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錦集13篇]

讀後感2.6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讀後感[錦集13篇]

《目送》讀後感 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完之後我釋然了,我們不停地目送悲歡離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無常,才能不斷成長,這就是人生。學會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斷目送中長大成熟,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

其實我一直覺得愧疚。每次離開家,都會讓父母那麼忙碌,最後送我離開。每次把我送上車的,是媽 媽,還有外公。一直以來,我都把外公忽略了。在我的意識裏,外公是那麼開朗的一個老人,應該不會懂得那麼多的離愁別緒,而事實又並非如此。孫女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驕傲。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親人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爲你留戀,爲你掛牽,爲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外公。外公會在天堂裏永遠看着我,而我再也看不到外公了。

《目送》讀後感 篇2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龍應臺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自我上高中以來,就獨自離開父母去汕尾讀書,父親每年都會送我到車站,每次他都會看着我的背影遠去纔會離去。上大學以來,就更少回家了,父親一節假日就會發微信叫我回家過節。從高中到大學,我不知道留給了父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啓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父母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父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爸,你快回去吧”,但每次爸爸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啓動,直到我完全脫離她的視線……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總有分岔口。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一輩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目送》讀後感 篇3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以爲這樣的話會在遙遠的時間以後,可現在突然明白,轉眼間似乎就在眼前。之前的掙脫,那“勝利”的微笑,那自以爲個性的“張揚”,此刻回想,竟是如此幼稚,稚嫩!

我開始想着不再讓他們的目光觸碰到我的背影,可是,我又慢慢明白,這不過是遲早,只是現在,我該迎着他們的目光,不讓他們追,而讓我去“迎”——

想要留住父母的龍應臺多少次放慢腳步,多少次想着迎那兩道目光,多少次想留在原地,等那走在後面的,早已看不見蹤影的父母。可是啊,父母那顫巍巍的腿早就邁不開了,早就沒辦法追上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這樣吧。

父親的逝、母親的老,龍應臺的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她走得越來越孤獨,也越來越篤定。

我慢慢明白,父母只是某幾個特定時段裏特別的人。在那些時段裏,他們可以陪着我,走過一段或長或短的'路。但那些時段總不會太長。它會一點一點流逝在逐漸長大的叛逆裏,流逝在逐漸強烈的掙脫裏;它也會一點一點消逝在父母逐漸邁不開的雙腿間,消逝在父母逐漸徒增的白髮間。

而那之後的路啊,只能是一個人,慢慢、慢慢地走了。

我慢慢明白,所謂父女母女一場,不過是一曲離歌。

十五六歲的我在慢慢長大,他們也在慢慢地衰老,他們變得遲鈍的目光還在追我加速的背影!

我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 篇4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攜一脈微光,捧一盞淡茗,再讀《目送》,品位這部生死筆記。

步入中年,女作家龍應臺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唯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七十三篇散文,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火冷照山壁。作者的經歷令人心酸又無奈,當她對自己的生活回顧與反省之時,是否也照出了我們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視的珍貴事物?

時光微涼,那一場場遠去的歲月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那些過往早已沒有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我們以爲經歷人世的匆匆聚散,嘗過塵世的種種煙火,應該承擔歲月帶給我們的滄桑,向最美的年華致別。可流年分明安然無恙。正如白落梅說過,青梅剪好的茶水,還是當年的味道;而我們等候的人,不會再來。似水流年,珍惜那些最美,莫讓青春荒蕪。

《目送》讀後感 篇5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爲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當場就挪不開腳步,眼淚嘩嘩地流下來。

還能追什麼呢?還能追回爸爸媽媽嗎?甚至連他們的背影也不曾記得是什麼模樣。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然而就算我已經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經兒孫滿堂,我也依舊是個孤單的孩子,在心靈的一隅,等待着目送的眼光,這樣的我,纔不會懼怕回頭,這樣的我,纔敢一直往前。

我認爲小鳥飛不過滄海,是因爲沒有飛過去的勇氣,我現在發現,不是它沒有勇氣,而是滄海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 篇6

每當我想起父母,我腦海中放映的第一關畫面是一個週末下午。妹妹在廚房裏風風火火地捯飭着蛋糕和烤箱,母親又在一旁喋喋不休,說什麼:“你把廚房搞得這麼亂,等一下還不得我收拾!”種種。

我不管,幽幽的一隻手臂撐着廚房門框,一人給了3個字:繼續做;我收拾。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就是被你們這樣扼殺的。

要是我再高階點,我會這麼做:拉着母親的手,要拉住,這纔是重點。開始了,媽,您看啊,現在學業那麼繁重,妹妹好不容易找到點興趣換換腦子,咱應該慶幸着孩子沒學傻不是,應該支持嘛,再說了,廚房炸不了,頂多亂成一套嘛,等妹妹弄完了,我去收拾行不?

