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薦)《童年》讀後感

讀後感2.2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薦)《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 篇1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當我懷着激動的的心情讀完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時,我的心猶如澎湃的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靜。我深切的體驗到了字裏行間不同的情感色彩:邪惡中看到善良,黑暗中見到光明,冷酷無情中透着人性光芒,悲劇氣氛中感受到頑強的毅力,戰勝苦難的力量。

高爾基出生在俄國一個普通的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是他著名的三部曲自傳體小說之一,正反映了當時的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着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受到不快和壓抑。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深處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愛、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善良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嫺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爲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我很想辨駁、否認,因爲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甚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也是我心中的希望。

《童年》讀後感 篇2

《童年》寫於1931年,它向讀者們展現了高爾基童年時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記錄了高爾基在沙皇統治下的心路歷程。書裏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幾個角色,尤其是外祖母這一角色,她被稱爲“俄羅斯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閱讀《童年》時,我真切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阿廖沙。在外祖父家,阿廖沙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阿廖沙,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阿廖沙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阿廖沙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阿廖沙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等等。而現在的我們,更是不愁吃不愁穿。並且,還可以上學,接受更多的知識。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阿廖沙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童年》讀後感 篇3

我讀《童年》,純粹是個偶然。當時我僅僅是被那本書的名字所吸引,我翻開了這本書。讀完以後,我不僅理解了書名的意思,更瞭解了高爾基這個偉大人物。

的確,阿廖沙的童年是不幸的。失去了父親,隨母親去投奔吝嗇、貪婪、專殘暴的外祖父,經常遭到外祖父的毒打,目睹外祖父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放、慫恿幫工偷東西及兩個粗野自私的市儈舅舅整日爲爭奪家產鬥毆甚至瘋狂自己的妻子。生活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他的童年,沒有天真的笑容和可愛的玩具,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可怕。讀到這裏,我內心對他產生了深深的同情。不,應該是同病相憐。

老實說我也有一個不快樂的童年。失去母愛的痛苦至今還留存於我的心間,象烙印,揮之不去。我比同齡的孩子少了一份原本該擁有的幸福,這使我曾一度覺得上天對我的不公。爲什麼是我?似的,誰都不希望災難降臨在自己身上。但還是要有一些人面對殘酷的現實。如今,和阿廖沙相比,我根本算不了什麼。一個人小時候經歷一些磨難,這並不奇怪,關鍵在於你拿什麼眼光去看待它。堅強的人,會用一顆樂觀、積極、開朗、向上的心去面對和接受命運的挑戰。而脆弱的人,只會躲在角落無奈地抱怨,從此一蹶不振,任由命運踐踏和擺佈。我相信,沒有人會欣賞後者。

即使再黑暗的環境,也不乏溫暖和光明。這在《童年》裏也得到了充分的突出。以外祖母爲代表的另外一些人,無疑是阿廖沙眼裏的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的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以及她那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又孤獨的心,把他從黑暗中喚醒,引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幼小的阿廖沙,使他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另外,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裏、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對阿廖沙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給予他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這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我從中看到的不再僅僅是黑暗,邪惡和冷酷無情,而是光明、善良和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我感受到了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這使我對自己的人生更加坦然,更加充滿自信。

書中的男孩,他的目光裏雖然有憂慮,但更多的是憧憬和嚮往。在苦難中長大,這亦是人生難得的一次考驗。堅信光明的存在,幸福遲早會降臨,你會重新揚起人生的風帆!

《童年》讀後感 篇4

《童年》通過小主人公阿列克賽天真懵懂的孩童眼光,用清新自然、樸實無華的語言,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十九世紀中下葉時期俄國的社會風貌及民風民俗,真實再現了當時沙皇統治下俄國百姓野蠻、愚昧、污穢到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以及年輕一代反抗暴政、奴役,去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這裏邊的每一個人物,作者都花了心思進行刻畫:如寡言少語,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的房客;爲了分得財產,而不顧手足之情,大打出手的兩個舅舅;除此以外,還有通過對比手法,讓仁慈善良的外祖母和自私無情的外祖父的形象更深入人心,以上對人物的細緻描繪,讓我感覺感觸頗深。

