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10篇

觀後感1.3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10篇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1

很喜歡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過無數次,最近又翻出來讀,有了一點新的感受。因爲對原著有着比較深的感情,所以一直抗拒看徐靜蕾的電影。至少姜文在我的心中是不適合那個角色的。

茨威格用很細膩的筆法講了一個暗戀的故事,一個女人暗戀了一個男人一生,和他幾次交歡,生下一子。迫於生活,淪入風塵。但直到女人死亡,男人卻依舊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在記憶中也並無痕跡。第一次讀的時候,一把眼淚,驚異了很久,一個男人怎能有如此女性化的心理?

看過榕樹下的一篇評論“不過對於這本書來說,可能女權主義的朋友們不太愛見吧。一個女人用自己一生的悲喜成爲一個男人幾個夜晚的玩物,這種男人本位的思想即使在這樣反諷的文章中都顯得黑色幽默。這本書與其說是駁斥了一個上層社會的黑暗,不如說它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男人的心理需求,一個默默守候,不求回報的女人對一個男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夢呢?”

我倒是不這麼覺得。陌生女人的故事恰恰是很女性的,極端之極。首先,什麼的暗戀?想到一段話“暗戀是容易的,甚至是頻繁的——無法擺脫的暗戀卻有着宿命的味道:愛一個人,就是,墜入深淵,永不超生。一個唯美主義者的愛,純粹如銀質子彈,清潔悲愴,它打中的,是那些還在承擔着對愛有着精密的純度要求和山一樣負重的內心。暗戀是無法公佈和分享的情感,渴慕但無處告知,相思卻難以排遣,無邊無際的忍受,無法打撈的歡愉,守口如瓶的暗戀有着收斂的高貴。”暗戀是種單向情感,與其說陌生女人把自己的生命獻祭給那個男人,不如說她獻給了自己。獻給了自己所設定的“愛情”。

她義無反顧的投入自己設定的愛情模式,小說家在她的'心中是一個暗戀對象,更是一個男性符號。她愛的是心中所想象的人,一個完美的男性形象,並不是真實的他。她寧願和他露水情緣,還是抗拒走進他真正的生活,她潛意識裏害怕真實打破她心中的夢想。而她所關注的小說家的生活,不過是融入了很強自我意識的扭曲而已。陌生女人是一個很自我的人,她無法也不願走入男性的靈魂,但是她對自己的靈魂卻有着很深刻的掌控意識,所有的敘述都是從她角度上的一廂情願。隨着這種掌控意識的逐步增強,心裏暗示的步步緊閉,我覺得這場愛情遊戲,最後演變成一種強迫症的狀態。她愛上他,愛上自己設定的他,愛上的“自己愛他”這個信念。“自己愛他”成爲一種信仰,貫穿她的生命。

當後來孩子這個符號出現,更是完美這場頭腦中的愛情幻想。而淪入風塵,在我看來有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獻祭精神。她讓自己成爲這場神聖愛情中的祭品,她創造了一種悲劇,強加給自己,渲染這場愛情的苦痛與偉大。同時也是對男性社會一種無情的嘲諷,用身體遊戲他們其中,但是卻在心靈上卻給以深深的鄙視!

不過,這場自我的愛情,最後也迷失在自我之中,所謂人生,以迷戀一個男性羣體中的精英人物,一個符號而告終。

女人何必執着於愛情呢?尤其是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紛擾變幻的年代。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也許比愛情要有趣千萬倍,爲了一個桎梏,困住自己,這又何苦。天下難有愛,庸人自擾之吧!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2

停電中,顫顫燭光下,翻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的心象被什麼堵住了,連呼吸都變得有點困難,眼睛有些模糊。

有人說,書中反映了一種新的感情觀,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但是我卻不這樣覺得。書中的她深深地愛着他,卻因爲深知他最愛的是自由(其實是他是一個不負職責的男人),也許他會因爲憐憫或者是孩子而留住她,但是她明白他卻不會覺得幸福。他穿梭在各種女人之間,從不停留,因爲他要的僅僅是新鮮的快樂和短暫的刺激。留住他,困住他,成全了她從小到大的夢想卻違背了他的意願,所以她選取用他想要的方式來愛他——出現,消失,出現,消失。這讓我想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似乎就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另一個版本。當兩人生活在一齊後,也只能是杯具。

