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雕塑

裝飾雕塑的特徵

雕塑1.44W

雕塑的感覺與度量關係:

裝飾雕塑的特徵

體面的:光感、質感,肌理感;形體的:空間感、節奏感、韻律、擴張力、收縮力。

雕塑的語言是單純與豐富的統一。它的單純,體現在表現媒介的單純性。通常,一件作品只用一種材料,材質單純。它的豐富,體現在材質語言基礎上的光影、輪廓、影象、動態、形體、色澤、肌理等的變幻莫測。

光影、輪廓、影像、動態、重心、形體、體量、色澤、肌理都是雕塑藝術的範疇,自然也是裝飾雕塑的範疇。

一、裝飾雕塑的光影、影像與輪廓

1.雕塑的光影與作用

(1)雕塑的光影

“光”或者說“光源”是自然現象,從客觀上說,沒有光的世界,一切將失去色彩,直至模糊不清,一片黑暗。“光”是原因,“影”是結果。在雕塑的語言表現中,雕塑家根據光影的相互關係,通過對形體語言的主觀處理,在雕塑表面形成一種特定的光影效果。這種特定的“光影”,更加深化了雕塑作品的視覺感染力。雕塑的光影,不僅是自然屬性,還是雕塑的重要語言形式。

(2)雕塑光影的變化

作爲雕塑語言的重要形式之一,光影是形體空間展示的前提。在雕塑的創作與設計中,爲了表現的需要,一方面,在處理形體空間時,通過增強或減弱形體起伏與轉折的力度、增加形體的體量、施以不同的肌理等手法,使雕塑表面對光的反映產生出或強烈或柔和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在處理形體空間時,通過對光源的色彩、角度、遠近、強弱的選擇,以體現不同的視覺效果,表達不同的藝術意境。

(3)雕塑光影的作用

雕塑光影,既能強化主體,也能弱化主體,甚至破壞主體。強烈的光影,給人以明快、堅定、剛強等的視覺效果;柔和的光影,給人以寧靜、溫柔、幽深等的感覺;零亂的光影,則使雕塑無法展示其真正的視覺含義。在當代信息社會中,人們利用照明、激光等工藝技術手段,在夜空中塑造着變幻無窮的光影形象,光影成爲一種新型的雕塑樣式。

2.雕塑的影像與作用

(1)雕塑的影像

雕塑的影像,是在最遠的距離和有效視覺範圍內,雕塑所表現的整體形態,類似於剪影效果。

(2)雕塑影像的選擇

雕塑的創作與設計過程中,對形式的推敲當中,對影像的處理是首當其衝的。第一,形體之間的造型變化與相互關係當中,必須考慮不要破壞整體影像。第二,造型組合與變化當中要考慮最後的影響效果達到烘托主體與主題的作用。

(3)雕塑影像的作用

影像是雕塑的第一感覺,直接影響到接受者對雕塑的視覺感知。尤其是大型雕塑,影象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接受者是否願意繼續欣賞。影象是雕塑的勢,是雕塑最簡約的形態,是衡量雕塑藝術效果的第一把界尺。

3.雕塑的輪廓與作用

(1)雕塑的輪廓

雕塑的輪廓,是在視覺範圍內較遠距離下的整體形態,是雕塑的基本形體的概括。從雕塑的形式與構成的角度,輪廓是雕塑的“骨骼”或“間架”。

(2)雕塑輪廓的特徵

1)雕塑的輪廓,是線、面、體的整體連動,是視覺中空間形體的運動變化。因此雕塑的輪廓是多角度多方面的總和,至少包括正面、左側面、右側面、背面、頂面和底面這樣六個大的體面輪廓關係。

2)在雕塑的輪廓中,主要有三個基本變化系統。即視覺二維度的線面變化,構成線狀的組合系統;視覺三維度的面與面之間的角度變化,由面到體構成空間實體狀態下形體的連動系統;線面交替與形體流變系統。

3)雕塑輪廓的視覺力

雕塑輪廓與形體的作用,是雕塑輪廓與形體所產生的視覺力,首先,是在視知覺中,不僅表現在因輪廓、形體自身膨脹與外溢而呈現出的生機與迸發力。還表現在因視覺張力作用,所產生的對現實環境空間的佔有與擴張的持續性。其次,產生的凝聚力。

