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中國通史有感

觀後感3.89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中國通史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中國通史有感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1

作爲一個歷史迷來說,非常喜歡看歷史題材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以前在央視六套上沒看完,近幾日一直在從頭開始補看。總體來說還是製作得相當不錯的,呈現了中國歷史的大致脈絡,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到了封建帝制的覆滅,全面地講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

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金、西夏、兩宋、元、明、清。每一個王朝的興起、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後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們所具備的高尚的品格還依舊有很大的影響,這些早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融入進了中華文明中,成爲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一個人如果能身處在歷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獲得真知的人。因爲歷史的經驗是最爲豐富的一座智慧之庫。”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無數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中獲得許多的感悟,然後以史爲鑑,從而更好地把握現在。這纔是歷史的留給後人的真正價值,它真正的的意義。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2

我本次讀的書是《中國通史》。這本書把中國有記錄的歷史,從盤古開天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全部記載在內。看完這本書,我頗有感受。

必須說的一點,是我收穫了很多很多知識。它講述了中國千年來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了中國古代各國家的興起,發展與衰落,記載了各種軍事謀略,讚頌了古代各國的英雄好漢,詠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詩人用自己的靈魂所書寫的詩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喜或悲的故事…這本書,無愧爲"人類歷史必讀經典"。它把中華上下五千年,寫得淋漓盡致。

當然,讀完這本書後,我不僅是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我還發現了,瞭解中國的歷史,對於語文來說,是多麼重要的。先來說平時應用最廣泛的成語吧。中國文學裏基本上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來自於古代發生的一些事情。沒有這些事情,也就沒有現代豐富多彩的中文詞彙。我們要想充分了解一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就必須知道它背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去哪裏找呢 不用看別處,就在這本書裏。

之後,再來談談對於背書的作用。

看完了這本書,瞭解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就能夠把那些平時背起來能煩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蘆一樣串起來。其實背作家作品,從某一方面來說,就像吃糖葫蘆一樣。零零散散的.詩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歷史事件發生的順序,就像中間的那根棍。單獨吃糖裹山楂,的確挺好,但用棍子串起來,吃着就更方便了。

看完這本書,把糖葫蘆串起來後,瞭解了作者寫詩寫文章的背景,就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感情,以及詩歌想表達的思想。有些詩歌,寫的是在那個時代能體會到,而現在我們無法體會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說對官場鬥爭的痛恨,戰爭中士兵報國的忠心,和家人與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爲什麼寫詩,詩理解起來就會困難許多。

最後,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人,尤其是老師,因爲它實在太經典,太值得讀了。看完了後,無論是誰,都一定會有收穫的。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3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古史神話傳說、古史傳說、漢後神話傳說等到近代1949年,作者從部族領袖、圖騰祭祀、宗教神話、朝代更迭、帝位變動、農牧發展爲綱,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演變進行了詳細全面的闡述。中國的歷史是全世界所有國家中唯一沒有歷史斷代的國家,上下五千年綿延不絕,這是值得驕傲自豪的。追溯三皇五帝的古史神話傳說,着筆於偉大無敵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爲止。

《中國通史》語言生動流暢,旁徵博引皆爲歷史大家巨匠所著,詳實有據,讀之如六月怡冰、冬月抱爐,心曠神怡、九天之翔非不讀者所能體會。不讀史不如案牘白丁、不通史不知國家興衰,古語《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史書重要可見一斑。

全書其實是在一個一個的故事、戰爭、歷史人物中展開的,這不由的讓我想起了朝代更迭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其實這和中國的另一部史書《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附二十四史書名《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清史稿》。)有異曲同工之妙。皆爲史書,,側重不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官方語言的歷史紀錄。爲上位者諱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特點之一,好多不是當時歷史的真實記錄,不然史官是要掉腦袋的',但也有例外,孔門72賢中的顏回子孫大多爲後世史官,其性格古板,不趨迂迴,正直剛阿,是爲正史史官一股清流。而《中國通史》則是突破了以往的史書模式,敘述的重點已發生轉變,不僅僅是政治、制度,而是擴展至這一時期的文化、經濟、社會活動、宗教等,不再是單純的以帝王將相爲中心。

