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時間簡史有感(合集15篇)

觀後感2.86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時間簡史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時間簡史有感(合集15篇)

讀時間簡史有感1

你最後一次讀書是什麼時候?毫無疑問,閱讀是一項無價的活動。但讀書的的習慣卻卻在衰減。大多數人聲稱他們沒有時間閱讀。但是普通人看電視的時間卻超過兩個小時。閱讀是一種思維訓練,它和體育鍛煉一樣的重要。

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爲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於是以一日分爲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然其(指杜元凱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謂子時也,雞鳴者醜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時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時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黃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爲十二,始見於此。”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纔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爲“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爲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爲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爲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午時三刻,按照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按陰陽家說法,此時是陽氣最盛,而現代天文學認爲正午最盛,兩者說法略有不同。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後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後“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爲名。一更分爲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24分鐘。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

在你的一生中,你會經歷無數的改變(學校、工作或城市),這時需要你用新的關係取代舊的關係。有時,這些調整比預期更難或需要更長時間。而閱讀有助於減少疏離感和孤獨感。特別是在你覺得你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的時候。

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對你來說時非常有益的。事實上,閱讀能讓你變得更聰明。研究也表明,閱讀不僅使你的思維更加流暢;還有助於改善你的理解能力和提高情商。

讀時間簡史有感2

是不是每個人都想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來的?又將走向何處?是不是每個人也都想知道生命如何產生?又有何意義?

我們迷惑,而又不知道使我們迷惑的是什麼?我們勞累,而又不知道我們是在爲誰而學習?我們尋找幸福,可是幸福在那裏,它又是什麼?

如果沒有這個宇宙就不會有這一切。大家寄希望於《時間簡史》會告訴我們一切,因爲裏面講述的正是宇宙的起源,和可能有也可能無的終結。雖然我沒有看明白,可是知道這裏面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我記得在上高中時,班裏有一個入學成績第一的男生。他有點與衆不同。當人家都在學習的時候,他天天思考生命是怎麼回事,“我”是什麼?想不明白,就問老師。很多人都覺得這人真不正常。可是,如果稍微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活得很明白呢?

當然,最後那位仁兄自己也沒想明白。笑話他的人也自不必說。其實人類對自己的思考,和對宇宙的思考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這類問題在中國古已有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曾作過《天問》,蘇軾也有“明月幾時有?”的思考。

頭段時間,有位學者在我們學校給高三學生做報告。他講快樂學習,學習快樂,其實很好理解。因爲每個人的求知慾是天生的,人們從小在心裏都有一個爲什麼。只是有的人在別人的嘲笑聲中,越來越沒問題了。可是,求知慾還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每個人都想了解自身,弄清這個寄身的宇宙。

讀時間簡史有感3

霍金的勵志故事從小便耳熟能詳,但他的著作《時間簡史》我卻知之甚少。趁着科技節到來之際的濃厚學習氛圍,詳讀了一遍《時間簡史》,感悟甚深。

《時間簡史》是霍金最大的成就之一。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未知”。我曾接觸過的知識大多是用周密的公式或知識體系解決問題,卻從未一次接觸過如此多的未知之謎。

讀完之後,腦海中縈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多大?它曾經是一個點嗎?是一次大爆炸讓宇宙成爲如今模樣的?還有腦海中模棱兩可的“廣義相對論”的概念、速度的極限和黑洞的未解之謎……自然,最令我感興趣的還是“人類能達到宇宙最遠的地方是哪裏?我們能夠製造出時光機嗎?”這一切新奇而從未有過的想法衝擊着我的神經,彷彿來自宇宙深處的信息進行着漫長的生命之旅。一直以來的學習讓我形成了“一切都會有答案”的定式思維,卻不知即使現代的科技多麼先進,擺在人們面前仍有無數複雜困難的問題,我們對科技的探索也不能僅僅滿足於此,在此止步,科技探索的腳步應該永無停息!

一遍閱讀自然不可能讀懂深奧的《時間簡史》,而我所領悟到的也僅僅是皮毛的科學知識及對科學的態度。對我而言,所獲得的求知慾和對待學習的態度顯得彌足珍貴。

“思維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時間簡史》上記載的大多是經過試驗或有根據的推論所得出的結果,而我卻不能清楚地理解。這讓我感受到科學是需要理解和領會的,若是缺乏取得這種結論的方法和思考方式,便很難理解。學習也是如此,必須掌握思考的方式,自己不斷探索,才能真正將知識瞭然於心。除此之外,知識的取得途徑不能是單一的,知識的積累亦不能停止。我們只有更多地瞭解各種類型的知識,才能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時間延伸深邃的宇宙,霍金用思想譜寫了一本簡史,然而還有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謎團等待我們去了解揭示。

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不被時間的潮流所捲走。去閱讀吧!去探索吧!未來閃耀着美好和神祕。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時間簡史有感4

