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編14篇)

讀後感1.6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後感(彙編1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夜,靜悄悄的,我翻開《三國演義》,想再次回味那位令我疑惑的“神機老人”的風采。

忽然,燈滅了。四周漆黑一片。一股涼風撲面而過。不一會兒,桌上多了一根點燃的蠟燭。在搖曳的燭光中,我發現我的對面坐着一個人。

手執羽扇,頭裹素巾,坐在一張木製花椅上,猶如仙人一般。我立即明白過來,便走上前去。

“前輩,”我開口了:“我不明白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你決走出茅廬輔助劉備呢?”

他一點也不遲疑,甚至用一種愉快的口氣回答道:“先帝乃一守信講義之人,心胸寬廣,有王者風範。能夠放下身份來請教我,已是很難得了。而我受他三顧之恩,又豈有不助他一臂之力的道理呢?”

“那,你既然爲其效力,在華容道時,你應派其他將領埋伏於此,將敗將曹操一舉殲滅纔對呀。”我說。他聽了,笑一下,接着說道:“我若在此時將曹操一舉殲滅,那曹操的後方一定大亂,使百姓又遭受戰亂之苦。而關將軍在此前,曾受恩於曹操,故我送關將軍一順水人情,借他之手,放了曹操。於敵於我,都是有利的。”

我沉思了片刻,又問了一句:“那你有沒有料到,日後的蜀國會被滅掉呢?”聽了這個問題,我竟發現他的臉上不再有愉快的光輝,取而代之的是不盡的惋惜。他嘆了一口氣,說道:“天意弄人。先主創下的基業就這樣毀於一旦,我也很痛心啊!可是,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在受先主拜訪之前就已猜到會有這樣的結局。”

我很驚訝,他卻絲毫未停頓:“先主的實力在當時是很弱小的。雖然後來有所發展,但實際上,力量根本無法同魏國相抗衡。魏國接受了漢的領地、兵力,大小諸侯多聽命於他,這是我們所不及的。”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後主實在令人失望。他的所作所爲根本無法同先主相提並論。這兩點原因,是蜀被滅的根本原因。這不是我一個人能改變的。我曾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我點了點頭,明白了他的`意思。原來,歷史永遠是向前發展的,它不會因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

他見我沉思,便又補充了幾句:“其實,歷史的車輪不停地轉動,沒有誰能夠阻止車輪前進或是改變它的運動方向。在這個世界上,歷史是唯一不能改變的。”

我知道,沒有人能夠改變昨天的故事。

又是一陣涼風吹過,蠟燭滅了。他,走了。

昨天過去了,是不能改變的。那麼今天呢,是否能改變?

靜靜地,我深思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伴隨着熟悉的開篇詞,我徜徉於三國亂世的海洋中深深沉醉。《三國演義》的主要構成是一次次戰爭,線索是一條條計謀,主角一位位主公。讓我感到戰場上刀光劍影的同時更能領會到軍事家們彼此之間富於智慧的謀略。讓我最記憶猶深的是其中最著名的三絕——“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奸絕”曹操。看到書中關於他們的文字,一個個人物從書中走來,不斷鮮活了起來。

諸葛亮,估計是整本書裏面最有名的人物了。在我還沒正式讀的時候就已經聽到了許多有關他的故事。自從對劉備講述了隆中對,被三請出山以來,幾乎全部的謀略都由他策定實行。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造就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傳奇。尤其是赤壁一役,就是他“借”來了東風,助周瑜大破曹軍,書中都有詩爲證:“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程才能?”。僅此一句,立馬較出了兩者間的高低。千古名計——錦囊妙計成功的幫助劉備擺脫了東吳,回到荊州。之後薦龐統,取漢中都是他立下的汗馬功勞。

劉備死後託孤給他,他也傾盡了心力扶持劉禪。七擒孟獲成功招降了蠻夷,保衛了邊疆;六出祁山,險些成功,給予曹軍巨大打擊。用空城計退過敵,死後遺計嚇走司馬懿,借

刀殺魏延。其餘的製作製作木牛流馬更是小事。智絕稱號,當之無愧!