在讀了少部分《中國通史》我感覺,銳氣於胸,和氣於心,義氣與人,才氣於事方爲道。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4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絢爛文化文明史、佈滿生氣與活力的泱泱大國,想要了解中國的進展歷程,就不能不瞭解歷史,就不能不把握必要的歷史學問。然而,許多人對中國歷史的全貌缺乏清楚的熟悉。在如今這個越來越重視全面人才的今日,假如我們不懂得一些必要的歷史學問,平日生活中時不時會錯誤百出,被視爲無知:如若不懂裝懂,會貽笑大方:更可怕的是,假如爲人師者不懂得一些歷史學問,是要誤人子弟,甚至會導致謬種流傳。缺乏對中國歷史的全面瞭解,就是放棄一座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把握歷史史實背後的深厚底蘊,才能增進隊歷史乃至現實的解讀與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戰面前與時俱進,適應社會進展的潮流我曾記得世界聞名文學家塞萬提斯說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把遺聞舊事保守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借鑑,後世的教訓。”歷史作爲一面鏡子,記錄着人類社會的勝利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輝煌與悲愴、交替與更新,也預示着人類的將來。 《中國通史》是一部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經典歷史讀物,以其獨特的體例、豐富的學問而深受廣闊讀者寵愛,至今暢銷不衰,成爲我國發行量巨大啓蒙讀物之一,各種不同版本已經不能滿意廣闊讀者越來越高的`閱讀需求,這就要求我們不斷進行更新,補充和調整,並注入更多的時代元素。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開和借鑑,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高。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5

今天我看了中國通史,雖然我看了,可是我真的不確定我看的是不是對的,不過,這不影響。我看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到魏晉佛教。

一開始,他是從劉備託付給諸葛亮國家大事開始的,當時,魏國大敗蜀國,而諸葛亮又是當時的大臣,所以他要把蜀國的經濟重新恢復。所以他先要平定南方。南方一直有很多豪強乘着劉備去世來造反,可是蜀軍在諸葛亮的統帥下,很快就打敗了那些豪強。現在就只剩豪強的首領孟獲了。從此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最後,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了。現在沒有威脅了,諸葛亮決定發展經濟,所以他改進了鹽井,本來是戰亂時期,盛產鹽的屬國現在在戰亂時期根本沒有經濟來提取鹽,後來經過諸葛亮的改進,鹽井比以前的產量又高了。他還做了很多改變經濟的事情。改變了經濟,就又要去北伐了在此之前,他一共出徵了五次,只有一次打敗南方的時候成功了,其他事事都失敗了,所以他決定再北伐一次,可是這一次北伐卻成了他人生最後一場出征。司馬懿和他對戰的'時候,還是採用原來的戰術,只是死守。諸葛亮,不管怎樣到曹營門前罵,結果司馬懿還是死守。這樣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呀,所以才重病了,之後諸葛亮就病逝了。

諸葛亮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打了很多勝仗,可是最後也是因爲擔心國家而病死了。

我只說了諸葛亮這一個段落,還有其他的幾個段落,但是我覺得諸葛亮這個我感觸最深。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6

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着無數的英雄。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裏,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爲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裏,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造的'奇蹟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蹟都記在了人們的心裏。雖然他們可能當初並未意識到。

錢老師的評價:《中國通史》浩如煙海,可就一點,如智慧來自實際,英雄從平凡起步等入手,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更能做好。當然,作爲嘗試未嘗不可。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7

這幾天,我一直在看《中國通史》這本書,裏面的故事大多是關於古代着名人物的事蹟,和著名的一些戰役及我們中國從以前到現在的發展與變化。現在,就讓我來給大家簡略的`介紹一下吧!

