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通用13篇)

電影1.14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隨着經歷的不同,而對某些事或人有不同的感悟,爲了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我們可以寫一篇感悟的文章。那麼,要怎麼寫感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通用1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通用13篇)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1

當你吃着香噴噴的白米飯的時候,也許你會想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而我,會想到“我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他是解決一個國家吃飯問題的最偉大的人。

爲什麼說袁隆平爺爺是最偉大的人呢?我國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授予他金質獎章和“傑出的發明家”榮譽稱號。國際同行稱他爲“雜交水稻之父”。他利用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爺爺做出瞭如此之大的貢獻,卻是一個艱苦樸素的人。他拉着身上的衣服說:“這是我最貴的一件T恤,七十元。一般我買的都是三、四十元。我在香港,一百元買六條領帶,人家都說好。”但他抽菸要抽好煙——“中華”,每個月二千元,是生活中最奢侈的開銷。“我對財富的看法,有錢不花就是沒錢,放在銀行裏那不是自己的錢。”不論銀行裏有多少錢,袁隆平還是種水稻的人。他除了日漸增多的條條皺紋,沒有任何的變化。

一位記者問到有沒有想過把辛苦得來的科研成果對臺灣水稻界保密時,袁隆平回答:“那要看對哪些人保密啦,這個東西內外有別是不是?臺灣是我們的同胞,我們大家沒什麼可保密的,當然是分享成果啦。說老實話,我一點也不願保什麼密,我個性是這樣。”好個“內外有別”,在涉及“兩岸關係”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袁院士可一點也不含糊。

袁隆平,天上的行星以他命名,地上的水稻認他爲“父”,居功不自傲,妙語常留香,爲人類做出的貢獻,爲他人帶來的歡樂!永s記人們心中!一路走好,袁隆平爺爺!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2

袁隆平爺爺說過:“浪費不但可恥,更是犯罪。”

——題記

袁隆平爺爺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他一生最大的願望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他辛辛苦苦培育出雜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使我國人民不再捱餓,都能夠吃飽飯。小時候,媽媽教會我的第一首古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們應該珍惜糧食,好好吃飯,拒絕浪費!

雖然現在我們已經能吃飽飯了,但世界上卻還有很多人在捱餓。據資料統計,2017年,世界飢餓人口的數量上升至8。21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中每9個人就有1個人在捱餓。當我看到非洲小孩餓得皮包骨時,我的眼睛不禁溼潤了。他們那深陷的眼窩、無助的眼神、枯木般的四肢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他們實在是太可憐了。但地球的另一邊,有些人卻根本就不懂得珍惜糧食,經常浪費,奢侈無度,白白浪費太多的食物(插評:若將浪費糧食的情景描繪出來,更形象,更具感染力。),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們要杜絕一切奢靡之風,拒絕浪費。

要做到不浪費糧食,就要“好好吃飯”。比如在吃自助餐時,我們要吃多少拿多少,一次不能拿太多;在餐館吃飯,我們也要儘量做到光盤行動。

我家,我們每個人都很珍惜糧食。如果有吃剩的米飯,我們也不會把它倒掉,而是留到晚上肚子餓時,給它加些水,熬成粥,或者做成蛋炒飯,也很美味。我們在外面吃飯時,如果不小心點太多吃不完,也會打包回家。每當弟弟不想吃飯時,爺爺就會跟我們講他年輕時缺糧少食、經常吃了這頓沒下頓的艱苦生活,教導他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袁隆平爺爺在5月22日因病逝世了,全國人民都傷心不已,人們用各種方式悼念他,有的人給他敬獻鮮花,有的人到現場爲他送別,有的人爲他書寫輓聯。對於我來說,我覺得“好好吃飯,拒絕浪費”、珍惜每一粒糧食,就是對袁隆平爺爺最好的緬懷。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3

就在昨天,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在長沙去世了,享年91歲。說起袁隆平爺爺,想必大家一定很熟悉吧!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老百姓心中的‘米菩薩’”吧!