霍金,一個思想上的巨人,用他的兩個手指爲人類,爲這個世界描繪了一個美麗的新天地,一個與衆不同的、亦真亦幻的新世界——宇宙。

雖然霍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霍金用他獨特的視角以及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想象在科學界創造着一個又一個奇蹟,以至他做出的成就與前人的理論可以相提並論,甚至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著名的“大爆炸宇宙論”爲人類詮釋了一個全新的宇宙形成說,即宇宙始於大爆炸,在那之後的宇宙在不斷的膨脹,所有的恆星都在離我們遠去,亦猜想了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後會坍縮,最後走向終結。“黑洞學說”也爲科學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神祕的黑洞更使科學家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黑洞是個可怕的“洞”,是由質量極大的星體坍縮而成的密度極大的的“洞”,它的密度大到連恆星都會被它吞噬,足可令人毛骨悚然了;也有人說黑洞是前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但是可沒有人敢以身試法呢。

相比於大爆炸宇宙論、黑洞學說等,人類對於時空穿梭的興趣則更爲濃厚。無論中外,各種影視作品中穿越時空的片段都體現了人類對此的奇思妙想,而“蟲洞”(愛因斯坦—羅森橋)的提出更是爲時空穿梭提供了可能。“蟲洞”在《時間簡史》中的定義爲連接宇宙的遙遠區域的時空細管,“蟲洞”還可以聯結到平行或嬰兒宇宙,並且能夠提供時間旅行的可能性。雖然人類現在還無法在時空中自由穿梭,但就算僅憑着好奇,人類對時空穿梭的想象還是會一直延續下去。

在當今社會,儘管還是有絕大多數人對物理學、宇宙學不甚瞭解,但人類文明的發展讓人類相信了科學。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人在爲人類文明的進步付出努力,人類逐漸的開始用自己的視角探索、發現這個神祕莫測的宇宙。

在這個世界上,總要有人發問:“人是從哪裏來的?”“這個世界是從哪裏來的?”“整個宇宙中是否只有我們孤獨的生活着?”於是便涌現出一代又一代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的人。他們漸漸的摸索到一些規律,並進行總結,又漸漸發現一些新的東西。人存原理中說“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這個樣子,那是因爲我們的存在。”任何事物的對與錯都是相對的。即使這樣,人類不斷追尋真理、探索世界的熱情還是無窮無盡的。

在看這本書時不知爲什麼,我總會產生一種莫名的,類似恐懼的感覺。是被廣袤無垠的宇宙所震撼,還是對未知世界、能量的迷茫,亦或是宇宙對人類探索的威懾,我自己也不知其緣由。但這本書的魅力是無可抵擋的,我相信,任何人只要能完整的看一次這本書,一定不會再認爲物理學、宇宙學是空洞無聊的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嚴謹、清晰、豐富,而且包羅萬象。並且常用通俗簡單的方式解釋一些深奧難懂的定義或理論,使讀者不會被大量的專業術語或詞彙弄昏頭腦,反而更有閱讀的熱情,而且還時不時出現一些幽默的句子,使原本嚴肅、刻板的文字頓時生動起來。我認爲,這本書不只是介紹了一大堆物理學定義、理論,更是系統的敘述了整個人類的科學發展史、認識史,體現了無數科研人員不懈探索的執着精神,以及追尋真理的艱辛歷程。

我們是這個社會的新一代,追尋真理的接力棒終有一天會交到我們的手中,或許我們該慶幸前人爲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經驗教訓,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敢於提出質疑,挑戰權威。

“平行宇宙,量子力學,狹義、廣義相對論,量子色動力學······”穿梭於手掌間的宇宙語言,真理在未知的遠方,人類只能追尋者那一點點光亮,在追尋真理的軌道上摸索爬行。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由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時間簡史》。合上書,我還徜徉在宇宙的三維空間中。

我是一個瘋狂的天文迷,所以我一翻開這一本着作,就像餓狼遇見了鮮活的野鹿,能夠飽食一餐。這一本書,講述了在這部書中,霍金描述了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進行了闡述,使我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全書中最吸引我的便是關於黑洞的觀點。書上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於宇宙,那宇宙又在那裏?科學家認爲宇宙開始於大爆炸,並由於爆炸的衝擊力,宇宙正在膨脹,宇宙光線紅移可以證明。之後就有三種情況出現:一種是星球的引力拉回宇宙,一直拉回到宇宙爆炸之前的狀態。一種是星球的引力無法拉回宇宙,所以宇宙一直膨脹,最後消失。最後是宇宙大爆炸的力剛好避過被拉回,但宇宙膨脹的力被無限減弱。而黑洞則是因恆星耗盡能量而坍縮,最後縮到其引力足以影響光、空間和時間,光是最快的,超光速是不允許的。再加上時間都被影響,可見黑洞的力量有多大。又因爲空間也被影響,所以黑洞看起來像一個洞,但是不一定是黑的,黑洞有可能發光或發出其它射線,這點可由星系中心是明亮的來證明,因爲黑洞的引力,周圍的星都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星系,所以星系中心一般是黑洞。