少女時期那種傻氣的暗戀,這種感覺對每一個女孩來說都不會陌生,我們都曾那麼好笑地喜歡過某個人,也許是你的同桌,也許是你的同班,也許是你隔壁班上每一天經過你窗前的那個他,也許和書中的她一樣,是你的鄰居。我們心底藏着這麼一個人,以爲這是天大的祕密,或者不對任何人言,只是一個人獨享這個祕密。與他的每次不期而遇都會成爲你思維的中心,與他有關的任何事總是會讓你默默關注,他周圍的人會讓你覺得親切,他住的地方會讓你覺得熟悉,他在你面前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都會讓你久久揣測;或者你與姐妹互換心中的那個祕密,互相幫忙收集那個他的任何消息,互相給對方意見,互相安慰,互相鼓勵,卻又互相隱瞞。

只是當我們離開那段歲月時,我們會慢慢淡忘那個他,也許還記得那份心動,但是人卻早已遺忘。但是她,卻憑着一份暗戀,渡過自我的'一生。

在書中,我們從文字上看不到任何關於她外貌的細節描述和性格描述,但是我卻爲她的堅強和執着而驚歎。當你生命裏的每一分鐘都爲某一個人而存活,當這樣的你站在他面前,他卻陌生而冷漠時,你能夠忍受而繼續愛他嗎?當你放下自我的尊嚴追隨他,他卻把你當作一個賣身的女子時,你能夠忍受而不恨他嗎?當你爲他的孩子而賣身於人,他卻總是用同一個藉口逃離你時,你能夠忍受繼續愛他嗎?

雖然她墮入風塵,但是我卻覺得她無比純潔。

這封臨死前的信,我以爲這個女人會恥笑自我的傻氣,會痛恨這樣的男人誤了她一輩子,但是字裏行間,我讀到的還是愛,是對過去完美的回憶,是對某人給了自我這段經歷的感激,是對愛人將來的囑託。值到臨死前,她還是沒有告訴他她是誰,她不想打擾他的生活,最後,他也沒能記起她是他生活中無數女人中的哪一個。她到底爲什麼寫這封信呢?她說只是爲了宣泄失去孩子的痛苦。我覺得,是爲了告訴他,這個世界上以前有人如此地愛着你,你是那麼地值得得到一份深重的愛。

一個習慣於遊戲人間的男人,偏偏遇見一個癡情女子,在他生活中的某一天,突然才發現這份感情,但是他卻不明白她是誰,她寫了這封信便徹徹底底地消失了,他收到這封信,也許猶如重磅炸彈,從此他的心缺了一角,也許這也只是一段風花雪月而已。

更令我驚歎的是,茨威格,一個男性作者,如何能這樣細緻地描述出一個女人愛人的深情和痛苦呢?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3

這篇文章基本是以一個女人的自述方式進行的。簡單的開頭,讓男主看到信讀了起來,然後用近乎90%的篇幅介紹這封信的內容,最後再簡單兩句話交代一下男主讀完信的感覺作爲收尾。

這麼大量的自述,其實是很危險的寫作方法。很容易讓人覺得頭重腳輕,話說的太多,故事沒怎麼交代。但茨威格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把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全都放進信裏了。還不會讓人覺得冗長。考慮到這是一篇大概一個小時能讀完的短篇小說,能做到這樣真是了不起。

作者給讀者設定的場景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人回家,讀了一封信。但是讓讀者想象的空間卻非常大。用自己對男主一生情愛而寫這封信的女人,甚至根本沒出現在場景中。但讀者卻忍不住被她的愛所打動,想象這個女人的樣子,她所遭遇的一切,爲她的離世感到嘆惜。能達到這種寫作效果,真是了不起。

寫作有時候就像做飯一樣,好吃不好吃的標準,不在於食材多少,而在於能否讓人回味。看似簡單的一碗叉燒飯,如果能讓人“黯然銷魂”,那纔是真的厲害。

有人評價茨威格是“最懂女人的作家”。在感情方面,很多時候男女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他對男人和女人應該都很懂,是一位細心觀察,瞭解人內心活動的作家。貫穿全文的情感,主要是女主的單相思暗戀。

關於暗戀,我覺得每個人都很熟悉,在情竇初開的時候,想表達愛,卻又懵懂羞澀,所以都會偷偷種下暗戀的情愫。

暗戀讓人變得極度敏感,對方的一句話,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會被我們無限的放大。暗戀就是在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察對方。暗戀也很辛苦,主要是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總是自問自答——他愛我?他不愛我?

