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合集13篇)

觀後感1.58W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合集13篇)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弗蘭茲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20世紀德語小說家。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深刻。而他的代表作是《變形記》。

小說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鬱。他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臥室。第二部分,寫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第三部分,寫爲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着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着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小說的創作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的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信心,一方面尋求出路,銳意改革,一方面又陷於孤獨、頹廢、絕望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思想敏銳的藝術家認爲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他們著書立說,使用極度誇張以至怪誕離奇的表現手法,描繪扭曲的.人性,表現人的本能和無意識的主觀感受,開掘個人的直覺、本能、無意識、夢幻、變態心理以至半瘋狂、瘋狂的言行、心理,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係,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冷酷,人對社會的絕望。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卡夫卡的敘述是你看了之後覺得就那樣,但你即使要模仿也模仿不出來,形式上可以做到類似,內涵上就差遠了,帶着先入的模仿心態創作,餘華的很多早期作品就是這樣。

格里高利是莊子所說的“外忘形骸,內德充實”的其中一個,雖然他沒那麼高的內德,但他出於爲家人考慮的初衷實在是太純良了,即便在一個人與人之間氣氛非常冷漠的環境裏。這小說虐就虐在即使受到無論怎樣不公的待遇,也出自純真善良地爲別人考慮這個主題。其實同樣一個主題,到了雨果那兒是浪漫主義,到了卡夫卡這兒就被人忽略了。異化怎麼能是這小說的主題呢?明明是一種被疏離的孤獨感,在人與人之間瀰漫,即使是最親近的人。虐就虐在,共同生活的親人竟然那麼在乎你的形骸,竟然無法從最根本上理解你,竟然沒法再體會你善意的初衷。格里高利有三次無法忍受,最後一次升級到被父親拿一個蘋果砸傷,他終於放棄任何自己還是家庭成員的一個的期望,最後一次用死亡讓家人擺脫恥辱和負擔。

“他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爲自己必須離開這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微弱的氣息。”

母親是很善良的,相對來說是最愛格里高利的;父親的'角色同卡夫卡自己父親角色有重疊,父子之間從來就無法交流和溝通,在格變形之後父親一直用暴力對付他,暗示了卡夫卡父子之間矛盾;妹妹是格里高利寄託希望的存在,卻也是傷害哥哥最深,妹妹年紀小凡事只從自己出發,幾乎沒有體諒過哥哥,最後也是她讓格里高利徹底放棄繼續生存的希望。這一家人索格里高利於形骸之外,而格里高利與之遊於形骸之內,顯然他幾乎並不對自己的外形有多注意,他的目標明確而清楚。

如果一切都只是晨起之前的一個夢呢?卡夫卡也未嘗沒有這種意圖在裏面。從一開始的變形就是一筆荒誕,接下來祕書主任的親自到訪,從邏輯上來說也不大可能實現。格里高利醒來之後按時趕上火車去上班,他會想起這個夢嗎?他縱然也許知道家人對他變形之後的反映,下班回家之後也依舊要笑臉相迎,爲了暫時的幸福和成就感。

人們觀察事物有了徼相和軌轍之後,也隨物所轉,與物俱沉俱浮。要打破這種把握事物的方式,莊子提出了“齊物”,事物的長短、高矮都是相對而言,要“齊物”以打破這種特定的觀察視角。難得的就是七竅未開的混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卡夫卡的《變形記》想說明的是什麼呢?是一場噩夢還是人類無法抗爭的現實呢?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

《變形記》是卡夫卡筆下以"變異"爲題材寫的小說,這部小說是在xx年寫的,發表於xx年。是卡夫卡生前發表的少數作品之一。這篇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天清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大的甲蟲。他本來能夠用他的收入來養活全家,此刻卻要全家來養活他。起先,他的爸媽和妹妹對他突然變成一隻甲蟲表示憐惜,都充滿了同情和關懷,妹妹每一天都幫他送飯,打掃房間。但是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大家都把他當成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包袱了,大家都懷着鄙視的眼光,期望他早點死去吧,這樣大家都簡單。最後有一天,他在全家的長期冷落中,孤獨的離開了人世間。全家爲此慶幸。父親說:"讓我們感謝上帝吧!"一家三口爲了慶祝格里高爾的死去,決定乘車去城外郊遊。小說的大概資料就是這樣的。

