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陳鶴琴文集優秀讀後感(精選3篇)

讀後感1.53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陳鶴琴文集優秀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鶴琴文集優秀讀後感(精選3篇)

  陳鶴琴文集優秀讀後感1

作爲我國新教育事業的先驅者、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有着“中國幼教之父”的陳鶴琴先生,他的思想理論是我們幼教工作者必須要了解和學習的。在讀書時,就瞭解過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這次又拜讀了他的《陳鶴琴文集》後,溫故而知新,再加上自己工作後的一些實踐和經驗,我想來談談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的理論有三大目標:

1.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2. 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

3. 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這三條不僅對當時,乃至對今天的幼兒園教育,都有着很大的指導和借鑑作用。我們應把握好這三大目標,對幼兒進行教育。

一. 我是中國人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我們長久以來一直在做,也是當下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對於一個人來說,“愛國”這一意識如果是從小就有的,那對他今後良好的人格、修養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幫助。陳鶴琴先生在提到“做現代中國人”中提出:要有強壯的身體;有創造能力;有合作的精神;有爲社會服務的熱情;心胸開闊和目光遠大。

大班主題活動中,就有“我是中國人”這一主題,除了一些即有的活動以外,我們也抓住了最近的許多時事,以此爲切入點,對幼兒進行教育。大家都知道2008年中國發生了兩件大事,前有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有北京2008奧運會,前者是讓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爲之悲痛和惋惜的,後者則讓世界看到了一個“精彩”的中國。我們就結合這兩件事,開展了一些“我們一起關注災區”,“小小奧運會”等活動。通過關於四川地震的一系列活動,孩子們瞭解到了只有中國人團結合作起來,才能戰勝災難;知道了要爲災區人民儘自己的微薄之力,萌發了一定的合作精神和爲社會服務的熱情。通過關於奧運會的各項活動,孩子們更明確了有一個強壯的身體的重要性;知道了團體比賽中,只有大家默契合作才能獲得勝利;瞭解了志願者叔叔阿姨們爲奧運會做出的貢獻,自己以後也要像他們一樣;同時孩子們也通過奧運親子製作比賽,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孩子們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正在向陳鶴琴先生的“做現代中國人”靠近,與此同時,也不斷地增強了自己的愛國意識。

二. 讓孩子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

陳鶴琴先生認爲,學前兒童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學習的,而學前兒童周圍的環境不外乎兩個方面:大自然和大社會。我在實踐過程中,也確確實實地感受到,讓孩子走進大自然和大社會的教育不僅孩子會樂意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非常好。由於學齡前幼兒年齡的限制,他們比較容易接受較爲直觀的事物,如果我們多帶他們到外面大自然中走走,他們的收穫通常都比在幼兒園的教室裏看着掛圖或是多媒體要多。

就如在“我愛家鄉”的主題活動中,我帶幼兒去看了天馬山上的斜塔,一路上,他們看到了天馬老街的風貌;一步步爬上了天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他們又領略到了山上秋天的美景;終於到達了目的地,看到了斜塔,孩子們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紛紛觀察起了斜塔,有的思考着爲什麼斜塔不會倒,有的在數斜塔有幾層,有的要求要和斜塔拍照,有的則提醒其他小朋友不要爬到斜塔的護欄裏去……回去之後,孩子們又開始了自己的探索,蒐集各種關於斜塔的資料,這樣的學習是因爲幼兒“親眼所見”、“親身體驗”後自發產生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由於我園關愛教育的特色,在加上我們也一直提倡幼兒能夠走進社區,走進社會,所以我們一直讓幼兒定期去參加“雛鷹敬老”和“陽光之家”的活動,孩子們通過這些活動,瞭解到了一些與他們不一樣的人羣,從開始的有些害怕、不願靠近,到後來的每次都會爲爺爺奶奶準備水果、節目,爲他們捶背捶腿,和陽光之家的哥哥姐姐們一起做遊戲……這些都體現了幼兒關愛情感的萌發和提升,而這也是在教室中無法達成的一種真實的情感體驗。社會是個大課堂,我們要引領孩子們在這個大課堂裏學習更多、實踐更多。