但暗戀又是很很容易得到滿足的階段。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是不求回報的.。對方向你說的一句話,對你露出的一個微笑,甚至只是目光不經意地和你對視上,都會讓你感到滿足。

暗戀就是不要求對方付出,但自己卻心甘情願做很多傻事。看到有趣的事情想和他分享,吃到好吃的食物想和他一起,聽到好聽的音樂也想向他介紹。

所以暗戀就在甜蜜和苦澀中來回遊蕩,這個過程還挺有意思的。而一旦表白,就打破了這種遊離的狀態:如果對方接受,剛開始會向甜蜜的一端傾斜,但過一段時間,就會比較自己和對方的付出到底誰多一點。不會再像暗戀階段那麼不計回報,也可能因此發生爭吵;如果對方不接受,那就徹底浸泡到苦澀中了。做什麼事情也不會開心,看到什麼美景也不會讓心情好轉,而且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熬過去。

當然,女主不僅是暗戀,更是一種極端的愛,癡狂的愛。用她的。一生去愛一個人,甚至爲此犧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感動嗎?作爲一個讀者來說是感動的,但我覺得這種愛情只存在於文學作品、話劇、影視劇等就夠了。作爲讀者或者觀衆,看這些東西會被感動,是因爲和我們真實的生活存在遙遠的距離。

如果在現實中,要是我周圍有這麼偏執的人——對一個人極端癡迷,不惜犧牲一切也要和這個人在一起——我要是作爲一個旁觀者或者當事人的話,肯定還是恐懼或者惋惜會比感動更多。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4

停電中,顫顫燭光下,翻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的心象被什麼堵住了,連呼吸都變得有點困難,眼睛有些模糊。

有人說,書中反映了一種新的愛情觀,我愛你但與你無關,可是我卻不這樣覺得。書中的她深深地愛着他,卻因爲深知他最愛的是自由(其實是他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也許他會因爲憐憫或者是孩子而留住她,可是她知道他卻不會覺得幸福。他穿梭在各種女人之間,從不停留,因爲他要的僅僅是新鮮的快樂和短暫的刺激。留住他,困住他,成全了她從小到大的夢想卻違背了他的意願,所以她選擇用他想要的方式來愛他——出現,消失,出現,消失。這讓我想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似乎就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另一個版本。當兩人生活在一起後,也只能是悲劇。

少女時期那種傻氣的暗戀,這種感覺對每一個女孩來說都不會陌生,我們都曾那麼好笑地喜歡過某個人,也許是你的同桌,也許是你的同班,也許是你隔壁班上每天經過你窗前的那個他,也許和書中的她一樣,是你的鄰居。我們心底藏着這麼一個人,以爲這是天大的祕密,或者不對任何人言,只是一個人獨享這個祕密。與他的每次不期而遇都會成爲你思維的中心,與他有關的任何事總是會讓你默默關注,他周圍的人會讓你覺得親切,他住的地方會讓你覺得熟悉,他在你面前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都會讓你久久揣測;或者你與姐妹互換心中的那個祕密,互相幫忙收集那個他的任何消息,互相給對方意見,互相安慰,互相鼓勵,卻又互相隱瞞。

只是當我們離開那段歲月時,我們會慢慢淡忘那個他,也許還記得那份心動,可是人卻早已遺忘。可是她,卻憑着一份暗戀,渡過自己的一生。

在書中,我們從文字上看不到任何關於她外貌的細節描寫和性*格描寫,可是我卻爲她的堅強和執着而驚歎。當你生命裏的每一分鐘都爲某一個人而存活,當這樣的你站在他面前,他卻陌生而冷漠時,你能夠忍受而繼續愛他嗎?當你放棄自己的.尊嚴追隨他,他卻把你當作一個賣身的女子時,你能夠忍受而不恨他嗎?當你爲他的孩子而賣身於人,他卻總是用同一個藉口逃離你時,你能夠忍受繼續愛他嗎?

