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堂吉訶德》讀後感(精選3篇)

讀後感2.4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唐吉可德讀後感(精選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堂吉訶德》讀後感(精選3篇)

  《堂吉訶德》讀後感1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堂吉訶德》是一本好笑的書,可當翻過最後一頁時,心裏卻不禁在問:"究竟是誰真的可笑?堂吉訶德?還是我?"突然想起剛進大學校園時,一位夫子說:"讀《堂吉訶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難怪每每想起這個奇情異想的末路騎士時,心裏總會涌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塞萬提斯創作了一個讓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劇。

《堂吉訶德》的悲劇在於它肢解了曾經神聖的道德觀念,而這種肢解是建立在一個個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滅即將衰亡的虛僞的騎士道,卻設計了一個柔弱但真誠的衛道士。於是,人們在與腐朽道德戰鬥時,突然發現面前站着的"敵人"是個柔弱的老頭,沒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沒有了流血犧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對一個弱者的抵抗時,會檢討自己的正義性。恰好,堂吉訶德奉行的不是虛僞的騎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騙,而是人們久違了的一種精神:對上帝的無限忠誠,對愛情的至死不渝。

當堂吉訶德開始爲自己的精神家園而戰時,第二層矛盾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士道早就被虛僞的道德所滲透演變,從對上帝的忠誠、對英雄的崇敬轉向了對個體價值的追求。世俗價值觀的改變雖然具有滯後性,但同時具有強大的慣性和持久的韌性,瘦弱但張狂的堂吉訶德卻妄想扭轉它,所以,他可以僅憑着信仰的力量不顧自身的渺小而義無反顧地衝向巨大風車,而其身後揚起的卻是一股荒謬的.塵埃。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新教倫理對社會發展是否有推動力量,只要想想,當人們舉着張揚個性的大旗從中世紀解放出來的若干年後,人們不是又一次產生了信仰的需求嗎?我們可以說這是歷史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堂吉訶德以及堂吉訶德式的口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時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現實中不也有和他一樣的人嗎?他們妄想着,結果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笑着至於我們也該反省下自己,別讓自己成爲下一個堂吉歌德。

  《堂吉訶德》讀後感2

曾聽過一句話“人生在世,如果有什麼作品是必須要讀的,那就是《堂吉訶德》”,也是鑑於這句話,我也將它列入必讀書目,並且讀了三遍。像大多數人一樣,我第一遍讀也是笑,笑他傻,笑他無厘頭的幻想;第二遍是哭,哭的稀裏糊塗,爲他的可笑行爲感到悲哀,也心痛他最後的下場;第三遍是思考佔得多,他爲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將他變成這樣,這一切究竟是誰造成的,一連串的疑問充斥腦海,百思,但未得其解。

《堂吉訶德》的主人公原來是一位鄉紳貴族,過着極爲遊藝閒適的生活,家裏藏有各式騎士小說,並備受其影響,最終在一次讀書後產生了一個世界上所有瘋子都不曾有過的怪誕想法“他要做個遊俠騎士,帶着他的甲冑和馬走遍世界,八方徵險,實施他在小說裏看到的遊俠騎士所做的一切,赴湯蹈火,報盡天下仇,而後流芳千古。”的確很怪誕離奇不可思議,但是他真的這麼做了。一開始就註定了這個悲劇性的任務不會擁有什麼完美的結局,他的每次出遊都是以悲劇告終。第一次,被人打到動彈不得,被驢揹回了村;第二次,依舊執迷不悟,直至幾乎喪命,才被人救回了家;第三次出遊,他的鄰居參孫加爾拉爲了幫助這個可憐人,與他定下條約,慫恿他再出去,自己假扮成騎士的模樣與主人公進行決鬥反而被堂吉訶德打敗,夢想破滅。而三個月後參孫再次找到了堂吉訶德,這次參孫贏了,按照約定,堂吉訶德必須放棄出遊回家養病。回到家中,堂吉訶德便一病不起,臨終前他意識到了騎士小說的危害,並叮囑他的繼承人嫁給騎士就取消她的繼承權。他的覺醒恰恰是他對現實的一種妥協,對命運的妥協與無力的抗爭,對自己過去的行爲與思想給予了否定的態度。

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爲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蘊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爲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並且自己還得爲這份幼稚的單純付出代價。

書中另一位人物桑喬也讓我感受頗多,如果說唐吉可德是的虛幻的理想主義者,那麼桑喬就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但因最終脫不開理想主義,他最終還是以失敗的悲劇結尾。在整個過程中,他都是以享樂爲前提,在唐吉可德爲趕路奔波而顧不上吃東西時,他總是把乾糧跟酒水消滅掉,並且激勵他踏實跟着唐吉可德走下去的仍然是對爲了來財富的嚮往,對島嶼統治權的渴望。雖然他最後還是死在了別人設計的圈套裏,但是他相信主人會給他海島,會給他海島總督,就像他一直都相信自己死後能夠到達天堂,能夠獲得田野上的風車。雖然這是個悲劇式的人物,但是我深深的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我仍記得老師在跟我們講這本書的時候說,《堂吉訶德》是一部反騎士小說的騎士小說。我很認同,它通過描寫主人公的悲劇人生極明顯地表現了它的主旨——反對騎士小說的泛濫成災及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但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那種深深的悲哀。唐吉可德曾努力過,奮鬥過,但最終卻因爲當時社會的黑暗而妥協並死在了自己的牀上。他善良、有衝勁、樂於助人,但這一切卻造成了他的死亡。誠然他不切實際,但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樣有着這麼多人性中的閃光點啊。