二、裝飾雕塑的形體、動態與節律

1.雕塑的形體與體量

雕塑以具有生命之感的物質實體狀態出現,在形體的組合下產生具有擴張性質的輪廓。輪廓的張力與形體的體量,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吸引力與感染力。

(1)雕塑的點、線、面

雕塑的點、線、面,具有一般造型要素的特點。雕塑的點,是雕塑體與面之間、形體與形體之間、空間與空間之間最高點與最低點的標誌。雕塑的線或叫棱,是雕塑形體變化中,點與點的關聯、面與面轉折、體積組合、連接、變化的標誌。雕塑的點、線、面,是雕塑技法中體與面之間、形體與形體之間、空間與空間之間的比較依據和衡量的尺度。

(2)雕塑的形體

1)在雕塑中,點、線、面的結合,構成“物理”概念下佔有空間的體積,在雕塑的語言中被稱之爲形體。一件雕塑作品,是由不斷變化的形體組合構成的。這種變化是多因素的,主要包括形狀的大小、方圓、清晰、模糊、角度等方面的變化。形體有整體與局部之分,整體形體關係決定局部形體關係;局部形體是整體形體的分化與深入。雕塑的形體起伏與變化,產生動態的變化。

(3)雕塑的體量

在雕塑作品中,形體是佔有實體空間的,體量是伴隨着形體而共同存在的。“形體”是形狀的變化,“體量”是數量的變化。在視覺當中,形體的大小與輕重,就是體量。形體與體量,是雕塑空間體積的兩個屬性,也是雕塑的語言形式之一。形體的適宜表現,體量的大小、飽滿有度,是視覺張力產生的前提。做爲佔有實體空間的形體,是雕塑藝術空間形成的前提,是雕塑的“肌肉”,是雕塑語言的主體的。

(4)雕塑體量與體量感

在雕塑作品中,形體與體量的適宜表達,在視覺感知中,會給人以體量感,它是形體“數量”尺度最佳把握所體現的視覺張力。由於雕塑體量的視覺張力,它所表現出來的體積——形體,從視覺感受中,遠比實際的體積要強大的多,表現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它是雕塑形體的體量感表現出來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遠超過現實中的自然力量,它是足以改變人生態度的審美力量,是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雕塑的動態

(1)雕塑的動態與重心

1)雕塑的動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不同形象造型的自然動態,例如,一束鮮花的飄動、一隻小兔的蹦跳、一個舞蹈動作等,都是一種動態形式。第二,雕塑的動態,是形體起伏運動的狀態,它是點、線、面、形體造型要素的運動變化。

2)雕塑的重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不同形象造型的自然重心,例如,一束鮮花的飄動、一隻小兔的蹦跳、一個舞蹈動作等,都具有不同的重心。第二,雕塑的重心,是形體起伏運動的趨向與平衡狀態,它是點、線、面、形體造型要素的平衡變化。

(2)雕塑動態的特徵

1)雕塑的動態是整體的運動,通過雕塑形體的形狀、體量的重心變化,使雕塑的形體趨向同一個運動目標,產生具有方向性的動勢。

2)雕塑的動態是形體的運動,通過雕塑形體的變化,使雕塑的形體、形體之間趨向同一個運動方向,產生形體、形體之間具有傾向性的動勢。

(3)雕塑的秩序

1)雕塑的形體或體量變化,具有明確的傾向性與方向性,特別是以構成手段進行雕塑的創作設計,形體的排列與組織,具有很強的秩序。

2)雕塑形體的秩序,是雕塑語言的“修辭”手段。在主次之間,爲使雕塑的動態與張力更加突出,把雕塑的動態、重心、形體或體量按照主次關係,進行有規律的組織整合,體現一種秩序。