是否是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當初我們做錯事的時候,母親心情好的時候也會這樣苦口婆心的嘮叨我們。都說養兒才知父母嗯,我養個妹妹就知道了,一股莫名的成就感涌上心頭。

龍應臺女士的這部作品啊,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目送》之偉大從不在於所謂的.中心思想,而在於太多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動人細節。其實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是很苦惱的,因爲很少有同作者共同的經歷,但不乏是一趟盪滌心靈的旅程。

我的生活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着一種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這是現階段的我認爲與父母相處最好的態度,在拒絕的時候,照顧好父母的存在感,並給個理由。無大難,無大愛。人生百態隨着年齡的增長就慢慢懂了,龍應臺如此,我們亦是如此。

《目送》讀後感 篇7

最近我讀了目送這一本書,它講了父母親情的故事。

這本書是一本回憶性的書,講的是作者在翻臥房的抽屜時,突然翻出來的一個紅盒子,然後展開的回憶。主要內容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讀《目送》一書,讓人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父母與子女這一生到底是什麼關係,應該如何處理父母子女關係是所有青年人都在焦慮的問題,隔代的文化差距,不一樣的年齡代溝都會使大部分人和父母親之間陷入矛盾的深淵。比如書中母親送孩子上學依依不捨的目送,還在走後仍然會想着他,這些無不體現着母親對於孩子的擔憂,哪怕是已經成年遠去上學的孩子。

讀完《目送》一書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形式內容都有差別,但是它所表達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同樣都是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關係,不過不同的是《背影》是兒子看到父親背影所發出的感慨,這樣的作品也其實我們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善待親人。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龍應臺這樣別有用心的刻畫無非就是想將自己內心對於親人之間的那份情抒發的更透徹,在一條路上,如果有一個人在爲你之路,及時碰到了挫折也會挺過去,那麼就與這樣的人結伴而行吧。

《目送》不僅細緻的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係,也讓許多人明白一個人在路上需要一個懂你愛你的人結伴而行。

《目送》讀後感 篇8

或許我寫不出那種讓人痛哭流涕的文章,但,我可以用我的話語,我的感情,我的見解,來講述這本書給予我的東西。

這本書,我只想用兩個字表示:孤獨、傷感。自己嗎?我很喜歡那傷感文,因爲我很喜歡讀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淚,生活要過得,只是,那些分離、痛苦與不堪終究是難免的,人生的道路,要自己走完,走不動了,爬也要爬完。或許寂靜的晚上,你會時常想起自己的親人朋友,一幕幕的就像電影一樣,想念時,隨時浮現腦海,我們都曾知道,有一天,我們會與摯愛的人分離,目送着不捨得人與物,但那時,已是物是人非。

分離,你捨得嗎?長大後,一個人走路,一個人,看孤獨的風景,景美嗎?不,它不美。這本書,就是人生: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習、娛樂。它展現的只是僅此而已,但這僅此,卻陪伴着我們的一生,一生的快樂、寂寞,揮之不去。

人生的目送很多。當我目送你時,你卻厭倦我的捨不得。這是一種悲劇。失敗後的脆弱,失落後的放手,內心中的不捨,黑暗中的淒涼,無一不是悲劇。孩子長大了,而你卻離他更遠了,遙不可及,你只能看着他的背影,越走越遠,最後留下的只是蒼脆的回憶而已。

作者與兒子、父親、母親的`離別,只是目送着遠去,而她,只是站在原地,等待着沒有結果的等待。“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過往的遺憾,就只剩下悲涼。

一切,盡在目送之中。

《目送》讀後感 篇9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爲——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是準備要一個人踏上征途嗎?

