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

讀後感2.2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1

李白的詩飄逸靈動、超拔縱橫、吞吐山河有餘,而沉鬱練達、憂患深情、悲心苦難不足,讀其作品如閱其人,羽化超脫而心向隱遁的仙道氣始終伴隨着這位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在世事的艱辛、惡劣和仕途的坎坷不順中他選擇了以桀驁不遜的風骨出入自我精神的狂歡,這與杜甫的始終不棄不捨,執著當下,痛入心髓而猶深懷抱負與憂悲進入民衆、國家的`苦難大有不同。中國的多數人可能大抵都更愛讀李白,因爲從李白那兒能讀出一種速度和快感來,但我卻偏愛老杜,老杜的字句不止是用靈氣潑灑的音符,更是一種血淚沉澱的生命的精魂。他不超脫,所以他超越了那時代的每一個神往超脫的詩人。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2

歷史的探索,往往始於足下。我跟隨着《文化苦旅》的腳步,把握歷史的韻律,靜觀王朝的興亡。

遺失“文化,不就是讓有限的生命向更大的空間和時間領域延伸麼?”《風雨天一閣》中有一個文化傳承中令人欷歔的事件,明朝大藏書家範欽藏書頗豐,然而時局的變遷令其中多數毀於賊手,許多孤本失傳,成爲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

曾慕名前往拜訪大相國寺,卻發現佛教氛圍早已面目全非,我不禁疑惑了,我們該怎樣避免文化的遺失?而西安大雁塔前一位僧人以倒立的形式化緣,不顧周遭耀眼的閃光燈,才真正詮釋了佛教的思想——修行。

這正是如今無數的廟宇樓閣中的僧人所遺失的——佛的精神以及歷史所賦予他們傳承佛教思想的使命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3

餘秋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爲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

走進始終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羣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堪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的走上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誓着另一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4

在暑假裏讀了餘秋雨的書,覺得很美。

在《三峽》中餘秋雨讚賞李白的豪放,卻未曾吟詠白帝;驚豔於神女峯的`多姿,卻未曾賦詞歌詠;無論是敦煌的道骨仙風,還是都江堰的豪情萬丈,都只博他淺淺一笑,再也留不住餘秋雨前進的步伐。

餘秋雨是個傳頌者,對於他筆下的山山水水,人們都懷有近乎仰慕的喜愛;他更是個旁觀者,什麼越女恩仇三國紛爭都盡入他的法眼。

餘秋雨走完了他的文化苦旅,我們呢?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走一走我們的文化苦旅呢?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5

“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腳印,而尋找祖先也就是尋找我們生命的基因,尋找我們自己。”那次華山之行,令我震撼的是挑山人那一張張堅韌的面龐。他們接過了前人的重大使命,融入歷史,並讓這脈搏跳動下去,生生不息。

我聽見內心的聲音呼喊着:傳統文化絕不能被遺忘,要傳承延續下去,這是一個民

族的魂!我們與古人是一脈相承的,傳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但我堅信,明晰並堅定自己澄澈的信仰,它就會滋

潤一生,而我們的內心,終將如菩提一般,開花。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6

當卸去一天的疲憊,在萬家燈火的夜晚,讀着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隱泉”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美。在餘先生唯美的文裏,讓我深深感到了鳴沙山的壯美,月牙泉的靜美。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象爬鳴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腳,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過程中,也都有過困難,有過挫折,也曾努力到達過峯巔。但當你長久駐足峯巔,你又感到無比的孤獨與恐恐。嚮往高度,嚮往峯巔,嚮往在高度俯視一切的快樂,是人生的一種壯美,然而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貼着大地,潛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當你身處高處時,心似大樹直立擔當。當你身處低處時,心似小草平和謙讓。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7

掩卷沉思,在社會已然進入科技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物質追求達到了無止境,各種成功學、厚黑學、官場小說甚囂塵上。

讀《文化苦旅》卻讓我如同在茫茫的沙漠中尋着一汪清泉,這樣的'甘冽,透人心脾,盪滌心靈。作者寓情於景,在帶領我們領略山水風光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失落的嘆息,對民族精神何去何從的一種反思。

很贊同作者在《筆墨祭》最後所寫的:“這個民族的生命力還需要在更寬廣的天地中展開。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醜。”讓我們像逐日的夸父一樣追逐美好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8

《文化苦旅》,展現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蹟,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跟隨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彙,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着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9

看此書時,一直感覺像有塊磚壓在心頭,直叫人喘不過氣來。先生筆下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總是與歷史社會和人生意義等因素交融在一起,在感慨先生深厚文筆功底的同時,更爲先生訴諸筆端的文化感悟所折服,無端的'感動,心甘情願地將自己淹沒在文化的海洋裏窒息,卻又不能自拔。

試問,這種文化是什麼?

是陽關古道上的大漠荒蕪,是江南小鎮的秀麗悽美,是多年廢墟的默無聲息,是病房外臘梅的幽香撲鼻……天一閣在歷史的風雨中飄搖時,濃厚的文化便化爲雲煙升騰。

《文化苦旅》讀後感常用10

文化苦旅,萬聲嘆息。而萬聲嘆息中所蘊含的百味,又怎是一個苦字了得。

突然想到八個字:“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合上書,小睡一會,用暫時的平息來撫慰內心的.疲憊。醒來後,感覺如書上所寫:“將軍舒眉了,謀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靜了,俠客止步了,戰鼓停息了,駿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斷了,叱令收回了,船楫下錨了,酒氣消退了,狂歡消解了,呼吸勻停了,心律平緩了。”

但是,“又不能完全忘卻,留下一點影子,陰陰涼涼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