着

媽媽的樣子,坐在河邊,一動也不動,過了好久,小貓終於釣到了一條大魚。這大抵是一心一意紮實做的最經典的故事了。

薛瑞萍日記有要求。“四年級了,你們還是每天三篇日記,字數300以上。老師呢,每週兩篇,字數20xx左右。”

每次測驗結束,薛瑞萍都做分析:

期中測驗情況彙總:

96——90分,13人;

89——80分,34人;

79——70分,11人;

69——60分,5人;

不及格,1人。

值得大力表揚的有:朱翔宇(95),張思凡(93),邢虎威(90),李志成(89),張芫玲(88),朱紫暉(87)。

試題難度中等偏高,很多題目看起來容易,其實頗具迷惑性,要想取得好成績,必須是既紮實又靈活。第六題“修改一段話裏的錯誤(錯別字三個,標點符號一處,語病三處)”是從沒遇到過的“超標題”,平均丟分有4分之多。所以,面對看起來不是太好的成績,教師並不十分沮喪。

“事實證明,不抓誤人子弟,不抓白不抓。”薛老師如是說。

我的課堂我做主

某日某地,某教研專家的講座一結束,聽講座老師議論紛紛:“語文課不該講分段?這叫什麼話?”“感悟就是一切嗎?邏輯思維能力難道就一點都不重要?”……薛瑞萍說:“專家意見,姑妄聽之。來到這裏,我們有耳可聽,更有腦可以思考。總之呢,你的課堂你斟酌。對於不站課堂的專家的關於課堂教學的態度,我們尤其當報審慎的態度。”

《破繭》有感10

近期,我有幸從圖書館借閱了由移居美國的黃宗之、朱雪梅夫婦通過自己的科研事業和教育子女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並揉和了不少經驗教訓著成的《破繭》一書。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兩對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洛杉磯的中國父母教育兒女的故事。同樣的心願,同一個夢想,驅使他們爲了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上一流的大學,即使吃遍異鄉所有的苦,仍然義無反顧地移居美國。

兩個家庭,兩種不同的環境,兩對夫婦,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讀過這本書,我有許多的感慨,也與文中的許多觀點產生了共鳴,更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反思我們自己。

讀書的確重要,但知識更重要。讀死書,死讀書,書本上的知識不加以靈活運用,那樣便只是讀書的機器。而中國父母自大孩子出生以來,就只希望他們長大能好好讀書,把一張張成績單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不管孩子是否像羊吃草一樣把學到的知識消化掉,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反正成績優秀才是硬道理。爲了孩子的明天,爲了孩子的未來,更爲了體面,他們通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對孩子的愛,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對其感興趣,不管三七二十一,孩子就必須遵循自己的規劃,沿着自己的完美規劃走下去,不偏不倚,三歲學芭蕾,五歲學國畫,七歲學薩克斯。孩子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滿滿的,這還是孩子嗎?這簡直就是所謂的試驗品,犧牲物,太可怕了!

‘‘你能好好讀書,是爸媽在美國唯一的希望’’。多麼簡短的一句話,卻蘊含了多少期待,多少辛酸和多麼深厚專注的情感,往往在背後支撐它的就是父母對兒女分外的呵護和包而辦之的保姆似的教育方針,家長會成爲孩子們安全的港灣。而在西方則不然,他們通常會採用放寬式的教育方法,不會有包辦的.現象,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會給予孩子一些指導意見和建議,他們只是孩子面前的一盞航燈。究竟是安全的港灣還是一盞航燈,這就是中國與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別,是兩種教育制度之間的裂縫,也是兩種教育觀念之間的裂縫。在西方許多國家,有不少富翁寧願把鉅額的財富在自己死後捐給慈善機構,也不願直接留給自己的後代,就怕後代因爲有了大量的財富而失去自我奮鬥的意志和艱苦創業的精神。而中國呢?

當今社會,是一個智慧與能力齊飛的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許許多多的新事物也相繼登場,世界也因此變得色彩斑斕,面對此情種種,家長往往會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安排孩子的生活。這不能說是錯誤的,但至少一定合理性與科學性的。孩子再大也是孩子,誠然,從輩輪上是這樣,可能力和年齡上來說,就是不對的了。因此,家長也應該適當的鬆開手,更多的與孩子互動,更多的理解孩子,從而讓孩子自己在風雨中茁壯成長。不要擔心他們會跌倒,跌倒了可以再爬起來。如果沒有跌倒的機會,今後怎麼會知道什麼路可以走,什麼路不可以走呢?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這樣不是更好嗎?

