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2012》電影觀後感彙編15篇

電影1.28W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12》電影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2》電影觀後感彙編15篇

《2012》電影觀後感1

剛剛看完電影《全城大學聯考》,感觸頗深。影片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小片段,宿舍裏還有沒有熄燈的學生,宿舍走道上的宿管阿姨拿着一把扇子經過走道一邊扇着風一邊道,快點睡吧,都別學了啊,413的你們分扣了啊,幹什麼呢,還不睡。這讓我想起了一年前,每天晚上熄燈後,老師們都會一遍一遍的查寢,爲了不讓同學們熬夜,而我們也一遍一遍的與老師們玩“躲貓貓”。在被窩裏,在陽臺上,或看書,或做題。當然第二天的早自習總是有那麼幾個因爲老師查寢被逮到或是因爲早上遲到而被老師叫出去訓話的人。訓話內容千篇一律“晚上是玩手機還是幹嘛的”,“那麼晚還不睡覺你想幹嘛”,“白天有的是時間學習,你非得晚上多看那一會啊”,“你看看你今天早上又遲到”,“讓你一個個早點睡,結果你一個個的那麼晚還不睡,你亮燈幹嘛”。那個時候是高三,晚自習要到九點四十五分,然後十點十五分熄燈,早自習時間是五點二十,而我們往往都是四點三十左右起牀,五點到教室。因爲沒人想最後一個,也不會有人想最後一個。

影片劇情正式開始的時候,早自習,高三九班有個叫猴子的男生把書向課桌上一撂,愁眉苦臉道,還有三十天。班上的同學擡頭看了看他後低下頭接着學習。男生後面的一個胖胖的男生吐槽道,誰用你說呀。猴子又道,喂胖子你是不是巴不得還有三百天再考啊。胖子道,你就希望還有三天是嗎。猴子道,我,我就恨不得還有三個小時考完,我就早死早超生。離大學聯考還有三十天的時候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心浮氣躁呢。巴不得還有三百天,因爲還有好多書沒看完,還有好多題沒有做完。又巴不得明天就是大學聯考,早考早解放,早死早超生。

秦鵬在和範老師比賽籃球前說,我覺得求學不是求分數,讀書不是讀死書。可在中國真正做到這樣的高中生能有幾個。老師說大學聯考是決定你們命運的事情。雖然我也常在想命運不可以也不可能被大學聯考所左右。

在劇中,三模的成績出來了,範老師說作爲你們的班主任,對於你們的退步,我要付上全責。我還仍記得高中,老程爲我們六班所做過的,我還仍記得,老程被我們班同學氣的說過,帶完你們這一屆我就在不當班主任了。現在想想,雖然老程管我們一直不嚴,可是對我們班上每個同學的用心度大概都是一樣的。當然你不可能讓一個老師一個班主任做到完全的一碗水端平,但是對老程來說,他已經做得很棒。他是值得我們班真心尊敬的班主任。

劇中,大學聯考的那一天,學生家長老師警察們都很忙。現實中也是一樣,我們大學聯考的那一天,學校有專車接送,老師陪着,也有家長陪着,坐車去考場的路上,交警指揮交通,私家車紛紛讓道,我們這羣即將大學聯考的考生享受了一次特別的權利。

劇中,大學聯考結束,同學們回到教室紛紛把書、課本、試卷扔向空中,那種結束後、解放後的喜悅。六月九日中午,我們回到學校的時候,已經有先到達學校的同學們在撕試卷撕課本撕些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他們把紙張撕成碎片從教室裏拋出去,高三整個校區都是白色,同學們每一個都是激動的,喜悅難以言表。我們終於從大學聯考的煉獄中走了出來。

我還記得高中時老師們常說的一句話“你們以後會懷念高中時努力的日子,雖然很累,但卻很充實。”是的,現在的我常常懷念。

以上是稍有的共鳴點,作爲一個客觀的觀衆,電影也有不滿的地方,以下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劇情中有一段範老師問了個唐代詩人孟郊的古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_____。班上的同學都答不出來,我不知道是導演想借用這句古詩已比喻科舉和大學聯考的金榜題名名落孫山的心情還是什麼。 但是離大學聯考還有三十天,該背的古詩詞都背得差不多了,我始終是想不明白,這個考了那麼多六百分接近七百分的班級怎麼可能就沒有人知道後面三個字是長安花呢。而且,大學聯考語文的古詩詞中的一道小題不會只考你三個字。

