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1000

讀後感2.88W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創業者之一。爲中國現代文學作了許多創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1000分享給大家,希望本站小編的用心能給您帶來幫助。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1000

篇一:

在我們的印象中,可以看到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朱自清。一個是在荷塘邊漫步,靜靜享受夏夜清新的寧靜的文人,另一個則是時刻關心祖國,用手中的筆爲祖國的新生而奔走吶喊的民主戰士。而不管我們對朱自清的印象是什麼,所有對他的瞭解都是來自他不同時期寫下的文章

讀《背影》,我們可以從平易的文字中看見那個用心來給予兒子一切的父親形象,感受什麼叫作"父愛如山";讀《匆匆》,我們可以從清麗的文筆中讀出一個細膩觀察生活的作者感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無奈;讀《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我們可以從電車上的意外經歷聽見作者由此發出的對祖國未來的擔憂......從不同的文章中我們都可以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去讀朱自清的生活,去讀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來覺得魯迅的文章難懂,不僅因爲文字上的表達和現在的差距,更是因爲我無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筆端下到底還藏着些什麼內涵?是對黑暗社會的批判,還是對軍閥統治的不滿?他藏起來的東西太多太多。當我讀完朱自清的散文《論百讀不厭》,才發現,原來難懂是因爲讀得不夠多,品得不夠多。經典是值得並且需要多讀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華卻是隱蔽的,只有把文章讀到心坎兒裏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對話。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裏說的,"新文學跟過去的詩文和小說不同之處,就是它是認真地負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罷,後來的反帝國主義也罷,寫實的也罷,浪漫的和感傷的也罷,文學作品總是一本正經地在表現着並且批評着生活。這麼着文學揚棄了消遣的氣氛,回到了嚴肅。"對於文學,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景仰,一種尊重,應該要以拜讀的姿態去對待這種嚴肅,而並非把它當成是一種消遣,讀後感《《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朱自清也告訴我們,"百讀不厭"要以趣味爲主,但這種趣味是隻有純正的趣味才說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級的趣味,更不是隻要求一時的快感。

那麼現在的我,又是在讀些什麼?怎麼個讀法?又是爲什麼而讀?

從跨進學校的門檻開始,我就一直在讀書。讀的不是其他什麼書,就是課本,就是教材。因爲學校、教育部要求我們讀,並且以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考試來檢驗我們讀得怎麼樣,讀到什麼程度。我讀了這麼多年,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讀書模式,一種急於應付考試的讀書模式。我該讀些什麼,怎麼讀,讀到什麼程度似乎都在規劃當中,真正去接觸的那些文學,也是少得可憐。相反地,我讀的多是些消遣性的東西類似雜誌。於是,我這才發現對於我們這一代,流行彷彿已經在悄悄地漸漸取代經典。那些經典,我讀得太少太少。文學對我來說,好象在越走越遠。

暫且撇開我們所讀的書不說,就拿學校裏的課程來講,語文好象也已經不再佔據像過去那樣重要的位置了,數理化也逐漸變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時候的科舉制度是一文定終生,現在卻彷彿數理化纔是主宰命運的一切。在中國這樣一個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蘊的國家,這樣的局面也確實令人尷尬。對於幾千年前的大聖哲孔子,今天的我們也該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讀書很重要,卻在讀書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如何讀書的軌道。重拾經典,對人類的文化重新認識,重新品味和感受,對文學來一次鄭重的膜拜纔是當下我們急需做的。

篇二:

讀《背影》,我們可以從平易的文字中看見那個用心來給予兒子一切的父親形象,感受什麼叫作"父愛如山";讀《匆匆》,我們可以從清麗的文筆中讀出一個細膩觀察生活的作者感嘆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無奈;讀《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我們可以從電車上的意外經歷聽見作者由此發出的對祖國未來的擔憂......從不同的文章中我們都可以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去讀朱自清的生活,去讀朱自清的思想,《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1000字。

我向來覺得魯迅的文章難懂,不僅因爲文字上的表達和現在的差距,更是因爲我無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筆端下到底還藏着些什麼內涵?是對黑暗社會的批判,還是對軍閥統治的不滿?他藏起來的東西太多太多。當我讀完朱自清的散文《論百讀不厭》,才發現,原來難懂是因爲讀得不夠多,品得不夠多。經典是值得並且需要多讀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華卻是隱蔽的,只有把文章讀到心坎兒裏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對話。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裏說的,"新文學跟過去的詩文和小說不同之處,就是它是認真地負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罷,後來的反帝國主義也罷,寫實的.也罷,浪漫的和感傷的也罷,文學作品總是一本正經地在表現着並且批評着生活。這麼着文學揚棄了消遣的氣氛,回到了嚴肅。"對於文學,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景仰,一種尊重,應該要以拜讀的姿態去對待這種嚴肅,而並非把它當成是一種消遣。朱自清也告訴我們,"百讀不厭"要以趣味爲主,但這種趣味是隻有純正的趣味才說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級的趣味,更不是隻要求一時的快感。

那麼現在的我,又是在讀些什麼?怎麼個讀法?又是爲什麼而讀?

從跨進學校的門檻開始,我就一直在讀書。讀的不是其他什麼書,就是課本,就是教材。因爲學校、教育部要求我們讀,並且以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考試來檢驗我們讀得怎麼樣,讀到什麼程度。我讀了這麼多年,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讀書模式,一種急於應付考試的讀書模式。我該讀些什麼,怎麼讀,讀到什麼程度似乎都在規劃當中,真正去接觸的那些文學,也是少得可憐。相反地,我讀的多是些消遣性的東西類似雜誌。於是,我這才發現對於我們這一代,流行彷彿已經在悄悄地漸漸取代經典。那些經典,我讀得太少太少。文學對我來說,好象在越走越遠。

暫且撇開我們所讀的書不說,就拿學校裏的課程來講,語文好象也已經不再佔據像過去那樣重要的位置了,數理化也逐漸變成所有科目中的重中之重了。古時候的科舉制度是一文定終生,現在卻彷彿數理化纔是主宰命運的一切。在中國這樣一個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底蘊的國家,這樣的局面也確實令人尷尬。對於幾千年前的大聖哲孔子,今天的我們也該抱着深深的歉意吧?

大家都知道讀書很重要,卻在讀書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如何讀書的軌道。重拾經典,對人類的文化重新認識,重新品味和感受,對文學來一次鄭重的膜拜纔是當下我們急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