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丹溪心法讀書筆記

導語:《丹溪心法》中吐血、咳血、嘔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均有四物湯的加減應用。在《丹溪心法》所討論的病證中,認爲因痰爲病者超過半數。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丹溪心法的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參考!

丹溪心法讀書筆記

丹溪心法讀書筆記

任何一個普通人,只要得真傳,人人皆有機會掌握一些醫道或法理。那麼,什麼樣的東西是“真傳”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以診法爲例,先來看看所謂的“真傳”學什麼,順便談談中醫的學法。

古代的“診法”,指的是望、聞、問、切。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的基礎上,是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中醫理論的具體運用。

醫家教徒弟,有兩種教法:

第一種,也就是普通拜師學醫的,學的就是這些基本原理,原理貫通以後,方法就很簡單了,一般把把脈、看看舌,基本就可下診斷結論。這要學多長時間?一般需要一年至三年的時間,這一至三年,還不是從早到晚學,而是白天幫師父家乾點雜活,洗藥拖地,端茶倒水,晚上幫忙泡泡藥甚至倒洗腳水,如果師父開心,就講一兩句,不開心就啥也別想得到。一方面通過這些日常行爲來磨練徒弟,家裏也多個免費勞動力;另一方面就是師道尊嚴的原因。而且,上古沒有“中醫”的觀念,醫道不分家,傳醫就是傳道,寧可失傳也不誤傳,師父必須對徒弟進行所謂“磨性”的訓練,把你的心性磨平了,真東西才能教給你。讓你幹粗活甚至無故責罵你,就是爲了磨平你的心性,學了出去,纔不至於辱沒師門。

古代的學字怎麼寫?“?W”,上半部分是兩隻手,捧着一個“爻”,爻是什麼?《易經•繫辭》說,“道有變動,故曰爻”,說的是手中要掌握變動之道,下半部分就是屋子底下一個“子”,你首先得處於低位,在家裏好好作人子弟,師父的大道之理才能從上往下灌給你!磨你、用你是爲了“灌”給你。

等到一段時間的磨練、考察,覺得你適合做自己衣鉢傳人的,用的就是第二種教學方法:不談理論,直接就在身體上訓練出望、聞、問、切的本事來。這要花多長時間?一般一個晚上就可全會。只是這一個晚上能做到的`事兒,明師們往往要磨練你N 個晚上。很多人會說,這怎麼可能?簡直是天方夜譚,太過玄妙, 不可能!

聖人說,“大道至簡”,越是真理應該越簡單明瞭,越是高深的醫道應該越簡單。所以古人才常常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好的東西曆來都不“多”。

中醫這一行,本來就是很玄妙的。你看中醫的“醫”字,在殷商甲骨文裏寫作“??保?洳渴孜?笆浮薄⑽?辦?保?端滴慕庾幀匪怠笆福??笫敢病保??辦?幣彩槍糯?謀?鰨?犢脊ぜ?#8226;廬人》貿公彥琉:“殳,長丈二尺,無刃,可以擊訂人。”兩個都是可致命的利器,表示破壞力大,遇到“巫”了,就得“醫”,有得救了。那麼 “巫”是什麼?《說文解字》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後世很多學者都因此而認爲“巫”就是裝神弄鬼的人,其實,歷史上乃至現在農村社會裏確有不少裝神弄鬼的“巫”,那是假“巫”,真“巫”是“能事無形”,即通達無形之事理的人,以簡單的“舞”技練習就能讓你安下心神的人。在民智未開的時代,這類人容易被神化,而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假巫跑出來濫竽充數混飯吃也就不奇怪了。以至於後來的醫學名家,不得不痛斥“巫”。最早出來罵巫的中醫界大佬是神醫扁鵲,《史記•扁鵲倉公傳》裏就有他“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的名言。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弊趾罄囪荼涑閃恕搬t”,不用“巫”,用“酉”(即藥酒)了。現今簡體字的“醫”則乾脆啥意義也沒有了。

但中醫的玄妙之處,正是它的“巫”的方面鮮爲人知!事實上,中醫最神奇的精髓,全在這上面。“巫”的方面是什麼?就是古人探索天地、自然、生命三大領域的方法論。方法論解決了,“理通法自明”,治病方法就可以自己回家臨陣(臨症)自編了。

“道有變動”纔是“學”,回家去給人治病是“習”。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夫子的本意是說,學了就要會變通並且經常實踐它,這樣纔會使學問、技術不斷提高而自己也因此而快樂,而不是說學習了以後經常複習就很快樂了。

所以在古代,學中醫,其實就是學“道”學方法,先從自個兒身上開始,把自己的身體折騰通了,就能一通百通。所謂“問診”即是先將自己問明白,自己作爲參考系,病人一來自然清晰曉得自己能否治療得了。所以,只要方法得當,智商正常,不需要多長時間,人人皆可以自學掌握一定程度的醫道,慧根、悟性好的,保不定還能成良醫!如果您還不信,就請想一想歷史上那些光輝燦爛的名字——鬼谷子、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他們誰也沒有上過什麼中醫學院。