雖然她墮入風塵,可是我卻覺得她無比純潔。

這封臨死前的信,我以爲這個女人會恥笑自己的傻氣,會痛恨這樣的男人誤了她一輩子,可是字裏行間,我讀到的還是愛,是對過去美好的回憶,是對某人給了自己這段經歷的感激,是對愛人將來的囑託。值到臨死前,她還是沒有告訴他她是誰,她不想打擾他的生活,最後,他也沒能記起她是他生活中無數女人中的哪一個。她到底爲什麼寫這封信呢?她說只是爲了宣泄失去孩子的痛苦。我覺得,是爲了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曾經有人如此地愛着你,你是那麼地值得得到一份深重的愛。

一個習慣於遊戲人間的男人,偏偏遇見一個癡情女子,在他生活中的某一天,突然才發現這份感情,但是他卻不知道她是誰,她寫了這封信便徹徹底底地消失了,他收到這封信,也許猶如重磅炸彈,從此他的心缺了一角,也許這也只是一段風花雪月而已。

更令我驚歎的是,茨威格,一個男性作者,如何能這樣細緻地描寫出一個女人愛人的深情和痛苦呢?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5

斯茨威格,奧地利小說家。

這是我第二次讀他的短篇小說合集,第一本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含深情的將一生的癡情,寫下了一封悽婉又動人的書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的愛慕之情,她所經歷的`痛苦,以及她愛的無私,深沉,給我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

再讀就是他的《失寵貴妃》主人公,普德里夫人。

普德里夫人被奪去權利之後,放逐莊園,遠離宮殿,初到莊園,脫離與王室貴婦的生活,好奇心的驅使,讓她初次感覺到莊園像酒甘那樣清純,她並沒因失去權利,而立馬陷入悲傷中,在莊園幫助女工撿麥穗,與小夥子一起跳舞,無比歡脫。

以我過去的經驗,我原本以爲這貴婦自此以後,適應莊園的生活,安然度過,然而作者並沒有如此,對已失去的,人最初總是過分盲目自信,當她逐漸到回味過程,痛苦纔會慢慢地席捲而來,普德夫人生活於熱鬧的交際中,又怎會安於莊園,她渴望迴歸宮殿,卻發現沒有任何消息通知她回去。

在等待信使的過程中,作者用外部環境描寫,細緻的刻畫了普德里夫人的內心活動,“她躺着,直愣愣地凝視着前方,只是一個勁地等着,最後座架上的鐘開始敲響,但是時針冥頑不化,你咒罵、請求和金錢都無法催它快跑,它瞌睡懵懂地繞着圓圈。”

她一動不動地躺在地上,活像一隻被人驅趕的野獸。“因夜晚悄悄地來臨,它不像正午,放肆地透過窗戶往裏瞧,它像昏黑的涓涓細流從四壁涌出,把天花板舉向虛無之中,把所有的東西都不聲不響地衝到它那悄然無息的洪流之中。一片沉寂。只有在什麼地方有隻小鐘滴答滴答作響,無休無止。”

普德夫人,工於心計,戲弄他人爲樂,還勾引一位農家青年,這段情節不斷地與她內心活動推進,而普德里夫人最終得知,自己終身逐放,不再入宮,她痛苦萬分,並決定把攝政期間,榨取來的金錢揮霍,舉行盛會,滿足她內心的虛榮,妄圖成爲衆人的焦點。

她開始大肆傳播,預言自己會在十月七日這天,離開人世。那天她盛裝出席,喝下毒藥,保持着微笑,等待死神的到來,她曾預想自己的死亡會轟動整個巴黎,卻沒想到大家對她所做的,只是顯得有些好奇,死神不容許欺騙,她竭盡全力表演的,卻是白費力氣,人們只看到的一幅猙獰的怪相,圍觀人的興趣並沒有持續多久,便就散去。