關羽,以一身的義氣聞名於三國。最著名的莫過於過五關斬六將和華容道義釋曹操二事了。一騎絕塵,千里尋主,不背那時兄弟盟約;華容道上,義釋曹操,還盡當初未斷情誼。這樣一位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英雄,死後被後人封神爲武聖也並不爲過。

最後,就是三國亂世最著名的奸雄曹操。年少時,旁人就有一句評價,伴隨他走完了整個東漢末年“子治世只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既有滅呂伯奢一家的.心狠,又有寬恕許渚的仁慈。挾天子以令諸侯,誰可爭鋒?青梅煮酒論英雄,並非狂言。官渡一役,他處於弱勢只因其求賢之性得了許攸,火燒烏巢,戰敗袁本初,平定了長江以北。即使有赤壁一敗,他也能迅速從打擊中走出來,汲取教訓,挑撥孫劉兩家。縱觀其一生,有人說他奸詐狡猾,有人說他審時度勢。但無論我們怎麼評價,逝者已矣,留下的只是無盡的遐想。這或許是《三國演義》所有人物具有的共性,更是整本書的魅力所在。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今年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它使我受益匪淺。這本古典名著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禮賢下士的劉備,壯志勃勃的曹操。

義薄雲天的關羽,足智多謀的孔明······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先說關羽,此人極爲忠義,忠於劉備,身在曹營心在漢。當他知道兄長下落時,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與兄長相會。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胯下嘶風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成爲獨擋一方的統帥。

不過他也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驕傲自負,獨服劉備一人,曹操,孫權等輩介視爲草芥。最後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殺害。我們應該像關羽一樣忠義,切勿驕傲自負,否則功虧一簣。再說周瑜,智謀很多,但心胸狹隘。

赤壁之戰前,他出計刁難諸葛亮,當看見諸葛亮草船借箭,借來東風便想要除掉諸葛亮,可是都被諸葛亮識破。在三氣周瑜的故事裏,周瑜自以爲妙計很成功,卻又被諸葛亮一一點破,不但沒有取回荊州,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這何嘗不是由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呢?因此做人應該多一份寬容,少一份嫉妒。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他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憑三寸不爛之舌戰江東羣儒,陣前罵死王朗,一條舌頭能殺人。

還有很多故事情節把諸葛亮寫神了:七擒孟獲,空城計,收姜維,火燒司馬懿於上方谷,七星燈,死諸葛嚇退活仲達,錦囊殺魏延。我在想,爲什麼諸葛亮這麼厲害,首先他飽讀詩書,第二他知己知彼,所以百戰不殆。例如他抓住司馬懿生性多疑的特點,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而蜀軍纔不過五千人。更絕的'是他的木像把司馬懿嚇跑了,諸葛亮真是神人啊!我們也只有好好學習,瞭解更多的知識,做事謹慎,三思而後行,才能成爲一個人才,爲國家做貢獻。

本書不僅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情節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當我讀到趙子龍單騎救主時,深深地被趙雲的忠義和武勇所折服,左手持槍,右手執劍,六進六出曹操大軍,就會少主劉禪。可是也有一些情節令我費解,諸葛亮那麼聰明,料想曹操必走華容道,卻又爲何讓關羽守呢?仍張飛或趙雲去一定可以殺了曹操。我又反覆看幾次,大致瞭解諸葛亮的用意。

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如果曹死在劉備之手,那麼曹操之子必會找劉備報仇。諸葛亮知道曹操厚待過關羽,知道關羽會放走曹操,何不送一個人情,這樣正好兩全其美。《三國演義》雖然只是一部小說,離我們的生活也較遠,但我們可以學習書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幫助的,至少在學習方面!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大家都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好書,可我一直不愛看,被逼無奈之下,我讀了着本著作,我發現此書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爲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我最敬佩的要數諸葛亮了,他是一個忠臣,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而且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爲是個奇才!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聰明就是讓我學習的最好榜樣!

再說關羽,一個黑臉,大胡,丹鳳眼,臥蠶眉的大將軍,也是五虎大將之首。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關羽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而且我對他的感覺也不好,雖說是一個人才,非常聰明,且善於打仗,但有謀權篡位之心。不過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而且沒有殺劉備,雖當時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並不是很壞,畢竟他還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佩服不愧是名著!