卡夫卡以前說過:爲每一天的麪包而憂慮會摧毀一個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卡夫卡就死在寫他自己,因爲我在網絡上查詢了一下卡夫卡這個人,發現網絡上的介紹和這本書上所講述的資料有所相同之處。在作者的一生中,他活得也就像一隻蟲子。卡夫卡喜歡文學,很想成爲一名作家,但現實沒能如他所願。用爲他和家人要生活,他就不得不成爲一名保險公司的小職員,整天奔波忙碌,忙得不可開交。他害怕孤獨,渴望感情。以前三次與女友訂婚,但都沒有結婚。不明白爲什麼他的內心總是充滿這樣的矛盾:"沒有‘她’,我不能活。和‘她’在一齊,我也沒辦法生活。"這樣的顧慮下,使他始終沒有邁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氣的話,他就能夠收穫他的幸福,所以他(卡夫卡)的性格不得不說有些怪癖。

卡夫卡生活中和創作中,都是主要反映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困窮苦,經濟衰敗,這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由此,不難理解他的作品爲什麼荒誕了,他是根據夢創作,這種荒誕的思緒來自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折射。

卡夫卡創造了象徵性的世界來表現被異化的困境,《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被生活壓倒喘但是氣來。那天空永遠是黑暗的,與世隔着窄小的門縫,身處無可名狀的絕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靜,還是要用觸角飽嘗羞辱,包圍他的永遠是冷冷的情感,感覺是呈灰綠色和諸褐色,着實一想,讓人感覺有一點恐怖啊!格里高爾的背後隱藏着卡夫卡的無奈、痛苦和憂鬱。難道我們困擾的是那些錯綜複雜的社會主角(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矛盾。畢業後,我們爲了尋找工作,四處碰壁,於是我們改變了原先的思維模式,倔就是社會對我們的選取,但是心裏的沮喪,不是幾杯酒就能夠消除的。

相信我們在讀過這本小說後,心靈上能夠得到足夠的宣泄然後平靜下來,清理思緒,讓我們的路越走越平坦吧!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4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大多都十分晦澀難懂,需要讀者閱讀時認真的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思考,並且這些作品的基調是悲觀的,基於以上的兩個原因,所以閱讀現代主義文學是有些難度的。我這次選擇了一篇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的小說來看,這就是《變形記》。這篇小說早在上中專的時候就曾經學過,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相隔多年,再次回首,又有了新的感受。

對於人變甲蟲的創意,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新鮮。《促織》的故事都是知道的,男孩子爲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而化身爲“促織”來拯救家人於水火之間。故事在這樣的結局下結束:“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男孩的父母親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男孩也從昏迷中甦醒,向父母講述自己“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而格里高爾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故事的開始,他就陷入了麻煩——因爲自己變成了甲蟲連身都翻不了,而家人因爲不知爲什麼格里高爾就是緊閉自己的房門,而且從裏面傳出了“動物的聲音”。

讓每個讀者都爲格里高爾擔心,也同時也關心故事究竟會如何發展,這樣的安排讓讀者對故事的結尾產生了巨大的懸念。事情的發展讓我們可憐的主人公的境遇愈加的悲慘,直到最後的死亡。但是格里高爾的死亡,卻讓我們有那麼一種欣慰,他終於不用受苦了。他不用在曾經自己的房間,現在是家裏放廢物,破傢俱的地方苟延殘喘。相信每個讀者也會感覺到變成碩大甲蟲的格里高爾,他此時此刻也是家裏的廢物,他從家裏的頂樑柱變成了給家人帶來不快的東西;他不用在吃自己已經無法下嚥的食物。他變成甲蟲後,一些生活上的習慣也越來越“動物化”,離人類的行爲習慣漸行漸遠,從探索外界是不再向人類那樣依靠自己的視力,而是使用自己的`觸角,並且認爲觸角十分的管用。

他終於能從家人的敵意中解脫出來,我們能從家人對他冷漠的言行和通過他心理的迴應中,體會到那種痛徹心底的感覺。雖然時間,地點並不相同,但是《促織》和《變形記》所表現出在社會中,底層人物在現實的重壓之下,異化爲“非人”的悲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蒲松齡在之後的評論里加入了自己的評論,但是也只是點到爲止,只是講了“一人成仙,雞犬升天。”暗諷統治階級的昏庸。而卡夫卡卻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所創造的物,如金錢,機器等作爲奴隸人,並使之異化的力量進行描寫,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裏,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這樣細緻的描寫讓《變形記》與衆不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在文學世界和藝術世界裏,女人變成男人、人變成甲蟲、人變成狼人、人成爲殭屍諸如此類,種種變形,大都是理念先行,然後藉助誇張的表現手法,將其象徵意義顯現。