引用:“其實現實中,也有些許人,別人追求她時,她就覺得自己美麗,和才智的人在一起,她會認爲自己才華橫溢,有人鍾情於她,她就立刻墜入愛河,然而一旦沒有這些,她就變得醜惡,愚蠢,無助。甚至不幸,然後在自己的不幸中,孤獨、墜落、垮下去。”

活着,會渴求他人同情,但活着的時候,你不能譁衆取寵,親自拔起你的根鬚,將之曝曬於光照之下,讓衆人同情於你的悲苦,你的遭遇。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6

看到孟京輝戲劇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想不起來是幾年前讀過這本書。買了7.7晚上的票,同時嘗試寫了一個讀後感的小故事。倘若以我的性情來帶入,這個故事應該是這樣的。以下。

有天晚上我和他聊天,說起日後寫回憶錄,有他的那一篇應當是這樣開頭:“在我年輕時候,大概二十四五歲,愛過一個有趣的人。俗氣的很有詩意。”

我以爲愛過是一個很褒獎的詞。我記得他說,你用詞不對,應該改爲“愛上”,而後又問我“喜歡一個人會變嗎”——會啊,當然會變,我這樣回答他。

二十四歲的時候我喜歡上一個人,會裝作不經意間偶遇,擡頭看他的時候眼神潮溼,細碎有光芒。喜歡麼,是令人欣喜又愉悅,內心洶涌澎拜有詩意。驀然有天得到迴應,惴惴不安,既想隨心隨性又忍不住試探真心。夜裏相擁而眠時他總會問“你愛我麼”,我不敢回答。在心裏翻來覆去考量愛麼,愛會想嫁麼,不想嫁,那還能算愛麼。夜裏彼此擁有和烙印,情動之時也會細碎親吻他臉頰,嘆息聲裏說愛他。

白天時候他是另一個人。忙不完的工作,有着超出年齡的熱情和動力。我愛他工作的樣子,有萬山阻擋,不改初衷。愛他偶然間看我的眼神,潮水翻涌,心跳快的要溢出胸腔,只能閃躲不敢對視。晚間吹拂的楊柳風是他,街邊昏暗陰影處的燈光是他,電子屏裏滾動播放的歌詞是他,影影綽綽溫潤的月光是他。我快樂於這些愛他的心情,欣喜於這是我一個人的祕密。

十八歲時候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勇敢的人,在任何時候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要嫁一個大我十來歲的人,他會縱容我待我如小姑娘。後來我果然成爲了一個勇敢又固執的人,只堅守自己的道理。然後發現這樣的我已經不可能再做一個小姑娘,不可能嬌氣任性的在晚上十一點說我現在就要吃米酒湯圓,你去煮給我吃。我很獨立了,能一個人走很多地方,好好生活,做很重要的決定。但是再也不會打擾別人,提爲難人的要求。

有時候我們會沉默。我的敏感和直接太不合時宜,會刺穿本來就不算牢固的羈絆。男人如果愛一個人,應當是愛着她如何善良,如何天真,如何需要一個臂膀去倚靠,那便正好收穫了崇拜或是溫柔的目光,安安靜靜在他身後,相夫教子。倘若男人發掘一個女人到最深處,她仍然理智清醒,對情話不置可否,對他提供的人生持反對意見,那便是不可愛不溫柔不值得花費時間了。所以他喜歡哄我開心,在我說不的時候掛電話。我仍然能沉沉睡去。心裏那種潮溼消失了。在他講述我還小而他正風華正茂的.體驗人生的時候,在他擁有了全部的我我卻只擁有一點點的他的時候,嫉妒生根發芽,潮溼消失殆盡。

所以日後寫回憶錄,關於他的那一篇可以提前至現在開始:

在我年輕時候,大概二十四五歲,愛過一個有趣的人。同樣在那一年,我已經看到了一生中所有和他相羈絆的可能,我不會是他真正付諸愛情的人,因爲我並不乖巧。一個俗氣男人的愛情應該只在年輕時候發生,後來的是新鮮感和成就感。我記得問他何故將目光落至我身上,他是這樣回答“因爲你是我喜歡的類型”——我緊緊抱着他,掩住失望裝作他是屬於我的。我仍然希望自己是個勇敢的人,不會害怕不能討他歡心,不會害怕得不到他與衆不同的眼神,不會害怕離開他。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7

感情,是催生甜言蜜語的最佳引藥。但凡有愛存在的地方絕對不會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動欣喜的言語。我聽過、見過、看過無數至高無上的感情宣言,心裏每每總是激起陣陣漣漪,然而當我看到這句臺詞,我感覺心裏狠狠地震動起來,那就是“我愛你,但和你無關!”