這一本書雖然很薄,但我去整整讀了半個月才基本啃下,但還是有一些深奧的部分似懂非懂,就比如說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章節,三維空間的理解我總是沒有辦法深入分析,因爲我每每靜坐沉思,越是深入思考,卻覺得越有問題,破開一個阻礙,卻出現了更多的阻礙,越往深處走,阻礙越多。我突然明白一些研究時間空間的科學家爲什麼到後來都瘋了,原因是他們研究地越多,悖論也越多,苦思冥想多年,被各方面壓力逼瘋了。《時間簡史》這一本書,僅僅憑着半個月的研究,是絕對不可能全部明白的。

一遍翻完《時間簡史》,我似乎明白了什麼,宇宙,空間,時間等等似乎都展現在了我的面前。這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有新的見解和體會。

《時間簡史》的作者是被人稱爲宇宙之王的史蒂芬·霍金。他是一個殘疾人,他不可以說話,而且頭只能朝右邊傾斜,肩膀也是左底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兩制腳則朝內扭曲,而且霍金他還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這樣的殘疾人居然能寫出一本在全世界都擁有無數讀者的科學著作。就這一點,我就很佩服他。

霍金小時候很聰明,他竟然發現了八種進入房間的方法;又有一次,霍金和小朋友們找到了一些碎零件,霍金利用這些碎零件組成了一臺簡易電腦,電腦在當時可是個稀罕玩物,霍金也因此出了名。這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

在《時間簡史》裏面,我最喜歡的是《宇宙是什麼圖像》,我開始認爲宇宙就是個大圓球,現在發現我錯了,宇宙年很大,大得不可估計。宇宙裏有恆星及八大行星,太陽系,還有黑洞。我最害怕的就是黑洞,霍金說“黑洞只是四維空間中的一種氣流,這種氣流受到壓迫後,形成了一種旋渦,這種旋渦能吸走任何東西,由於它又黑又像洞,所以叫黑洞。”如果黑洞吸多了,就會爆炸,裏面的東西就會噴出來,就會有一次世界災難。我真害怕,黑洞把我也吸進去。當我看到《時間簡史》的內容時,還有些不懂,我才明白:要好好學習,才能懂得這深奧的知識,才能認識這個神奇的世界。全靠她那不屈不饒的心啊!像這些都是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象徵啊!我們一定要記住!

由於暑假裏韓老師讓我們再看一本數學故事書,所以上個星期天,我就硬拉着爸爸到上海書城給我買書。我想:一直都十分熱愛數學,而且又很喜歡看書的爸爸,一定能爲我挑出一本適宜我看的書。果然,爸爸馬上爲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書——《時間簡史》。

這本《時間簡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寫的。當爸爸告訴我,他被尊崇爲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時,我着實被嚇了一大跳。我掂了掂手裏的書,雖然很輕(只有100多頁),但我想,裏面包含的知識肯定遠遠超過了這個分量。

既然書名叫做《時間簡史》,那麼書中所寫的一切自然是和時間有關的了。爲了講明時間,作者從宇宙開始寫起,而後說到空間,而後又說到黑洞,而後再說到蟲洞,最後纔得到了結論。書中的語言都充滿了知識性與專業性,讓我感到懵懵懂懂的。雖然如此,但我似乎也瞭解到了時間。如果讓我結合書中的話來談談時間,那我會說:時間確實可以是一種物質,因爲萬物皆是物質,如果時間不是物質,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很明顯,它對於我們無比重要,我們也無法離開時間。用書中的一句深奧經典的話來概括時間:時間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接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做那宇宙創造者的壽衣。

我覺得這本書不太適合我看,畢竟我還沒有學過物理,對書中所說的一切都還不理解,但我知道,這是一本對我們人類來講相當重要的書。我想:等我長大一點了之後,再讀一遍這本書,到時候一定能掌握書中所說的知識。

讀時間簡史有感5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謎團,他們就像一塊磁石一樣牢牢的吸引着我們,使我們十分密切的關注着這些謎團的研究近況。這個假期,我有幸從朋友家中借到史蒂芬·霍金著的《時間簡史》,我正襟危坐,準備細細品味一番,感受霍金文字的魔力。

當我翻開書,發現自己果真“不虛此行”,書中觀點獨到、措詞精準,在“相對論”與“彎由空間”之兩章節中,作者以引人入勝的方式,把它們闡釋得深入淺出,淋漓盡致,霍金用諧恢的筆調向大衆展示了觀點,而又不讓人感到單調與乏味。

我一向不崇信什麼牛鬼蛇神,對科學情有獨鍾,而《時間簡史》就是用那些簡學先輩的實驗結果,以及人們對這種的看法與態度去編寫的,而且作者還不失時機的納入理論和觀測的最新成果,使人興奮不已。且書中完全沒能那些認讀者昏昏欲睡的長篇大論,都是用極其精練的短式文章,更是加深了我對它的好感。

