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情人》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2.19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情人》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情人》讀後感(精選5篇)

  《情人》讀後感1

本書講述了: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和電影藝術家。本書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爲背景,描寫了一名貧窮的法國少女與富有的華裔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筆觸深達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隱祕的特質,催人深思。小說中自始至終涌動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寫作技巧,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這部小說是一本震動過巴黎的書,一本震動過世界的書。是屬於瑪格麗特。杜拉斯纏綿悱惻的書。

故事開篇:"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裏,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爲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在風塵的歲月長河裏,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輕時的戀情,無限的滄桑盡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時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朧,那是一場刻骨銘心的愛,一場孤獨絕望的愛,一場令人癡迷、令人心醉的愛,那是一個少女的初戀。

這並非杜拉斯所寫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寫的回憶杜拉斯的。他們的年齡相差很遠,但愛卻很深很濃。

楊·安德烈亞——杜拉斯生命中最後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個年輕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厲害,到了無法自制的地步。是楊讓她遠離了酒精的侵襲,恢復寫作的能力。據說,杜拉斯去世後,楊也隨之悄然失蹤,彷彿一根飄逝的葦草,與杜拉斯演繹完一場堪稱“經典”的愛情之後,他的生命的熱度也隨之消失。

  《情人》讀後感2

除卻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和巴爾扎克的《高老頭》,記憶中很少讀法國作家的作品吧,這兩週抽時間讀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書,雖不甚明白,但終究還是稍有體會。正如譯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澀難懂的,時間空間人物的轉換過快,往往使得讀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經老了。

簡單的開頭,卻不知承載了多少歲月的滄桑,世事的煎熬,容顏的摧殘;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悅自喜,心醉神迷,流連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夠明白其中的滋味吧。

冷漠的母親,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絕望是那麼的徹底。

然而,終有一天,她遇見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愛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當白日已盡,他們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時,她會莫名覺得眼前這人像是自己的父親,但就是這樣他們彼此擁有。

可是後來,他們不能在一起。

港口消失了,接着,陸地也消失了。航船橫越大洋,她最後還是走了。

再後來,經歷幾次結婚,生孩子,離婚;最後,他帶着他的女人來到巴黎。他給她打來電話,她一聽聲音,就聽出是他。他說:我僅僅想聽聽你的聲音。她說:是我,你好。

後來他不知道和她再說什麼。

故事到此爲止,僅此而已,你不知還會發生什麼,但那不重要了,是吧?畢竟往事已成追憶。

總體來說,小說大多關於愛情、死、希望這些觀念。

沒有愛的愛情,愛的對象便變成了“物”。

“繼而引出極度的痛苦,深可悲慼的情景,而運筆又偏於枯冷,激情潛於其下,悲劇內容既十分沉重又瀰漫全篇,很是低沉悲傷。”

  《情人》讀後感3

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情人》

當你老了,皮肉在與地心引力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歲月撕碎了你曾經嬌美的面龐,那些愛你青春歡暢時辰的人不再圍轉在你身邊,那麼,唯有一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而這愛,不會隨時間的消失而消逝。

時光總是來去匆匆,在沙漏的流瀉中,在行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在冬日的枯椏的縫隙中,不緩不急的穿過。誠然,他是如此的從容不迫,從容不迫到我們都忘記了他的存在,於是忽然地翻開日曆,發現聖誕即將來臨。一年兩年,就是這樣匆匆過去。前些日子看朋友的相冊,一頁頁地翻,從17到20歲,一歲不落,看到那些曾經稚氣未褪的面龐,在一兩年之後,已有了變化,成熟穩重漸漸匿於舉手投足之中。我驀地感到有些恐怖。歲月在臉上刻下一道一道衰老的'痕跡,像一個冷麪的殺手,無聲無息地將我們引向死亡。

