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家》讀書心得集合15篇

觀後感1.03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家》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讀書心得集合15篇

《家》讀書心得1

千家詩》和《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學生啓蒙讀本,流傳很廣,影響深遠。作爲國學經典和文學藝術瑰寶值得當代青少年細細品嚐。

捧着這本薄薄的《千家詩》,傳來一股久遠的氣息。這本書的年齡是我的兩倍,裝幀從右向左,文字是豎體,泛黃的書頁上留下了時光的印記。

書中收錄了唐宋兩代的七言和五言的絕句和律詩,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託物言志;有的感嘆懷才不遇,有的表達思鄉惜別之情。由於是啓蒙讀物,大多內容淺顯,語言優美。描景的以描寫春天景物居多,其中寫早春景色最多。“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多妙!遊絲般的春雨滋潤萬物,新草初長,遠看綠成一片,近看卻發現只有稀疏的綠色夾雜在其中,抒發了作者歡喜之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不愧爲詩仙,儘管眼前不得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乘風破浪,建功立業,到達理想的彼岸。“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作者杜甫將柳絮桃花比作人,用“癲狂”“輕薄”來形容,後來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勢利小人的代名詞。

當時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憂國憂民,懷才不遇,此詩寄託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深刻不滿,和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作者長期不得志,到了暮春時節,偶然登山覓春,與山中僧人閒話,不知不覺在紛擾塵世中得到半日清閒。意境悠遠,渾然天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樸素直白的語言,意義惜別之情溢於言表,令人動容。

只是這些優美的詩句,只有中國人才能得到它的精髓。第一,古詩聯繫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融合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次,古詩很講究平仄,韻律,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有些詩本身就被用來彈唱,如樂府詩。古詩也很講究用字,古代有“一字師”的典故。如“僧敲月下門”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都十分傳神。若不懂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古漢語,是無法理解的。若將古詩翻譯成外文,則只能讓讀者知其大意,卻味同嚼蠟,無法領會古詩本身的魅力了。

古詩確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瑰寶,我們應將它不斷地傳承、發揚。

《家》讀書心得2

有你在,燈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爲《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啓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

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着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

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

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爲,不敢吭一聲,他活着,只爲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

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爲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

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爲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爲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爲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爲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

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中讓每有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中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想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看完《家》已經兩天了,心中還是空空的,宛如一波綠水。

這些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是世界,還是你是世界?而世界,又是什麼?是忘記嗎?我沉陷在其中無法自拔,我不知誰對誰錯,我只能去想我仍會努力去做。

一部1931年創作的作品,正如巴金自己說的,有些激進,有些不妥,有些幼稚。

它讓我開始明白時代的意義,時代改變人的意義。

但或許當初作者若給人指出一條道路了,我就沒現在那麼喜歡它了。

同爲新時代的人,我是不喜歡覺慧的。

甚至沒有過多的好感。

他是個什麼人?叛逆,造反甚至是瘋狂的。

他試圖改變一切,改變禮教,改變家庭,改變社會,但他手無縛雞之力。

他只能用文字抒發自己的理想。

那麼他帶給我們什麼了?星星之火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若所有的星星之火都跑到了一處,組成了大火,固然好。

但是,其他地方不還是冰冷的麼?若真作爲一個有志之士,應有遠大的抱負,這點欠缺,也許就是所謂的幼稚吧。

覺慧另外讓我深惡到痛恨的幾個地方,就是:一個正面人物,一個需要謳歌的人物,竟然也會忘記!竟然會爲他的所謂的無知的事業而忘記一個爲他甘願也確實付出一切的人。

鳴鳳死後的第一句描寫竟然是覺慧終於寫完了,之後的那句他決定放棄她又是什麼;他從不三思,當覺新飽含熱淚說出你想過我的感受沒有,我相信所有的讀者此時都難以抑制心中的憐憫,我甚至以爲他會打消出走的念頭,誰知,他說:我不管這是什麼?這是耍孩子氣,覺新此時也不生氣,反生歉意的淚光。

唉這是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感受?當時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時代,可正如狄更斯說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

新思想沒有錯。

新思想的發展勢必會遭到遏制,所以激進一些也未嘗不可。

但,以上兩個片段,一個是深愛的人,一個是手足情深的兄長。

難道,新思想就是拋棄一切嗎?人們說忍耐到了極點就是反抗,這種反抗的力量是驚人的。

可如果一個人沒有忍耐,總是爆發,會長久麼?我說不下去了。

舒了兩口氣的我覺得剛纔的我確實有些氣憤,過於衝動。

現在,我以一顆平靜的心首先梳理一下過程:首先講一下我對每個人的感覺,再詳細作感想,最後,我對於忘記和你我以及社會做一個議論

文章裏的主人公無疑是覺慧,他是一個接受新思想的人,但是,我想,他也許過於偏激,起的作用適得其反,而他自己卻還茫然不知甚至以爲成功~對於他,要說的太多,卻不是主要的,沒準後邊還會談及吧。

