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

觀後感1.4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1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是歷史的趨勢,三國的要義。《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間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

《三國演義》作爲中國的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根據自己的理論觀念和美學思想,對人物的事件進行補充與想象。把《三國演義》打造成一部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時期是一個軍閥奮戰,羣雄爭鹿的時代。作者很好的抓住這一要點,使描寫的每次戰役都能突出其特點,凸顯出戰爭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其中深含了做人的道德意識與思想觀點。成爲四大名著之一。

這部小說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孫權、周瑜等等,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成爲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該書中讓我最喜歡的是劉備,他重情義,施“仁”道,還有一點最讓我佩服的—識人用人。他的智慧不如諸葛亮,武藝不如張飛,但他很巧妙地把人都用到了正確的位置,把部下能力最大化,起到人盡所能的效果。最後,他建立了蜀國。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現代的的公司管理。一個公司就像是古代的一個國家,公司裏的管理者就如古時的國君,不用事事皆能,但需要在公司裏會識人用人。管理者是否會慧眼識人,這跟公司的興亡是成正比的。公司管理者是否能做到人盡所能,充分協調,把下屬的能力最大化。便是公司能否成功的關鍵。即使在學校中,就算是我們敬愛的老師,都無法做到事事全能。他們會把大部分的雜務工作分給班長,組長,委員,課代表各司其職。從而爲老師排憂解難,爲老師節省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讓他們能夠全力以赴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假設沒有采取這樣的方法,只會白白浪費他們的時間與精力,事事親力親爲將會使他們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古爲今用,我們要把先人的智慧,學習應用到現代的管理上去。也同樣是明智的選擇。

閱完全書,我不禁陷入沉思:縱觀歷史,王權仁者治國,如果能夠做到物盡所用,人盡所能,順盡民心,纔是治國之根本。順應了歷史之潮流,社會發展的趨勢。及至現代:下至公司管理者,上至國家領導人,各行各業。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發展,才能強大,富民強國,創造出最大輝煌!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2

我國四大名著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其中我最喜歡看的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栩栩如生地描寫了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比如:胸懷大志的劉備、恩仇必報的關羽、勇猛如虎的張翼德(張飛)、一身是膽的趙子龍(趙雲)、勇猛過人的呂布、神機妙算的孔明(諸葛亮)、樂不思蜀的劉禪、罪惡滔天的董卓、優柔寡斷的袁紹、軍事力量強大的曹操、被稱爲“江東猛虎”的孫堅、勇猛善戰的孫策,還有孫權、關平、姜維、夏侯惇......等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中值得我們學習的故事很多。劉備聽說了諸葛亮的大名,三顧茅廬邀請他出山。前兩次都沒見着,等劉備第三次選好日子,從中午等到傍晚,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得知劉備的來意,諸葛亮說:“我只是個種田澆水的,怎能擔起如此重任?”劉備說:"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可怎麼辦?”諸葛亮看劉備誠心誠意邀請他,便同意出山。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足智多謀令劉備十分的佩服。在第一次戰鬥中,諸葛亮巧妙地用水和火攻把曹操的幾十萬大軍燒得精光,諸葛亮初出茅廬就立了大功。 劉備爲報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被殺之仇,親自率領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孫權的老窩。吳國的大都督陸遜用一把大火把劉備殺得大敗而逃,劉備逃到了白帝城。可對劉備的打擊太大了,劉備不但沒能爲關羽和張飛報仇,還使軍隊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在白帝城,劉備的兒子劉禪繼位,人稱後主。 後來,劉禪得知魏軍向蜀國殺來,劉禪這個軟弱無能的皇帝慌了,就把蜀國讓給了魏國。

我想:如果劉禪也有雄心大志,也能英勇善戰、足智多謀,說不定天下就是他的了。我們學生也應該具有雄心大志的品質,長大了做一番貢獻!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3

提起三國,便會提起諸葛亮,他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這是徐庶對諸葛亮的評價。徐庶已經夠厲害了,一個被他稱讚的如此偉大的人,自然不可忽視。

“綸巾羽扇,身衣鶴氅,素履皁絛,面如冠玉,脣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就是諸葛亮的外貌描寫。

且不說他借東風,襲華容,僅在他未出山之前,“北伐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爲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已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諸葛亮極具思想的。他內心一直忠於大漢,“忠貞”一直是諸葛亮這個人物的思想核心。