袁隆平,1930年出生於北京,江西人,中學時就立志要成爲農業科學家,讓百姓們吃飽飯。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在湖南工作。

說起袁隆平爺爺,咱們還是得從他研究雜交水稻說起。

在1960年,中國遭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許多百姓都因吃不上飯而吃土、吃書皮,有的甚至餓死……而袁隆平作爲農業工作者,政府便提出了一個高要求:讓百姓們吃上飯,而且還要吃飽飯。於是,袁隆平用6年時間研究了1000多品種,進行3000次組合無數次實驗,終於研究出了“雜交水稻”。普通水稻每畝產糧160多公斤,而雜交水稻卻每畝產糧600多公斤。雜交水稻救了老百姓的命,老百姓有飯吃了,吃飽飯了。世界人民授予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

袁隆平爺爺雖然在農業上有了巨大的研究,但他依舊是樸實的農民科學家。他平常買衣服一直都很便宜。獲得的獎金都捐贈到了自己成立的基金會,把政府獎給他的別墅作爲單位的辦公樓……

袁隆平爺爺在工作上認真與敬業實在讓我們敬佩。普通人60歲就退休了,而袁隆平爺爺70、80、90歲,還在他熱愛的工作崗位上。他因此也得了各種各樣的榮譽和成就,如:“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最高發明獎”“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等。還被習近平總書記頒發了“共和國勳章”,被百姓們親切地稱爲“米菩薩”。

而現在聽到這個噩耗說您離開了我們,離開了您熱愛的工作崗位,讓我感到很傷心難過。在此,我只能默默的哀悼:袁爺爺,感謝您的付出,您老一路走好!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4

1930年9月7日,一個註定偉大的人出生了,2021年5月22日,一位享譽世界的人去世了。他就是我們的袁隆平爺爺。

袁爺爺出生於戰亂時期,見證了饑荒的可怕,患難時期糧食對人民的重要性,於是袁爺爺暗下決心,長大之後要讓羣衆任何時候都有糧食可以食用,要讓中國不再出現饑荒。

他努力學習,23歲時畢業於西南農學院,一直堅持研究水稻產量,在田中發現一株“鶴立雞羣”的水稻,根據這株水稻,他研究出了一粒種子,特殊的種子,種在了稻田中,這粒種子,經過了一波三折,最後成長爲一片稻田,長成了袁爺爺的代名詞——“雜交水稻”

他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推廣和應用,每畝水稻產量最高可達500公斤,使全世界爲之震撼,養活了世界數億人口。我們所有人都所知道的是,袁爺爺他確確實實使中國再也沒有經歷過一次饑荒,他使更多的人,能吃上更多的飯。

2019年,在榮獲“共和國勳章”以後,袁爺爺依然殫精竭慮地“向着畝產1200公斤衝刺”,並且還說:“我現在是‘90後’,我希望在百歲之前,實現每公頃20噸的目標。”可是袁爺爺他食言了,這個畢生所求就是“讓所有人都吃飽飯”的老人,終究還是離開了這片——他曾用一生不悔來熱愛和奉獻的土地。袁爺爺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袁爺爺的精神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會有一代又一代的人銘記着袁爺爺,也會有一輩又一輩的人延續着袁爺爺的精神。我想,這應該是袁爺爺最想看到的結果,這是我們能給袁爺爺的最好的慰問。

袁爺爺他一直“活”着,活在我們心中,活在每一片稻田中,活在夢裏。

如袁爺爺所說的那樣“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他播撒下心懷人民、愛黨愛國的“種子”,用汗水澆灌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這是袁爺爺的夢,是禾下乘涼夢。“禾下乘涼夢”,我們一起追!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5