短短的八個字,是整部作品的靈魂臺詞。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極其善於刻畫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我的一套令人驚歎的方式。在他的筆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強烈的情感,更富於獻身精神和愛的潛力。小說的具體情節,我不想再長篇累牘的敘述,我只想談一談其中那種持久的、癡迷的甚至是偏執的愛。

當女主角注意到年輕作家之後,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給了她極大的衝擊,給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陽光。從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戀卻從不敢外露自我的感情,更從不訴說給任何人聽。她時刻的關注着他,慢慢的'進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開心作爲自我的開心,以他的悲哀作爲自我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麗的邂逅,可總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無盡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過每分每秒,卻又享受着這份得來不易的孤獨。這種感覺想罷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爲我們都或多或少的有過經歷。

恐怕這就是感情的萌芽,我們開始默默而又急切的關注着一個人,極其想讓他發現自我關注着他,又極其的害怕被他發現,糾結的心理,往往使我們整天陷入鬱鬱寡歡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們的癡迷換來的卻是對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說中的作家就從來沒有記住過她,從來沒有意識到她的存在,她的期盼最終換得了無言的心痛。誰說真愛不奢求回報?但凡我們付出了我們總是會或多或少的期望得到點什麼,哪怕是對方對我們的淡淡一笑,這也是對我們價值的極高認可,我們也會覺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明白,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專,但是她的愛徹底而又持久,她從不懂得退縮,她愛作家的一切,即使明明白是缺點。她愛他健忘的樣貌,毫不介意作家的濫情。這是一種偏執,這種愛是偏執的愛,這種愛,熱烈而又絕望,純潔而又傷感,但同時也有一點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爾基以前表示,他被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動。是的,這種愛生如夏花之燦爛,逝如秋葉之靜美。這種愛,可歌可泣,偉大而又卑微,熱烈而又孤寂。女人甘願花費生命的力量去愛着這個“無情”的作家。我不想過多的評價這種偏執的愛是好還是壞,但我明白這種偏執的愛值得感動。癡情也好,膚淺也罷,深深的愛過一個人,並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明白可能並沒有結果,但我們也會時時在嘴角露出滿足的微笑。

“不求你愛我,只求你好好的,我愛你,但和你沒有關係!”我明白,這句話停在了我的心裏,經久不散,歷久彌新。那你呢?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8

愛情,是催生甜言蜜語的最佳引藥。但凡有愛存在的地方絕對不會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動欣喜的言語。我聽過、見過、看過無數至高無上的愛情宣言,心裏每每總是激起陣陣漣漪,然而當我看到這句臺詞,我感覺心裏狠狠地震動起來,那就是“我愛你,但和你無關!”

短短的八個字,是整部作品的靈魂臺詞。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極其善於刻畫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令人驚歎的方式。在他的筆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強烈的情感,更富於獻身精神和愛的能力。小說的具體情節,我不想再長篇累牘的敘述,我只想談一談其中那種持久的、癡迷的甚至是偏執的愛。

當女主角注意到年輕作家之後,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給了她極大的衝擊,給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陽光。從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戀卻從不敢外露自己的感情,更從不訴說給任何人聽。她時刻的關注着他,慢慢的進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開心作爲自己的開心,以他的傷心作爲自己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麗的邂逅,可總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無盡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過每分每秒,卻又享受着這份得來不易的孤獨。這種感覺想罷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爲我們都或多或少的有過經歷。