“忠”與“義”從來就是中國古人儒家倫理觀念的重要範疇,作爲一箇中國儒士,諸葛亮將這一點做的很到位,以致杜甫有詩云:“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他出事之前就爲劉備定好了未來進展的鴻圖,出山後,一直竭忠盡智,使劉備如魚得水,蒸蒸日上,劉備舍天下,徇義,堅持伐吳,將要傾覆剛成之大業時,孔明乃是“再三苦諫”,即是劉備將他的諫表擲於地,仍不成丹心。

“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王”,大概諸葛亮心中,讓劉禪即位,纔是他興漢的最佳方案,當時諸葛亮聽了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講完了,還叩頭流血,也許要他“自立成都之王”是不忠不義之事,嚴重違背了他的儒家思想和忠君事主的理念。所以他日後做事更加小心謹慎“事必躬親”,雖然他釀造了悲慘的結局,但這正是古代君子之儒與義士英雄的高風亮節,松柏之操的凝匯。

爲了統一中原,他出師伐魏時寫了一篇驚天地,泣鬼神的《出師表》,時刻都記掛着先帝,第一句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情深意切,對劉備逝去的惋惜與懷念溢於言表。“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之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有哪些呢?除了那一位位名將之間設計的計謀、謀士之間看穿的人心,還有那一場場驚心動魄、以血洗禮的.屠殺與戰爭背後,我們是否還記得那些深居在男兒之後的女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在當時軍刀霍霍之時,花還未落,人卻已亡。自古紅顏是否真的多禍水?那些女兒身的背後,又是怎樣流着辛酸難言的淚?

在董卓任意於長安殺戮之時,貂蟬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爲司徒王允收留爲歌女。貂蟬見漢室王朝被奸臣董卓操控,在月下禱告上天願爲主人分憂,恰被王允發現便收其爲義女,用歌姬貂蟬這枚棋子定下連環計,周旋於父子之間,離間董卓與呂布的關係,使其互相猜疑至反目成仇。在她受王允請求之託時,她是毅然決然地答應的。

“若與國家有益,賤妾亦何惜一身?但惟司徒籌劃。”

“願聽遵命,雖死不辭!”

貂蟬扭轉了董卓政權的局勢,卻也無法改變自己任人擺佈的命運。在這樣的戰亂年代,自己本就無所依傍,但卻爲了家國拋棄自由和貞操,在政權和欺騙中周旋。即使至今,她依然揹負着“禍水”的罪名不知下落。可她立下的功勞確比任何一個在沙場上馬革裹屍的壯士都要蕩氣迴腸,至於她內心真實的想法,恐怕只在鳳儀亭的煙波中渺渺遠去了……。

禍兮福所矣,福兮禍所伏。

“我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呵,李儒這一句嘆息,人們大都爲董卓深感到將亡之音,絲毫卻不知這些“女人”的身體和靈魂早就註定要死在男人們勾心鬥角的角逐之中了。

女兒悲,安寧何時歸?女兒卑,自由何時回?

董卓曾說:“吾爲天下計,豈惜小民哉?”當郭論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時,不提死者之多,縱軍士淫人妻女,哀啼之聲,震動天地。自古紅顏,本就掙脫不了命運的束縛,就是這樣悲慼,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她們,活的如此屈辱,又是那樣的卑微。論巾幗英雄,鮮有昭君出塞維護國家穩定,也難有楊門女將沙場折戟沉沙名垂千古。所謂的有國纔有家,那些心懷國家和功名的烈士可知這一去家便亡的妻女的苦楚與無所依靠的孤獨,待到歷史塵埃落定之時,女兒家的身影,也大都只出現在史書中“淫人妻女”“夫去妻死”寥寥幾筆中了。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5

談到《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大家立馬會想到:關羽、張遼、諸葛亮……可到底誰纔是三國裏的真雄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子裏揮之不去。

劉備?曹操?還是孫權?曹操在《青梅煮酒》這一章時稱劉備與他是英雄,那就先比較一番這倆人。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因他而起的戰役有不少,可他自己卻極少參戰,若不是諸葛亮、趙雲、關羽等英雄好漢相助,恐怕此生連一場勝仗也打不了。而曹操,做一名君王,在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親自領兵,靠着自己過人的才華,贏得了多次戰爭的勝利,難道這不是英雄之舉嗎?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歇後語吧,“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當趙雲拼盡全力,好不容易纔救出了劉禪,而劉備卻故意將劉禪摔在了地上,這實在不像英雄之舉。而曹操的將士們並非如此,荀彧,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吧,荀彧在曹操還毫無名氣之時就離開東吳,投奔曹操,而這又是爲什麼呢?正是因爲曹操的英勇果斷,會選人用人,不論戰役是勝還是敗,始終都爲之一笑,這種種原因合在一起,難道曹操還不配爲真正的英雄嗎?