今年再讀《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鉅作。對裏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隨着我的慢慢成長,每次讀《三國演義》都有了不同的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這個暑假我手不釋卷,其中讓我最難忘的還是四大名著之一一《三國演義》。讓我暢遊在三國的世界。

《三國》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被稱爲歷史演義小說的巔峯之作。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中國著名小說家。

小說描寫了東漢未年與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三個政治,軍事集團間的鬥爭,展現了一段激盪人心的歷史風雲。

《三國》令我激情昂揚的是那三大戰役一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奇怪的是,它們竟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以少勝多,採用的.相持戰術。都選擇火攻,對形成三國起決對性的影響。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創造了三國鼎立可能。而夷陵之戰,最終確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三大戰役引起我的沉思:袁紹與後來的曹操,依靠手中兵多,根本不把對手放在眼裏,自認爲有權有勢有兵馬,坐擁天下胡作非爲,不把小失敗放在心上。結果毀滅性的失敗。袁紹的失敗不僅讓曹操成爲北方霸主,導致自己憂鬱而終。曹操後來的失敗給了劉備,孫權"鹹魚翻身",更爲後來留下隱患。

《三國》中人物的刻畫也非常細膩,令我難忘的三國三絕。

智絕孔明智一一

諸葛亮以智慧燴炙人口,成爲了三國界的智慧擔當。草船借箭:不用費吹灰之力便湊齊十萬支箭;空城計:用一架琴瑟嚇退司馬家族追兵。此外還有借東風,取荊州,氣周喻………

奸絕曹操一一

曹操之奸,隨處可見:挾天子命諸侯。從一介大臣直升將軍;借寶刀刺董卓。失敗反而獻了刀。從殺呂伯奢全家濫殺百官,逼死皇后。借頭以平怒看出曹操之奸。

義絕關羽一一

關羽九尺身高,武藝超羣與劉備、張飛結爲兄弟。發出"令我負天下,天下人不可負我的豪言壯語,雖然有點驕傲且目中無人,可他的義氣令人人敬仰。對主公忠心耿耿降漢不降曹,封金掛印、義釋曹操…………所以許多人都被關羽的義氣折服。

可是,不得疑憾指出《三國》缺點也不少,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於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狀諸葛之多智而盡妖"。

沒錯,《三國》描寫過實。寫好的人一點壞處也沒有。寫不好的人就又是一點也沒好處。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一個人不可能事事全能。一個人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喜歡。曹操,劉備各有千秋。寫人的失衡給《三國》這本書畫上一個小小的污點。

《三國》的成功不可泯滅,感謝你帶我暢遊《三國》。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兒時,我喜歡戰場上的氣勢,特別是英雄手持兵器與敵人混戰時,我更是如癡如醉。因爲馳騁在沙場上的英雄風範,我爲之酷愛。也因此我愛看《三國演義》,愛看它那氣勢磅礴。

時光的流逝改變了我的想法,我越來越覺得《三國演義》敘述着悲情,敘述着傷感……

在東漢末年腐敗無能的統治下,引起了一次黃巾起義的反抗。然這支替天行道的起義軍是輝煌的,也是失敗的。在輝煌的'過程中,他們曾打進幽州境內,這無疑是一項壯舉。但是輝煌過去,失敗便接踵而至,黃巾起義被鎮壓了下去,一切都前功盡棄了。可立了功的不是誰,而正是我所敬仰的劉備,關羽和張飛!看到這,我愕然,在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是戰火蔓延,英雄好漢從來都是主持公正的,可這裏,三位英雄卻把正義鎮壓了下去,豈不悲哉?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時期裏,有多少文人墨客被之埋沒,又有多少忠臣良將被之殘害?在這個百年之久的歷史變遷中,戰火焚燒到整個中原,民不聊生的中原大地上難道就沒有人能快速地擺平這場戰爭?有,也許在被埋沒的人之中,在被殘害的人之中。但是,一幕幕慘不忍睹的畫面總會出現:原來是持正之人,卻被呂布所害;華雄曾是一代戰豪,只因不敵關羽;孫堅是江東猛虎,卻死於非命……雖說戰亂總會有人死逝,可在萬古長久的歷史中,有哪一次戰亂是和三國時期一般慘重的?這,便是莫大的悲哀。