思緒萬千,書中外祖父教育方式的粗暴,不正對應着部分家長的“棍棒教育”嗎?孩子們表面的“聽話懂事”、內心的“掙扎叛逆”不正是這類教育帶來的附屬品嗎?這是早應該被摒棄的,但不應該是全盤否定,就如現在教師的.懲戒權一般,必須有,但要有限制。

回到《童年》,在閱讀前我就想起了一句話:“有些人會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些人卻在用一生治癒童年”。針對這句話的內涵,帶着未深刻理解的疑問,我開啓了閱讀時光……

高爾基幼年家貧,父母早亡,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就踏入社會,爲生計奔波,嚐遍了人間的辛酸,碼頭、車站和貧民窟成了他社會“大學”的課堂。這樣不幸的童年,悲慘的遭遇激起了高爾基奮鬥的決心,他如飢似渴地閱讀着各種文學作品,書籍成了他貧困潦倒時最知心的朋友,他便用此種寫作方式來治癒着自己的童年。

對比高爾基的童年,現在孩子們的童年都活在父母的溺愛之中,大多數已經離不開電視、手機了,甚至於年紀輕輕便戴上了高度數的厚眼鏡片,這是教育現象的一大可悲之處,也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副作用之一。

那麼該如何儘量減少這些副作用,讓孩子的童年變得更可觀,更加生機勃勃呢?我的答案是“真正落實雙減”,而不是表面減,背地加。現在的“雙減”正是素質教育的一大加速器,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可是真正需要受益的孩子們,其童年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加五彩斑斕,家長們也沒有因此變得負擔輕輕,反而是加重了老師和家長的擔子,因爲孩子們若干年後要面對的那杆“大學聯考”大旗依舊屹立着……

總之,《童年》裏的生活值得我們深思,《童年》裏的人物更值得我們去揣摩,《童年》裏的教育還需要我們時刻拿出來警醒自己。

《童年》讀後感 篇5

今年寒假,我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爲“自傳體三步曲”。高爾基悲慘、令人憐憫的童年故事,讓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鍊成長爲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爲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高爾基。裏邊的主人公有阿遼沙·彼樂科夫、阿遼沙的外祖母與樂觀淳樸的小茨岡。

小說所寫的是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作者同年經歷的苦難,這是一個普通的社會現象。故事在一個小市民的家裏展開,在這個小市民家裏,恃強凌弱是人們的.癖好。儘管這是一羣令人生厭的小市民,但作者並沒有簡單的停留在把他們表現在惡人上。小說的深刻之處在於它解釋了形成這羣形象的原因:是沙俄的黑暗統治,是家夫制手工業者的生產方式,是艱辛污濁的生活環境,改變了人們善良的天性,造就了小私有者自私、貪婪的靈魂。讀了《童年》這本書,讓我感覺到了外祖母的勤勞、善良、樂觀、智慧,體現人們的優秀品質。阿遼沙是一個正在成長的正直少年的形象。在外祖母美好品質的薰陶下,他鄙視小市民世界的自私貪婪,野蠻殘酷。他同情不幸的人,對美好的生活充滿憧憬。

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讓我深深體會到了高爾基驚人的艱苦歷程。他從社會的底層上升到具備當代文化修養,天才的創作藝術和科學的世界觀這樣一個陽光普照的頂峯。

《童年》讀後感 篇6

我的童年,就像一個五光十色的夢,夢裏充滿了歡歌笑語,家人的用心呵護,老師的諄諄教導,陪伴我在幸福快樂裏漸漸長大……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是充滿陽光的,高爾基老爺爺的《童年》,就是一個不尋常的童年。在一個俄羅斯的普通家庭裏,主人公阿廖沙遇見的卻是一個痛苦黑暗的童年。他的童年,走過的,是噩夢一樣的遭遇: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永遠離開了他,他和慈祥的外祖母,傷心欲絕的母親一起,來到了外祖父的家——尼日尼諾弗哥羅德城。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於家業不景氣,外祖父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爲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鬥毆。在這個家庭裏,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瀰漫着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爲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裏含着敵意。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的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這個污濁的環境裏,阿廖沙遇到了另外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這裏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每逢節日的晚上,雅科夫就會彈吉他,奏出動人心絃的`曲調。外祖母跳着民間舞,猶如恢復了青春。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歡樂又感到憂愁。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爲人慈祥,善良,公正,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正是外祖母的愛,給阿廖沙灰暗的童年裏,融進了一絲的暖意。