三. 在做中學、做中教、從做中求得進步

杜威就曾經提出過要在做中學,而這裏陳鶴琴先生還提出了一個做中教,並在此過程中求得進步,教師和孩子都來做,必要時給孩子提供幫助。“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這是活教育的方法-論,共有十七條教學原則,而這些都是以幼兒爲主體的。

舉例來說:就像在區域活動中,孩子能通過自己的意願選擇活動的區域,並在各個區域中做他們想做的事,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對於有困難的孩子,給與他們積極的鼓勵和暗示,讓他嘗試自己解決,這就遵循了“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的原則,如不能解決的,教師就要提供幫助。又如“教學遊戲化”、“ 教學故事化”、“ 兒童教兒童”等原則,都是以幼兒爲主體,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兒能夠在一個處於主動學習的環境下進行學習。

從陳鶴琴先生文章的字裏行間裏就可以看出他對孩子那份喜愛,對教育事業的那份熱愛。時至今日,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對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仍然有着很大的幫助和啓迪。我也將不斷地學習吸收各種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斷求索,不斷實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了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才能爲我熱愛的幼教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陳鶴琴文集優秀讀後感2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專家。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幼教試驗中心—南京鼓樓幼稚園,是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論》等書,在幼教界有着深遠的影響。陳鶴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理論,他認爲傳統的“死教育”只讓兒童死讀書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徵是強調教育和生活現實、社會現實緊密相聯。並告訴我們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工作之後,重拾《陳鶴琴文集》這本書,溫故而知新,對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

一、兒童玩具與教育

我們從小玩着各種各樣的玩具,卻從沒有想過玩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而它卻真真實實的交給了我們無數的沒能從課本,老師那裏學到的知識。各種手邊能拿到的東西都會成爲孩子們的玩具。由此可見,玩,對於孩子而言是多麼重要。陳鶴琴在文中說“小孩子很少空着手玩,必須有很多玩的東西來幫助,才能滿足玩的慾望。”而這些玩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玩具了。可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寓教育於遊戲呢?孩子究竟要怎樣玩才能玩出意義呢?教師以及家長怎麼才能做好孩子“玩”的支持者、幫助者、保護者和遊戲的夥伴呢?

首先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來玩,要有好的玩具。這些玩具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滿足孩子的需要,與他們的愛好興趣相一致,更要安全,耐用。而孩子玩的場地,例如房間、公園的草地、兒童遊樂場等,也都要仔細選擇,找到最適合的。再有就是成人的幫助與指導,激發他們玩的興趣,教會他們怎麼去思考,或者如何讓遊戲更加好玩等等。此外我們還要細心的觀察幼兒,及時發現他們在遊戲中所表現出的不良行爲,再給予正確的指導,教會孩子從正確積極的一面來玩遊戲。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我們更要努力去做的是教會孩子怎樣玩,而不是帶領孩子玩。

二、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

“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論,包括十七條教學原則,而這些都是以幼兒爲主體的。其中第一條原則是這樣說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他向我們提倡鼓勵在教學中讓孩子在做中學,在做的過程中去取得直接經驗,去獲取新的知識,從而使孩子進步。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在活動設計時也儘量讓孩子多參與,多動手。孩子自己動手,就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快感。自己動手即是做,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的接觸,就得到直接的經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就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條原則在如今依舊非常的適用。

如在幼兒園每天的區域活動和角色遊戲中,孩子能通過自己的意願選擇活動的區域,並在各個區域中做他們想做的事,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對於有困難的孩子,給與他們積極的鼓勵和暗示,讓他嘗試自己解決,這類活動都是以幼兒爲主體,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兒能夠在一個處於主動學習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兒童的操作活動即“做”正是獲得直接經驗的最佳途徑。