被人攪渾的河水,你一時很難看清河底,你越是急躁,就越看不到,只有平靜內心,等塵埃、沙石落定,這是河底的游魚、彩石、蠕蟲就一目瞭然了。這就是我閱讀《時間簡史》的心得,雖然書經人修改已變得通俗易懂,可有的地方還需要慢慢品味才能體會出用意,才能更加深入,更加透徹的讀懂,倘若你這時心急氣躁,就會欲速不達,一段時間內很難讀懂。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許多插圖,幫助我們們讀懂它,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推測與猜想。優美的詞句記我們恍然置身於宇宙中,親眼目睹諸如“宇宙大爆炸”、“黑洞”等事件或事物,作者也十分有心地介紹瞭如牛頓、伽利略、阿爾伯特等科學狂人的生平,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可看完《時間簡史》後發現,書中的知識與精髓相當於“聽君十席話”。

再談本書作者,斯蒂芬·霍金,大家都學過《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說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症”,被禁錮在一把輪椅上40年之久,但他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爲優勢,克服了身體缺陷而成爲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學”、“大爆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儘管他那麼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超越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己的住處,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堂,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時間簡史》,它對我們終生有莫大幫助,我們將受益匪淺。

讀時間簡史有感6

一開始覺得這本書好無聊,但是深入進去,感慨甚多。

《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一種感覺:窺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讓你筋疲力盡,何不到茫茫宇宙中暢遊一番。這不就有了蘇東坡的“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古人尚且如此,我輩何爲小處而大傷腦筋。

《時間簡史》所闡述的大部分內容都會牽動你的每一根神經,讓你爲之動容,爲之感嘆。茫茫宇宙在她誕生之日起就註定有那麼多的故事,讓你有讀不完的精彩,讀不完的快樂,更有讀不完的追求。回首往日,生活讓我輩容顏盡失,儼然失去了生活的無窮空間,在被填充滿滿的生活中,我還能找到什麼呢?對,也許那是對的,當一個空間束縛你時,你需要做的不是逃離這個空間,而是在另一個高度去享受它。達到這個高度需要不是一本書的閱讀,而是對一本書的感悟。

《時間簡史》一本科學界的劃時代著作,爲何被冠以人生的禮讚。不有一位名人說的好嗎:有一百個人讀《紅樓夢》,會有一百零一個觀點去洞悉這部偉作。一部科學著作除去它身上的科學價值外,還有它那不可或缺的文學光環。科學留給理性的人,而文學留給的是感性的人。而具有的是理性的頭腦感性的思維,因而我讀《時間簡史》就會有不同的思維火花碰撞出來,讓我不禁一陣舒心,快感之意不言而語。

忽然間我發現平日裏的那些瑣事早已把我的生活搞的亂七八糟,讓我渾渾噩噩,但終不知爲何忙碌,爲何心驚膽戰。如今換個高度,你會有不同的感受,生活依然忙碌,但你卻不會心碎,因爲一切已變得那麼淡定,那麼從容;生活依舊殘酷,壓得喘不過氣來,但你不會放棄,因爲你早把一切盡收眼底。原因在於你站得高度不同,把生活的高度比作宇宙空間的長度,這種比喻不禁讓人有些難以理解,但細究起來,還是頗有意味的。廣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人生的寬度,寬度就是人的施展程度了。由此可以看出眼界之廣可以反應出你的思維的廣度。放棄思想包袱,做一個輕鬆的有心人,不要累壞了,才知道你在做無用功。

《時間簡史》一部科學著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理論史,沒想到此心裏不易樂乎!跳出生活來觀察生活,多靜下來回頭看看,不會累壞了,也不會沒有方向。會生活的人就會駕馭生活,而不會讓生活牽着鼻子走!

讀時間簡史有感7

這個暑假,讀完了《時間簡史》,我才知道自己在這個物理學大師面前是有多麼的渺小,斯蒂芬霍金。大師帶給我們的,是物理學的精華,根據他的文字,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書裏面提到的思想,這種思想對於現代物理學的進步有重大的意義,既將經典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結合。現代物理學近百年的發展史來看,許多人都在做類似的嘗試,包括愛因斯坦他自己也在做與量子理論相和諧的相對論的延伸理論,不過他知難而退了,最後他把目光又放在了宇宙常數上,這是這個天才的失敗之處。不少人爲了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和諧,做了許多邊緣學科,但我個人認爲,都不如霍金大師做的那麼徹底——量子引力論,量子是物質粒子的非連續運動,而所有的量子困惑都起源於這種非連續運動。量子理論與引力的結合,即量子引力理論,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這種理論的歷史說來話長,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家彭羅斯在昌德拉塞卡解出Dirac方程後,和霍金一道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隨後霍金做出了黑洞熱輻射定理,既從黑洞面積的非減性能讓人自然而然的想起叫做熵的物理量,黑洞處也具有熵的特性。

從數學角度來看,不管量子引力論是不是大統一理論,但它有它的意義,對物理學有很好的影響。

霍金對於時間箭頭的描述十分有趣,讓我不禁想起曾經尋根究底的哲學與科學理論齊頭並進的時代,但是現在科學對於哲學家來說,太具有數學化了,使得維特根斯坦都說:哲學只剩下了分析語言了。

