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呼嘯山莊》觀後感

觀後感1.39W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嘯山莊》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嘯山莊》觀後感

《呼嘯山莊》觀後感1

“我很想駐留在那個光輝燦爛的世界去,永遠沒有煩惱,不是以淚眼的朦朧去看它,也不是以痛苦的心情去追求它,而是真正的和它一起,在它之中。”

這是希斯克利夫在影片中,作爲吉普賽人沒有表達出來的心聲。世界的黑暗,人類的冷漠,競爭的黑暗,平添了他對世界的怨恨和報復。

歷史上的吉普賽人,身上淌着流浪的血液,有着保守和倔強的民族性格。他們拒絕與其它文化的融合,世代保留對於浪漫的嚮往和流浪的追逐。當凱瑟林到外面接受 “文明洗禮”回來後,希斯克利夫感覺眼前的這個女人陌生而又熟悉。他不願意改變自己,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他依舊內心奔放,熱愛流浪。但他卻擔心凱瑟琳的靈魂離他遠去,他害怕凱瑟琳不再是那個追求無限自由和嚮往浪漫的情人。即使她的奔放,她的美麗,她的迷人,那麼的魂牽夢繞着他拿不羈的靈魂。

而故事的悲劇,也就順着希斯克利夫不願看到的方向發展,凱瑟琳變得“優雅、從容”,她尋求安穩的生活和一個溫柔的的丈夫。

靈魂的距離在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之間拉開,他們對生活的期待和追求已經開始背離。凱瑟琳兄長亨德利對希斯克利夫皮鞭和辱罵的“伺候”,無疑加劇了故事的矛盾點,希斯克利夫開始伺機報復,邪惡在他的身體裏滋生。凱瑟琳和埃德加德的婚姻,更是助長了希斯克利夫內心的邪惡之火,他開始對亨得利有計劃的實施比死亡更可怕的生存摺磨。

浪漫,是吉普賽人的天賦,在吉普賽人看來,這從來都不需要學習。而希斯克利夫即時仇恨,即使失望於凱瑟琳的婚姻,依舊深情款款於“如果你還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着,那麼這個世界無論怎樣,對我來說都是有意義的;但如果你不在了,無論這個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裏,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個孤魂野鬼。”凱瑟琳血液裏培養的浪漫和對自由的嚮往,讓她的靈魂相伴希斯克利夫。然而埃德加溫柔的守護和愛戀,讓凱瑟琳無法擺開婚姻的束縛。在埃德加的守護和希斯克利夫靈魂的召喚中,這場“三角戀”纏繞着愛與恨的壓抑。

希斯克利夫決定,不是決定,是吉普賽人天生的倔強,使他死守愛情。他要懲罰一切讓他失去愛人的人,尤其是亨得利。他想帶着凱瑟琳在愛情海里面翱翔,而一旦他的愛情之翼被折斷,他身上所有美的聖潔和浪漫,卻也消散開去,他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他要統治邪惡和黑暗,正是這樣雙重的矛盾,帶給他無限的壓抑。這種壓抑,伴着凱瑟琳的存在而存在。卻沒有伴着凱瑟琳的離去而消散。

他要懲罰,他要報復。他不放過亨得利的兒子林頓,他甚至對自己的孩子,也沒有過多的仁慈。他讓小凱瑟琳和林頓結婚,他不甘心用亨得的死亡彌補失去的愛情,他要讓死去的亨得利痛苦,讓活着的亨得利靈魂——林頓,繼續償還他父親遺留下來的情債,可憐的林頓最後抱病死去。他報復了整個事件相關的人,卻贏不到肉體和靈魂都與他同在的凱瑟琳。在兒子和小凱瑟琳的相愛中,他似乎看到了那個她。於是他懷抱着對凱瑟琳獨一無二的回憶和佔有離去。

死亡,終於爲這場陰暗和壓抑的報復,畫上了句號。

《呼嘯山莊》觀後感2

呼嘯山莊,我舍友以爲是武俠小說,其實跟中國的武俠小說,這本英國文學名著着實平淡很多,多到沒有絲絲讓你想讀下去的慾望,就像同學說的,這是一部讓人半途而廢到欲罷不能的作品。可是對一本書不能完整的讀下去的那種欲罷不能的.不甘卻不斷的驅使着我一頁一頁冷眼旁觀着故事裏的人一步步走向深淵的命運。

是的,這是一部充斥着黑暗和墮落的黑,出版後一直受排擠,甚至覺得作者有病才寫出這麼變態的小型社會以及主人公之間如此熾烈而又畸形的愛情。但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這本書的價值也慢慢的凸顯出來,19世紀的倫敦,如果還寫的出來鳥語花香那倒是真的不正常了。

第一本沒有一口氣想讀完的書,最後還是讀完了。畢竟,看了那麼久的故事,看到主人公最悲慘的時候,就此擱置,心裏總有惦念。不過對一個大三了還沒正經八百談過戀愛的女生來說,理解裏面所描繪的那種刻骨噬心的感情真有點力不從心。

“愛一個人,不是因爲他有多優秀,而是因爲他更像自己。”這是女主凱瑟琳說的。不是說互補的兩個人才更合適嗎?所以,凱瑟琳沒有嫁給本書的最大boss希斯克利夫。因爲當時的希斯克利夫地位太低,而當他足夠和她匹配的時候,她卻早爲人婦。但即使這樣,他也不值得可憐,如果知道他以後的所作所爲,我甚至覺得他不配得到凱瑟琳的愛!當愛到最後剩下的只有恨,整個世界都會氤氳在一股讓人窒息的空氣裏,而希斯克利夫的恨,毀了兩個大家族。

這是第一本男主角讓人深惡痛絕的作品。說他不是人,這肯定不是我說的,這是作者說的,是包括男主自己的所有角色說的。但看到最後,我卻自扇嘴巴地可憐起他來,這個“可憐”我真是用的小心翼翼的,生怕這個人會從書裏走出來撕爛我一樣。因爲即使最後會讓人可憐,他還是非常有“個性”的走了。結果就是甚至僕人都不敢走進他的屍體。他用最後的他自以爲完美的姿態走完了他的一生,而我,就在合上書的那一剎那,突然不恨他了。

人的認知真的很可笑,一個一生光明磊落樂善好施的人,如果最後動了點歪念吞了點善款,便會被人打上壞人的標籤。而一個窮兇極惡打家劫舍的人,最後把他的最後所得捐出來,卻可以給他的晚年貼上美名,這是多麼的不公,可明知如此,我們大多數人卻管不住自己的思想,更管不住自己的心。

不知道是否劇透了太多會影響大家的閱讀,但既然提到這本書也免不了說上那麼幾句。我萌萌噠舍友說劇透什麼的最討厭了,不過這本書說不說劇情都一樣,因爲看了簡介估計也猜到了結局(作爲一中國遊客絕無貶損英國文學之意)。或許是所屬的文化不同,所以理解上缺少了那麼點意味。但就文學的角度來說,人物性格形象還是塑造的很成功的,氣氛渲染的也是可圈可點,敘事方式就當時來說也算別具一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