但是,這裏要做重點說明的是,我認爲,他毀了鳴鳳。

換句話說,鳴鳳愛上覺慧是個錯誤,是個宿命。

也許我這個人不習慣走中間,反而愛去兩邊。

愛去親身體會最上層魚最下層人的感受,尚且不說。

我覺得我要是從《家》這部小說中找出一個最正面的人物,莫過於鳴鳳了。

她有什麼?她什麼都懂。

這一點第二章就有體現:她坐在牀上,想着自己的未來,想着自己的宿命,啞然失笑。

說到苦笑,我還要岔開一下,巴金在《家》中用了過多的苦笑、悽然地笑、憂傷的笑,不知爲何,總之我覺得有的地方真的難以這樣拋棄自己本身意願的笑,有些地方真的連哭都哭不出來或是根本不用苦笑唉,我不懂。

話說回來,正因爲鳴鳳懂得太多了,所以她會不自覺地瞎想,甚至想到死。

但是聰穎而不是傳統的她怎麼會愛上偏激好動異想天開的覺慧呢?!也許這真是宿命吧。

後文會提到,我有兩三次看不下去。

《家》我是一直以一種不屑的眼光去看的,直到鳴鳳的死,我突然感覺到了奇妙的痛苦,這也是我讀說有書以來第一次痛苦憋悶的看不下去的時候。

當時彷彿大石壓心口,抑鬱、煩悶、焦躁使我真正無法看下那一行行字,我歇了眼,甚至因此休息了一天。

當我再次拿起書時覺慧終於寫完了一行厭惡的字現了出來。

我很想再歇息一會兒,但強咬着牙看了下去。

居然看到了覺慧的一絲毀意,緊接着他決定放棄她使我剛剛舒下的心又激動起來,嚥下的吐沫嗆在嗓子裏。

從此,我越來越看不懂覺慧了,也越來越厭惡他了。

大家若有誰爲覺慧而不平,不要說我,找鳴鳳吧之後的半部小說,我是在行屍走肉的狀態下看完的,瑞鈺的死,老太爺的死,的確也讓我的心中產生了一絲波瀾,也讓我有時看不下去,但我都強忍了,鳴鳳死後的那種驚天動地的痛卻再也沒有了。

《家》讀書心得3

夏日的午後,陽光暖軟,從窗縫和門縫後悄悄溜進來,在地上、牆上留下影跡,一排排,整整齊齊,像琴鍵一樣。我左手託着下巴,另一隻手輕輕翻動《千家詩》的書頁。

還記得那個酒入愁腸,七分化爲月光,餘下三分化爲劍氣的李白嗎?“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是他在讚美楊貴妃的傾世姿容。“一爲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是他流放夜郎時依舊孤傲清高的性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是他背井離鄉,想大醉一場,忘卻對故鄉的思念,豪情萬丈。“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是他送別朋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鄰家傳來一首《長安憶》,清麗傷感的音調讓我恍若夢迴大唐,好像看見李白衣袖飄飛間留下一片康橋彩雲。李白的詩詞或華麗,或浪漫,或豪放,都令我回味無窮。

讓我最欣賞的是孫逖的《宿雲門寺閣》。“香閣東山下,煙花象外幽。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畫壁餘鴻雁,紗窗宿鬥牛。更疑天路近,夢與白雲遊。”雲門山下,縷縷佛香繚繞着寺閣,繁花如煙似夢,飄渺夢幻,那裏幽靜美麗得如同世外桃源。紅日漸漸西沉,晚霞把天空渲染得流光溢彩。寺閣懸起燈盞,四周的山峯高大險峻,像一道道屏障。寺閣的布幔又被捲起,與五湖的秋色相對。壁畫褪去了往昔華麗鮮亮的顏色,只剩下了南飛的鴻雁。不光是詩人,我也懷疑天路是否已近在眼前,與白雲同遊天界。這樣的美景,怎能不讓人陶醉?

猶記當時年少,窗外傳來朗朗讀詩聲,未脫去童稚的調兒撥動了我的心絃。那來自遙遠時空的淡淡情思,如同一位手執書卷的美人,驚鴻一瞥,天地頓時失去了應有的顏色。

漸漸長大,不再滿足於搖頭晃腦地讀詩、背詩,便拿着毛筆學學那些儒雅的詩人,抄詩、品詩,有時也會幼稚地寫寫根本就不成調的小詩。每當筆尖輕輕掠過紙上,墨汁流淌,形成字跡,心裏就會產生一種極大的滿足感,彷彿一筆一生蓮,筆筆蓮花開。

有時看着一首首詩詞,心裏也會做做夢。遠離俗世的喧囂紛擾、燈紅酒綠,在青山隱隱、綠水悠悠的地方駕一葉扁舟,獨自一人遨遊天下,尋一尋謫仙人李白,討一壺陳年佳釀,繡口是否也能如他一般吐就盛世雲煙與繁榮;見一見陶淵明,體驗一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隱居生活。

不得不承認,詩詞就像一杯香茗,氤氳着久久不散的醇香;不得不感慨,人生路漫漫,若能詩詞常駐,詩情永駐,也算幸事!