前邊的孩子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帶微笑邁出了第一步,留給母親一個“不記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被扎得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採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後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爲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埃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並肩作戰,時刻充滿鬥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麼遙不可及。

《目送》讀後感 篇10

人生三書之三“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讀完這本時,心中甚是感動,也有幾分悲傷。讀完別人年逾半百的感悟,不禁想起已是古稀之年的阿公。感嘆時間的老去,埋怨自己過慢的成功速度。至今都沒敢打一通電話,不孝子孫形容自己都不爲過。並非不想念,只因爲每天只關心他寶貝孫女工作,害怕他過多的期待會讓他更加失望。於是在承受無形的壓力的同時也只好選擇逃避。所以慢慢的`失去了交流,缺少了陪伴。

世界上只有父母纔會對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對於阿爸爸阿媽媽也是同樣害怕自己無法完成他們的期待。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所以希望努力變成你餘生的代名詞。

對於“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倒是沒有太多感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習慣了一個人做決定,一個人拿主意,所以,所以覺得自己的獨立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偶爾也會獨立到心疼自己,獨立到孤獨。

可是阿,社會在一步步逼你快速成長,所以就算是一個人也得學會茁壯成長呀!

人生三書,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從前往後。從前,無畏成長。往後,也希望帶着善良勇往直前。麪包和愛情都會有!

《目送》讀後感 篇1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多麼傾情地傾訴,多麼雅緻的別離,不是一時一刻,是一生一世漸行漸遠的心靈告別,看得人噓唏,看得人心痛!

不必追,不管是第幾次翻看,每每目光掃過,心還是一軟。是愧疚吧?

何曾幾時,還喜歡和父母並肩而行,牽着他們的手,嘴,也是喋喋不休。

而今,十五十六,嘴上掛着叛逆,心裏想着掙脫,掙脫父母,掙脫這個家,掙脫聽不完的嘮叨……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個性的。拒絕他們的關心,拒絕他們遞過來的水,拒絕他們要求添的外衣,然後,固執地,穿戴好自己,背上書包,轉身走到玄關,開門,走出去,關上門,離開,把背影亮給父母哀怨的目光……

我總帶着點勝利的'任性將嘴角高高揚起,陳述着我的勝利。殊不知,就在那一刻,我輸了,輸了一份親情。

龍應臺每每看到這些追不上的背影,總是落寞,總是空蕩蕩……我突然一陣心痛,我無法揣摩父母望着我離開的背影時,是一種怎樣的眼神!

也許他們的目光,是空的!

這種空,就像夜色裏一個人在從未到過的地方,空空的街,沒有一個人一輛車,只有路燈發着瑩瑩的光;就像放着最心愛玩具的抽屜,多少年後偶然記起,拉開,發現早不知被放到哪裏,只留下濛濛塵灰。

我開始想,我的父母,可是以這樣的心情望着我的背影?我開始想,我對他們甩下過多少次背影?

《目送》讀後感 篇12

目送,是爲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說了一句龍應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臺的書正是《目送》,此刻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

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述,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爲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應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能夠附着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可是更多的時候,你僅有你自我。你纔是你自我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纔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讀後感 篇13

《目送》裏包羅萬象,龍應臺女士用她溫婉細膩的筆觸將每一篇文章刻畫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會面臨各種各樣這樣年齡段所要觸碰的事情。《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龍應臺的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十分的細膩的。其中《目送》這篇文章帶給我很深的觸感。

目送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目送父親的背影漸漸遠去。當我們長大後,對子女的關切可能會勝於對父母的,而當子女長大後,他們也依然會對自己的子女的關切勝於父母。這種愛會一代一代的延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不斷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時會體會到很多。

當我們的父母也漸漸變老的'時候,變成一個雙目渾濁,滿頭銀絲,全身佈滿老人斑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像父母對待年幼的我們一樣去細心照顧他們呢。

當我們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那就去父母吧。因爲孝順父母永遠不是壞事。

龍應臺說父母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但我認爲應該拼命的追,用自己的愛使他們的心溫暖,像小時候那樣整天黏在他們身邊也許就是每個作爲父母最大的願望。孝順並不一定是讓父母過上特別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顧父母,多與父母聊天。因爲有你時候他們會覺得很開心。所以請不要說自己今生來不及孝順父母,想孝順父母什麼時候都行。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無法言喻那種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