物種之間的變形,其初衷大抵都是爲了批判現代文明,到最後難免會陷於形與形之間的牽扯,糾纏下去,遲早都會窮盡其形。除了這些跨界的變形,還有一種變形,向內求變,意義繁複,可以無邊衍生,這就是自我的.變形。

蠻多年前,看過杜琪峯導演的電影《神探》。劉青雲飾演的警探精神分裂,卻因此有了特異能力,能看見別人的分裂的自我,也就是別人的鬼。電影裏的兇手有七隻鬼,杜琪峯讓七個人來扮演這七隻鬼,形象演繹出內心世界裏懦弱與果敢、溫良與殘暴以及善與惡的爭執和對決。整個找鬼的過程看得驚心動魄,十分刺激。而且,頗有意思的是,七隻鬼裏面,只有一位是女性,演的居然是最冷靜和最精明的那個自我。電影最後,一直是正面的何家安的內心女鬼也站了出來,果斷、冷酷,是一枚絕對理性的妖豔殺手。也就是說,電影裏,女性在所有分裂的自我人格里承擔了最智慧最功利也是最殘酷的那個自我,有點印證了最毒不過婦人心這句老話。這要是從女性主義角度去解讀的話,怕是可以引起無限聯想,也會引起各方爭議。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6

用半個月的時間看完了一本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集。1月19日第一次拿到書,中午看了第一篇短篇"判決",就發現"看不懂的纔是藝術"這句話真的是經典啊。於是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裏我硬着頭皮看完這本書。不知道現在的學生還學不學"變形記".忘記是國小還是中學了,語文課本里截取了"變形記"的一部分,老師用這篇課文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是一切萬惡的來源,生生把人變成了"甲蟲".可憐的是,當時的我好象都沒有對爲什麼人會變成甲蟲這一事情產生疑問,只是一直以爲認爲卡夫卡肯定是深受資本主義折磨,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一個可憐的人。

當我選擇買這本書的時候,我抱着對資本主義的深惡痛絕,決定看完書後好好討伐下資本主義。可憐的我,居然沒有多少能看懂。我邊看的時候邊在想這國外多少年前的一個寫書的和我們的國內文藝圈的姜文也太像了。創作的都是別人看不懂的玩意,以爲自己看懂了的人一不小心就被證明是沒被看懂的。所以看了他們東西的人都只能猜測作者的意圖。

我猜測卡夫卡的小說更像是諷刺小說。根本都不用去回憶他當時的生活大環境,想想我們現在的社會,居然很多也能被他幽上一默。我更願意認爲卡夫卡的小說諷刺的是小人物的悲哀。"變形記"裏的格雷高爾都變成甲蟲了,想的卻是如何向上司交代;"禿鷹"裏的人寧願站在原地被鷹啄得體無完膚,缺忘記自己是可以跑的。最後鷹伸進他的喉嚨活活把他咬死,他卻很高興,因爲鷹也會死去。"老光棍布魯姆費爾德"裏的`布魯姆費爾德對他現在的生活好象都不太滿意,不滿意他的保姆。不滿意他的老闆對他部門的態度,不滿意他的助手的工作態度,但是居然一直不想着改變。可憐的布魯姆費爾德。

於是看完這本書,用古代的外國的文學藝術更堅信了自己的一個觀念,活得開心纔是硬道理。就是看不懂藝術也可以快樂生活啥。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是20世紀德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後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美國劇作家W·H·奧登以前說:“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對於我們至關重要,因爲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的短篇小說《變形記》是卡夫卡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小職員一覺醒來變成甲蟲的故事,卡夫卡用冷冷的筆調將一個駭人聽聞的事件描述得如同再平常但是的發生,“現實”與“荒誕”的界限在《變形記》中奇異地隱去了痕跡。