唐吉可德在見到上古騎士的聖像後說道“這些聖人和騎士在世的時候跟我是同行,也就是行俠仗義。我同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們是聖人,爲神道而戰;我是凡人,爲人道而戰。他們憑藉自己的驍勇贏得了天國,因爲天國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進入的.;而我,直至今日,我還不知道自己付出的辛勞換回了什麼。”是的,憑這樣的夢想是不會換回太多榮耀或幸福的,然而,有着這樣的夢想難道是一種罪過嗎?

  《堂吉訶德》讀後感3

《堂吉訶德》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瑰寶之一,同時也是西班牙古典藝術的高峯。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貴族阿隆索·吉桑諾爲了實現自己的遊俠騎士夢自名唐吉可德,開啓了一段荒誕有趣的旅程。與其一起踏上這趟旅途的,是一位忠心耿耿,聰明幽默的僕人桑丘·潘沙,他雖然出身卑微但他有自己的才能,有自己的判斷,也是唐吉可德可靠的同伴。

唐吉可德的旅程漫長卻不乏味,他認旅館爲城堡,認風塵女爲貴婦人,把風車當巨人,把羊羣當軍隊,把銅盆當頭盔,把罪犯當紳士,這些無不體現出他的瘋狂和可笑,但這一切也凸顯了在他身上的高尚的道德品質,與惡勢力搏鬥的勇氣。然而現實終究是殘酷的,他的所作所爲不僅沒有幫助到別人,反而害了別人。最終他在朋友的幫助下返回了家鄉,終於幡然悔悟,意識到騎士小說裏的都是胡說八道並立下遺囑,讓外甥女不要與讀過騎士小說的人結婚等。他重新變回了大好人阿隆索·吉桑諾,安然離世。

拜倫是這樣評價這本書的"《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伏壞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唐吉可德迷失在幻想當中,把臆想出來的惡勢力在現實環境中打倒,可想而知,他的這種行爲會讓他付出慘痛的代價,看似愚不可及,可越看越覺得心酸可憐,在他滑稽的背後反映的是當時社會的種種腐敗,腐敗到毫無挽回的餘地,即使他施行了“正義”但邪惡還是會捲土重來。

但正是這樣,作者纔可以安排了以農民爲形象的桑丘·潘沙作爲唐吉可德的夥伴,在桑丘擔任總督一職的時候足以表現出他的聰明機智,他秉公守法,不接受賄賂,巧妙地解決了各種各樣的案子,最後因爲受不了貴族的羞辱作弄,離職再次與唐吉可德踏上旅程。一位農民比貴族辦公更公正更巧妙,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究竟處於怎樣的情況,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中國古代的王朝,掌權者不分青紅皁白,僅僅接受了一點點小恩小惠,便向賄賂者點頭哈腰,鞍前馬後,無辜者只能默默受苦,有才能的窮苦百姓被沒才能的闊綽富人比下去了,比的不是智謀和武藝,比的是錢財與權力。

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便是唐吉可德與鏡子騎士會面前他和桑丘的那段小小的對話,讓我感觸極深。“戲劇同這個世界上的情況一樣。”唐吉訶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人當皇帝,有人當主教,一句話,各種各樣的人物充斥着這部戲。不過,戲演完之時也就是人生結束之日。死亡將剝掉把人們分爲不同等級的外表,大家到了墳墓裏就都一樣了。”“真是絕妙的比喻,”桑喬說,“不過並不新鮮,這類比喻我已經聽過多次了,譬如說人生就像一盤棋。下棋的時候,每個棋子都有不同的角色。可是下完棋後,所有的棋子都混在一起,裝進一個口袋,就好像人死了都進墳墓一樣。”這段話揭示了人生來平等的本質以及人文主義的自由平等。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會也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職業維持運轉,即使身爲平民百姓,也有權利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在這段話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反對等級觀念的思想,死亡將結束這一切不平等的社會,暗示着舊社會的沒落衰亡。

在中國,也有一羣與唐吉可德一樣,充滿不畏困難、冒險精神的人,他們堅守自己的道德和職責,種下了塞罕壩第一片森林。五十五年,三代塞罕壩人植下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五十五年,三代塞罕壩人堅守崗位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五十五年,三代塞罕壩人延續夢想迎難而上,做出了不朽的業績,他們也體現出了自己的偉大的精神。我想以一位作家所寫的一段話奉獻給每一位“塞罕壩人”,“光明的再上一層,是偉大和崇高。這樣的人,心懷天下,有着一顆赤子之心。他們往往以天下爲己任,憂國憂民。在世俗看來,這是一羣最“傻”的人,而正是這批人,構成了民族和社會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