好了,說完劉備,再說說孫權。孫權的這一切,都是他哥哥孫策拼盡全力打拼出來的,而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點一滴打拼出來的。曹操作爲一代軍事文學家,詩詞歌賦,文學武藝,樣樣都行,而孫權在東吳一直沒有什麼大作爲,還把整個東吳的兵權交給了周瑜,這還有可比性嗎?

但是,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也有缺點,他太多疑了,就因爲多疑而害死了華佗,但是他的優點勝過缺點,不然也不會讓魏氏江山如此穩固。

不過,能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大名,必定也是有過人之處的英雄好漢,能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人物一定是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學習曹操的博大襟胸,學習劉備的爲賢爲德,學習諸葛亮的過人才智……

“東漢末年分三國,說不清對與錯……”我又想到了這一句歌詞,這個問題終於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6

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正史,在羣衆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長篇小說。《三國演義》這部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魏蜀吳三國鼎立互相征戰的歷史過程,刻畫了幾百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裏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蜀國的諸葛亮。他是全書中非常重要的人物,被人稱爲“臥龍先生”。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神機妙算,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爲己任。他通過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現狀,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知識。

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他爲報答劉備之恩,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嘔心瀝血,積勞成疾”。在《草船借神箭》中,諸葛亮料事如神,在大霧天巧借曹操箭,讓周瑜心服口服;在《獻書詐投降》中,周瑜的苦肉計也只有諸葛亮一人識破了,這也體現出了他超凡的聰明才智。他謙虛有禮、顧全大局,簡直是個完美的人。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覺得我們身邊不需要諸葛亮這樣神機妙算的高人存在。如果有諸葛亮謀算的能力,知道了一件事情最終的結果走向,那麼就會失去自己在過程中探索、成長的樂趣。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有一年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海南的七仙嶺,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爬到山頂要多少時間,三人都信心十足、氣勢滿滿的向上攀登。

走了將近一小時,雖然有點累,但我們堅信離山頂已經越來越近了。再繼續走,遇到山頂下來的遊人,得知爬到山頂需要四個小時,媽媽看看時間當即表示放棄,我們就返回了。如果在山腳下時就知道要爬四小時,可能我們連開始的一小時都不會爬,就不能看到沿途的熱帶雨林景象,不能看到樹叢中我以前從未見過的紅色的奇妙的小蛇了。

雖然沒有爬到山頂,但我並不後悔爬了開始的那一小時。掌聲、祝賀聲並不僅僅是送給最後的成功者的,每一個曾經付出努力的人都能得到一定的收穫。

諸葛亮是三國那個歷史時代的特殊人物,在21世紀這個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需要我們具備探索精神,不怕失敗,跌倒了起來繼續前行。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7

故事起源於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終止於三國歸晉,描繪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代,再現了羣雄逐鹿、鬥智鬥勇的一個個精彩瞬間。《三國演義》主要是講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於是開始了三國之爭。這三國分別是曹操的魏國,孫權的吳國,劉備的蜀國。天下形成三國,因爲蜀國有了曠世奇才諸葛亮,吳國有能文能武指揮千軍萬馬的周瑜,而魏國君主曹操更是一代梟雄,雖是狡詐多端,卻是治國有方。劉備原來是皇家子孫卻流落到街頭以賣草鞋爲生,又因他胸懷大志,寬厚待人,廣交天下朋友,最後建立起蜀國。孫權也因才能過人,把吳國治理的很富強。曹操本是漢室的驍騎校尉因文武雙全,智謀過人,成就了魏國。最終因魏國君太子劉禪昏暈無道,治國無方,在魏國大軍逼近時投降了魏。吳國國君孫皓也是整天花天酒地,不理國事於是也被魏國消滅了。不想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司馬家族,取而代之魏國爭取來的天下,最終司馬稱帝統一了三國,建立了歷史上的晉朝。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它是亂世出英雄的時代,沒有哪個時代能如三國時期涌現出如此之多的經典人物。也是因爲書中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不論是人事還是故事,都令人拍案叫絕。還是因爲它有我喜歡的佩服的人物在裏面。我佩服在長板坡大戰時亂軍之中救出阿斗的武功與謀略過人的趙子龍;我也佩服忠肝義膽,人在曹營心在漢的關雲長;我還佩服年輕有爲的帥才姜維;我更佩服足智多謀,學識淵博的諸葛孔明先生;他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七擒孟獲等故事讓我看傻了眼。尤其是在空城計時真佩服他大敵當前,臨危不亂的風度。還有很多很多,我得慢慢品味。