3.雕塑的形體節律

(1)雕塑的節奏

1)雕塑的形體或體量變化是一種秩序變化,秩序的主次、強弱、大小、輕重、緩急則是節奏的體現。

2)雕塑的節奏,其本質是形體或體量的規律性變化。平板的形體、均衡的體量無所謂節奏。

3)雕塑的節奏,既具有直觀性,又具有歷時性。雕塑的節奏變化,使雕塑的形體變化具有視覺上的節奏感。

4)雕塑的節奏感,是生命節律與雕塑形體或體量秩序變化的同構,是藝術原則的自覺,是形體節律的物化結晶。

(2)雕塑的韻律

1)雕塑的韻律

雕塑的韻律,是由雕塑形體、體量、秩序、變化與節奏感所激發的感受。是一種超乎感知之外的情感昇華,是審美的最高境界。

2)韻律的意味

韻律是意味的體現,它是雕塑的材質、動態、形體、肌理等語言互動狀態下,顯示的一種情感境界。這種境界或激揚或幽深,或飄逸或凝重,意味深長。意味是審美情感的發散,感染致深。這種情感境界,成爲陶冶性情的通道與歸宿。

3)韻律的情趣

韻律是情趣的表達,它是雕塑語言互動的個性體現。首先,這種情趣是設計師對某種韻律的特殊偏愛,更具個性色彩。其次,這種情趣被接受者挖掘,使接受者情趣昂然,產生共鳴。

三、雕塑的材質、色澤與肌理

在雕塑語言中,材質的自然肌理、人工肌理、複合肌理等,是雕塑藝術語言的文辭海洋,成爲豐富雕塑語言的詞彙大典。同時,雕塑的材質、色澤、肌理是雕塑的“肌膚”,是觸覺感受的出發點與源泉,成爲深化雕塑藝術感染力的通道。

1.雕塑的材質與作用

從視覺角度看,雕塑材質與肌理,包括多方面:視覺、觸覺及其它感覺,是一種複合感知。

(1)雕塑的材質與形式

1)一種原始材料,經過藝術家的創作、設計、選擇、製作,是物我相語,物我相知,物我相融的過程,它們之間的互動,完成了精神與物質的“置換”,使這種原始的材料變爲一種傳達精神的載體與媒介——材質。

2)“材”,是視覺感受,是類別或樣式。比如不同種類的木材、石材、金屬等等,各種各樣,彼此不同;“質”,是觸覺及其它感覺,比如光滑或粗燥、堅硬或輕柔、鋒利與愚鈍,是某種類別或樣式的本質屬性。它是思想意識與審美情感的物質載體,是一個幾乎混同於客觀物質的藝術形式語言。因此,雕塑是材質的藝術,人們常以材質的不同,把雕塑藝術稱之爲石雕、木雕、鑄銅等,材質變成了區別雕塑樣式的標誌。

3)從藝術特徵來說,“材質”是雕塑的形式。

4)雕塑材質的藝術特徵

(1)雕塑材質的語言與樣式

1)從發生學的角度,雕塑材質的選擇,直接決定了作品的語言與樣式。就象詩詞較之於散文,詩詞就是詩詞,散文就是散文,不會離譜。石雕不說金屬雕塑的話,是雕塑創作中的簡單道理。

2)那種“仿真”效果的雕塑,做爲一種特殊的藝術樣式——超級寫實主義雕塑,具有一定的視覺衝擊力。另一種“仿真”效果的.雕塑,是出於經濟的考慮,那隻能是無奈的選擇。

(2)雕塑材質的主觀色彩與個性

1)客觀上,雕塑的材質是自然材料,是主觀意識支配下的選擇,審美創造下的結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是思想意識與審美情感的體現。

2)主觀上,就象書畫家熱衷於某種筆墨紙硯一樣,設計師選用材料的個性,能夠顯露出個人作品的語言特色與藝術風格。

(3)雕塑材質的生命力

雕塑材質從視覺、觸覺及其他感覺,帶來了無限的表現力。無論單色或多色,無論光滑或粗燥,無論堅硬或輕柔,都給接受者帶來一種生命的價值。一方面,表現出猶如生命般的鮮活,生生不息。另一方面,表現出猶如生命般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物理的量化,而是無限的情感迸發,強大的人生激勵。