追隨着荒誕大師令人心悸的筆觸,我真切地感受着主人公格里高爾變形後的焦灼與恐懼,體味着被人情荒漠重重包圍的窒息與孤獨。與此同時,反芻《變形記》又叫我在字裏行間嗅出作者對於真善美的熱切期盼和對於自由自尊的不捨呼喚。這一切迫使我在震撼之餘,不得不正視荒誕,求索荒誕背後的人性真相。是什麼讓生性本善追求完美的自然人變成甲蟲是什麼讓和諧有序的世界變得扭曲和不可理喻是什麼讓這一切陰鬱怪誕的情節變得如此真實先從人性觀的定義說起——

1.淺談“人性觀”

不言而喻,人與動物的區別問題是探討人性觀的關鍵問題,是定位和闡釋“人性”一詞務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有神論思想認爲:人性是神特殊造化的人類本性。人性最突出的特徵是對神的信仰和堅持穩定的社會規則。簡言之,人性就是人類所特殊具有的不同於其它一切生物的道德和職責。

近代無神論者的研究理論則說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人類最近的親緣是靈長類動物。馬克思主義人性觀更是明確地指出,“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類的根本屬性。全面的需求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根本動力。人性的表現形態是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在內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人性觀”就是人們對於人性的認識,對於社會和整個外部世界的理解與立場,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動機和行爲決策。

在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異化爲非人的甲蟲,變形後被世界遺棄使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試圖與親人及外界交流失敗後,最終悄然死亡。

《變形記》折射了當時西方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小說用近乎荒誕的表現手法描述了人類社會的競爭激化、感情淡化、壓力惡化和個性消亡化。一個本應享有人性尊嚴和秉持人性特徵的個體人,在社會上求生存舉步維艱,在家庭中求溫暖心寒絕望。在小說的背景環境裏,個體靈魂的無力遭逢羣體信仰的破碎,社會主角跟家庭主角的雙重異化使得人性被逼到了扭曲的死角。能夠說在卡夫卡爲數不多的文學作品裏,《變形記》是作者對於其本人人性觀的最集中映照和最深刻表達。2.社會主角——人性的全面異化

《變形記》之所在德語文學史上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爲它第一次深刻地描述了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現象。值得着重一提的是,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將人在一夜之間異化成甲蟲——這本應是荒誕至極的事情處理得好像是一種必然的,極普遍的,不足爲奇的事情,除了文學語言上的技巧外,最關鍵的還是因爲他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死穴,緊緊地抓住了社會現象的本質。

20世紀以來,隨着大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資本主義世界裏人們之間的生存競爭日趨白熱化。然而正是在這種狹窄的生存空間裏,過細的社會分工、高強度高重複的工作又使許多勞動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潰。由金錢、機器、生產方式等構成的“物”逐漸操縱了“人”,把“人”變成了“物”的奴隸,使“人”最終也變成了“物”,或者說使人性最終異化成物性。一個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兩樣變成甲蟲不也很自然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這種異化的現象歸結成是“物對人的統治,死的勞動對活的勞動的統治,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

2.沒有永恆的人性,只有永恆的利益

從社會學角度看,《變形記》揭示的'是異化的社會現實。人變爲甲蟲自然是異化,但更可怕更深層的異化是由此而發生的家庭關係以及其它各種社會關係的畸變。

格里高爾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一家人全要靠他的收入維持生計,他也視此爲自己的職責。他努力工作,拼命掙錢,使得一家人能夠生活得安寧、滿足。總之,在他變形之前他的家庭像一般的家庭一樣不失親情。然而當他變成甲蟲,不能再去上班掙錢,不能再爲家庭帶給經濟來源,無法再與家庭持續以往的那種經濟聯繫以後,溫情脈脈的家庭倫理之愛不復存在了,所謂的親情顯露出了虛假性:一看到他的“蟲”模樣,他的母親驚得昏厥倒地;他的父親則對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蘋果砸他。而妹妹,雖然在開始時還對哥哥抱有同情和憐憫之心,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漸漸地嫌惡了他。到最後,全家人都把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當作包袱。當“它”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以後,全家人如釋重負,作了一次簡單的郊遊,並談起了新的夢想和完美的前途。8

卡夫卡曾說:“人們互相間都有繩索連之後。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子鬆了,他就會懸吊在空中,比別人低一段,那就夠糟;如果哪個人身上的繩索全斷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極了。所以務必和其他人捆在一齊。”