《三國演義》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樂趣。我喜歡它,因爲它講的不僅是故事,還有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書中我學到了一些歷史知識,而且我也學了一些做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諸葛爲什麼不出戶而知天下,那是因爲博覽羣書的知識積累,我也要學習他,多學習多看書,以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8

《三國演義》這本名著是我夢寐以求的,這個假期我終於有機會閱讀這本書。這本名著主要講了:東漢末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徹底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中國從此進入了一個羣雄爭霸的時代,各路英豪經過一番搏鬥中國共分裂成了三個大國:蜀、魏、吳,最後統歸西晉的故事,在這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下,出現了一個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關羽、張飛,一身是膽的趙子龍,還有曹操、孫權、劉備……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人物,他被刻畫成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廬,便已知天下事的賢相,而成爲智慧的化身。猜到他是誰了嗎?對!他就是諸葛亮,字孔明。從古到今,有多少成語或歇後語是關於這蜀國大丞相的,如:孔明的鵝毛扇一揮??計上心來,神機妙算……可我讀完《三國演義》之後覺得孔明並不聰明,下面是我的理由:

首先,作爲執掌蜀國軍政大權的諸葛亮。每日陷入軍中朝中事務不分主次一齊抓,這是一個英明的領導所忌的,難怪司馬懿說:“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諸葛亮53歲病死與他事必躬親、操勞過度有直接的關係。可見諸葛亮在處理政事上並不明智。

其次,諸葛亮用人不當,而且往往在關鍵時用錯人,並導致嚴重後果。戰爭本無情義可言,倘若在華容道上把關,張或關、趙的位置對調一下這樣即可以讓關羽抱曹操的不殺之恩,又可生擒曹操,豈不兩全其美?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做,他錯用關羽所造成的失誤卻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說法清淡掩飾過去。

第三,劉備死後,阿斗繼承。可阿斗平庸,無才無德,諸葛亮不取而代之,實無以天下爲己任的大志,他缺少勇氣和決斷。可司馬懿則相反,他敢詐病騙曹爽,使魏國歸司馬氏。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諸葛亮並不是很聰明。

總之,諸葛亮雖在某一仗中取勝,但往往在統籌全局或關鍵性的問題上,一而再,在而三的失誤,這能說明諸葛亮是大家所說的智者嗎?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9

書,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營養品”,唐代詩人杜浦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世界上的書像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我就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主要描寫了大約長達九十年的亂世—三國,它極力塑造劉備、曹操、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等人物的形象。在這羣雄四起,天下大亂的時代,一時多少英雄豪傑,文人志士,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跡。如:“三絕”中的“智絕”諸葛亮盡力輔佐劉備,穩定並發展蜀漢;大義凜然的關羽爲了要讓腐敗的漢王朝走向鼎盛,不惜一切盡力斬叛賊於沙場……。

一個個精彩的瞬間在現了羣雄逐鹿,鬥智鬥勇的故事。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生動的語言藝術,無不讓人怕案叫絕,歎爲觀止!

《三國演義》不僅讓我們瞭解了三國這斷撲朔迷離的歷史,知道了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火燒新野、三氣周瑜、桃園三結義等故事,還讓我們懂得了做人要謙虛、謹慎、誠信、正直的道理。要我們去把握機會才能夠成功!大家讀讀《三國演義》這本好書吧!好書推薦——《三國演義》四年五班林宇豪書,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營養品”,唐代詩人杜浦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世界上的書像天上的繁星,數不勝數。我就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主要描寫了大約長達九十年的亂世—三國,它極力塑造劉備、曹操、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等人物的形象。在這羣雄四起,天下大亂的時代,一時多少英雄豪傑,文人志士,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跡。如:“三絕”中的“智絕”諸葛亮盡力輔佐劉備,穩定並發展蜀漢;大義凜然的關羽爲了要讓腐敗的漢王朝走向鼎盛,不惜一切盡力斬叛賊於沙場……。

一個個精彩的瞬間在現了羣雄逐鹿,鬥智鬥勇的故事。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生動的語言藝術,無不讓人怕案叫絕,歎爲觀止!《三國演義》不僅讓我們瞭解了三國這斷撲朔迷離的歷史,知道了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火燒新野、三氣周瑜、桃園三結義等故事,還讓我們懂得了做人要謙虛、謹慎、誠信、正直的道理。要我們去把握機會才能夠成功!大家讀讀《三國演義》這本好書吧!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10