《破繭》這本書引發了我無盡的思考和感慨,我需要好好想想,再想想。

《破繭》有感11

雖然現在是一隻最不起眼的毛毛蟲,但我堅信,只要努力,依然會變成一隻最美麗的蝴蝶。——題記

我們都知道,不管毛毛蟲有多醜陋,但最終都會變成蝴蝶。就如我們,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會長大,都會承受更多的風和雨。使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還是用消極悲觀的心態去面對,都由自己選擇。

就像現在的我們,只是一隻不起眼的毛毛蟲,所有的努力,只爲了破繭成蝶。雖然路上會很難,但只要堅持下來,回頭看看,什麼都是美好的。

然而,想要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是要付出代價的,就像這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一樣。不付出努力的結果,永遠都不是好結果。

在我們周圍,名義上在學校學知識,可事實一問三不知的`人真不少。相反的,還有一種人,他們或許不聰明,但他們努力的完成每一件事,雖然現在很不起眼,可是,總有讓我們刮目相看的一天。

每一個成功的人往往都不是最聰明的,但絕對是最努力的。那些站在巔峯上的人物,也是靠努力得來的,只因爲他們更會堅持,更會承受。

要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當然只靠自己是不行的,還需要靠那些對我們人生道路上有幫助的人,比如父母、老師、朋友……父母會教你怎樣生活,老師會教你知識,社會會教你怎樣做人。學與不學在於自己,“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還要自己去面對風和雨,如果一次挫折就讓你一蹶不振,那你永遠得不到鍛鍊。就算成爲一隻蝴蝶,一遇到大風大浪,依然避不過災難。

不只是人,毛毛蟲也可以選擇自己的命運。它可以每天呆在家裏,吃喝玩樂,到最後成繭。或許在繭中死去,也或許出繭後承受不了大風大浪,安然的死去。它也可以努力的使自己成長得更好,即使是破繭成蝶後,也依然很努力的生活,它可以戰勝暴風雨,完成它的夢想。也可以讓我們知道,即使是嬌弱的蝴蝶,只要努力,就會活得更好。

雖然一開始的毛毛蟲是不起眼的,甚至是自卑的,但只要經過一番努力後,終於破繭成蝶。那時候,便是一隻耀眼的蝴蝶,無與倫比,就算遇到再大的風浪,依然會堅信自己能成功。

就算迷途的惆悵,已讓我迷失方向;

就算途中的創傷,已讓我遍體鱗傷;

就算其中的艱難,已扯碎我的手臂;

我依然堅信,光明就在前方,成功近在咫尺。

《破繭》有感12

在第一章就重點強調了設計和藝術不對等,相信這句話只要略懂設計的人都能懂,但能真正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時常聽到,我覺得這個地方應該這樣,那個地方我覺得應該那樣!這邊想說的是藝術是感性的,而設計是理性的,但往往在現實工作中很多設計朋友都喜歡在設計的時候加入感性的元素。當我們在欣賞畢加索或者梵高的畫作時,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也相信會有更多的人會說看不懂,比如我,所以說藝術更多的是作者在表達個人的情緒,從而引起觀看者在情感上的共鳴。而設計是理性的、嚴謹的、創意的,比如我們在app中突然彈出一個紅色按鈕時,這就意味着警告,也相信沒有人會把警告的按鈕做成綠色的。本書前面幾章更多的是在說明一點:設計不是漂亮的'界面而是爲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解決“人”的實際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有一個好的體驗,這纔是所謂的好的設計,好的體驗。很多朋友在拿到一個需求的時候,就立馬打開軟件畫各種流程圖,做各種好看的界面,其實這往往是產生糟糕設計的來源。福特在問他的客戶想要一批怎樣的馬的時候,對方說“我要一批跑的最快的馬”,如果那時福特給對方一批跑的很快的汗血寶馬,相信福特汽車都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出世,所以當我們拿到一個需求時應該是去分析對方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而不是一味的爲了設計而做。就剛說的例子中,對方真正的需求是“快的,安全的,像馬一樣可以控制自如的一個東西”。

很多時候我們把設計想象的很美好,但現實工作中往往遭遇“一羣指點江山的神”,甚至揹負着“美工”“作圖的”稱號,更是在項目中毫無話語權,產生這些情況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你的專業技能確實不過關;你的溝通能力並不好,也就是說你情商低;上面有一個強勢的pm或者干涉過多的SX領導等等。總結起來也就是自身因素+外界因素,自身的專業技能不能靠一天兩天就能得到一個提升,需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恆的堅持,並且不僅僅是隻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更需要在本專業的基礎上形成一個T型結構,也就說你做UI的不能只關注視覺效果,也需要懂交互,懂產品,懂運營。外界因素不是我們所能掌握的,但我們可以在專業技能之外提升自己的情商,學會好好說話,懂得如何說話如何有效的溝通!這邊需要強調的是溝通和有效的溝通純屬於兩碼事,如果在溝通期間說的都是一些廢話那不如不說,一定要學會不說廢話,要說就說點有用的。我們每天都在說話,都在交流,怎麼做到有效的情商高的溝通,總結成幾個字:不膽怯,自信,會換位思考,懂得尊重,傾聽。

在工作中你可以技術不是滿分,溝通不是滿分,但你必須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很多人都習慣性的當伸手黨,這是我最嫌棄的也往往是公司最不喜歡的,公司招你就是讓你來解決問題的而不是等着別人來告訴你答案,然後僅僅去執行一下。好了,說了一堆廢話,結束,共勉之~

標籤:破繭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