讀時間簡史有感8

史蒂芬霍金是當代享有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爲在世的最偉大科學家,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在統一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而這一本《時間簡史》就是他的智慧結晶之一。

《時間簡史》這本書主要圍繞我們從何而來?宇宙爲什麼會是這樣子的?等等幾個深奧的宇宙祕密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他講解黑洞的那部分,也就是書中的第六章。主要說了黑洞是如何形成的,黑洞是怎麼被發現的,黑洞的特性,以及它帶來的能源——引力波有什麼用途。在這些分支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我從書上了解到黑洞的形成過程:先有一個質量爲10個太陽以上的恆星在覈心中燃燒氫元素,接着當氫元素燃料被耗盡的時候,一個氣體的外層開始膨脹,成爲超巨星,這是一個質量從10超過30個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最後具有30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引力坍縮成一個黑洞(具有1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變成中子星)。其次,我感興趣的就是黑洞對於光的影響。在沒有發現黑洞這個天體前,我們認爲光的速度是無限的,只要有縫隙,它都能穿過,可認識了黑洞以後,我們又認識到光的速度是有限的。否則它怎麼穿不過黑洞呢?黑洞的引力對光的限制實在是太強大了,它不是慢慢的吸收光線,而是吞噬光線。

《時間簡史》這本書還寫了許許多多有關宇宙的問題,快去讀讀看吧!可不要辜負了這位跨過時間與空間來講學的大師的一番心血啊

讀時間簡史有感9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霍金認爲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後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

在研究宇宙的過程中。引力波,黑洞,近幾年宇宙研究領域出了不少重量級的發現,但是聯繫到我們本身從事的地質勘探行業,有一個最關鍵的領域常被人忽略,那就是行星地質學,天文、物理這些科研領域可以說是仰望星空,已經發展到了多少萬億光年以外,而行星地質學則是真正的腳踏實地,從地球到月球,到火星,到太陽系,行星地質學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

行星地質學是研究太陽系中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環等固態天體形成和演化過程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在地質學和天文學發展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的。行星地質學是跳出地球看地球,進一步比較、拓展、深化和推動地球科學的創新發展。

隨着天體觀測和空間探測的不斷髮展,地質學和天文學的契合程度越來越高。一方面,天文觀測和太陽系探測需要利用地質學方法和積累的地學資料揭示觀測現象、指導工程探測;另一方面,研究太陽系類地行星和其他天體的地質演化,將之與地球地質歷史的研究相結合,可以闡明最難辨認的或我們還不知道的地質歷史事件。現在我們知道,所有類地天體都具有類似的形成及分異過程,研究月球、火星、金星時,我們實際也在類比研究地球的早期地質歷史,而這些信息是不能僅從地球本身獲得的。

地質學家早就認識到對地球表面形態造成影響的主要有3種地質作用:構造作用、火山作用、夷平作用。而對其他行星表面的改造作用還需加上撞擊作用,而且這一作用對行星表面形貌的形成影響很大,在火星上依然可以沿用這種地球科學的研究思路。

火星的研究領域幾乎包括地球科學的全部領域。目前和近期可以開展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包括:生物學、沉積地層與環境學、火山學、全球構造模擬、礦物及岩石學、成分與演化、地質填圖、撞擊構造、與地球的相似性研究等等。火星是除地球之外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在某些領域甚至超過對地球的瞭解。目前在火星固體地球物理、基岩地質與地質單元、表面性質和過程、現代大氣圈、生態學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成果,而且都可以歸納到廣義的行星地質學範疇。

隨着我國社會的巨大進步和科技實力的增強,尤其是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成功爲標誌和起點,開展月球探測工作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第一步的重大舉措。實現月球探測將是我國航天深空探測零的突破。月球已成爲未來航天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月球上特有的礦產和能源,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着其他深空探測任務的成功實施和推進,我國行星地質學正在快速發展,我國積極參與深空探測將獲得第一手行星地質數據,國際深空探測計劃的持續實施和數據的廣泛共享爲中國科學家參與行星地質學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空間。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學習,開闊視野,努力提升自身知識的深度與寬度。

讀時間簡史有感10

今天,我看了現代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寫的著作——《時間簡史》。

這本書重點寫了我的宇宙、宇宙和時間、量子物理與相對論、黑一洞、時間箭頭與時間膨一脹這五個方面。

聽說,當時霍金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全身癱瘓的狀態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經只有兩個手指能動了,但他還是每天堅持閱讀。這種堅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輪椅上的霍金,雖然已經全身癱瘓了,但他的思緒飛出了太陽系,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一洞。

他寫出了現代人最喜歡看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一洞》,他還發明出了一套科學模組,成爲了英國皇家研究院最早的會員。

霍金寫的《時間簡史》主要介紹了宇宙是怎樣由來的到黑一洞的形成。說起黑一洞大家也應該知道,黑一洞是由一顆恆星衰變只後,變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變了之後自然而然就變成了黑一洞。同時黑一洞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物體,它的大的連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現在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就像霍金一樣,不斷努力,才能成功。