恐怕這就是愛情的'萌芽,我們開始默默而又急切的關注着一個人,極其想讓他發現自己關注着他,又極其的害怕被他發現,糾結的心理,往往使我們整天陷入鬱鬱寡歡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們的癡迷換來的卻是對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說中的作家就從來沒有記住過她,從來沒有意識到她的存在,她的期待最終換得了無言的心痛。誰說真愛不奢求回報?但凡我們付出了我們總是會或多或少的希望得到點什麼,哪怕是對方對我們的淡淡一笑,這也是對我們價值的極高認可,我們也會覺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知道,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專,但是她的愛徹底而又持久,她從不懂得退縮,她愛作家的一切,即使明知道是缺點。她愛他健忘的樣子,毫不介意作家的濫情。這是一種偏執,這種愛是偏執的愛,這種愛,熱烈而又絕望,純潔而又傷感,但同時也有一點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爾基曾經表示,他被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動。是的,這種愛生如夏花之燦爛,逝如秋葉之靜美。這種愛,可歌可泣,偉大而又卑微,熱烈而又孤寂。女人甘願花費生命的力量去愛着這個“無情”的作家。我不想過多的評價這種偏執的愛是好還是壞,但我知道這種偏執的愛值得感動。癡情也好,膚淺也罷,深深的愛過一個人,並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知道可能並沒有結果,但我們也會時時在嘴角露出滿足的微笑。

“不求你愛我,只求你好好的,我愛你,但和你沒有關係!”我知道,這句話停在了我的心裏,經久不散,歷久彌新。那你呢?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9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一種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筆調刻畫一位被遺忘的“陌生”女人臨死前向她心目中那個天神發出深沉的愛的宣言。

“你,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的你啊!”這種悲傷的嘆息,這種愛到絕境的無奈是信的首句。作者以他細膩精確的語言和與人物融爲一體的心,在默默訴說着那位陌生女子的柔情、愛戀和繾綣纏綿的思念。

“我在大門口千百次等待過你,總在樓梯上偷聽你的腳步聲。”是的,正如她說的,“我整天什麼也不幹”,只是坐在冰冷的門廊前耐心數着他回家的鐘點。日復一日,她猶如跌進愛的深淵。不幸的是,母親的再嫁迫使她與R分離,不能再借鄰居之便接近觀察R了。而那離別之夜,她奄嚴寒冰凍裏足足等了R一夜,想向他表白心跡,結果換來的卻是心的破碎——R和另一個女人相擁而歸。

即使受到如此巨大創傷,她在離開R後,一心仍全維繫在R身上。她拒絕外出,拒任何人於千里之外,她只想在心靈深處與R單獨在一齊,不願分心。一個孤獨少女以這種愛的癡狂折磨自我,以至是悲慘絕望的狂熱。茨威格的自然而近於本真的文字裏,流露出他悲天憫人的情懷,行文籠罩在一種淡淡的卻深入骨髓的憂傷裏。

她終是受不了思念的煎熬。於是,她義無反顧地與父母決裂重回R所在的城市。她每一天在商店辛苦工作,而鄰街是R的居所。每一次她擡頭望向窗外,只是單純地期望能遠遠地用她的目光摟抱R的臉。下班後,她常常在街上來回走,渴望能有一次與R的.重逢,就像真實再現席慕蓉的那首《一棵開花的樹》一樣:“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命運終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垂青了她,讓她與R擦肩而過,更驚喜的是R似乎被她的光彩奪目所吸引,駐足與她交談,並用他特有的那種彷彿把對方緊緊擁抱起來的勾魂攝魄、脈脈含情的目光注視着她。

儘管R早已不記得她就是那個鄰家女孩,她仍心甘情願地爲這次相遇奉獻了她的全部。而R只留給她幾朵白玫瑰,可卻是她一生的記憶——每年R的生曰她都會匿名送出一束白玫瑰。當然,這次相遇也帶給她意料之外的喜悅——她有了R的孩子。她明白R是個一往情深卻愛不專一的人,只喜歡簡單愉快地遊戲人生,不願去承擔職責或犧牲什麼,於是她將一切守口如瓶。但是好像孩子承載不了她的愛,很快因患流感而被天使帶走,她也不幸染上惡疾。