在這本書裏,講了三國時期、唐朝、晉代,其中我最喜歡三國時期的故事,裏面有諸葛亮把司馬懿險些燒死、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孔明借東風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孔明借東風,一次,曹操來犯東吳,大都督周瑜準備好了火船,想火燒曹軍,可老天爺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對,使周瑜的計劃落空了,因爲這個,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魯肅向諸葛亮求救,諸葛亮來到了周瑜的牀旁邊,答應可以向老天爺借三天東南風,周瑜聽後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過了幾天後,果然颳起了東南風,周瑜大敗曹操。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心裏面感慨萬分,想說一些話:《中國通史》這本書,寫得非常好。裏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載着我們在知識的大海里暢遊。這本書還是一座樓梯,可以讓我們更快的走向成功。這本書更是一架嶄新而又漂亮的飛機,載着我們在知識的藍天中飛行。這些用處極大的知識,這不正是我們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嗎?

聽了我的講述,大家是不是心動了呢?那就快買來去看看吧!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8

文字讓人們有了記錄並且傳承的前人的觀點以及發生的歷史大事。楔形文字,象形文字,這些都是依照着人們對於外在世界認知所造出來的字。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奇裏,是倉頡造字,中國的文字看起來好像那個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而無需你去讀出它們。許多古代的傳奇裏都有着關於這個世界美妙的想象,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但是說起中國的歷史,卻絲毫不遜色於這些神話故事。 中國有着5000多年的歷史,從小每每看電視紀錄片的節目,就會聽到旁白解說這樣講,從遙遠的遠古,到有了朝代記載的夏商周,夏朝的農夫起義,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紂,隋唐時期的歷史,明朝的農夫起義,這些都曾經被搬上了戲劇舞臺,以及被後世的文人加以修飾和誇張的寫成了小說,演藝。但是不能不說這些歷史本身有着讓人發掘的地方。

《中國通史》是一部根據朝代記錄的歷史書籍。爲什麼我們要讀歷史呢?上學的時候,可能會說,由於有這門學科啊。那麼對於既不需要考試,平常工作中也幾乎不接觸歷史相關的我們,讀歷史又是爲什麼呢?個人認爲,首從前人的價值觀念以及他們身上發生的歷史大事,肯定程度上印象着後人的處事觀點、對待事情的看法,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響着不止中國的人們,也影響着其他國家的人。唯恐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後人會對他的`思想這樣的推崇。經過千年歷史之後,仍舊有着人們值得學習之處;讀歷史可以從前人的閱歷中吸取一些學問,用於自己所專長的行業。說起前人的閱歷,假如不是孔融理解了應當謙讓的道理,那麼不會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同樣,後世的我們也不會知道這個關於謙讓美德的故事。通讀中國的歷史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事情,從夏朝到當代歷史的更替是一個長且歷史淵源深厚的時間段。三位合著了這部書,信任也有一部分這方面的緣由吧。我們之前學校中所學的那部分歷史,有中國各個朝代,以及世界史,卻不是連貫性的,相對於考試來說,課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記憶是足夠的。三位簡明,生動的描寫,客觀公正的闡述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假如作爲對歷史的讀物,則不說值得關注,也不行錯過。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9

提到中國歷史,許多人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中華上下五千年,可很少有人知道這上千五千年是怎麼組成的。對於此,有一本書在其開頭就給出了答案,它引用了《漢書律曆志》、《史記五帝本紀》來向讀者詳細地說明這一由來,它就是《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着實是一本耐讀的書,畢竟其作者陣容也是三位史學大家。

比如書中講到孝文帝的改革,介紹了歷史大背景與個體人物事件交織的邏輯。講了從拓跋鮮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嘗試失敗,到最後的孝文帝與馮太后的親民之舉,帶出春耕傳統、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黃糕習俗,投身其中,彷彿置身於當年之景,極大勾起人的求知慾。