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阿廖沙的童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看看我們,每天可以快樂的上學,可以吃着香噴噴的美食,穿着漂亮的衣服,可以看電影,玩遊戲,做一切自己喜歡的事情,理所應當的享受着家人、師長給予的愛。阿廖沙呢?“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母親去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後,不久走向了‘人間’去謀生。”

真是童年不同樣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幸生活在這個嶄新的世界裏,不愁吃穿,可以無憂無慮地成長,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還有什麼藉口不努力學習呢?我們一起努力吧!只有好好學習,纔對得起這幸福的童年時光。

《童年》讀後感 篇7

每個人都擁有五彩的童年,《童年》的作者高爾基的童年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翻開這本書。

這本書是高爾基描寫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可以說,他的童年是十分痛苦的。

這本書主要講了:小主人公阿廖沙4歲喪父,因母親無法養活他,就投靠了外祖父,於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過着貧寒、艱苦的生活,當到他10歲時,外祖父便叫他去人間混飯吃。阿廖沙在這段期間,瞭解了許多人的性格。外祖父有着矛盾、複雜的性格,他的內心有着善良的`一面,但貪婪金錢腐蝕了他的靈魂。雖然阿廖沙生活在一個冷冰冰的世界裏,但他有一個十分疼愛他的外祖母。外祖母時時刻刻地庇護、關心着他,給予了他無限的溫情與鍾愛,並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教導。

還有兩個粗野、自私的舅舅,總是鬧着分家產。此外,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裏、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童年》這本書中有着善良的人和貪婪的人。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

在生活中,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要像外祖父一樣被金錢誘惑,做一個愛財如命的人是一種恥辱。我們要向外祖母學習,做一個聰明能幹、熱愛生活的人,也要擁有一個聖徒般寬大的胸懷。我們可千萬不能學習那兩個自私的舅舅。我們要孝順父母,不要爲了家產而兄弟反目,要團結一心,團結就是力量。如果我是小主人公阿廖沙,面對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我一定生活不下去,而阿廖沙卻勇敢的面對了,所以,我們也要學習他那種堅強樂觀的精神。

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了許多。文中有一句:“外祖母撲到窗口,伸出一隻胳膊,一邊擺手,一邊喊道:‘米哈伊洛,看在上帝的份上,快走吧!他們要把你打殘廢的,快走!’舅舅照着外祖母的胳膊就是一棒子,可以看見一個很粗的東西在窗口一閃,落在她的胳膊上。外祖母一下子就坐在地上,仰面躺了下去,但仍然喊了一聲:‘米哈伊洛,快跑!’”從這一段文字中,我體會到:外祖母到窗口的速度很快,是從一系列的動詞:撲、伸、擺、喊體會到的。

而且外祖母很關心兒子,生怕有點閃失,連倒下去也不忘囑咐孩子逃走。而米哈伊洛卻不領情,還出手打母親,他這沒良心。母愛是多麼偉大呀!米哈伊洛爲了財產,不惜一切代價,爲目標不擇手段。如果拿我們的童年與阿廖沙的童年相比,那我們的童年不知比他快樂了多少倍,那麼,就讓我們珍惜這寶貴的童年時光吧!

《童年》讀後感 篇8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

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

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

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 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爲了以後,爲了將來,爲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童年》讀後感 篇9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醜陋面目。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鍊成長爲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爲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童年》讀後感 篇10

20xx年的一個暑假,我閱讀了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每個人都有童年,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的。

幽暗的小屋,父親躺在窗下的地板上,穿着白衣裳,光腳的腳趾頭奇怪的張開着,眼睛緊緊地閉着,父親的面孔有些發黑,難看的齜着牙。這時的阿列克塞才三歲,並不明白父親已經去世了。(阿列克塞其實是高爾基本人)父親去世過後,母親就把阿列克塞送到了外祖父家。

從此,開始了他痛苦的童年。外祖父開了一家染坊,但是隨着家業的衰敗,他變得吝嗇、貪婪、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阿列克塞這一羣孩子們,他暗地裏放貸款。兩個舅舅每日不僅因爲爭奪家產爭吵鬥毆,還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生活環境裏,也不缺乏溫暖。外祖母是一個慈祥善良的人,她有寬大的胸懷,對誰都很忍讓,她經常講一些弱者的故事給阿列克塞聽,教育他正直,正義。