時至今日,陳鶴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對於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仍然有着很大的幫助和啓迪。他的理論主張是深刻的,闡述又通俗易懂。時代變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變了,但是熱愛兒童、尊重兒童、一切爲了兒童的教育理念是不變的。陳鶴琴教學法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們要虛心的學習,用他們優秀的觀點來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成爲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

  陳鶴琴文集優秀讀後感3

我認真拜度了《陳鶴琴全集》,漫遊在陳鶴琴幼教思想的長河裏,總是思緒翻滾,感覺受益非淺。陳氏的幼教理論和思想原則,是那樣通俗易懂,又不乏高深的'科學哲理,是那樣標新立異,有包含廣博的社會生活內容,他先進的"活教育"理論,引導中國幼教改革一路前行!

陳鶴琴在活教育中的方法-論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現在我們幼兒園普遍開展的區域活動、教學活動中採用的小組分散教學等與陳鶴琴先生的生活教育方法、暗示教學法、小團體教學法均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陳先生的小團體教學方法,不僅當時杜威都強調"從做中學"和分組合作學習,就是今天在幼兒園教學改革中廣泛引進的"瑞吉歐教學法"等也非常強調幼兒的分組學習、共同研究和實踐活動學習。因此我在設計區域活動時就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揮環境的暗示作用,引發孩子自主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就是通過有目的地爲孩子提供豐富材料和有意義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選擇、主動操作擺弄,與環境相互作用,並在活動中獲得經驗,體驗成功的愉悅的一種活動。它是實施個別化教育,促進孩子自主學習的很好形式。老師應該退到隱性地位,把材料推到顯性地位,將材料"活化",賦予材料生命力。通過材料來營造一種環境,讓環境告訴幼兒,這裏可以做什麼,該怎麼做,讓環境來"說話",發揮暗示作用。

所以我在每個區角的牆面上都貼出了有些什麼玩的東西,和怎樣玩的步驟圖或範例,讓幼兒一看就明白。如語言區中,一臺錄音機、一盒故事磁帶、一本相應的故事書、一疊圖片,這足以讓幼兒在獨立感受文學作品的同時,養成專注的習慣。

又如美工區中牆面"新浦江"它就是將畫、折、剪、貼的這一系列過程全部展示出來,讓幼兒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探索,我要怎樣設計浦江鎮?給浦江鎮添什麼?教師通過提供多種材料供不同層次幼兒操作。這時教師在一旁觀察指導,適時、適當的提醒個別幼兒嘗試新的遊戲內容,發展其弱項智能,最後鼓勵幼兒把作品佈置到"新浦江"去。

二、提供層次性的材料,培養孩子通過不同層次來提高自我能力。

如何提供適宜的材料呢?我認爲,區域活動提供的材料既應適宜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能有效促進孩子向"最近發展區"逼近。我們以多元智能理論、孩子成長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活動主題爲依據,然後有目的的設計材料。隨後讓幼兒在富有層次的內容上,不斷的擺弄探索,感悟新的經驗,獲得更一層次的發展。

如在益智區中,我爲了讓幼兒更好的掌握排序的技能,我提供了三個層次的排序內容:第一層次:顏色排序,第二層次:圖形排序,第三層次:動物排序,這三個層次的內容看似無關,其實環環相扣,從易到難,通過有規律地進行排序能發展幼兒對顏色、圖形、動物的多種排列方法。從而拓展了幼兒對事物的想象力。

又如,在九宮格的遊戲中(這是個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的遊戲。)幼兒天天剛拿到材料,盯着格子裏不同形狀,不同排法的雪花片不知所措,在我的鼓勵下,他從第一頁最簡單的開始,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先是看着樣子,照着排,數次之後,便能迅速的記憶下來,看了一眼之後能準確的排下來,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從簡單的到最複雜的,天天用的時間越來越短,觀察力,記憶力也相應的得到了鍛鍊。孩子也獲的了成功的喜悅。

三、創設多種材料組合的情境,滿足孩子的多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