在我們的固定思維中,像《三國演義》這樣的書籍,作者寫的意義無非就是敘述一下戰爭、人物與歷史。可縱觀一部《三國演義》卻發現,無論人物的性格特點多麼突出,戰爭的場面多麼精彩,作者的目的無非只有一個:諷刺當時的社會無能腐敗!這雖是一個對於戰爭描寫的書,最終包含一個悲傷的含義,因爲在作者的心中總記錄出了些許無奈與傷感。

最讓我情感上受到傷害的還是《三國演義》的結局:光三國的成立,歷代英雄就已嘔心瀝血了。在剩餘幾十年的戰爭中一批文成武將爲了自己的國家的統一中原都獻身了,最後卻還是西晉在亂世中統一了中原,一個不曾是三國鼎立中的國家!三國之王飽受艱辛,費盡心機,才得以分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最後卻又難保國家,在這兒,難免會讓人心酸。關羽、張飛、諸葛亮、魯肅……這些爲各自明主出謀劃策,助攻幫守,千古流傳的一代豪傑,卻都是國破家亡之人。

《三國演義》最後的結局是:不是三國共存,也不是三國之一稱霸。看到這兒,難免讓人悲從中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最近,我花了一個星期再讀了一遍《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一書我在少年時期曾經看過,知道它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也許年少無知,所以這部書給我的印象只是打打殺殺的局面,雖說是四大名著之一,但也難以讓年少的我喜愛。最近,在拭擦書架上偶然看到這本書,想到這是一本名著,持久不衰,必定有他的魅力,不如再讀一次。

也許是心境不同,也許是不再年輕,也許、、、、、、所以讀書我比以前認真了,人也沉穩了很多,年少時絕對不看的從序言,如今是先看的地方了。在序言中,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一下被吸引了。是呀!多少梟雄,多少謀士,多少紅顏登上這歷史的舞臺,猶如昨天,但一切也隨時光逝去而灰飛湮滅,不復存在、、、、、、

年少時看這本書時,印象最深的是諸葛亮,所以翻看這本書時,對這位封建統治時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特別關注,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尤其是他在七擒孟獲的情節描寫上非常引人入勝,因爲年少時我看這部書只是走馬觀燈,所以其中很多細節我是根本不知。另外,我在其他品位三國的文章中也看到他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令我印象最深的觀點是批評他不識時務,以卵擊石,去攻打魏國。在看這本書時,我也不時地考慮,諸葛亮真的是不識時務嗎?當時的形式他不這樣做,還能怎樣呢?不知不覺地我也猶如陷入三國的紛爭中,唏噓不已

《三國演義》一書勝利地塑造了衆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示其複雜的性格。故事也同樣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局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戰最爲出色,雖事過境遷,仍讓人拍案叫絕。

也許是年歲漸大,也許是思緒太多,也許、、、、、、只覺得羣雄並起、風雲幻變、三國鼎立,多麼壯觀的.局面,但在多年後的今天,只覺得彈指揮間似的過去,再多的紛爭、再多的慾望也沒什麼意義,每個人只是歷史軌跡上的匆匆過客。也正因爲如此,所以我們要用豁達的胸懷對待事情、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明代文人楊慎的名作《臨江仙》,作爲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帶我們走進了一個充滿英雄豪氣的時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品味《三國演義》,走進那些三國時代的風風雨雨吧。

《三國演義》,講述了東漢末年,宦官當道,天下民不聊生。魏、蜀、吳三國接連稱帝。最後,以魏晉統一中原大地,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亂世。

這本書中,最令我難忘的一個人是周瑜。周瑜,想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大家肯定都認爲周瑜一定好不到哪兒去,但我對他卻有不同的看法。

一、領軍奇才

周瑜是一個領軍奇才。孫策在死前吩咐過“內事不決靠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正是關鍵時刻孫權想起了此話,才保全了江東六郡。

二、知人善任

周瑜不僅智慧超羣,而且知人善任。若周瑜不知人善任,那麼程普故意託病不出時,他就會立刻腦袋落地;若周瑜不知人善任,他就會殺了諸葛亮;若周瑜不知人善任,那麼龐統就不可能獻連環計……若周瑜不知人善任,三國曆史就將被他改寫。