《三國演義》,我很喜歡的一部名著,裏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有謹慎多疑的曹操,有誠實守信的魯肅,有心胸狹隘的周瑜。每個人都是現實生活中一類人的縮影,我最喜歡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國宰相諸葛亮,也是蜀國的知識分子之責。他一生都在爲蜀國出謀劃策,包括《草船借箭》、《空城池計劃》、《赤壁之戰》等。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蜀國和恐怕活不了多久,就會被魏國徹底吞併。而且諸葛亮也很會寫文章,《戒律書》《出師表》都是他寫的。

但是,我最佩服諸葛亮的不是他的才華和謀略,而是他對國家的尊重和信仰。

衆所周知,劉備死後,由扶不上牆的劉禪繼任。但諸葛亮一直輔佐他,完全沒有“取而代之”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嘲笑諸葛亮,說他“愚忠”,不考慮國家。其實我覺得他纔是最尊重國家的人。他輔佐兩代君主共27年,一心只致力於幫助漢朝,而非統一全國。因此,諸葛亮寧願不取代阿逗,也不願違背自己的信念。這就是諸葛亮的優越性,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之前在《拍遍欄杆》裏找到一篇關於諸葛亮的散文,叫做《武侯祠前的沉思》。樑衡先生回憶了諸葛亮的那些時刻和他死後人們瘋狂修建祠堂的故事。他也有和別人一樣的疑問:“諸葛亮爲什麼不把劉禪換掉?”這是他在書中說的:“如果上天再給他十年時間,他可能會創造出另一個盛漢;如果他不那麼忠誠,他會根據劉備的遺言取代阿逗,也許他會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我胸中滿是‘如果’。我擡頭看時,諸葛亮仍在靜靜地坐着,眼神更明亮、更清晰,他的羽扇似乎剛剛揮動過。我不覺得自己的想象力可笑。我知道他這樣冥想已經有1700年了。他知道命運不可違,英雄不能再造時局。"

是的,諸葛亮知道這一切已成定局,自己也無能爲力,所以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寫到這裏,不禁覺得《三國演義》好像是寫給諸葛亮看的。這是一個悲劇,一個關於諸葛亮的悲劇。

願諸葛亮永垂不朽!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11

在暑假的期間,我讀了《三國演義》、《昆蟲記》、《紅樓夢》等課外讀物,其中我最愛讀《三國演義》,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中,我非常喜歡猛將張飛這個人物,他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可謂功不可沒,不過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即騎着這匹“赤兔馬”又去找劉備了。在山下遇見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要算他有着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爲都不如孔明。

這些人物中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要忠義,也應該要有誠信吧。如果一個人把現實生活中最爲寶貴的誠信也丟掉了,那這個人還有什麼呢?誠信是一個人的永久身份證,如果沒有了誠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後指指點點,你不會難過嗎?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永久的身份證去面對人生吧!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讀後感1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三國演義》。這是中國古代的作家羅貫中所著,是四大名著之一。

其中令我影響最深的是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本片講述的是:東漢末年,漢桓帝和漢靈帝,崇信宦官。漢桓帝死後,漢靈帝繼位,宦官弄權,朝政日非,導致天下大亂,盜賊橫行。鉅鹿有三兄弟,張角、張寶、張樑。發動了黃巾起義,糊弄了許多老百姓,張角利用山裏那位老先生教給他的法術,做了一件壞事兒,被欺騙的人越來越多。正好,劉、關、張三人結爲兄弟,聽說此事以後劉、關、張前往那裏。後來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天下羣雄鎮壓了黃巾起義。

讀了第一回,感覺到三國真是處處是英雄,第一次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就是黃巾之亂,但是也被壓住了,劉、關、張三人在這一場戰鬥中露了自己的才能。

在文中,張飛、關羽、劉備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覺得我們現在人與人之間應該遵守承諾,決不可以做到答應別人的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爲了我們的友誼能更深,我們一定要把答應朋友的事認真完成,只有這樣,我們朋友間的友情纔可以更深。

友情是人生中不可全少的東西,我也有類似的經歷。

我以前有一個好朋友。有一次,她向我借了些錢,說好了明天一定換給我,可是明天她卻說忘了帶,我也沒太在意。可後來,我沒一次向她要錢,她總是用不同的藉口,不想“還債”。我很無奈,和她的關係越來越僵,好幾天沒有說話了。我漸漸和她疏遠了,和她絕交了。一直到現在,我和她的關係還是很僵。

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友情,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三國演義》教會了我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如過你還未讀過,那就讓家長幫你買一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