陽光輕笑,從指尖,從書頁上跳躍。詩詞傳唱千家,古典魂韻流傳千古。我願在這慵懶的午後,捧一卷清雅的《千家詩》,偷享清歡樂浮生, “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家》讀書心得4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本書,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被當作少年兒童的啓蒙教材。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小孩子在學堂裏背誦“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今天我讀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知道了爲什麼要叫百家姓,而不叫千家姓,萬家姓。之所以叫百家姓,是因爲在以前的時候算出大概只有400多個姓氏,所以才叫百家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非常多,還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我還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中有57個是複姓。如:司馬、諸葛等,這樣的姓。通過查閱《百家姓》,我知道了我的班主任談老師的姓排在第117位,我的姓排在第64位,媽媽的姓排在16位。真是太有趣了!而且中國的每一個姓都有一個小故事。比如“趙”這個姓的故事是這樣的:周穆王到崑崙山見王母,乘坐的是8匹駿馬拉的車,駕車的人就是造父。造父因爲有功,後來就被封在趙城,造父的後代就封地爲姓,世代姓趙。造父的第五代世孫趙雖作了晉朝的大將軍,而趙雖的後代又建立了趙國。趙國是戰國時期最強盛的七個國家之一。這就是“趙”的故事。

《百家姓》記載了華夏子孫的來歷和姓氏名稱的來由。閱讀《百家姓》,不光知道了中國到底有哪些姓氏,還了解到祖先的生活,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家》讀書心得5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叫《百家姓》,裏面有各種各樣姓氏的起源,非常有意思。此外,我感到受益匪淺。

《百家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讀了《百家姓》,我知道了每一個姓氏都有不同的歷史和故事。我們周圍的各個不同姓氏的同學,不管家裏條件如何,學習成績怎樣,可都是名人之後啊!所以我們不可以小看自己,要以那些歷史中的傑出人物爲榜樣,不怕困難,努力學習,給自己的祖先爭光。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姓氏吧。我叫徐雅茹,姓徐名雅茹,我就給大家講講“徐”這個姓氏的來歷吧!遠古時代,東夷部落首領伯益的兒子,因爲父親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賜封在徐地,建立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爲了時刻牢記祖先的功績,就用國名“徐”作姓氏了。

現在,大家知道“徐”這個姓氏的起源了吧?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姓氏的起源,就來看《百家姓》吧!

《家》讀書心得6

《橋下一家人》(美)納塔莉。薩維奇。卡爾森著。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作品。

在巴黎生活着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他的名字叫阿曼德。橫跨塞納河的大橋底下便是他的棲身之所。一天傍晚,當他返回住處時,發現自己的地盤兒居然被三個陌生的小孩子和一隻小狗給佔了。他既吃驚又生氣,要把他們趕走。後來,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他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甚至替他們白天在洗衣房工作的媽媽照顧他們,而這三個孩子也早已把他當作自己親愛的爺爺了。阿曼德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與此同時,他也深知孩子們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真正的家。爲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阿曼德決心振作起來,不再以乞討爲生。他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謀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將與孩子們的媽媽一起支撐起一個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家。

故事中用這個不完整,拼湊起來的特殊家庭,揭示愛的責任,我一口氣把他讀完了非常感人。

《家》讀書心得7

任何時間都只能是具體的實踐,教育家的成功實踐也只是一種具體時間方式的成功,受時間、空間和文化的約束,所以並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具備可重複性和可模仿性。我們需要學習而且能夠學習,是蘊涵在成功實踐中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能夠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侷限,超越意識形態、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的侷限,尤其是超越教育自身的侷限,照亮我們前行之路的學校理想和學校精神。

教育實踐知識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生成性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具備改造現實教育的自覺意識,提升我們創造新教育實踐的能力。

教育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爲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文本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活動)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

人之所以爲人,在於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作爲人應有的權利、地位和價值,從而建立應有的尊嚴和個性。人之所以爲人,在於具有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創造社會的思想智慧和實踐能力。

早在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並頒佈了《世界人權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66年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指出:“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同意,教育應鼓勵人的個性和尊嚴的充分發展,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形成和培養人的尊嚴和個性,已經成爲世界各國教育的普遍意義和基本價值所在。

馬克斯。範梅南:“教育教學要使學生有心靈和精神的‘驚喜’,有‘獲得’的驚喜和‘成功’的驚喜。”

學生在良好教育的橋樑和跳板上不斷體驗從“放棄過去的自己”到“建構新的自己”的痛苦,並收穫自我充實、自我提升的快樂,享受不斷超越自身限制,逐步登高望遠的幸福。

嚴格的教育不是家長或老師隨意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是多挑刺、多否定,更不是棍棒之下的教育。嚴格的教育是一種嚴肅的暗示,震撼心靈的教育。嚴格的教育還是一種理性的教育。理性是嚴格教育的標誌。缺乏理性的嚴格教育是危險的教育。