2.雕塑的色澤與作用

(1)雕塑的色澤

雕塑的色澤,指雕塑的表面肌理、顏色的視知覺,即色與光的感覺。“色”可能是單色也可能是多色,包括雕塑材質的色彩或塗飾的顏色。“澤” 是在光的作用下,雕塑材質表面肌理、顏色的光的感覺。

(2)雕塑的色調

雕塑的色澤,是一種超越客觀的主觀感知。從表層看,是雕塑的色澤感。例如,從單色的作品,也能感受出豐富的色澤效果。從深層看,雕塑的色澤,是雕塑給人帶來的審美情感。比如,有的雕塑色澤明快,有的雕塑色澤黯淡。通常,人們用“色調”一詞來描述這種色澤感覺。

(3)雕塑色澤的作用

3.雕塑的材質肌理與作用

(1)雕塑材質的肌理,是材料的天然紋理。例如,不同種類石材的肌理,金屬材料的肌理。

(2)材質肌理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未加雕琢的肌理,質樸自然。另一種略加雕琢的肌理,即在不破壞材料天然紋理情況下的點到爲止,即顯示人工之妙,又體現自然之神。

4.裝飾雕塑的手法肌理與作用

(1)雕塑的手法肌理

雕塑的手法肌理,是對材料表面進行全面的人工組織處理。雕塑手法肌理,一方面,是手法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是一種有意識的組合與創造。雕塑手法肌理的表現是多種多樣,因人而異,因料而異,因工藝技術而異。

(2)手法肌理的方法

1)凹陷性紋理:在軟質材料上,如泥、橡皮泥、軟陶、面、蠟等表面留下的指痕、手印、物痕等凹陷性紋理;在硬質材料上,如木、石、金屬等留下的工藝製作中留下的切、削、刻、琢、磨等凹陷性紋理。

2)凸起性紋理:在軟質材料上,以形體結構表面爲依據,留下的與形體結合的點、線、面狀的體塊等凸起性紋理。在硬質材料上,以形體結構表面爲依據,留下的與形體結合的點、線、面狀的體塊等凸起性紋理。

3)手法肌理的作用

雕塑的手法肌理,不僅是雕塑作品的藝術特色,還體現了一種創造性、組織性和裝飾性,成爲雕塑藝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5.複合肌理與作用

(1)雕塑的複合肌理

雕塑的複合肌理,是利用多種材料的特點,對錶面進行的人工組織處理。

(2)複合肌理的方法

與手法肌理不同之處,雕塑的複合肌理是以某種材料爲主體,添加、鑲嵌、組裝另一種或多種材料的材質肌理或手法肌理,並統一在一個整體效果裏。

(3)複合肌理的作用

雕塑的複合肌理,體現了材質肌理和手法肌理特點,並將不同材質統一爲一體,在變化中體現材質語言運用的廣闊性與豐富性。

四、裝飾雕塑空間、裝飾雕塑的環境空間與作用

光影的變化,直接影響雕塑的空間效果。因此,光的運用對於雕塑藝術的表現力,舉足輕重。雕塑的空間是藝術空間系統,在人、雕塑與環境的融合中,精神空間與物質空間的對立與統一,產生了雕塑的空間效應。雕塑空間是精神物化的集中體現,是雕塑藝術的“靈魂”。沒有雕塑空間,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毫無生命。

1.裝飾雕塑的空間與作用

(1)裝飾雕塑的虛實空間

1)雕塑的空間

雕塑空間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雕塑的實(正)空間,指形體在空間中所佔的三度空間,真實可感。二是雕塑的虛(副)空間,指環繞雕塑的無形空間,依靠雕塑的實空間存在。

2)雕塑的虛實空間

雕塑的實空間,是對形體的量的控制,是橫向的變化。形體的大小、縮放,直接關係到空間的變化。雕塑的虛空間,是對形體的挖掘與實空間的推動,是一種深度的變化。特別是實空間中的孔洞,以一種強烈的穿透力,分化與連接了虛空間,使虛空間的環繞狀形成一種虛體,猶如氣流中的渦旋,產生視覺引力,造成一種神祕感與幻覺。