每當我們聽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時我們就會想到袁隆平。

袁隆平是個偉人,他發明出了水稻,讓我們吃上糧食。袁隆平在小時候就很喜歡學農,媽媽卻告訴他說:“孩子,現在,你必須學會勞動。”後來他學習了很多的愛好,但他一點都不喜歡,只有媽媽才知道,“什麼是他最喜歡做的事情”,母親卻很擔心他,“你會苦一輩子的”母親說。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那顆堅定的信念稻穗低垂的時候,稻子就要熟了。可是他的媽媽已經不在了。袁隆平一生都牢記着媽媽教他:“穀子成熟了,天天都很熱,到了明天早晨,我就去收割……”今天,他是去遠方尋找最親愛的媽媽去了。六歲時的他,和同學們一起去園藝裏參觀,從那以後,他就特別喜歡大自然,希望以後能學農,長大能創造出稻穀。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轉眼,袁隆平大半輩子都在與水稻打交道,他只要在。他最關心的,就是與水稻和糧食相關的事。從此以後,他開始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來,有汗水和辛酸,也有豐收和喜悅。科學探索無止境,在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路上,他一直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夢見自己禾下乘涼夢,袁隆平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而他則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這是他永遠的夢想。其實他這個夢想的實質,就是水稻高產夢,讓人們吃上更多的米飯,永遠都不用再餓肚子。

袁隆平爺爺曾經說過:“人像一粒種子,我們要做一粒好種子。我覺得袁隆平爺爺是一位捨己爲公的人,他爲我們付出了很多很多,他每天都在田裏研究水稻,最後他成功了。他爲我們發明出了糧食不讓我們捱餓,他也是我最佩服的人,他是我們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人,袁隆平是我們的水稻之父,我長大以後也要像袁隆平一樣,我們祖國做出貢獻,每當我們在吃糧食時,我們一定要記住袁隆平。

袁隆平爺爺一路走好!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6

在前一天的時候,我們中國一位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爺爺去世了,年僅91歲,他是爲了讓中國的雜交水稻變得更加繁榮昌盛,讓整個世界不再餓肚子而犧牲,他看到這條消息,我心裏頓時原來種植糧食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啊!那麼我下來也要好好的吃飯。

就拿這幾天在學校來說吧,因爲這幾天在學校我們是要進行中午吃飯。然後我就發現許多同學都有剩飯的情況,這些剩的飯他們都將它倒進參與桶裏就這樣將它遺忘在那裏,可是,買中1千克的糧食就非常的困難。在以前的時候。雜交水稻還沒有徹底開發來的時候,大街上都有許多要飯的,並且每個人都吃不飽肚子,就算今天這一頓吃飽了,但是明天也就不知道吃什麼了,甚至在那個時候還有彷徨,因爲吃不飽飯。許多人都去那些富人家裏做保姆,好能吃飽飯。

袁隆平爺爺再一次出去時就到了一個地方發現有一些草竟然在水上生長,袁隆平爺爺就收到了這樣的啓發,於是他就開始刻苦的研究這是爲什麼,最後他就發現了那些糧食在水上也可以生長,並且這裏面積也不大,成功的機率卻很大,於是袁隆平就開始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終於他研究出來了雜交水稻,他就將他進行投放研究,他經過了許多次的實驗,開發了許多次的雜交水稻試驗它發明的雜交水稻,一次比一次強盛,一次,第1次好,從原來的每公斤1千千克,到現在的每公斤將近一噸,讓人們脫離吃不飽的現狀。

當在袁隆平爺爺去世時的這個消息,讓我非常的震撼,他是爲了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他是爲了他的夢想而犧牲的`,的兩個夢想都是要付出畢生的兄弟他一個夢想是要讓人們吃飽飯,另一個夢想就是讓雜交水稻走遍全世界,白龍平也遇到這種精神我們也要學習。