其上部書,從“文明之初”講述到了“楚漢之戰”,下部書則從明清講到了中國現代經濟、社會、教育和學術的發展,這本書描述了中國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學和學術領域的發展不同類別。

《中國通史》在秉承史書嚴謹的基礎上也帶有幾分趣味。

首先,這本書到處到處都是新知,看了這本書你才知道,陪伴了我們大半個童年的還珠格格竟在這本書中找不到一點蛛絲馬跡,並且司馬懿不是一個法師,李白也不擅長打野,才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只是一個笑話。

其次,這本書採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對社會分析極有自己的觀點,可謂“成一家之言”。書中給出的幾個觀點顛覆了教科書所帶給我們。

以漢武帝爲例,教科書中的他是無比光輝。而作者在書中的觀點大致是:漢武帝並沒有大的謀略。漢武帝只是不喜歡多作爲而已,不像那個始皇帝,橫徵暴斂,做的很多,給人民的'負擔加的很重。其實在私有財產制度之下,人人都要謀生,你只要不去擾累他,他自然會休養生息,日臻富厚。而在接下來一章裏,他又說:“武帝生平溺於女色,他大約是個多血質的人,一生行事,全憑一時感情衝動,安能有深謀遠慮?”

讀到此,漢武帝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否被顛覆了呢?

再者,讀《中國通史》着實需要強大的歷史功底,書中引用了大量史書原文,繁多的古代地名,制度,不瞭解歷史背景看起來只能是一臉大寫的迷茫。

比如在十一章《實業》中,講到農業的時候,一段話裏面就引用了《漢書藝文志》《管子》《齊民要術》《周官》《農桑輯要》《農書》《農政全書》這七本書的內容!爲了讀這一本書,我在百度中徘徊再徘徊,還是諸多不解。

老話說:讀史使人明智。書中介紹了很多經驗教訓。

其中財產一章中,結合中國經濟發展歷史的敘述,着重說明了中國曆代社會改革思超的主流。

西漢末年王莽結合儒、法兩家思想進行改革卻完全失敗,根本原因是國家是階級時代的產物,統治者總是要剝削人民,因而引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徹底完成有利於人民的社會改革。

讀過《中國通史》後,再縱身於歷史長河中,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那平靜的溪流,而是新的波濤洶涌的壯闊。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10

本着瞭解一下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初衷翻開了這本書。全書4000多頁,剛開始我是有一點發怵的,會不會很枯燥?會不會虎頭蛇尾?

斷斷續續用了二十多個小時,算是讀完了。盛唐以前的部分讀的比較仔細,因爲越是久遠的歷史,好像對我來說越是新鮮有趣,唐朝以後得部分或多或少都在電視裏面,小說裏面瞭解到了。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成王敗寇】!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此言非虛,沒有誰能阻止歷史的變更演替。每一個朝代從建立到繁榮再到衰敗,都有驚人的相似性。無非是一代君王殘忍暴虐,或者貪圖享樂不得民心之後,就有人站起來推翻腐朽的統治,建立新的政權。新的政權建立初期一定會吸取前一個政權失敗的教訓,勵精圖治,然後走向繁榮。然而,後續的政權繼承者們,不知道先輩們打江山是如何之難,更不知道失了民心就是自取滅亡。然後走向腐敗,又開始一個新的循環。

然而,歷史沒有絕對的正義,成王敗寇纔是真理!華夏民族的這一片土地,經歷了時代的更迭,不斷地分分合合,最終都是勝利者擁有了書寫歷史的權利。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戰國七雄當中,不是秦國實力最強勁,而且楚國,或者齊國,那結果會怎樣呢?那麼有可能我們所記住的就不是秦始皇了,而是楚始皇或者齊始皇。但是這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可能並沒有。如果在秦朝末年劉邦項羽楚漢之爭時,劉邦在鴻門宴上被殺害,那麼可能歷史上就沒有漢朝了,取而代之的是楚朝。如果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建立的政權發展壯大,沒有讓多爾袞的.清兵入關,那麼歷史又將改寫。