三、忠於祖國

周瑜忠於祖國。談到忠於祖國,我們也不得不說一說諸葛亮那樁事兒了。爲什麼周瑜要殺了諸葛亮呢?因爲諸葛亮是劉備的屬下,周瑜料到諸葛亮幫助劉備後,劉備必定會一展宏圖,甚至可能會滅掉東吳。所以,我認爲周瑜也忠於祖國。

你瞧,一個“心胸狹隘”的周瑜,竟有如此之多的優點,那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該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呢?在生活中,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每個人必定會有他的優點。有的人擅長樂器的'彈奏;有的人擅長體育運動;有的人多才多藝;有的人拾金不昧;有的人智慧超羣……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貽。”那麼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挪用到學習裏,那麼我認爲“識好知壞,纔可日有所長。”我們在生活中,只有學習優秀的品質,驅逐惡劣的行爲,纔可以做到天天向上。要是一個人光會努力學習,但是找不到身上的缺點,他的缺點就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會掩蓋自己的優點;但若一個人不會學習,但有着良好的習慣,我相信,他只要認真學習,一定可以更加優秀。我們在生活中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以小見大,認真分析,認真思考。擁有一雙明辨是非的“慧眼”。

我們不僅僅要洞穿別人的缺點,也要發現別人的優點。仔細觀察,你也許會有像雕塑大師羅丹一樣的感嘆:“世界上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來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發現生活之美,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慧眼”!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三國演義》有許多讓人難忘的人物,但最令我難忘的人物就是……

血染徵袍透甲紅,亂世誰敢與爭鋒。一杆銀槍無人能敵。越戰越勇。殺得敵將聞風喪膽,招架不住。一把青缸劍削鐵如泥,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能受得了如此之稱號者,非趙雲,常山趙子龍不可。

趙雲,字子龍常山人氏,五虎將之一。身長五尺,威風凜凜,濃眉大眼。從小就酷愛槍法,14歲就拜遍河北名槍師,16歲經人指點投師于山東琅邪著名槍師童原門下,學藝只一年,因天資聰慧,而且勤奮,所以盡得真傳,初投袁紹帳下。但袁紹是個昏君,趙雲看不慣它的所作所爲,就投於劉備。

在長阪坡一戰,蜀漢人民大舉南遷避難,但劉備妻妾糜夫人帶着阿斗(劉禪)深陷曹操大軍之中。但子龍爲救劉備之子,不顧一切的單槍匹馬深入曹操大軍中前去解救。糜夫人,爲了不拖累趙雲,就跳井自殺,趙雲將牆推倒後將糜夫人埋後就帶着阿斗(劉禪)殺出重圍。子龍在十萬曹軍之中來去自如。所向無敵,無人可擋,一人斬殺猛將50餘名,斬傷猛將100餘名。韓榮、張頜、曹仁、毛介、于禁統統都被趙雲所傷。趙雲也傷餘數10處。最終趙雲突出了重圍,將劉禪帶到了劉備面前,只說了一句:“少主未醒。”劉備在事後這樣稱讚趙雲:“子龍渾身是膽也。”

趙雲,不僅有勇,而且也有謀!

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名全軍回國,讓趙雲斷後。趙雲不動聲色,沉着應對,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命令在暗中埋伏……

不久,司馬懿的到達。霎時,萬箭齊發。司馬懿生性多疑,以爲後面還有更多的伏兵。就惶恐的下命令:“窮…寇莫追…窮寇莫追…”語音未落,司馬懿的馬就中了一箭,倉促逃跑。事後趙雲以零傷亡的成績,讓諸葛亮喜出望外。還稱讚趙雲說:“子龍,有勇有謀也。”

在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趙雲病亡。諸葛亮,頓時呆若木雞。接着對天長嘆說:“老天斷我一臂啊,老天斷我一臂啊!”沒過多久諸葛亮也身亡與五丈原。

趙雲,20歲就投靠劉備,60歲病亡。40年的戎馬生涯,立下無數的赫赫戰功。其中著名的戰役有:斬裴元紹,奪臥牛山,單騎救主,截江奪阿斗,拒漢水單槍寡敵衆。這種種汗馬功勞,皆出自常山趙子龍之手!