作爲新時代的好少年,我們就要從小坐騎節約糧食。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7

2021年的五月,是波折的,殘忍的,不平凡的,他帶來了地震帶走了數條生命,帶來了520的美好卻帶走了袁隆平爺爺。

袁隆平,一位從小就在課本上如神一樣存在的偉人,用一己之力承擔起全國糧食問題,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他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這個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如今中國人能吃飽了,他卻走了。他不是神,卻如神一般的存在,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可他的功勳偉績永不磨滅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5.22這位老人離開了我們,恍惚記得早上聽到這個消息,那是滿臉的詫異與震驚,一剎那就是滿屏朋友圈的緬懷緊接着的就是滿屏的闢謠和對媒體的謾罵,闢謠那時心中無限歡喜,袁爺爺只是爲了讓大家安心吃個午飯吧,午後他還是永遠的離開了。誰說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在一些時刻,中國人是團結的。人們自發送別袁爺爺,靈車所到之處停車鳴笛送別,萬人空巷告別瞻仰,場面浩大動人心魄。他值得。

他的一輩子都投身在雜交水稻的研究中,哪怕在離開前的兩個月,依舊身先士卒在稻田裏投身研究,腦海裏彷彿就浮現這位耄耋老人的佝僂背影。中國人的一口飯,袁隆平的一輩子,生病住院是因爲在稻田裏搞研究摔倒,意識尚存的最後一刻,記掛的還是田裏的稻子。他的童年是顛沛流離的,頭頂是日本人的飛機,身邊是逃荒的人羣,大地滿目瘡痍,他知道吃不飽飯有多難受,他卻希望讓所有人吃飽穿暖,他日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夜夜攻堅克難做研究,換來不斷突破的數字,挽回無數被飢餓折磨的生命,拯救了無數掙扎於貧困的農民,他始終記得自己經歷過的災難,傾注一生解決糧食問題。

這位老人是和藹的、可愛的、可敬的,他也有一個有趣的靈魂,不服老不服輸。他的一輩子不是用三言兩語能講述的,即使未曾與他謀面卻深受其恩,心中與他分爲親近。不能親自送別,卻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慰藉。

禾下乘涼夢,倉滿無饑荒。送別袁爺爺,您纔是真的國士無雙。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8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些平凡而又偉大的人。他們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照亮了黑暗的天;他們也如大海中的浪花,推動了世界的進步;他們又如一個個巨人,用他們堅實的肩膀撐起了一片蔚藍的天空。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一位撐起全國14億人口溫飽的巨人。

袁隆平花盡畢生心血在稻田中,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稻田中度過的。在他年輕時,看見人們連吃都吃不飽,很多人甚至被餓死。於是,袁隆平潛心實驗,終於研究出了一種產量很高的水稻。有了這麼高的成就後,袁隆平並沒有停止鑽研。年事已高的他還是經常在麥田中穿梭。袁隆平用他堅固牢靠的肩膀,撐起了全國人民的希望。

在2019年年底發生的疫情中,也涌現出了許多民族的脊樑。鍾南山爺爺義無反顧,用他堅實的肩膀撐起了全國抗擊疫情的決心。

新冠病毒不約而至,它殘忍地剝奪了多少萬人的生命,使多少家庭破碎,使多少人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就在這混亂的時候,鍾南山爺爺如巨人般站了起來,用他捨己爲人,義無反顧的精神感染了無數民衆。他身先士卒,帶領着和他一樣偉大無私的白衣天使和病魔鬥爭,和死神搶人。因爲他,多少病人重獲健康,多少家庭團圓幸福。鍾南山爺爺用他無私厚重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健康的國家。

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位巨人,用她溫暖卻虛弱的肩膀,撐起了農村女孩的希望。

這位可敬的人,名叫張桂梅。她開設了一所免費的學校,專門收一些沒錢上學的農村女孩。現在,在這個科學進步的時代,還是會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不讓家裏的女孩上學。而張桂梅就成了他們溫暖的“親人”,給了她們讀書的機會,教她們讀書寫字,。在今年,習總書記還授予了她國家“七一獎”。這位巨人——張桂梅,用她爲人着想、同情他人的肩膀,撐起了一片人人平等的教育環境。