讀時間簡史有感11

也許你還在徘徊,幻想着能得到他人的感恩。也許你還在思考,審視着自己走過的人生。爲何感恩總是要躲在某個角落;爲何我們苦苦追尋也不曾找到它的背影;爲何它會在夜晚被墨色深深的隱去;爲何我們會被它所感動,只因我們在感恩中成長。所以,感恩是我們必修的學科。

當我們剛睜開眼睛審視這個陌生的人世時,我們就已經讓周圍關心我們的父母、親人欣喜若狂,同時也讓我們父母在接下來的人生中開始了無盡的擔憂與期待。他們擔心的是我們的健康,是我們人生旅途的`坎坷與否;他們期待的是我們第一句含糊不清的“爸爸、媽媽”,我們第一次得到老師的表揚,第一次拿回優異的成績單,以及我們成長過程中許許多多的第一次。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值得我們感恩嗎?曾經讀到《時間簡史》,它的作者想必大家不會不熟悉吧。他就是史蒂芬~霍金,一個身患[size=12。0pt]盧伽雷氏症,只有三個手指能動的人。

但他的生命確是不平凡的,他的思維已深入遙遠的宇宙,他用畢生心血終於寫出了長達幾十萬字的《時間簡史》。你一定認爲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霍金卻做到了,是他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有一次,一個記者問霍金:“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經將你永久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爲命運讓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嗎?”但是他卻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身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着的親人與朋友。”我想,不論是遭遇失敗還是不幸,我們都應該感謝生活。

只是這樣,失敗時,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幸時,我們還能感受到安慰和溫暖。這些就能幫我們找回勇氣,戰勝困難,並獲取前進的強大動力。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感恩是一首歌,唱響生命的節奏;感恩是一杯茶,溫暖冰冷的手心;感恩是一陣風,吹拂我們的臉龐。

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笑着面對生活,感恩會指引你前進的方向。朋友,學會感恩吧,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不要讓愛你的人失望。

讀時間簡史有感12

茫茫宇宙,奧祕無窮,遙遠的星系,可怕的黑洞,自旋的粒子,還有那能穿越時空的蟲洞,這些神奇的事物在《時間簡史》這本書中都有講述。正因爲人們有勇於探索的精神,這些神奇的事物纔會被發現,纔會被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記錄在這本書中。

初見它時,是受朋友的推薦,但當我翻了幾頁後,我便沉浸在這片神奇的土地裏,是它以輕鬆幽默的語言,用日常生活中的神奇事物解釋了極端複雜的問題,它向我展示了大爆炸後的創生時刻,巨大的恆星被壓縮成黑洞的過程,以及穿過蟲洞的奇妙旅程。但這些偉大的發現都是科學家們敢於想象,大膽推測,不畏犧牲的結果,他們甚至敢於推翻禁錮在人們心中幾個世紀的錯誤天文理論。

很久以前亞里士多德認爲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後來這個思想被托勒密製成了一個地球處於宇宙正中心的模型,被一些教會傳播,沒有人敢對此懷疑,直到1514年哥白尼通過自己的發現和大膽的推測,冒着生命危險,勇敢的提出了日心說,而自己卻被教會處死,但真理永存,一個世紀後人們開始承認了這個觀點。他的這種勇於探索的精神創造了天文學上的一次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受到了欽佩和敬仰。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同樣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也是如此,遇到難題時要大膽的推測,大膽的去想,去做,這樣纔有可能找出解決難題的方法,而不是把困難放到一邊不再理睬,或在學習中直接看答案,把答案的解題歩驟原封不動的照搬上去,不再思考,只認爲答案是正確的,沒有敢於懷疑的精神,因爲有時解決困難有好多方法,有時前人的方式和理論也會出錯,就像牛頓認爲宇宙是靜止的一樣(實際是運動的),所以對待問題要有自己的看法,遇到感到懷疑的地方要勇於質疑,敢於探索,纔會發現真理。

無垠天宇,浩瀚星河,深遠的宇宙有多少奧祕等着我們發現。未來是屬於我們青年人的,青年人尤其需要勇於探索的精神,只有邁開探索的步伐,迎接挑戰,不附和權威,才能抒寫宇宙的新篇章,人生的新輝煌!

