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屈原列傳》讀後感

觀後感1.0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屈原列傳》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屈原列傳》讀後感

《屈原列傳》讀後感1

自屈原投江之後,他便一直被人所懷念。先民們設立一個節日來紀念一個人,並且延續兩千年之久,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心和嫉惡如仇,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贏得了後人對他的永世敬仰!

然而,敬仰之餘,我常常會生出一些想法。死,固然不失爲一條保持清白、抗爭世事的途徑,但這其中難免包含着一些怯弱和無奈。當一個人理想破滅,處於窮途末路之際,死難道就是唯一的選擇麼?屈原之死,確實悲壯,但相比之下,孔夫子的那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頑強鬥志,不更令人敬仰麼?人生怎麼可能沒有挫折呢?一旦遭到巨大災難,就以死來解脫,不顯得太消極了麼?文天祥被虜,本想求死,可他終於還是“隱忍而行”。因爲他心中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將以有爲也”。是這個信念戰勝了求死的念頭,支持着他鬥爭直到最後。

我認爲,有時,活着比求死更艱難,也更偉大。我敬仰以身殉國的`志士,但是那些面對覆滅毫不退縮,寧肯讓災難徹底毀滅自己也絕不肯以死來逃避災難的人,不是更讓人敬佩麼?

屈原不應該選擇死!

屈原之死對國家有害而無益。倘若屈原能夠以國家爲重,忍受巨大痛苦以爭取機會重建楚國,這希望雖然渺茫,但只要他活着,就不能完全不可能。如果他能從漁夫的話中得到一些啓示,不再那麼鋒芒外露以遭人嫉恨,而是努力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去抗爭,或許歷史會翻開新的一頁。這,難道不比死更有價值麼?

我同情屈原,我敬仰屈原,我歌頌屈原,但我不由得深深感嘆:屈原之死,悲哉!悲哉!

《屈原列傳》讀後感2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我們不能抵抗的困難會讓我們動搖對這個夢想的信念,但是我們就要執着的堅持於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運屈服低頭。而屈原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傳》中,他兩次被流放,一次是因爲懷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爲子蘭的讒言。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導致很多的達官貴族不滿,但是屈原在爲祖國積極培養人才。可是楚國的貴族政治,以日趨沒落,楚懷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國的張儀以重金收買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懷王的寵妃鄭袖,造成一個全面的政治攻勢。事後,屈原便找到楚懷王,要楚懷王聽從他的建議,但楚懷王的寵妃和大臣們百般阻撓,最後沒聽從屈原的建議。過了一段時間秦兵大舉來襲,最終楚國滅了。屈原回首再回首,擦乾了自己的眼淚,最後終於抱起岸邊的一塊記錄楚國輝煌、中落的歷史的江石投入了奔騰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嗚呼。

在這個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濃厚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精神,面對國家的滅亡屈原並不是去取悅新的國王,而是毅然決然的抱着石頭跳下汨羅江,譜寫了一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讚歌。而且,我們應該遵從自己的理想,讓自己不再有遺憾,這樣任何的困難都不會阻擋我們的腳步,因爲我們已經經受住了夢想的考驗,該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了,而且我們應該時刻清新自己的'頭腦,不讓自己的頭腦變得像黃河的水一樣渾濁。

其實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應該學到的是人只有在經歷困難的時候纔會爆發自己的潛能,將自己的困難變成自己的墊腳石,讓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個又一個的“高峯”。

《屈原列傳》讀後感3

這一篇顧名思義,寫了兩個人,屈原和賈誼。兩個的早年經歷和個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學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誣陷抵毀,然後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羅江自殺身亡,賈誼流放長沙抑鬱而死。

簡單的說這一篇就是這樣。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記述屈原和賈誼的文章詩詞,大抵都是悲憤喊冤之辭,“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總之,是這個世界錯了,我沒錯,世既不容我,我將離世而去。

這兩人都是飽學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沒經過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罵我,我的確有點站着說話不腰痛,不過學歷史就是要以史爲鑑,客觀分析,容不得半點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際遇有伍子胥慘嗎?有范雎慘嗎?他們都可以重振旗鼓,東山再起,爲什麼他不能?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世界的確是極其不完善的,古往今來,有太多的懷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誣陷抵毀從此失意的`有識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搶地怨天尤人的詩詞引發古今無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鳴,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實,從某種角度說,屈原的不如意的際遇加上他抑鬱偏激的個性,當然還有他的文學造詣成全了他作爲一個文學家的成就,所謂憂愁憤怒出詩人,就是這個道理。

《屈原列傳》讀後感4

自懷石投江之後,屈原便一直爲人們傳誦至今。先民們專設一個節日來紀念一個人並且延續兩千年之久,這至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嫉惡如仇,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贏得了後人對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動地,氣貫長虹。

每至端午。每每讀到《屈原列傳》中“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動得潸然淚下。不難想像,作爲一個“真正直行,竭忠盡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謗直至被貶,作爲一個有着強烈愛國之心的國之棟樑,眼看祖國山河破碎而自己卻無天之力,這該有多痛苦!在極端痛苦之中,用死來求得永恆的解脫,以死來保護自身的清白,以死來報效祖國,這實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動,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感動景仰之餘,我常會生出一些疑問,死,固然不失爲一個保持清白、抗爭世事的途徑,但這未免夾雜一些懦弱和無奈。當一個人的`理想破滅,處於窮途末路之際,死難道就是唯一的最好選擇嗎?屈原之死,確實悲壯令人感唱。但相形之下,孔夫子那種“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倔強鬥志,不更令人景仰嗎?人生怎麼可能沒有挫折?人生怎麼可能沒有幻滅?一旦遇到巨大災難,就以死來解脫,不是顯得太消極了嗎?

屈原之死,對於國家也是有害無益的。在強秦來楚之際死自然可以從此不再爲破碎的山河傷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恆的寧靜,然而,淪亡的民族怎麼辦?侵略者鐵蹄這下的國土怎麼辦?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頌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嘆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屈原列傳》讀後感5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列傳。屈原是湖北秭歸人,作爲一名湖北人,對這位偉人的歷史我也非常感興趣,今天特地開始讀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羋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們今天的姓不一樣,古代只有貴族纔有姓,屈原和楚國王室都是羋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來說屈原是和楚國王室有血緣關係的。

他最先是楚懷王的左徒。因爲才華出衆,所以懷王一開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爲官的人爲了爭寵而害怕他的能力超過自己。於是他們想辦法迫害屈原,他們在楚懷王的面前誣衊屈原,這樣楚懷王就開始漸漸疏遠屈原。

由於屈原爲人非常正直,用心對待他的君上。可是卻被疏遠,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罷免以後,秦國想要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關係很好。秦惠王想要疏遠楚國和齊國,於是派張儀去找楚懷王,張儀說如果楚國能夠和秦國結盟去攻打齊國,秦國會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給楚國。楚王聽了以後答應了張儀,於是和齊國絕交。等到戰後楚王準備去接收土地的時候。張儀卻說自己和楚王約定的是六裏,沒有聽說過六百里。

之後楚王很生氣,想要攻打秦國結果被秦軍打敗。後來秦國主動請求歸還漢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張儀。後來張儀用重金收買楚王的寵妃,張儀逃走了。之後秦昭王和楚國通婚,希望和楚王見面,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之國不能相信,結果懷王不聽。最後楚懷王死於秦國。

屈原後來又被貶了,在萬般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賈生列傳》讓我體會到,一個國君如果只聽片面之詞,聽不進真話的惡果。屈原忠心耿耿卻落下一個投江自殺的下場。實在是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