這一個個強壯有力的肩膀,共同撐起了祖國的未來,撐起了美好的藍天。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9

“袁隆平”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這位“雜交水稻之父”不僅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還獲得過聯合國“科學獎”哩!今天,我要說的是我家的“袁隆平”。

我的外公七十多歲了,身體特別硬朗。退休前,他是縣裏分管農業的領導。聽媽媽說,外公是華中農學院的高材生,不過濟上去就像個莊稼漢!因爲外公每天早出晚歸,騎一輛破向行車,整天和泥巴、莊稼打交道。爲了試驗新品種,他常常從早到晚地泡在田間地頭,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記錄種苗的生長時間和收穫率。雖然戴個大草帽,皮膚還是被曬得黝黑,活像個非洲人。

終於退休了,外公總該享享淸福了吧,可他還不#閒下來。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蓿書,研究他的老本行。今年,退休已經十多年的外公又研究起“巴西旱稻”來。他說,這種旱稻的耐旱本領特別大,如果試驗成功,能很好地解決莊稼缺水這個大問題。爲了試驗,一大把年紀的外公自己動手開了一塊試驗地;爲了保證旱稻的健康成長,他自己動手拔田裏的野草,捉稻秧上的害蟲,比照顧我還要細心;爲了得到"巴西旱稻”詳細的生長資料,他天天下田觀察、記錄,常常忘了按時回家吃飯。家裏人常笑他,說他的幹勁比年輕時還大。

年輕時的外公曾經有過怎樣的輝煌,我無法見證,但是現在的外公在我心中和袁隆平一樣了不起!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10

袁公千古,稻香綿長。

——題記

我和您似乎有一面之緣,在書本上,在飯桌上,在人間裏……但是,上天卻無情地把您給帶走了。

中午,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一時間在神州大地的每個角落傳播開來,我望着央視新聞文章的標題,心頭一震,只見上面寫着“巨星隕落!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歲”,我點進的頁面那行字是那麼醒目,也是那麼的悲傷:“5月22日13時07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

您是那麼的偉大,解決了中國人民的飽食問題;您又那麼的平凡,沒有逃過死神的魔爪;您是那麼的嚴肅,一絲不苟的做科學研究;您又是那麼的慈祥,微笑着撫摸“雜交水稻”;您是那麼的熟悉,我們中華兒女無人不曉;您又那麼陌生,我們無法再次相見……

稻香綿長,您說您見過人民吃不飽飯,於是,您用盡畢生的心血研究“雜交水稻”,養活了整個中國,但是科研的背後,是千百個不眠的夜晚,是數以萬計科研工作者的兢兢業業。您說您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多麼偉大的夢想啊,您用自己的精髓和智慧,在中華大地上撒下了希望的稻種,收穫了人民夢寐以求的水稻。

“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儘量發揮新的貢獻,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這是您在獲得“共和國勳章”後的發言,我們看到了您的行動,您的努力,您的成果。“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您爲億萬中華兒女謀幸福,造小康。我們的飯碗漸漸豐滿起來,那一粒粒飽滿潔白的大米,呈現在了千家萬戶的飯桌上,稻香綿長,飄向四面八方。

朋友圈,微博,抖音……刷屏了您的光輝事蹟,您看到了嗎?中華兒女在呼喚您,您聽見了嗎?我們敬愛的袁隆平爺爺,您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拯救了這個曾經飢餓的民族,養活了這個當時年幼的民族。我似乎看見您了,您手搖蒲扇,背靠秸稈,在茂盛的水稻下乘涼;我似乎看見您了,雙手捧着那再次豐收的雜交水稻微笑着,我似乎看見您了,您閉合雙眼,臉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您累了,我們的英雄該休息了,您看着我們吃完了午飯,之後去了一個需要您的世界,那裏有人民需要您,也願您可以在那裏永遠開心。