讀時間簡史有感13

《時間簡史》,霍金用了最簡單明瞭,深入淺出的解釋深奧的知識,可是對於我這個“理科文盲”還是具有與相當大的挑戰性的。花了很長時間去讀它,至今也沒能讀完,雖然仔細閱讀,可還是有些雲裏霧裏的。不過,雖然不能透徹的理解其中各種原理推理,但仍然還是讓我獲益匪淺。

《時間簡史》從思索宇宙的年輕人演講到宇宙演化的圖像,從牛頓宇宙到相對論,之後講了彎曲空間、黑洞、大爆炸、蟲洞等等理論。一個個理論誕生、發展,一層一層的剖析,然後又被新的理論替代,每一個理論像一個個時代的英雄從弱小到偉大,從成長到衰落。誰能相信,這種殘廢程度,這樣一個骨瘦如柴的人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擁有與肉體不相符合的無與倫比的頭腦。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家和宇宙論家。

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這些知識讓我們覺得深思給人以啓示。它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如人存原理是指我們之所以看到宇宙是這個樣子,是因爲如果它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在這裏去觀察它。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雖然《時間簡史》對我來說如若“天書”,但使它我第一次對自然發出了質問與感慨。

讀時間簡史有感14

《時間簡史》是一本大名鼎鼎的書,我在一家舊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就毫不猶豫地買了,買回家,隨便在中間翻了幾頁,裏面充滿各種物理名詞,我覺得無聊枯燥,又放回到書架上了。這段時間,因爲經常想不起別人的名字,我心裏懷疑自己智力是不是下降了,又從書架上抽出這本書來讀,看看憑自己在高一學過的物理能不能讀懂這本書。

讀了第一頁,我心裏想語言很平白啊,讀完第一章,知道了從古希臘到現代社會人們對時空的概念轉變,我明白了,書的標題《時間簡史》不是僅僅吸引眼球,霍金是真的想闡述人類對時間的認知的歷史,這個太有趣了,讀過帝王將相的歷史,讀過藝術文學的歷史,但還沒有讀過關於時間的歷史。時間不是一個絕對的永恆的概念嗎?它怎麼會有歷史呢,難道時間也有開頭和發展?

讀到第二章,我覺得非常開心,終於弄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講的是什麼,至少我在霍金想讓一個普通外行讀者能懂的層面上懂了。而且讀到這一章,我有信心自己能讀完這本書,並且能讀懂。這不是因爲相信自己的智力,而是霍金以對整個時空研究的科學歷史爲脈絡,以哲學討論爲暗含背景,非常有條理、邏輯非常清晰的一步步推導和解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演變,他提綱挈領的總結深奧理論的本質,用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例子進行例比,讓人很快理解。比如他用警車的聲音從遠到近的變化,來解釋恆星光譜的紅移現象,進而說明科學家怎麼推論出宇宙在膨脹。

我做過多年的老師,我知道只有一個人對這個學科有整體的認識,同時又有非常深入的理解,才能把一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和重點以清晰明白的方式講出來。當一個人半懂不懂的時候,纔會把一個知識點講的異常複雜,顛來倒去,讓外行肅然起敬,讓內行偷笑。霍金作爲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他已經不需要去炫耀他的知識,或者以標新立異的風格去吸引注意力。他像一個耐性的數學家教自己孩子加減乘除一樣,娓娓道來,一步步帶着你走。

從第四章開始,閱讀開始費腦力,因爲前三章講的理論和發現是宏觀尺度的,比如大爆炸、時空扭曲、光錐等,是可被觀測的,所以雖然深奧,但通過霍金的解釋,還比較容易理解。而且前三章的理論是經典理論,經典理論做出的預測是確定性的,符合我們的認知習慣。但從第四章開始介紹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對於普通讀者的理解難點在於:

首先,量子力學研究微觀粒子運動,基於非常微觀、無法被直接觀測的尺度,比如比質子、中子更小的夸克。所以讀者需要運用更多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而這一點也是量子力學被人質疑的地方,一些量子理論到今天還無法被觀測數據驗證或證僞。無法被證僞的理論和玄學就難以區分了,可能前者的數學與推理成分多,後者的玄虛名詞更多。不同反過來想,這也是量子理論非常高超的一點,它不是由觀測結果抽象總結出來的,而是由科學家們推理計算出來的。

其次,量子理論認爲觀測本身會改變被觀測物的狀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無法被同時確定,不確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個基本性質。我們無法準確測量物體現在的狀態,更不能準確的預言未來。這有違我們對世界確定性的習慣認知,我們也習慣了從定律推導出確定的預言和結論。很多人聽說過薛定諤的貓的思想實驗: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裏。鐳的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我估計大多數第一次聽到這個結論的人都覺得這是胡說八道。貓要麼死,要麼活,怎麼可能又死又活?!我也一樣。不過讀了《時間簡史》裏霍金對於波粒二象性的解釋,你就能理解“貓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這個結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進而可能會懷疑世界的確定性。不過從哲學家的角度來說,我知故我在,即使一切存在都是不確定的,但我的思想是確定無疑存在的。

從第四章到第十一章霍金敘述了量子力學在宇宙時空方面的理論發展和觀測結果,包括:黑洞、熱大爆炸、蟲洞、時間旅行、弦理論、多維宇宙等,這些章節裏的觀測結果遠少於前三章,更多的是計算、推理和想象。不過他這本書寫於1998年,距今已有二十一年了,應該有更多更新的觀測結果證僞了或者符合這些理論。

第十二章是結論,回顧了從遠古人類將自然現象歸結爲神的意志,到今天科學家們在繼續探索宇宙,試圖找出一套完備的理論和定律來解釋宇宙。不過這章幾乎沒有確定的結論,而是提出一系列的疑問:是否存在這樣的完備理論和定律?如果存在,這樣的理論和定律是否能預言未來的宇宙?即使這套理論和定律可以解釋和預言我們的世界,那爲什麼會有這套理論和定律?或者說爲什麼世界遵循了這套理論和定律?到最後一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又回到了源點:世界究竟爲什麼存在?究竟有沒有上帝?