我敬佩子龍。敬佩它的.膽,穿梭於百萬雄兵之中。我敬佩它的勇,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我敬佩它的謀,零傷害嚇跑司馬懿。我敬佩它的忠,爲救少主不顧自身。所以我在這樣稱讚趙雲:“有勇有謀,穿梭雄兵之中。肝膽相照,救主不顧自身。”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讀了《三國演義》後我認爲劉備這位君主,自稱有仁愛之心,其實不然。打着匡扶漢室的旗號招搖撞騙,如果他真的能統一天下,會把王位讓給漢帝嗎?一定不會。劉備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學識淺,好感情用事,在許多問題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他善於籠絡人心,靠諸葛亮纔打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偉業。赤壁之前,他爲了壯大自己的事業纔不得已帶上羣衆。還騙得趙雲對他死心塌地。赤壁中,孫權全力抗擊曹操,而劉備帶他三萬士兵多的不知哪裏去了。赤壁後,孫權自己拿下荊州,劉備這時站出來,大言不慚的要一半荊州土地。之後毫不猶豫又拿下同是有皇親的劉璋的益州。他自己不如曹操可以自己打出一份天下,也不如孫權可以鞏固自己的天下。更是說出老婆如衣裳,那樣看不起女性。爲什麼還要支持劉備?

而且他好感情用事,這是劉備的最大缺點,因爲想報二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不聽諸葛亮等謀臣的勸阻,貿然負氣出兵,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而歸,自己無顏再回成都見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臨近湖北的四川省東部奉節縣東的白帝城。

二是這個人不能區分主次矛盾,因此導致了失敗。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與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在謀略中沒有抓住主要矛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所以當孫權數次討荊州時,諸葛亮總是一再推諉軟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後才讓出荊州的部分地方。劉備不瞭解這一點,派了根本不執行“以聯吳爲根本、爭奪荊州要有理有節”方針的關羽去駐守荊州。劉備見關羽被殺,荊州丟失,遂起兵攻打東吳,衆臣苦諫都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諸葛亮也上表諫止說:“臣亮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鬥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後,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決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所以我們不要學習他好感情用事,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滾滾長江東逝去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幾次讀過三國演義,都被它深深打動,裏面的那股英雄氣,那種大義凜然,總是讓我感慨萬千。但是,我最喜愛的,不是關羽的忠心耿耿,也不是張飛的勇猛無敵,而是諸葛亮的忠心。換句話說,就是他爲報劉備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我敬佩。

素有“伸大義於天下”的雄心壯志的劉備,在歷經坎坷、飽嘗憂患之苦後,不惜屈尊降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對這位賢人是倍加尊敬,給其極高的待遇。“待之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並且說“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的確,有了孔明“這潭深水”,玄德“這條大魚”就活了起來。孔明遇上劉備,也就實現了“鳳遨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出一方兮,非主不依”的強烈願望。特殊的恩遇加之這種強烈的願望,註定諸葛亮在有生之年只能竭忠盡智,誓死效忠蜀漢政權了。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孔明先生對劉備也必有感恩之心,它主要體現在後期。在劉備病死白帝城後,先主託付蜀國於諸葛亮,孔明爲報先主之恩,願鞠躬盡粹。

劉備死後,吳國孫權派人和蜀國解除聯盟,諸葛亮派鄧芝去說服孫權,說服成功,蜀吳聯盟,全力征討魏國。

南中之戰,諸葛亮七擒七獲孟獲,火燒藤甲兵,南中統一,解除後患之憂,全力征討魏國。

諸葛亮再次上書,奏出師表,先後對北方的魏國進行五次征討,並無分勝負,最終因諸葛亮積勞成極,病死五丈原,吩咐後事,姜維爲大都督,繼續北伐,共征討11次,大大消耗蜀國人力軍力,後又因爲黃皓對劉禪說三道四,姜維北伐未成,導致蜀國滅亡。

最可以體現它的感恩之心的是他在劉備死後,劉禪阿斗昏庸無能,無論是從民意上,還是從理智上,孔明都應該繼承皇位,光復漢室,況且劉備死前曾說過“若吾兒可輔,則丞相輔之,若吾兒不可輔,丞相可取而代之。”可即使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他還是輔佐他,最終死在了北上伐魏的路上,當時蜀國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諸葛亮手中,他若想稱帝易如反掌。他沒有稱帝的原因正是對劉備知遇之恩的一片感恩之心啊!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諸葛亮最終雖落下了個悲劇的結局,但是他的感恩之心,在教導的後世的人們,讓人們做一個有感恩之心的真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一首催人淚下的讚歌,一部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這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