只有在這個徹底絕望的時候,她才懷着將她燃燒成灰燼般的熱烈而無望的愛,向R發出來自肺腑的深情,並低訴着過往。這是一位女子生命垂危之際的告白,是發自內心和口脣的痛苦告白。像普希金的詩“我以前默默無語地、毫無指望地愛過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以前那樣真誠、那樣溫柔地愛過你”。可她一輩子忍受這種不爲R所認出的命運,隨着這種命運而死,一向沒被認出來。

小說的結尾如晶瑩的水晶、琉璃,充盈着輕輕淺淺的藍色。R在看完那封信後,雙手哆嗦。他只隱約感到這一切彷彿是在夢裏發生。而那陌生的女子,她飄忽不定,卻熱烈奔放,就像遠方傳來的一陣樂聲。

茨威格讓故事到那裏結束,可我卻如海子所言“萬里無雲如同我永恆的悲傷”,這份感情紮根於我的心底,開出花朵,散發出芬芳……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10

讀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第一感覺是蝕骨的揪心和絕望,對陌生女子內心無望但深入肺腑的愛感到莫名的心碎。到底世間有沒有這樣不計代價,不計回報,只求純粹愛情的人或者只是小說家臆想中的一種高貴聖潔的暗戀呢,對沒有一丁點愛情經驗的人來說實在難以回答。

只有當生命迎來終結時,才能以一封飽含愛慕,崇拜,羞愧,自責,哀怨,憂傷,情感如此豐富的匿名信送到至死不渝的暗戀對象之手,這是需要苦嘗多少個寂寞的日夜,忍守多少個相思的時光才能用盡畢生的力量寫就這樣一封情書。

茨威格實在是了不起的作家。從頭至尾只是通過一封信就將世間一個奇女子的形象描繪的栩栩如生,從女孩的天真爛漫,不經世事,到少女的情竇初開,含苞待放,再到女人的`風情萬種,成熟韻味,各個時期的心理狀態的變化描繪的動人心魄,刻畫的入木三分,以至於以爲這樣的女子竟然真的在你的生命某一階段同你有過一段如此的經歷。將你帶入了情節之中,如夢似幻的使我們同男主人公一起回憶起過去的柔情往事。

這樣的小說情節,在我看來在當時一定是引發社會熱議的,因爲實在過於超前,凌駕於現實的愛情觀念,在一些過去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瞭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上流社會的浮生若夢,安淫享樂,一派歌舞昇平,所謂名流之間的愛情無非是安逸生活的調味劑,唾手可得,召之即來揮之則去,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的地步。那麼此時這樣的一篇小說的橫空出世勢必像一枚小型核彈一樣衝擊了整個文學圈,並輻射至大衆的視野內。當時造成的轟動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也暫且不去討論。即使放到如今的時代,我仍舊認爲它有着非常震撼人心的力量。雖然百年過去,但人類的情感狀態始終不外如是,我們同樣渴望去愛別人也渴望被別人所愛。遺憾的是,最基本的這個情感需求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再一次x  文學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或許會影響到某一羣讀者,但悲哀的是無法左右這個社會向着怎樣的方向發展。現代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一個接一個的慾望呼之欲出,而我們可能偏偏就高估了自己對情感的把握,把輕易能得到的就視爲理所應當,忽視了身邊的親人朋友,拒絕那些陌生人善意的幫助,總以忙爲理由搪塞潛在的情感交際,即使如我又何嘗不是。雖對小說感同身受,向自己心中的那個人表露心跡,一吐一直以來的相思卻得不到任何我希望的迴應。我對真愛不再抱有任何的幻想,豈不證實了我們內心的那純潔的愛已經被玷污了嗎?我們不太可能再有少年人的勇氣和衝動去追求心目中的真愛了。所以我們會返回來再把小說翻了又翻,讀上一遍又一邊,去緬懷去祭奠那個雖然還跳動着但早已枯死乾涸的心。

莫名的悲憤和淒涼,是啊,如茨威格這樣的作家影響力尚且無法撼動那個時代,我們又憑什麼去批判當下的婚戀觀,唯一能做的是做自己希望的那種人,妥協但不會屈服,以生命的名義做一個殉道者又何嘗不是對真愛的致敬呢。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