杜拉斯彷彿並不具備完整敘事的能力。《情人》更像是她一個人的喃喃囈語,文字支離破碎,僅僅作爲情感表達的需要,在平靜流淌的文字下洶涌的情感猛烈地衝撞。那個白人少女受到的無可釋放的家庭壓抑,中國男人本性的怯懦,都從對方那裏獲得了彌補。白人少女,從頭到尾都不曾說出那個中國男人的名字,而電話那頭的那個人卻告訴她“他會愛她愛到他死。”不得不愛,不能不愛,白人少女的出現之於中國男人,恰似枯冷無光的冬日裏的盛夏,將他身體內所有冬眠着的情感釋放出來,愛已經深入骨髓,隨血液在身體內滾動,生命不死,愛情不死,即便身邊是珠翠滿頭金玉滿身的溫順妻子,那個身影卻一直一直橫陳在他的眼前。一兩年的相處時光已把從此以後的人生格調一一描繪下,故此,中國男人的愛是不死的。

這是一個老人在耄耋之年的回憶。那些被酒精,任性的生活充斥着的年少,在一個溫暖的午後,被零零碎碎地從回憶裏撿拾出來,鋒利的,如刀般。

生命勢必屈服於時間。而唯有那些真切的情感會一直存在。

我們企求且期待着白首不相離,就算朝如青絲暮成雪,也可坦然。

歲月忽已晚,彷彿能夠看到那漢唐的琵琶女在潯陽江畔續續彈着那些少年的情事,那鬢白的露絲說起曾經的那麼一場動人心魄義無反顧的泰坦尼克號的愛戀,那命途多舛的班婕紓垂淚低吟着物是人非,王國維感慨着最是留不住的紅顏辭鏡花辭……

青春能幾何?青春能幾何?

或許因爲如此,張愛玲才恐慌的宣言“八歲要梳愛司頭,十歲要穿高跟鞋”,把所有所有,想吃的,想穿的,想用的,吃盡,穿盡,用盡,如果註定要老去,那麼也要漂亮從容地老去。

因爲歲月,總是在不經意間流失,而唯有遲鈍的人們,在失去青春之後才嘆道“歲月忽已晚”。

  《情人》讀後感4

一直以爲,杜拉斯的小說無論是它的主題還是敘事,都並不是能輕易被讀者接受或是被廣泛閱讀的。但是我在大學時買到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情人·烏髮碧眼》,已經是第11次印刷了。如今又重新裝幀出版,追捧的人依然不減當年的熱情。

6年的時間,一直不斷嘗試閱讀這本書,一直不斷縮小與這本書的距離,但到現在才發現,一直都和這本書保持着對等的距離。如隔岸相望,早已彼此熟悉瞭解,但仍無法觸碰。

但或許,這亦是閱讀杜拉斯最好的距離。

不客氣的說,杜拉斯絕對是一個自戀的作家。因爲小說中到處都留着她的影子,重重疊疊,支離破碎。“小說有時比生活還真實。”她說。她醉心於回憶和敘述,對文字和詞語產生迷戀。這迷戀,使得她的小說充滿了破碎的片段。

極其簡單的情節,在杜拉斯的筆下被分割成碎片,一個完整的句子,表述着簡單的事實,被拆散、被打破,被割裂;而承載着某種不定的情境、狀態的長句終於走到 盡頭時卻遭遇到猝不及防的質疑和否定。散文詩式的段落讓回憶、願望、想象蔓延於文字的空隙之中,重新編織的畫面,有了立體延伸的深度。從而她的創作呈現一 種“無疆界”的狀態。她霸氣十足,從不以讀者爲上帝,充滿對文字佔有的暴力。破碎的語言,冷枯而尖銳。她寧願犧牲意義,也要保持文本的距離。“寫出艱澀 的,但是催人淚下的小說”。她只與靈魂的契合者溝通。

曾看到一個很精彩的比喻:杜拉斯就像成語故事裏的刻舟求劍者,在橫渡湄公河時,一不小心迷失了愛情,她永不疲倦的打撈着記憶。她將愛人的形象刻在被太平洋的潮水不斷沖刷的堤壩上。她已經在這裏沉淪。