這本不怎麼厚的書。我一共讀了三遍,第一遍是5、6歲時讀的,艱澀難懂的文學,我只是大略的瞭解了人物。第二遍是7、8歲時讀的了。看到諸葛亮草船借箭,我喜;看到關羽敗走麥城,我怒;看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哀;看到諸葛亮三氣周瑜,我樂。好一個三國鼎立的故事。第三遍就是近期讀的了,不知怎麼了,我每次看到蜀國發生了什麼事,我的感情卻不會起伏,但我看到曹操大獲全勝時,我就高興得手舞足蹈。經過讀了這麼多遍,我開始漸漸喜歡上了曹操這個亂世奸雄,他足智多謀,他雖然沒有孔明那樣的智慧,但他卻有孔明所沒有的武力;他雖然沒有劉、關、張那樣的力量,可他卻有劉關張所缺乏的智慧。總而言之,若蜀國與魏國打起來,那就是劉關張加上諸葛亮對上曹操一個人啊!可曹操輸過幾次?

談完了蜀國與魏國,再來談談吳國。作者羅貫中花在吳國的筆墨顯然沒有魏、蜀兩國多,可吳國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成分,若沒有吳國,那魏國不平就滅了蜀國嗎?若沒有吳國的周瑜,怎麼會引發出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這麼多精彩的.故事呢?話說回來,吳國的周瑜也是個人才,周瑜想到大燒赤壁,爲孫權出謀劃策,一生爲吳國也立了不少戰功,可惜他忌賢妒能,最終落到了被孔明氣死的下場。談完了這三個國家,再看看三國中的種種人物吧!劉備,是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不過仁慈是他唯一的法寶,一到危機關頭他就大哭痛哭,接着他的兩個兄弟也抱着他一起哭,一個哭喊弟弟,兩個哭喊哥哥。可是劉備的江山也不是哭出來的,說明人家還是有真本領的!呂布,是書中我覺得最厲害的人物,三英戰呂布,劉關張三人一齊上陣,都沒能拿下呂布,而且劉關張三人也不是吃素的,連這三人都不能搞定呂布,請問,三國中誰還是呂布的對手?諸葛亮,在書中簡直就是神的化身。占卜大師,計謀大師,就連口舌也鋒銳無比,幾句話就把人說死了,這諸葛亮還算是個人嗎?木牛流馬這種“高種技”,連唐宋時期都未能發明,可諸葛亮輕而易舉就造出來了,他這樣的“神人”,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中的人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唯獨留下了這本《三國演義》,這標誌着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讀了這麼多遍《三國演義》,我對它的評價就是:“我愛三國”。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茫茫夜空,有多少流星劃過;花開花落,英雄們的迴響似乎仍未停息。回顧歷史,那滾滾東逝的江水又把我帶到了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這是大戰前夕的夜晚。茫茫大江,風平浪靜;月上東山,皎如白日;江水東去,如橫素練;萬檣林立,如箭在弦。再東視柴桑,西觀夏口,南望樊山,北覷烏林,江天空闊,怎不令人靈感生髮。想到頃刻之間,揮手即可掃平江南,一統華夏,這叫佇立江頭的那個久有雄心大志的曹操如何不激情萬分?於是橫槊,於是賦詩,這個浪漫的英雄高唱着人生幾何,全然忘卻了身後的大戰,已然成爲了一個詩人。

每每讀到這兒,我總會聯想到“斗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而曹操,不僅有李白飄逸的性格,更令我欣賞的是他那高傲的心,即便是大戰前夕,依舊拿得起,放的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以至後來歷經劫難之時,仍就仰天長笑。如此境界,真不愧他豪邁的一生。

