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廣播稿

親情頌廣播稿

廣播稿1.16W

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親情頌廣播稿

九中青春校園廣播今天繼續播音,今天是學習之家班班秀板塊,我是高二6班主持人周蘭。

我們高二6班的主題是“親情頌”

記得意大利的薄伽丘說過,友誼是一種最神聖的東西。我看不然,人世間最無私、最珍貴的莫過於親情,親情比友誼重要得多,而人的親情更是與衆不同。

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事都會發生,但唯一不變的是親情,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不由得使我想起曾經讀過的一篇文章,故事發生在大興安嶺的一次大火中,一隻母鳥爲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把它們送到樹下,壓到自己的身子下面。雖然母鳥被活活燒死了,但它的孩子卻活了下來。

在我們的周圍,無處不體現着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都是以一種無私的情懷面對我們,他們情願自己餓着,也要我們吃飽、穿暖。也許有人會說,我是孤兒,沒有父母,哪來的親情?可你小時候在孤兒院受到的資助,不也洋溢着親情嗎?因此,在很多人看來,親情重如千鈞。可如今有些人認爲,親情一文不值。我驚訝地發現,好多小孩越來越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果實了,往往只把父母當成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庫。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嘮叨,總是愛理不理的.,好像與己無關。我鄰居家的一個小孩,天天都會和父母發生矛盾,只有當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纔會想到父母。我還看過一本雜誌,有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竟然連自己孩子家的門都進不了,更別想在孩子家吃頓飯了。這些以前聞所未聞的事情,現在也好像司空見慣了。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學派曾經說過,百義孝爲先;《讀者》雜誌也報道過,養育子女是世界上所有動物的本能,而只有人類纔會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在萬物中唯有我們人類纔有的美德,難道也要放棄嗎?也要從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消失嗎?不,我們決不能放棄,我們要讚頌親情!否則,我們還有何顏面自稱爲萬物之靈呢?

感受親情

“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不知是誰輕輕哼了一句,把我從思緒中拉回。外婆橋,外婆橋,外婆一定又在把我“瞧”了。我的眼前彷彿又浮現出了她探着矮小的身子,站在高高的門檻上,踮腳倚門盼望的情景。此時,一股濃濃的親情如春天那溫暖的陽光,灑進我的心田,令我感到幸福無比。

我的外婆是個忠實的耶穌教徒。每天晚上,她總是早早地吃過飯,照例跪在硬梆梆的牀上,領着我一起祈禱。因爲當時我人還小,外婆怕我跪在太硬的牀上吃不消,便找來一個棉花包給我墊上。外婆一輩子沒上過學,但她禱告起來還真有一套,可以稱得上是“有條不紊”。她每說完一句,我都得在最後添上一個“阿們”。我根本不懂它是什麼意思,想必外婆也不會很清楚吧。只覺得和她一唱一和煞是有趣。每天,她都會爲兒女子孫們一個個地祈禱:希望這個健康平安,保佑那個一切順利;當然也免不了許多讚美耶穌的話。然後便是唱歌,這些歌,外婆在平時也會時不時地哼上幾句。很多時候,我跪着累了,便偷偷地向她瞥一眼,她仍然不折不扣地跪着。想起外婆多年患有腿病,真擔心外婆會撐不住。於是,我便問:“外婆,您累嗎?”她吃力地撐起頭:“不許打叉,否則會不靈的。”我將信將疑地盯着她,她睜大眼睛,滿是一副堅定虔誠的模樣。我只好不再說話,無聊地盯着棉花包上發呆。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懂得了向耶穌祈禱這類全是迷信,根本不會有什麼救世主的保佑。於是,我開始向外婆宣傳: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是極不科學的。她聽了嘴巴扁扁,蒼老的臉一提一提,渾濁的眼中似乎有了淚。看來她被觸怒了。是呀,平時親戚朋友們根本不信這一套,現在連我——這個從小一起陪她祈禱的人都開始懷疑,疏遠她了。她顫巍巍地說:“誰說的?心誠的人是準能打動救世主的!”

我不再與外婆爭辯,也許她說得有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吧。老人家並無惡意。祈禱成了她的安慰,她的支柱,她的寄託!

回憶起這些,又想起前些天外婆特意託媽媽送來的棕子。那不時飄着的香味,讓我潸然淚下。於是,我不由吟起一首詩:

外婆親手做成的糉子,

穿越千里,

落在我的餐桌上;

一縷清香,

瀰漫着親情。

我打開糉子,

看見熟香的米粒上,

閃動着親人的企盼;

一股心酸,直嗆心裏。

我大口嚼着糉子,

兩行熱淚,

燙傷了一雙手……

最後讓我們在動聽的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廣播《貝多芬的悲傷》,我們下期再見。

標籤:廣播稿 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