很快,阿列克塞交了一個朋友――茨岡。茨岡經常爲了阿列克塞被外祖父抽的渾身是鞭痕。過了許久,茨岡意外去世。面對好朋友茨岡的`死,阿列克塞眼睛溼潤了,那個曾經爲了他被外祖父抽的渾身是鞭痕的好朋友就那樣靜靜的離開了他,十字架的倒下,再也看不到美好,執着,樸實的茨岡了。舅舅們的自私導致了茨岡的死,又一種人性醜陋裸露在阿列克塞面前,他沉默的痛恨着。

過了幾天,母親改嫁了,繼父經常賭博,把家裏輸得一乾二淨。母親爲了這個事經常與繼父吵架。後來身體也越來越虛弱。幾年後,母親患病去世了。母親去世不久,外祖父不願意再白養阿列克塞,他只能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在自己生活的日子裏,他遭受過別人的欺負,嘲笑。凜冽的寒風使他直打哆嗦,酷熱的烈日使他汗流浹背。可他卻以自己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勇敢的去面對,在困難中一點點的成長起來。讀到這兒,我覺得有些慚愧。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着。衣食無憂。而高爾基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辱罵他、欺負他。我真佩服他那種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呀。

童年,本應該是絢麗的七彩,無憂無慮的幻想,可是阿列克塞卻不曾擁有,三歲就失去了父愛,在鞭打和嘲笑中一步步走出來,勇敢的面對自己眼前的一切困難。

讀完最後一頁,高爾基的童年也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童年》讀後感 篇11

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沒想過的“恐怖事件”。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爲了以後,爲了將來,爲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童年》讀後感 篇12

勝利一定會到來!

一直帶着壓抑的心情讀完了《童年》,生活對於這個十來歲的小男孩來說總是沉重的,而沉重的只是他一個人嗎?生活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不易的,尤其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窮苦的人們。但整個俄羅斯人的心靈仍然是健康而朝氣蓬勃的,人所固有的善良在不斷成長。

每每讀到作者對於“外婆”的描述總能激起內心的波動,好像那便是我的奶奶,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光。昨晚和大叔聊天,聊起我看書的感受,也同樣感慨那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早起吃奶奶做的熱騰騰的菜泡飯;放學回家吃奶奶做的黃糖鍋巴;夜裏給聽奶奶講了無數遍的諺語小故事……

事實上,現在的我又處於這樣一段時光中,那是繼奶奶在世時陪我成長後的有一段幸福時光——每天下班回家都能看到親人們期盼的臉龐,溫暖的家的味道真是美好。晚飯後的休閒娛樂時光;哄睡木木後的閒聊時光;週末望湖市場的遊玩時光,一次次讓我沉醉享受。總是感慨,“我現在真的感覺好幸福啊!”是的,我愛我的家人,我愛這段美好的時光。

讀一本書,如果它能有一點啓發到你,鼓勵到你,那就是一本好書了。從未想過自己也會在書中找到快樂和滿足,這感覺真好。

《在人間》,讀得斷斷續續又似懂非懂,裏面的人名記起來着實費勁,到後來索性跳過不再糾結,進度竟也快了不少,遇到關鍵人物時纔會往前飯飯,看看這人是誰,之前發生了什麼。

太壓抑了,十五歲的男孩子過着三十五歲人的生活,如果他真的甘心就此下去倒也心安理得,難就難在閱讀使他對另外一種生活充滿了渴望。很期待《我的'大學》,應該會是一切癥結得以化解的落腳點吧。唉,原來寫《海燕》的高爾基是經歷過如此深重苦難的可憐的人啊。

讓人讀得意猶未盡可能是所有好書的共同特點吧。高爾基關於“我的大學”的故事就此戛然而止,可是他的人生故事卻並沒有這樣結束。就像我們知道的那樣,他會寫“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的《海燕》,他會成爲一位作家、一位詩人,甚至是一位政論家。在他68年的人生歷程中,閱讀使他從少不更事的小男孩長成了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獨立辨別能力的了不起的人。

讀完他的這三部曲,最大的感觸是由衷的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活的敬愛。更加熱愛生活吧,從愛自己開始,不求認同只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