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

有人將評論餘秋雨先生的歷史散文見諸報端,言語之間頗有些不恭之詞.秋雨先生十分惱火,於是連篇累牘地一通發泄,他發表的一些散文中,這種情緒溢於文字之間.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筆記》當中一篇叫作《蘇東坡突圍》的文字.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

我喜歡讀散文,當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寫得不錯的散文.但對他以歷史爲題材的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某種情緒和理念,讀後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特別是那篇《蘇東坡突圍》.英雄氣短,偉人困厄,這本來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帶有規律性的事情,更何況是在黑暗的中世紀.因爲他們傑出,因爲他們超越同時代的大多數人.他們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別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東坡先生也常有"高處不勝寒"的感受.東坡先生在宋代文壇獨樹一幟,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爲一位文學天才,一位書法大師,他是出類拔萃的.他又是當時一位著名政治家,顯赫一時.由於他代表的利益集團,政治主張及自身的歷史侷限等十分複雜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貶謫,這也是歷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許正因爲如此,正因爲這種特有的身世與經歷,才造就了東坡先生大氣磅薄的詞風,酣暢淋漓的書意與不同羣倫的政治才幹.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去考察歷史人物,那種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壇得意,又在政壇顯赫,名利場中雙雙獲利的傑出人物,實在難尋難覓.

八百年前東坡先生的遭際,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愛英雄,惺惺惜惺惺,張起討伐之幟,一篇《蘇東坡突圍》的檄文,對當時曾攻訐過東坡先生的人口誅筆伐,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極盡鋪張.其中一段文中這樣寫道:"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着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衆,整個民族在丟人."真可謂一誦三嘆.東坡先生在天之靈,如果能拜讀到秋雨先生這篇激揚文字,想必也會爲之動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爲何爲東坡先生打這樣一樁歷史公案?最近看到《中華讀書報》轉載的一篇批評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爲什麼這樣憤憤不平.在當今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言論如此之自由,當然不可能阻止別人的批評.於是想到蘇東坡,想到東坡先生的遭遇,想到東坡先生的傑出與偉大,這種同感便油然而生,於是便去爲蘇東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圍.

文學上的不同觀念,學術上的不同觀點,可以,而且也應該交換意見,甚至可以展開評論,批評,這纔是正常的現象.如果聽到某些批評意見,也許這種批評中有偏頗之處,便給人扣上"羣小","陷害","圍攻"等等罪名,那誰又敢再批評閣下呢?別人不批評了,難道就證明自己"傑出"了嗎?這恐怕也是一種"霸道"作風吧?東坡先生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在逆境中沒有沉淪,仍以天下爲己任,憂國憂民,他那些著名的詞篇,散文及書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貶黃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東坡先生當時並沒有"突圍"的意圖,也沒有怨天尤人的憤慨,反而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英雄氣概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豁達與傲岸.拋開歷史的真實性不談,單就一個替蘇東坡突圍的命題,會不會使人有借題發揮之嫌呢?

  蘇東坡突圍讀書筆記

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蘇軾然後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評,貶損。在這些人中,那些既沒有真本事,又沒有良好品德的酸文人就成了急先鋒。在當時的社會中,有名的文人都會是先被社會捧起很高,之後再被重重的摔下。被捧到多高,就會摔多重。在這種沒有職業道德,又沒有制度的當時,有名還未必是一件好事。這成了阻止他的第一條封鎖線。

像舒坦、李定、李宜之這樣的人,每一個都沒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沒有人情。舒坦,忘恩負義,在給皇帝的揭發信中,把舉薦自己當官的恩人卸載了上邊。李定,一直嫉妒蘇東坡,而不知進步,沒有理性地攻擊蘇東坡。李宜之,一個綠豆大小的官,他卻來來“揭發”蘇東坡,爲的可能不是什麼別的,而是爲了給自己增重吧。沈括,他的朋友,還檢舉過蘇軾與他離別時送給自己的詩。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這是第二條封鎖線。

所有這些,在蘇東坡身邊形成了一道綿延無休止的包圍圈。

在我們看來這樣的包圍圈是無法突圍出來的,而蘇東坡卻堅持了下來,完成了這個在我們看來無法實現的目標。他沒有害怕,沒有退縮。試圖爲自己辯護,細說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流言。烏臺詩案是他明白了“亮劍精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衝鋒的路上,也要死出個名堂。但是,他找不到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頓時,他彷彿是一個被命運玩弄的小丑,一個命運的奴隸。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於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

在這之後,他發現了做人應該低調,不能張揚。他通過自省,正確地剖析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突圍的方向。他以堅持不懈,不畏強權,自強不息的精神化作動力,衝出了包圍圈。他突出了重圍,像鳳凰涅??一般,經過礪煉,他成熟了。最後的成熟,包含了多少的困苦和無奈,多少的誣衊和陷害,多少的磨礪和艱難。

有時候,體驗挫折磨難正如唐僧師徒的九九八十一難一般,正是人生成長的必須要走過的驛站。它是人生心靈的一次涅??,是一次人生的一次蒸餾的體驗。

成熟並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