你確信什麼,這個問題對於教師而言很重要,好的教育者必然有自己的信條,甚至如宗教徒對他的上帝一樣確信無疑。可是,今天很多教育者沒有明確的信條,他們所做的幾乎就是保證每堂課顯性目標的達成,或者叫完成學科教學任務。一個人有怎樣的教育信仰,就會有怎樣的教育行爲。信仰在心理上表現爲對某種事物的仰慕和嚮往,在行動上則表現爲以某種思想體系爲準則去解釋和改造世界。沒有信仰、沒有嚮往,怎麼會有確信的思想、堅定的行動?教育者不確信自己向着偉大的方向努力,而是不得已而爲之,這怎麼會是好的教育?所以,如何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教育信仰?這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人生課題。

人性是教育的基本問題,認識不一樣,教育就不一樣。孟子確信,人性向善;告子確信,人性本無善惡;荀子確信人性本惡。孟子確信人性向善,所以主張“存心養性”,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引導人反省自己、發現本心,後人稱之爲教育的“內發說”。荀子確信人性本惡,所以主張“化性起僞”(意即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後天的人爲),強調後天的人爲作用,也就是後天對人性的改造,教育的基本主張是隆禮重法,積累薰陶,即教育的“外鑠說”。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過“軸心時代”的概念。顧名思義,它是指一個對全部人類文化史具有控制意義、提挈意義和動力意義的時代。以孟子、荀子爲代表的稷下學宮和以“希臘三賢”爲代表的雅典學院,都是軸心時代的標誌。

《家》讀書心得8

你有家嗎?那你會了解“家”在橋洞的感覺嗎?

《橋下一家人》主要描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阿曼德,他的家就在漂亮的巴黎塞納河的橋洞裏。一天傍晚,他回“家”時卻發現自己的“家”被三個陌生的小孩和一隻小狗霸佔了,生氣的老人要把他們趕走。後來,在與孩子們不斷的交流與接觸中,在三個孩子不斷地叫他“爺爺”時,老人善良的心逐漸逐漸的軟化起來。孩子們的媽媽白天要工作,老人便幫忙照顧他們。帶他們上街去看新鮮的事物,讓他們瞭解巴黎繁華的另一面;並帶他們去認識新朋友.......但孩子們想要的並不是這些虛無縹緲的表面,老人深深的知道,孩子們最需要的其實就是一個真正的家,而不是在橋底下的“家”。老人決定實現孩子們的願望。他以嶄新的面貌改變了自己,並找到了一份寶貴的工作,萬幸的是,這份珍貴的工作還能爲老人提供一間房子。善良的老人將和孩子的媽媽一起支撐起一個屬於孩子的真正的家。

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獲得國際大獎的書。我真真切切地喜歡上這本書,因爲它讓我懂得了:不管房子有多大或者多小,豪華或者簡陋,只要充滿愛和歡笑,就是一個溫暖的家,就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家。

《家》讀書心得9

因爲眼睛近視的原因,我平時很少看電視,但有一個節目我每期都看,爸爸媽媽還鼓勵我看呢!這就是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遠方的家”。這是一個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旅遊節目,每一期都介紹我國一個不同的地方,既有繁華的大都市,又有遙遠偏僻的鄉村小鎮;有神奇壯美的自然風光,也有歷史與現代的人文景觀;但我的最愛要數各個地方千奇百怪的特產和小吃。一想到這些美味佳餚,我都忍不住直流口水。

那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讓我印象很深,想一想吧,金黃的花海直到遠方,望也望不到邊,是多麼美妙的畫卷啊,成龍的一部電影還在這拍過外景,這就是位於我國雲南省羅平縣的油菜花田,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油菜花田,面積有四十萬畝呢,都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了。看完了花的美景別忘了嚐嚐當地布依族的“五色花米飯”哦!這花米飯是用不同的植物汁液染色做成的,有紅、黃、白、藍、紫五種顏色,所以取名叫五色花米飯,看上去就覺得很好吃,嘿,我的口水又出來了。唉!看了這些節目我知道了祖國各地有趣好玩的地方真是好多好多,地方特色的可口小吃更是數不勝數,我還記得大連的海蔘和海膽,寧靜神祕的瀘沽湖,江蘇南通的“長江三鮮”,是指鰣魚、刀魚、河豚魚三種味道特別鮮美的魚,我是最愛吃魚的,從小爸爸就說吃魚聰明。反正好地方好東西等等、等等太多了!

觀看這樣的電視節目,我可以學習很多地理、歷史知識,瞭解不同的風俗文化,我想這也是爲什麼爸爸媽媽鼓勵我看的原因吧,祖國大地的美麗神奇讓我驚歎,豐饒的物產讓我心動,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走遍祖國的名山秀川,吃遍各地的風味美食!