卡夫卡在那裏表達了一個十分殘酷的真理:維繫着人與人之間溫情的傳統宗法在現代社會已被異化爲主要靠經濟的聯繫,這正是格里高爾變形後可怕經歷的註腳。金錢是維繫格里高爾與家庭的繩索和紐帶,這條繩索斷了,家庭倫常、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就發生了裂變。作者在那裏揭示了西方社會中近乎殘酷的倫理關係狀況和社會關係實質,而這些恰恰是制約人性的瓶頸因素。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閱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學生讀後感

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甲蟲,一定會萬分驚訝。但在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筆下,使這一切都成爲可能。

在一天清晨,醒來的旅行推銷員格雷高爾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殼蟲。起初,它還可以說話,但後來就逐漸喪失了人的聲音。格雷高爾的醜陋模樣驚動了家人們,他們把格雷高爾關在了房間裏。他成了家中的醜聞,親人的累贅,連最爲關心他的妹妹也公然宣稱不能和動物生活在一起。家人們紛紛謀求生路,格雷高爾也在人們的唾棄下悄然死去。

這篇小說曲折動人地寫出了格雷高爾變形前後家人們的態度,同時也發人深思:這種“變形”在生活中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他們真的“變形”了嗎?事實上,格雷高爾的變形僅僅是一個軀殼,他的內心仍執著於以往的一切。在小說中,格雷高爾起牀後想的還是自己的差事,並不是自己正遭受的厄運本身;他還是保持着自己的愛好,堅持不讓家人拿走他心愛的畫,以至於被父親趕回房間;他被妹妹的美妙琴聲所吸引,嚇走了訪客,招致了家人的徹底唾棄。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他對生活的熱愛,甚至忘了自己是一隻甲蟲。而格雷高爾的家人們的醜惡嘴臉,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有的父母先孩子生理有缺陷,就丟棄了他們;有的人生活不能自理,家人們便任其自生自滅……格雷高爾的家庭,就是一部分社會的縮影。也許,一些人身體上有缺陷,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對事業的喜愛不曾改變對他們的嫌棄只能是澆滅希望之火的冷水。對待他們,則更應該是像對待一個正常人一樣,而不是一昧的討厭和施捨。也許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只要人人都懷着一個樂於奉獻的愛心,坦誠相待,相信這世間將更美好。

或許,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不“變形”,但挽救每一位“變形者”,纔是對他們的申訴的最好答覆。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最近讀了一本書:卡夫卡的變形記。

這本書跟我以往讀的書都不一樣,我可以理解莫言的魔幻現實,也可以理解李白的浪漫詩詞、加西亞的百年孤獨,但當我翻開變形記的時候,我發現這本書不是他們所能比擬的。沒有翻幾頁,我就能感受到卡夫卡深邃的孤獨和悲愴在裏面,他孤獨,但他沒有嘗試突破孤獨的'桎梏,而是選擇了愛上孤獨,最後終生與它爲伍。從他的書裏,每個字每個音節我都能感受到纏繞着的那種孤獨,那種隔絕於世人之外的思想靈魂。他爲自己的靈魂構築了一個光怪陸離的萬花筒般的世界,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世界。愛因斯坦說,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深刻感覺到‘人類的大腦還不夠複雜’,或許是因爲他們沒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感覺到一種高度的靈魂共鳴,我跟他一樣孤獨,跟他一樣不被理解,被隔絕,但不一樣的是我們的選擇,他最終選擇了追求孤獨並與之爲伍,而我從以往到現在一直在不斷嘗試着突破現實的障壁,一直在尋找着那個不一樣的自我。我不知道將來我會不會和他一樣,但至少現在不會,至於未來,我不敢斷定。

他的書是我讀得最慢的書,我花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也只讀了五篇,書給我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恍惚有種靈魂相連的意境,或許是巧合吧,總感覺他的文字能夠將我心中所有的黑暗和悲哀都引出來,然後一一洗滌。

我既然已經決定習慣孤獨,又爲何會用盡一切去擺脫它呢?或許孤獨纔是最好的陪伴,因爲當我孤獨時,只有孤獨時刻在我身邊。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始你或許會覺得一篇述說着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個甲蟲的小說是如此的虛幻,甚至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不現實的事情也會爲某些人所鄙視,就猶如有些人不喜歡看魔幻片,動漫片一樣,但是諸如此類的作者又爲爲什麼把這些不現實的作品創造出來呢?