袁公千古,稻香綿長,您的精神將會永垂不朽,您的光芒將會永遠熠熠生輝,您的事蹟將會流芳千古。我們敬愛的袁老,感謝您的出現,拯救了我們的民族,您放心,我們一定會乖乖的把飯吃光。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11

袁隆平爺爺,1930年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生前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爲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最敬佩的人。

很遺憾,袁隆平爺爺於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在長沙去世,享年91歲。這位讓人敬佩的院土從此離開了人世,離開了我們。袁隆平爺爺曾在中學時代就立志成爲一名農業專家,所以在高中畢業後,他選擇了農學專業,從此走上研究農業的道路。

袁隆平爺爺他曾經說,他做過一個這樣的夢:田裏的水稻產量很高,有高梁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就坐在這樣的稻穗下乘涼。這場夢還沒有實現,您爲什麼就遠行了呢?目睹靈車駛過長沙街頭的場景,我的眼淚在眼睛裏不停地打轉,這個爲了國人能吃飽飯,而奮鬥了一生的袁爺爺,就這樣離開了我們。

現在,袁隆平爺爺的的禾下乘涼夢,還沒有實現,我們這些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應該好好學習,刻苦鑽研,依靠科技,把爺爺的夢想去實現。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12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學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簡樸,不論颳風下雨,天天工作在試驗田裏,一心只想着造福全體人民。袁隆平是值得讓世界尊重的中國科學家。他首創的雜交水稻不僅爲中國的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也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推廣了3000多萬畝,爲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獲得了聯合國有關組織和世界許多國家的讚譽。袁隆平在這次世界種子大會上感動了全世界,並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責任、胸襟與貢獻,就象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公民、一個科學工作者閃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麼大頭銜、那麼多榮譽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財富積累上更進一步,如果真正重視“身價幾何”,顯然不需要費多大週摺,做一些廣告、或者把他的獎金成立一個可以最大程度賺錢的公司什麼的,都是可行的辦法。

但袁隆平呢,已經“滿足於”自己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而且,儘管自己尚有一些“積蓄”,但他卻會穿15元一件的襯衫,100多塊的鞋子,260元的手錶……對於如此節儉的“世界級科學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該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爲金錢不惜一切、對金錢揮霍無度的人們應該爲此感到臉紅!不僅如此,已經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還給日益功利的社會上了一課,那就是,到100歲他也還想在田裏,還想着解決更多的人的吃飯發展問題、爲人類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麼,無數相對於袁隆平老人年齡的“年輕人”,是否該以袁隆平老人爲榜樣,爲着更有意義的人生而不是隻考慮更“賺錢”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奮鬥不息呢?

深情緬懷袁隆平先生紀錄電影《大國糧倉》啓迪感悟13

就在2021年5月22日的下午在湖南長沙發生了一件令人無法描述的事情——袁隆平爺爺走了,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走了,他永遠的離開了這一個美麗而奇妙的世界。

因爲袁隆平爺爺曾經餓過肚子,他爲了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農業部在1996年立下中國超級稻計劃。當時是五個進程,700公斤畝產、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袁隆平爺爺所在的團隊都順利實現了,他們現在向每畝1200公斤衝刺。袁隆平爺爺曾經說:“希望2019年就能實現每公頃18噸,向新中國70週年獻禮。估計10月中旬就能夠收穫,現在長勢非常好。如果沒有特大自然災害有90%以上的可能性能實現。”

臧克家有一首詩: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當然,袁隆平爺爺只是表面上走了,但他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坎兒裏,他永遠活在全世界人的心裏。世界那麼大,沒有人會不記得他。

袁隆平爺爺曾經說過:我有兩個夢想,一個禾下乘涼夢,還有雜交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爺爺希望水稻可以長得像高粱那麼高,希望米粒可以像花生那麼大,同樣還希望水稻可以覆蓋全球,讓全世界的人都遠離飢餓。

袁隆平爺爺把舊果實帶走了,可他卻把新的果實就給了新時代的人。真是應了那句話:我們中國飯碗要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