《家》讀書心得10

《家》這部小說是巴金爲他的哥哥寫的,並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爲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覺新的原形,懦弱和無奈,但他哥哥三十幾歲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愛過一個少女但父親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他愛他的妻子,但終因別人的鬼話不得不把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忍受着這一切不義的行爲。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淵邊,但就是不願意去走另一條新的路,只顧着向深淵走去,這和覺新是一模一樣的。而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

讀文學著作又是這個話題。從剛上國中到現在語文老師都免不了提上幾句要多讀文學著作。一聽到這我就滿頭包了。緣由在我的字典裏文學著作免不了都是哲學所謂的滿腹經綸既枯燥又煩悶。可以爲了應付老師也要硬着頭皮上於是挑了本巴金的《家》。

激流者何許人也

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原來《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繼《紅樓夢》之後又一部描寫封建大家族潰敗的傑作。《家》作爲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國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標誌着巴金思想藝術的最高代表成就。作品富於意義的深刻思想內涵是通過極具特色的藝術手段得到揭示的。《家》裏的感情激流特別能扣動人們的心扉那是因爲作品裏許多悲傷的情節大都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其中浸染着作者強烈的愛和恨。

人物者激遊之魂也

《家》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包含着豐富的生活內容滲透着作家的愛憎感情寄託着作家的美好理想。覺新、覺慧、鳴鳳、高老太爺堪稱現代文學史上有口皆碑的'藝術典型。其中“覺新性格”已成爲失去自我具有雙重性格的現代知識分子的代名詞。在對比中刻畫人物性格在《家》中是一個顯著的特點。不同性格的反比:覺新的懦弱和覺慧的勇敢克明的莊重和克定的輕薄琴的樂觀和梅的哀怨。相近性格的類比:覺慧的激烈與覺民的穩重琴的遊移和許倩如的堅定。同一人物在不同境況的自比:覺新在晚香樓上的哀痛和下樓後又同淑英嬉戲覺慧在週報社的充實和回家後的寂寞。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和複雜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對立和差別。這種對比常常通過在同一事件或場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現得到展現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性格在不同側面的映襯中更加鮮明。比如第 36 章定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災”的鬼話但覺新“擔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淚依從;覺民要覺新去講道理對長輩還有所期待覺慧態度堅決主張不能屈服“應該反抗”。又如第 23 章寫土娼出身的連長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維護家庭的和自己的尊嚴大膽衛道護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卻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

情節者激流之形也

《家》是描寫的情節曲折奇異既描寫了鳴鳳投湖兵亂之驚梅之死覺民抗婚克定捱罵捉鬼鬧房祖父病故瑞珏身亡覺慧出走等激烈的矛盾衝突也定了划船觀景炮燒龍燈年節團聚敬神守靈談心聚會等等。高家內部以覺新三兄弟的遭遇、命運特別是婚姻愛情爲主要線索又交織着其他人物、事件、習俗構成一幅謹嚴而又豐贍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醜惡和腐朽傾軋和迫害反抗和鬥爭。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場或着重提到主要情節線索或初見端倪或埋下伏筆。此後各章波涌浪疊不斷掀起浪峯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後以覺新初步覺醒覺慧出逃終篇顯示出大家庭的沒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長。

巴金不愧爲現代語言藝術大師之一他爲青年而寫作他的語言散發着青春的氣息。《家》能贏得無數青年讀者的心也得力於它那充滿抒情氣質的語言。巴金小說的語言清麗、流暢、明朗、自然。其代表作之一《家》值得一讀

《家》讀書心得11

和覺新相比,覺慧是那麼的幸運。他沒有作爲長子長孫的壓力,他相對擁有更多的自由,他不需要去和其他各房的人周旋,他不需要因爲弟弟的錯失而被爺爺教訓。他即使與這個家庭的正面衝突,卻依舊有一個大哥爲他做緩衝區。

雖然於一個生活家庭,可是身份的不一樣,造就了覺慧和覺新儼然完全不一樣的個性。覺新是一個作揖主義者,覺慧則心裏藏着一個叛徒鬼。覺新是一味懦弱的忍讓,而覺慧有一股子的熱情和夢想。

他汲取着《新青年》等雜誌裏面的知識,他看到興奮的時候,能放肆快意地讀出來: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我把幸福爭過來!

覺慧是那麼充滿活力,與整個暮氣沉沉的家族那麼格格不入。他理解了五四的新思想,他看透這個家族吃人的本質,他想要成爲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他有一個美麗的夢想,可是他不明白該怎樣實現,他還太幼稚了:

他和一羣學生在督軍府門口站了大半夜想爲受傷學生討個說法,最終在趙科長軟硬兼施之下妥協。“這不是因爲大家相信那個科長的話,只是因爲大家明白縱然在那裏站一夜也不會有一點好處。況且天氣是這樣冷,又在下雨,誰都不願意站在那裏空等,白白地耗費精力。大家都在想:‘回去,明天再想對付的辦法。’”一夜的苦等什麼也沒得到,年輕人的銳氣被一點點困難慢慢消磨之後很輕易地向現實低頭了。