自桃園結義到溫酒斬華雄,再到三英戰呂布,關羽在一場場戰爭中成爲了一代名將。然而,此時此刻,被擒的關羽站在土山上,面對無法挽回的`敗局,面對兄弟之情、君臣之義、託付之責——他追求並恪守的信條,他提出了“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的一個不似降者之約,卻似勝者之規的驚人約定。這就是關羽,一個從皮到骨都充斥着“義”的壯士,一個在他投降時從內心到外貌都不像降者,在他失敗時從內心到外貌都不像敗者的人。他不拘泥於權利,更不爲地位王權所吸引,他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忠義”二字而已。知關羽者曹操,未與關羽相處,曹操僅知其武藝,當與關羽相處之後,才深知關羽的忠義之心!對於關羽,後人的崇拜,歷代君王的加冕,雖說動機不一,但標準卻是一致的,取其忠心義膽,“英風突兀山河壯,正義憑陵日月高。”

在這英雄輩出的年代,他們只不過是其中之一二。大智慧如諸葛亮、一身是膽的趙子龍、仁義的劉備、羽扇綸巾的周瑜、老當益壯的黃忠,乃至二袁、劉表、孫堅等輩,都在亂世中尋找出一片自己的天空,演繹出一段段不朽的傳奇。

這就是《三國演義》,一部最成功的戰爭英雄史詩,它給予了英雄們一個最好的舞臺,在那裏上演着他們的《英雄交響曲》和〈命運交響曲〉。直至今日,雖然浪花淘盡英雄,他們都已不復存在,但他們產生的影響卻遠未停止。“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知引發了多少未捷英雄的熱淚,“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又讓多少企盼天遂人願的人長歌永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不知蘊涵了後人對英雄們多少的景仰與遺憾?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題記

慢慢端起一杯散發清香的香茗,輕輕翻動着《三國》。伴隨着香茗飄出氤氳的煙霧,在《三國》淡淡的墨香中穿梭,置身於戰火紛飛的年代,感悟《三國》的點點滴滴,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

機智·孔明

是誰一身才華,三顧茅廬,走馬直薦,大名鼎鼎,讓多少人招賢納士?是誰用兵如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威名遠揚,讓多少人聞風喪膽?又是誰博學多識,舌戰羣儒,草船借箭,流芳百世,讓多少人稽頭拜首?孔明,是你,是你,還是你!

一把綸扇,一身素袍,一縷長髯,是你的`全部。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百戰百勝,是你機智的體現。

你借得的那赤壁東風,燒掉了曹操的一世英名;你彈得那空成一弦,嚇退了司馬懿的勃勃雄心;你擺得的那神奇八陣圖,又使得馬超棄甲投兵。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孔明,你的智慧無人能比,你的才華橫貫千秋!

感悟孔明,我體會到了機智的力量;我明白了:使人發光的並非身上的名貴珠寶,而是心靈深處的智慧。

忠義·關羽

是誰武力超羣,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視曹軍如草芥?是誰義蓋千秋,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爲了兄弟死而無憾?又是誰忠心耿耿,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寧死不屈?關羽,是你,是你,還是你。

桃花正盛,你那忠義一拜,成了千古佳話。爲了這一拜,你上刀山、下火海,千里苦尋兄。

烽火連綿,你那驚世一約,成了千古奇談。爲了這一約,你不顧大局,義釋華容,報恩不顧身。

“玉可碎不可改其質,竹可燒不可毀其節。”關羽,千言萬語道不盡你的忠義!你是忠實的英雄,你是義氣的化身。

感悟關羽,我體會到了忠義的內涵;我明白了:“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多面·曹操

短短的三國時期,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有些人成了英雄,而你,曹操,因爲你的多面,成爲了備受爭議的人物。

赤壁上空硝煙瀰漫,你敗得如此慘烈,險些丟掉性命,有人認爲你很失敗。但這並不能泯滅你的成功:官渡之上,你曾以寡敵衆,寫下了戰爭史上一首壯麗的詩篇;白門樓中,你曾斬下“武神”呂布,泯滅了三國的一代豪傑。

你也曾有過殘忍的一面,徐州屠城,刎殺華佗,你害死多少無辜百姓?但你又是多麼求賢若渴:赤腳迎許攸,臨江哭典韋,使得各類賢才紛至沓來,輔佐你成就千古大業。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別人這樣評價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我心中,你是英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手捧《三國》,感悟人生,陶醉其間。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