丹溪心法讀書筆記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該書較全面整理了朱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而力倡養陰的學術思想及其豐富的臨牀經驗,

內、外、婦、兒諸科疾病,幾無不備,內容極爲豐富,是其傳人整理丹溪著作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是書理、法、方、藥兼備,對雜病辨證論治的實踐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審因辨證,治病求本丹溪認爲:“邪氣各有所屬,當窮其要於前;治法各有所歸也,當防其差於後。蓋治病之要,以窮其所屬爲先。”“病之有本,變化無窮,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誠能窮源療疾,各得其法,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也。”故在開篇即設“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治病必求於本” 的專題論述,將治法要訣貫穿於整個雜病的治療體系中。以氣、血、痰、火、鬱爲綱,六氣致病爲目,分辨標本先後、地土方宜以診病求因,審因論治,是其辨證論治思想的突出特點。力倡養陰丹溪基於宋代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結合《內經》“少火”、“壯火”論,吸取河間的火熱論、東垣的陰火說,創造性地發展了中醫學的火熱證治理論。他認爲:“火者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從病理角度強調了內傷、七情、房事等諸因,均可使相火妄動而陰精耗傷,更

會使陽有餘、陰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致使內傷疾病叢生。因此,全書力倡固護陰精,宜節房事,調養心神,不爲外物所感,防止相火

妄動。丹溪治療火熱爲患,分虛實論治,提出“實火可瀉”、“虛火可補”,“火鬱當發”的原則,。對邪火亢盛而陰精不足之證,喜用降火之劑,反對濫用辛燥。“陰虛動難治。火鬱當發,看何經,輕者可降,重者則從其性而升之。以“氣、血、痰、鬱”立論,確立雜病辨治大法丹溪治療雜病以氣、血、痰、鬱爲綱,王綸在《明醫雜著》中曾概括指出:“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氣、血、痰,故用藥之要有三: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久病屬鬱,主治鬱之方,曰越鞠丸。他論治血證亦多從陰虛火旺着眼,其所選方劑多用滋陰降火藥,如治療嘔血之保命生地黃散,其中熟地、天冬、枸杞子、白芍等滋陰養血,生地、黃芩、地骨皮等清熱降火,體現了他擅長滋陰降火的學術特點。這一學術觀點直至影響到後世唐容川《血證論》“治血四法”之“寧血”治法的形成。朱丹溪對於血證病名的論述,最大貢獻當推其首立“咳血”之證名。朱丹溪首先明確提出咳血的病證名,並列專篇討論:“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是。”朱丹溪創立咳血這一證名被後世所認可,使得這一重要血證的辨治有名可循;其對此病予以全面中肯的論述,使後世有法可依。朱丹溪辨治血證雖然重視從痰邪及虛火論治,但他並非只執一端,而是嚴格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體現了他重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思想,朱丹溪在辨治血證中十分注重並擅長對類似病證的鑑別診斷,根據對血證辨證的結果,朱丹溪採用相應的針對性治法。其對於血證除了常用的化痰和清火之法外,還根據證情采用溫補法、外迎法和反佐法等多種治法。他雖然強調火的因素而多用清法,但並非只執一端,而是充分遵循辨證論治精神。針對虛證、寒證便應用與清法截然相反的溫、補之法。經方與時方並舉,創立名方咳血方,朱丹溪運用四物湯精湛嫺熟,以此治療多種疾病,療效顯著,治療血證尤多用之妙用調血名方四物湯,《丹溪心法》中吐血、咳血、嘔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均有四物湯的加減應用。在《丹溪心法》所討論的病證中,認爲因痰爲病者超過半數。這一特點在胃病的辨治中體現得尤爲突出。其中主要又分爲兩類:其一,以痰爲主因的疾病,如嘈雜、噯氣與傷食。對於嘈雜,朱丹溪直接指出:“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爲先”;對於噯氣,朱丹溪精闢地以六個字點出其病位病機:“噯氣,胃中有火有痰”;另如傷食,在篇首即曰:“傷食惡食者,胸中有物,宜導痰補脾……”。其二,痰爲該胃病諸病因中重要的一種,如嘔吐、噁心、咳逆(又名噦)、翻胃、痞等。對於嘔吐,朱丹溪論曰:“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胃中有火與痰而嘔者”;對於噁心,朱丹溪雲:“噁心有痰、有熱、有虛……”;在咳逆篇的篇首,朱丹溪論曰:“咳逆有痰,氣虛、陰火”;又如翻胃,在首句即直言:“翻胃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兼病……”;在痞證篇中論曰:“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爲痞者”;“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痰在這些胃病的病機變化中無疑是一重要因素。亦足見朱丹溪在胃病的辨治中是十分重視痰這一致病因素和病理產物的。丹溪師從杭州名醫羅知悌學習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家之說,在前賢創新理論啓發下,創“陽有餘、陰不足”理論,在養生方面主張護惜陰精,治病方面力倡滋陰降火,治療雜病以氣、血、痰、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