他不知怎樣幫忙可憐的小孩,只是給了他一些錢。寂靜中好像有人在他的耳邊大聲說:“你以爲你這樣做,你就能夠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爲你這樣做,你就能夠使那個孩子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僞善的人道主義者!”他不明白怎樣辯駁,頹然倒在牀上,接連地自語道:“我吃醉了,吃醉了。”

他恨這個家庭,可是他報復的方式卻有點可笑了。他又找出舊的《新青年》、《新潮》一類的雜誌來讀。他讀到《對於舊家庭的感想》一篇文章,心裏十分痛快,好像他已經報了仇了。當他看到這個家庭的死氣和沉悶時,他憤憤地說:“等着罷,總有一天……”究竟總有一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他自我也不大明白。

覺慧憑着一個單純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個簡單的目標走去:我要做我自我的主人!不得不說,覺慧的一些行爲有着青春期少年的叛逆感你不讓我做我偏做。之後,覺慧像是找到了自我精神的寄託和一羣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齊辦報紙,他很投入地去做。

可是,鳴鳳的死,是覺慧永遠抹不去的痛,也使他第一次這麼深切的感受到舊家庭的黑暗。那個可愛的小姑娘,在她最完美的時節,躺在了那冰冷的水中。

提及鳴鳳,我會恨覺慧。他給了鳴鳳一個這麼美麗的夢,可是當考驗來到的時候,他竟然如此猶豫不決,如此畏畏縮縮。如果當時他能勇敢一點,那麼這個年輕的生命可能會延續下來。這次的事情使覺慧想逃出家的思想開始萌芽。

加之梅的死,珏的死,讓覺慧覺得在留在這個地方,他只能成爲一個犧牲品。“以前我的眼睛還沒有完全睜開,以前我還沒有膽量,並且以前我們家裏還有幾個我所愛的人!此刻就只剩下敵人了。”

可是此時的覺慧依舊不夠成熟,他甚至沒有研究旅費,並相信有朋友在,他的一切問題都會沒問題的。“錢!錢不成問題,家裏不給我錢,我會向別人借。我必須要走。我有好多朋友,他們會幫忙我!”

“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這九個字在那種環境裏卻意外地收到了效果,它們幫忙覺慧得到了他所不曾得着的東西解放(其實這只是初步的解放)。覺慧也正是靠了這九個字才能夠逃出那個在崩潰中的舊家庭,去找尋自我的新天地。

帶着令人欽佩的勇氣,覺慧走了。他眼前是連接不斷的綠水,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流去,它會把他載到一個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裏新的一切正在生長。那過去的十八年的生活被他狠狠拋在了腦後。

巴金說:“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期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可是氣來了。”

《家》讀書心得12

看完《何以爲家》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觸就是真實。這世界就是真實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

《何以爲家》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12歲左右的男孩扎因艱苦而悲慘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會的最底層,父母因貧窮無力教養孩子,卻又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他們讓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幹活幫忙補貼家用。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太多平靜快樂的時光,總是對在生死邊緣奮力的掙扎。

原本我已經做好了在影片結束之後迎接一個哭得稀里嘩啦的自己的準備。可事實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我並沒有留下眼淚,只是感覺心裏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純的內心不斷叩問這個殘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尋找世事爲何如此的答案。當他遍體鱗傷地坐在牢裏,才知道沒有人能給他迴音。從一個12歲的男孩眼裏,我感受到了絕望。

可他原本是一個那麼善良,勇敢又有擔當的孩子。他擔心妹妹被賣給別人當老婆,爲妹妹洗去沾滿血的褲衩,偷拿家裏的錢,準備帶着妹妹逃離,雖然並沒有成功。即使他在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無比艱難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堅持帶着小猶納斯,像俠客一樣行走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他們苦中作樂,利用光學原理,將別人家的電視應到鏡子上,模擬配音,樂在其中。我喜歡扎因用自制小拖車帶着猶納斯的背影,那麼堅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難。可是除了苦難,除了貧窮扎因心中還有着對妹妹猶納斯的愛和責任,讓我思緒萬千。

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就不會有像扎因一樣的流離失所的人們,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溫暖,都能和我一樣快樂成長。

《家》讀書心得13

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繁華的法國首都巴黎生活着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名叫阿曼德。橫跨塞納河的大橋下便是他的棲身之所。一天晚上,當他返回住所時發現自己的地盤被三個陌生的孩子和一條狗給佔領了。阿曼德既吃驚又生氣,要趕他們走,後來,在與孩子們的交往中,阿曼德漸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甚至替他們白天外出工作的媽媽照顧他們。孩子們也把阿曼德當成自己的爺爺。阿曼德又找到了家的感覺,感受到了溫暖。他也知道孩子們很想有個真正的家。爲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阿曼德決心振作起來,不在一乞討爲生。他以嶄新的面貌謀到了工作,和孩子們的媽媽一起撐起了他們自己的家。