對一段關於愛情的歷史的反覆索繞,想來這是人們能更普遍接受《情人》的重要原因:從晦澀的文字中找到了最淺顯的主題——愛情。許多人看到的是愛到盡頭的孤 獨感,看到絕望無助的性?郟?蛘嚦吹轎捫員?氳謀鵠搿H嗣敲粵黨磷磧詼爬?溝奈淖炙?櫳吹哪嵌渭ち業?治拗?囊旃??怠?/p>

杜拉斯從未寫過一場戀愛,她只寫愛情,關於“他”和“她”的愛情。 “他”和“她”不代表某個人,他們只是兩點,而杜拉斯將他們放置在世上相距最遠的地方,無論怎樣相遇、靠近、相愛甚至交付彼此,每個人都無法逾越自身,他 們永遠走不出出發的位置。她說:“或許就是因爲愛情的遙不可及才顯得彌足珍貴。” 杜拉斯筆下的愛情便是如此:慾望的灼熱、絕望的冰涼,碰撞的喧囂、歸復的沉寂。永遠無法接近的距離。

---再次看到《情人》,想起了大學裏那些?光灼熱的夏日。曾經的文字,現在來曝曝光,亦是紀念。

  《情人》讀後感5

儘管心中有千般不願,我最終無法否認,《情人》正如它的包裝,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說”。

可這是一本怎樣的“言情小說”啊!當我還年輕的時候,也以爲愛情就是瓊瑤,席絹,就是楊過與小龍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男女主人公曆盡磨難終於彼此牽手,開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樣一種“穿越”呢?當隨處可見純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風喚雨,順手推倒個把心儀的英雄,誰也不會覺得把推倒的對象替換成“諸葛亮”就會更了不起吧。

游塵和諸葛亮。他們沒有歷盡艱辛只爲和對方在一起。事實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諸葛亮的身邊,並迅速和他產生了“曖昧”--容我稱其爲愛情,總之一切順利得不像小說。目標若是成爲諸葛亮的妻妾,開始幸福的生活,這故事很快就可以結束啦。

可它纔剛剛開始--原來愛情,只是這個故事的起因。那後來呢?

後來卻是真實的。真實得讓每個讀者都認爲,作者的確活過那個年代,作者就是在死後又返回現代的那位游塵。游塵和諸葛亮相愛了。正如諸葛亮爲漢國獻出一生,這個女孩也把自己的一生如數交給了他。最開始,她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她花費許多時間把自己變成一個古人。而後她學會了武藝,學會了政務……她學習亂世中的一切,逐漸得以成爲諸葛亮的一根手指,一條臂膀--大漢丞相諸葛亮更需要這樣的情人吧。她替他周旋在每一個地方:沙場上案牘間,唯獨沒有適合發生浪漫的地方。不是不能嫁,不是不想嫁。但在如山的國事面前,就連爲他洗衣做飯,都只是奢侈的想象。游塵,這個聰明逗趣的女孩兒,當然不是生來就適合做這些事情的,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一切都做好了,叫諸葛亮怎能不愛呢?

大漢丞相諸葛亮,卻不是一個談情說愛的人。再後來他們都老了,皺紋爬滿他們的面孔。現實就是這樣殘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歷史,卻終究無從改變一絲一毫。再後來他們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沒有。

當愛情成爲起因,結果就惟有面對真實。爲愛而死有什麼難?難的是爲愛而活,一生苦心經營。那些口稱“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的人們,怎知吉言背後暗示着多少酸甜苦辣。那些把愛情當作結局的言情小說,想過人心反覆世事難料,會有個連作者也無法駕馭的隱藏結局嗎?

因爲太真實,所以太多情。哪怕對言情小說麻木,哪怕舊版《情人》已看過多次,我相信你仍然會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動。你會不由自主地沉醉於那個世界,和游塵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愛,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爲。你會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輩出,精彩紛呈的三國亂世,也遮掩不了這一段真實如璞玉的愛情,它散播着最美也最久遠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