所以科學的宇宙學和神學、哲學殊途同歸,最終我們要追問我們是誰和我們爲什麼存在。霍金在書末感嘆科學家們太忙着描述宇宙爲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過問爲什麼,而另一方面,科學理論越來越專業化和數學化,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理論的進步,哲學家們越來越縮小他們的質疑範圍。“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墮落啊。“

我以前問過一位天體物理學者:他從事的研究是否讓他覺得他比一般人更理解這個世界,這個曾經是以色列跆拳道冠軍的學者惋惜的說:恰恰相反,他的研究讓他覺得他對這個世界知道是這麼少!

讀完霍金這本書,我們會有同樣的感嘆,這本書講訴了從古希臘講到當代的宇宙學研究,卻發現這個世界依然有那麼多未知,我們越研究,卻發現越多的不確定性。在終極問題上,天才如愛因斯坦、霍金也依然困惑。不過我們也會感嘆甚至感動: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執着投入的探尋宇宙奧祕,知識一點點累積起來,讓我們由人類早期的迷信,走到今天,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大膽認爲自己有一天能夠理解世界的起源、發展和未來。

一本好書總應該啓發你去思考一些額外的問題。我讀完這本書,也有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什麼好問題,作爲物理學的完全外行,我的問題也很外行和淺薄。

我的一個問題是:愛因斯坦提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只是因爲時空被質量扭曲了,使得物體在扭曲的時空裏行進時似乎被一股力牽引。如果愛因斯坦是對的,爲什麼書中霍金一直在試圖將引力和量子理論統一起來?

另一個問題是:霍金是否認爲自己和伽利略之間有神祕的聯繫?從書中的語氣和描述來看,他很推崇伽利略,說他的《兩種新科學》是現代物理的發端。霍金也指出他出生在伽利略三百年的忌日,書中提及他和教皇的交談也指向伽利略和教會的關係。

最後一個問題是:書中從量子理論推導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勻和光滑的,爲什麼在小尺度上,比如生物,包括我們人類,均勻性也存在?究竟是怎樣的神祕意志或力量決定了這種均勻性?

揣摩着這些問題,好像嘴裏含着話梅糖,讀完書,依然有餘味。

《時間簡史》是一本有趣的書,推薦給希望讀了一本書可以向別人吹牛的孩子,推薦給像我這樣想通過讀懂一本書驗證自己腦子還好使的中年人,更推薦給對宇宙起源和發展有強烈好奇心的好讀者。

讀時間簡史有感15

充滿奧祕的世界,浩瀚無垠的太空,給予人類無盡的幻想,太多的未知的真理等待人們去發現,去相信。遙不可及的天外,有一位追尋者執着的奔跑在天文學的探索之路上,只爲觸及那璀璨的真理之光。他叫霍金,用物理的思想詮釋了天文學的現象,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這部科普鉅著——《時間簡史》。

對於天文愛好者,閱讀《時間簡史》也許是對宇宙瞭解的最好途徑。霍金提出: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唯有讓時間來判斷。有始有終是萬物不變的規律。永恆之所以長久,是因爲沒有找到它的盡頭。如果瞭解到宇宙的起始點,我們就能得知,由人類創造的高級文明社會在爆炸中何時完結。從他發現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時,引力,量子力學與統計學就被深深地聯繫到了一起。也因此,人類才認識到黑洞的強大生命力和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空間與時間相對論的提出讓人類對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時間從無限的過去向無限的將來流逝。《時間簡史》告訴了我們:時間和空間都是依附於物存在的,宇宙則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未知物。

常人無法想象的科學探究在霍金的努力下得到了一次次的驗證。霍金曾說:“身體和精神是不能同時殘障的。”雖然,他的身體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洞。他在大腦中想象着,論證着,計算着。霍金,以不容置疑的姿態站立在科技的最高峯,他用卓越的思想無限延長生命的價值,他是人生的鬥士!

《時間簡史》的歷史意義不在於它對於宇宙的概述有多麼詳盡,多麼準確,而在於它開啓了人們對於未知事物思考的新方式,在於它爲現代科學的前進鋪設了一條可行之路。我們要善於將模糊的東西清晰化,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做到最大限度的解決,更要擅於運用創新的頭腦,將不可思議與學術理論掛鉤。

當《時間簡史》讓我對於宇宙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時,我對於霍金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命運也許給予霍金一個破敗花架般的身體,但是不能阻止他用思想讓生命花繁似錦。《時間簡史》讓我們明白了一個個未知的真理。我深知,只有努力學習,以後纔有如此成就。

標籤:有感 簡史 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