亞馬遜書店的人推薦這本書時說:這是一本傳統的,優美的,含着淚水與微笑的,蘊藏着愛的力量的書。我看到他們生活得很難時,自己想掉淚,看到他們高興時,我也忍不住大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真幸福。

《家》讀書心得14

趙、韓、魏三家滅了知氏以後,晉國的政權就由這三卿來掌管,晉國國君已經名存實亡了。到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迫使當時也早已名存實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爲諸侯,也就是正式冊封趙、韓、魏爲獨立諸侯國,這時,晉國正式一分爲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從此以後晉國國號被廢,晉國曆史終結,晉國徹底滅亡了,歷史就此改寫。

有學者認爲,晉國曾是那麼強大,它有着輝煌的歷史和過去,曾是春秋時期最爲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如果晉國不滅亡,統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但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晉國已經分成了韓、趙、魏三國。

當人們重新審視韓、趙、魏三國時,又想起了曾經不可一世的知伯,以他的實力完全有可能吞併其他三家,但歷史沒有選擇他,這是爲什麼呢?現在我們可以說,三家分晉的最大失敗者是知伯,而韓康子,則是最大的勝利者之一。

知伯和韓、趙、魏三家相比力量最強,爲什麼最終卻成了失敗者?韓康子力量最弱,爲什麼最終成爲勝利者?

第一,知伯狂妄自大。韓、趙、魏、知四家之中,知氏力量最強,趙略次之,韓、魏兩家的力量最弱,客觀上的強大導致了知伯的狂妄自大。

知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貫之的。一次,知伯宴請魏氏宗主魏宣子(魏駒)、韓氏宗主韓康子(韓虔)。酒宴上,知伯突然戲弄韓康子,還侮辱韓康子的家臣(大夫之臣)段規。知伯的家臣知果提醒知伯,你要爲今天的無禮付出代價,所以,你要早做準備。知伯說,難都是由我發動的,我不發難,誰敢發難(知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爲難,誰敢興之)?知果說,不對,“主不備,難必至矣”。你這一次宴會得罪了兩個人,一個是韓康子,一個是段規,這叫“一宴而恥人之君相”。你要再不準備,恐怕不會有好果子吃。

晉陽之戰中,知果兩次提醒知伯警惕韓、魏兩家,第一次是知果看見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趾高氣揚,第二次是知果看見韓氏、魏氏兩個卿族的大當家的臉色不對,立即勸知伯,但是,知伯聽不進去。第二次知果還勸知伯收買韓氏、魏氏卿族的家臣,因爲這兩個家臣對這兩家大家長的影響力非常大。如果能安撫住兩個家臣,就可以保證韓、魏兩個卿族不叛變。這又是一個好建議,但是,知伯還是不屑一顧。

知伯爲什麼如此狂妄自大?因爲知伯不相信韓、魏兩個卿族會背叛他,這是最根本的原因。知伯爲什麼不相信韓、魏兩家會背叛他?韓、魏一向非常聽話,從來不違抗知伯,這是其一。趙國城破在即,韓氏、魏氏馬上就可以和知氏共分趙氏土地,享受三年作戰的成果了,這是其二。知伯總以爲韓、魏聽話,他不知道韓、魏是迫於無奈才獻出土地來的,韓、魏兩位大當家的心中充滿了對知伯的怨恨。趙氏的滅亡讓韓、魏深感兔死狐悲,充滿恐怖。因爲知氏可以用這種方法對付趙氏,同樣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對付韓氏、魏氏。

當年知宣子要立知瑤(知伯)爲繼承人的時候,知果就出面反對,認爲知瑤不如知宵。知宣子認爲知宵太狠。知果說,知宵只是狠在臉上,知瑤是狠在心中;面狠不會危及國家,心狠卻會危及國家。知瑤的優點非常明顯:鬍鬚漂亮,身材魁偉,善於駕車,能言善辯,性格堅毅,等等。缺點只有一條:沒有仁愛。知瑤用他的優長和別人比,肯定比他人強,但是,僅僅一條不仁愛就足以毀掉一切。如果立了知瑤,知氏肯定會不得善終。但是,知宣子聽不進去知果的意見,仍然將家族交到知瑤的手上,埋下日後知氏亡族的種子。

第二,韓魏智鬥得法。韓康子自知力量不如知氏,所以,一開始就不和知氏公開對抗,而是服從知氏,造成知氏強大的假象。韓康子的做派是忍讓,同時也是縱容。忍讓讓知伯更加狂妄,縱容使知伯更加驕橫。知伯的滅亡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由韓康子保全力量、最後一擊造成的。如果韓康子一開始就和知伯較上了勁,不給知伯土地,韓康子必然要和知伯開戰。這樣,憑藉韓康子的力量,絕對不是知伯的對手,最終失敗的絕對是他。