所以,在朝代的更迭當中,並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只有成者爲王敗者爲寇,只有在不同的立場上應該做不同的事。

岳飛精忠報國爲後人稱頌,岳家軍威震八方,令金兵聞風喪膽。放在歷史環境當中來看,當時的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即使不被北方的金國侵略,國內也會爆發反動起義。如果金兵順利的推翻的宋朝統治,像清兵一樣在中原建立政權,那麼我們現在讀到的歷史又是另一種版本。

再說到近代,如果孫中山先生沒有早早病逝,那麼國共兩黨的關係是否會是另一番局面?我們現在會不會處於資本主義社會?

總而言之,很慶幸我們現在生在和平年代,要知道這一切都來之不易。我們不用去面對殘酷的種族鬥爭,階級鬥爭,革命戰爭。興許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興許你只用做你自己。

除了歷史的興替之外,本書中還講了很多歷史上的名人事蹟和典故。比如說【聞雞起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蘇武牧羊】,【脣亡齒寒】,【臥薪嚐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當今社會來看並不是一件難事,而且這兩件事都是讓我們的人生經歷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最好的方法,何樂而不爲呢。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11

我今天看了《中國通史》一書,描寫的是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歡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爲周朝開國皇帝周文王是個人才,而且還有一幫忠誠輔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還很雄厚,周朝後期很腐朽,所以我不喜歡周朝後期,還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國家治理的繁榮富強。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貪圖享樂,大興土木,搜刮人民的錢財。所以我也不喜歡唐朝後期。

我們中國每個朝代的後期都很腐朽,就說紂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數萬銀兩。殺了幾百人。而且荒唐無道,最後果然被周武王滅了。

最強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開國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統治了蒙古,然後競把我們的中原佔領了。佔領了中原後,又把俄羅斯的首都佔領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

我最不喜歡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雖然建了萬里長城。而且還統一了錢幣。但是他把古時候記載的書全燒了,而且還殺了一些讀書人,這叫"焚書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壞的一面他繼承,好的一面他沒繼承,而且還派了一些人爲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風使秦朝走向滅亡。

我感受到了古時候皇帝英明的時候,國家就興旺,皇帝無能的時候國家就腐朽。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根底,並造就了每一個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着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着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爲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然而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那麼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爲代表體裁。表達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衆,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爲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表達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表達的內在邏輯聯繫。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爲,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爲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嚥的苦藥。《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展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緻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曆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展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爲還是值得一看的。

讀中國通史有感 篇12

中國,她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曆史的古國,從古至今,中國發生過很多驚天動地的事,雖然舊中國已過,但那些震撼中國的歷史,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們,無法遺忘。 ——題記

《中國通史》這一本書,生動描寫了舊中國的興衰,以及新中國的成立。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清朝是我國最終一個封建王朝,在大清這200多年的統治中,也發生過很多大事。

舊中國過去了,新中國到來了,但是這新中國的`一切,還是和歷史有着大關係。

在一次漫步中,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週末,我吃完晚飯,就去公園漫步了。在公園裏,我邊走邊想:爲什麼會有新中國,爲什麼抗日會成功?而清朝爲什麼會覆滅?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樹旁停了下來,並自言自語道:“爲什麼會有新中國?那是由於抗日戰鬥成功了;爲什麼抗日會成功?那是由於我國有很多有氣節、寧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爲什麼會覆滅?那都是由於中國的黑歷史,實在黑得可怕!”那晚後,我有了深深的感悟:轉變以前的歷史是不行能的,但是我們可以製造歷史。 《中國通史》雖然只講到了1949年,但在一百年後的《中國通史》中,我們肯定能發覺會有更多的人來製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