3)雕塑空間的本質

雕塑空間是雕塑創作設計過程中,與生具來的自在空間。不論是刻意的追求,還是不經意中的獲得,雕塑的自在空間成爲雕塑的本質屬性。

(2)裝飾雕塑虛實空間的作用

1)雕塑空間—力度

雕塑形體的微妙變化,都會從空間變化中顯示。雕塑的虛空間,若隱若現,變幻無形,是產生空間力度的依據。在虛空間的襯托下,實空間充滿力度。因此,雕塑語言與空間的置換,使雕塑的形體段落與段落之間,在同一空間格調的氛圍中,凝聚分散在大大小小形體上的力量。

2)雕塑的語言平臺

雕塑虛實空間,是空間的擴散與蘊涵,是雕塑語言展示的平臺。莫測的光影變換,運動的形體變化、豐富的肌理效果,都是空間的形式因素。因此,沒有空間,雕塑只能被稱之爲擺設而沒有存在的價值。

3)雕塑空間—精神的物化

客觀與精神是相對的,因此,客觀空間不能被稱之爲藝術空間。雕塑空間雖是客觀存在,卻是精神的物化形態,是藝術化的空間,是雕塑語言——特別是形體和諧變化、對比統一的體現。

2.裝飾雕塑的環境空間

(1)裝飾雕塑的環境空間

裝飾雕塑環境空間的外延很廣,只要具有周圍的層次關係,環境空間就出現了。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的空間就會無限廣闊,不會侷限在自然的空間範圍裏。

(2)環境空間的層次與形式

1)環境空間層次

環境空間,是一個多內涵、多層次、多形式的空間概念。從客觀而言,可以分爲自然環境空間和人工環境空間。在現今世界,人類所至,就會畫上人的符號。所以,自然環境空間少之又少。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從一塊紙巾到一件家電,從室內到室外,都是人工環境空間。

2)環境空間形式

從空間形式上,可以分爲平面環境空間和立體環境空間。賴以生存的、及佔有空間的人工物(包括藝術品)所處的環境,就是立體環境空間。一個平面的圖案或鋪裝、一堵直立的牆、一幅浮雕或壁畫,就蘊涵着平面環境空間關係。

3)環境空間的範圍

從區域範圍來看,可以分爲整體環境空間、局部環境空間。

(3)環境空間的層次與圖底

1)雕塑的環境空間層次

A.爲了體現雕塑自在空間的效果,雕塑的環境空間是多層次的。B.在雕塑位置朝向的確定時,有一個或多個最佳的視覺空間方位。C.具有特定的視覺角度,以確定雕塑的某種空間類型。D.有循序漸進、不斷深入的視覺距離,至少包括遠景、中景、近景的變化。E.雕塑的環境空間,不僅是一種空間形式,同時,由於雕塑的審美活動,隨之帶來了時態的變化,即所謂的時間—空間變化。

2)雕塑環境空間的圖底

雕塑與雕塑環境空間之間,是一種主體與背景或圖與底的關係。應當明確,“背景”或“底”是客觀空間形態。雕塑自在空間在雕塑環境空間的背景前,同景觀空間融和,形成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同構空間。同構空間,是雕塑空間與景觀空間的整體優化

(4)環境空間的作用

1)雕塑自在空間的延伸與擴展

無論自然或人工環境,環境空間是自然、城市建築、園林等的景觀形態。相對於環境景觀空間,雕塑的環境空間是一個特定的空間,是雕塑自在空間的延伸與擴展,也是雕塑空間與環境景觀空間的融匯。

2)雕塑與環境景觀空間的節點

雕塑的環境空間是環境景觀空間的節點,它是確定雕塑存在的客觀條件。也是環境景觀空間的豐富與深化。

3)雕塑環境空間的背景

雕塑的環境空間,是雕塑依託的背景,在這種不同角度背景前,對空間的設計,最能體現雕塑的藝術形態。

4)雕塑環境空間的形式

雕塑的環境空間,是創作設計過程中,對環境景觀空間的選擇,從形式上,是一個特定的視覺範圍。在這個範圍中,雕塑的審美效應得以充分的發揮。

標籤: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