魏宣子的力量也不如知伯,他在韓康子的啓示下也採取了忍讓的做法。韓、魏兩家的忍讓促使知伯更加瘋狂,更加驕橫,最終導致全族被滅。

知伯是引火燒身,韓康子是將火引向他人。最終韓、趙、魏三家中力量最強的趙氏挑起了與知伯一決雌雄的晉陽之戰,結果是最後時刻,三家聯合滅掉知氏。

第三,趙襄子智勇雙全。晉陽之戰能持續三年,趙襄子起了很大的作用。趙襄子集一個卿族的力量對付以知伯爲首的三個卿族的力量,堅持了三年,的確不易。

首先是根據地選擇準確。趙襄子得知三個卿族的聯兵將要攻打自己時,首先做的就是選好長期抗戰的根據地。在選擇晉陽之前,他的手下也曾向他推薦另外兩座城池,一是長子,二是邯鄲。長子城牆完整堅固,邯鄲倉儲充足,但是,趙襄子全部加以拒絕。爲什麼呢?趙襄子認爲長子的城牆確實堅固,但是,它是在耗盡民力的基礎上修建的(民罷力以完之),這種城防再堅固也不適合作長期抗戰的根據地,因爲趙氏在這裏失去了民心。邯鄲城倉儲確實充足,但是,趙襄子認爲這座城的倉儲也是搜刮了民脂民膏而來的(浚民之膏澤以實之),趙氏在這裏同樣失了民心。所以,他最終選擇了晉陽。爲什麼選擇晉陽?因爲晉陽主官爲政寬厚,民心向着趙氏(民必和矣)。趙襄子選擇長期抗戰的根據地主要看民心,說明趙襄子頭腦非常清醒。

其次是精心備戰。趙襄子到了晉陽,視察城牆,準備兵器,做好了一切準備。當晉陽被知伯決開晉水淹城以後,趙襄子仍然堅持到了最後。

再次是善於用人。整個晉陽保衛戰,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發揮了巨大作用。備戰之時,提出箭頭、箭桿用料的是他,趙襄子最後就要堅持不住之時又是他提出面見韓、魏兩大卿族的首領。特別是面見韓康子、魏宣子之時,張孟談剖析了趙氏和韓、魏兩家脣亡齒寒的相依關係。這種利害剖析,深深打動了韓康子和魏宣子,使韓、魏兩族在趙氏即將敗亡的前夜,臨陣倒戈,消滅了知伯。這場充滿戲劇性的鬥爭,張孟談是集編劇、導演、演員三種角色於一身。計劃是他向趙襄子提出來的,夜間出城,面見韓康子、魏宣子,痛陳利害,聯合兩大卿族,也是他策劃、執行的。趙襄子的高明在於他發現了張孟談並重用他。張孟談大膽提出聯合韓、魏兩族時,趙襄子積極支持;張孟談與韓、魏兩族定下共滅知伯的方案後,趙襄子也全力執行。這樣,才保證了趙襄子堅守晉陽三年、在大水淹城即將潰敗之時能夠反敗爲勝,聯合韓、魏兩家消滅知伯。

正是有了趙襄子的三年抗戰,有了趙襄子聯合韓、魏共滅知伯的計劃,才使知伯功敗垂成,才使晉國的歷史得以重新改寫。四卿執政變成了三家分晉,秦國東擴道路上最大最強的晉國分裂了。

如果知伯滅趙成功,那麼,韓、魏兩家絕難自保,最終晉國將成爲知氏一卿之國,這樣,也許晉國就不會分裂爲三了。如果晉國不一分爲三,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還能實現嗎?當然,這都是不可能出現的假設。

無論如何,韓、趙、魏三家最終滅了知氏,奠定了五十年之後韓國的誕生。

《家》讀書心得15

讀了《家》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我爲他們的命運感到悲哀,爲他們的經歷感到難過,爲他們的執着與反抗而感動,閉上眼睛,他們好似就在我眼前,我也好似成爲了他們中的一員,感受着那些淚水,痛苦,在命運裏苦苦掙扎。

《家》以嫺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其中既有專橫,冷酷的高老太爺,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珏,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高家是一個封建的大家族,在奉行舊禮教的高老太爺逼迫下,長孫覺新妥協了,放棄了和表妹梅芬的愛情,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娶了素不相識的瑞珏。可最終命運還是給了他致命的一擊,他一生摯愛的兩個女人都在如花的年紀香消玉損了。覺新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清醒但又軟弱,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和責任最終將他推向深淵,他成爲了家中最大的受害者和犧牲品,愛情的喪失,妻子的死亡,理想的破滅。一個個沉重的打擊如排山倒海般向他襲來,他終於戰勝了自身的軟弱,終於在沉默中爆發,終於選擇了反抗。

封建禮教與新潮思想,壓迫與反抗,這些激烈與深沉的矛盾充斥着整本書,而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卻好似一股股暖流滌盪着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着的星光,並隨着小說線索的行進,慢慢的發出耀眼的光芒。一個有一個的人因爲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着的人卻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動着。這股激流因爲矛盾而真實,因爲矛盾而珍貴,因爲矛盾而深沉,因爲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而人們在這股激流中尋找着新的自我,彌補着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

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與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爲追求,因爲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標籤: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