筆可以讓我們構造出無數的可能,完美的世界並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們的追求,只能靠我們的幻想,而我們所認爲的不現實其實是現實的前奏,因此,我會熱衷於不現實的事物,但是同時承認現實。

變形記,一個支撐着家庭生活的忙碌男人,突然一天早上醒來變成了人人唾棄的甲蟲,而且還是像一張牀般巨大,結果卻出意料的簡單,後來他的家人遠離,甚至嫌棄他,還覺得他會破壞她們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她們永遠不會想起以前主人公的'辛苦以及他的付出,最終,她們選擇拋棄他,尋找更美好的生活,甲蟲死了……

你一定會覺得她們很無情,但是,我認爲倘若生活中真有這麼一件事,我們大衆必定會拋棄他,甲蟲就是甲蟲,動物就是動物,就算我們知道它的靈魂是一個人,但是,我們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得到責怪,這就是現實,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現實的事件來表現現實罷了。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閱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溫暖,溫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探不得。

曾經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說,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大概講述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作爲家中的頂樑柱,是家裏的經濟來源。爲着那微薄的工資,每天過着繁忙、壓抑的生活;正因爲這樣,父母和妹妹都非常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從噩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公司祕書主任爲他沒有上班找上門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來詢問,見狀均驚慌失措,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絕望絕望中。然而之後家人經歷了震驚、恐懼到冷漠、厭煩等一系列的感情變化,他們甚至以“這隻蟲根本就不是格里高爾”爲由,不願花精力養這個既不能掙錢又拖累家人的“怪物”。後來格里高爾終於在受盡了親人的冷漠後絕望地離開了人世間了。死後,家人沒有一絲痛失兒子的傷心之情,反之,他們好似解脫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爾所帶來的重擔,策劃了一場旅遊,他們認爲沒好日子即將開始了!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甲蟲,他抱怨着爲還清父債而受別人的`使喚和差使,焦急地想起牀,但怎麼也起不來的,生怕父親的責備,希望能得到父親的體諒,他的惶恐從本質上體現他的孝順、忠實、善良、富有責任感。結果事與願違,父親的狠毒不但沒有體諒他,還很厭惡他的甲蟲外形。即使這樣,失業在家的格里高爾雖過着甲蟲生活,但依舊想着家裏的經濟狀況該如何解決,怎麼讓妹妹實現音樂夢,他聽說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不禁自責和羞愧得渾身燥熱,這使他的善良一覽無餘。父親的狠心,讓一隻蘋果嵌在格里高爾的背上,疼痛難忍,妹妹的耐心有限,開始對他厭煩了,不再關心他了,認爲他是需要設法擺脫的包袱。對於這種狀況,格里高爾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擊,他一邊回憶家人的美好,一邊異常冷靜地考慮自己的去處。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選擇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又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除了主人公外,格里高爾的妹妹也是作者着力表現的人物形象。葛蕾特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樣完美,她只是一個社會基層的小人物。從主人公妹妹的情感變化來看,卻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世態炎涼。作爲哥哥的知心人,她的愛卻建立在存活和金錢的基礎上,脫離這兩樣東西,就會威脅到她的美滿生活,那麼愛就不復存在,站在了父母的陣營中!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入木三分啊!

另外,母親前後的態度迥異,溫和透着虛僞只會在格里高爾交出他的工資時纔會顯露;當確定兒子成爲他們家的累贅時,不耐煩的情緒畢露無遺!拜金主義的父親將兒子作爲賺錢的工具,粗魯地驅逐兒子,絲毫沒有親情可言,着實讓人爲格里高爾心寒了一把!

作者將人異化爲甲蟲,着實費了不少心思,不似莊公夢蝶那麼詩情畫意,但卻讓甲蟲無需承擔法律的壓力,將格里高爾的境地極端化了,失去說話能力,無法與人溝通,不能表達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經濟問題的不到有效的解決,壓抑的情緒無從發泄,從此內心世界處於陰暗階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設想!甲蟲就好似受資本主義奴役而成爲人格變異的人,故事情節沒有大波大浪,趨於平淡,唯獨心理描寫居多,但卻又是那麼的反常、虛幻、荒誕,表現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爲社會附庸的悲哀,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爲作者的寫作風格所折服!

對於《變形記》由初步學習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筆下的“甲蟲”對人類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撞擊,心靈爲之震撼!在老師進行認真剖析,我們不得不驚訝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奇妙變化,讓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的關係,重新審視變化無窮的世界!

變形記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爲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溫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着。開篇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爲。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現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說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裏,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餘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說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