劇情中,秦鵬和範老師頂撞後,在校園的樹下坐着從書包裏掏出平板電腦玩起來。而劇情中不乏同學們在校園裏拿着手機的現象。我可能太摳劇情了,但我知道,大多數的學校是不准許帶手機平板的。也許劇中的紅江中學不屬於大多數。

劇情中,下課後,同學們要不三三兩兩的出了教室,要不就坐在那一起聊天,試想在大學聯考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情況下,這個班級是有多優秀,學生複習的是有多好,可以一點緊張的氣氛都沒有,可以不用爭分奪秒的看書,而是討論着還在連載中的小說情節。我個人覺得這是這個電影中的一大敗筆。

劇情後半部分刻意的強調了四位主角的心理過程,他們只是認爲大學聯考是枷鎖,他們把大學聯考看得太不重又看的太重,看得我都不知道這些心理過程居然可以完全不影響大學聯考,完全可以拿高分。實在令人佩服。

劇情中,秦鵬在考場裏時不時的看着手錶上的時間,但是大學聯考制度明文規定除2B鉛筆、黑色字跡的簽字筆、直尺、圓規、三角板、橡皮、標準化考試模板外,其他任何物品不準帶入考場,如手機、飲用水、面巾紙等等。可是秦鵬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帶電子錶,而且那麼明目張膽的看時間,監考老師都不去管一下。

劇情中,賀帆出來車禍,但他還是想要大學聯考,最後在丁老師向局長請求幫助的情況下去了考場進行了一場特殊的考試,一切賺足觀衆眼淚。但是我從未聽說進行特殊考試可以請別人代筆寫字,就算思想是一樣,字跡不一樣對於其他考生了說是極爲不公平的,劇情到底把大學聯考制度放在了哪裏。值得深思。

《2012》電影觀後感2

友情是也可以長久的,是作爲人的我們所特有的幸福,是我們雖歷經千險萬難或平步青雲都當銘記的。在這個功利化的金錢至上的浮躁俗世,真正的友情更顯珍貴,而身在相對單純、美好的呃校園,在我們一無所有的前提條件下,遇到真摯的友情機率是最大的了。

親情是上帝把我們放在這冷清世間時賜給我們的溫暖,是與生俱來、生死不滅的;但同時,親情也有一份不那麼被理解(可能由於世間形成的代溝吧)的如同泰山壓頂般的責任,可能因此我們大多在親人面前都習慣於報喜不報憂,儘量想讓他們幸福高興,把自己最陽光、最成就、最幸福的一面展現給他們,而把塵世落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苦與難埋在心底,——只有足夠幸運的人才有朋友或者戀人傾述吧。

愛情這個精靈很奇妙、美幻也很偉大,是我用語言所不能表達萬一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愛情最終是融入骨血、靈魂底處的——可以說轉化成了一種特殊的親情,但同時她又具有一般親情所不具有的那種心神深度的安慰與震動吧!但同時,在輕浮的情感沉澱之前,在心中的小鹿安穩之前,在經過歲月考驗之前的感情衝動——即所謂的“愛情”——在深入心神之前只是“萬有引力”在人身上的一點反應罷了,根本就沒有愛情的純潔、神祕、高雅、美妙、永恆了!

歲月逝水,不捨朝夕,億萬年來,不歇分秒;世事易變,白雲蒼狗,塵世起落,轉瞬即過;蒼茫大地,人何渺小,繁雜世事,心堪重負!

珍惜現在,追逐理想;腳踏實地,從零開始;堅持不懈,積極進取;挑戰險難,看我風采;笑傲風雲,我自逍遙!

現在還年輕,擁有世間最寶貴、最神奇的力量,一定要放開手腳,自己認爲正確的、應該的,就要勇敢地去追逐,此番坊不枉正值青春!也才能不悔無怨,逍遙一生!

友情,是我們沒有理由割捨的,不管行在青雲,或是身在低谷,友情不變,——我們沒有理由因爲自己的原因而拋棄這浮塵偉大的情感!

親情,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責任,直到我們離開凡塵,也還與他們牽連着,應該做的就是多孝敬他們,現在努力增強自己,將來給他們一個好的生活。

愛情,這個神祕的精靈,這個前世今生、後世再生都環繞心間的靈物一定要把握住,勇敢地面對——有友情和親情給我們撐腰,我們怕什麼呢!

在這個浮世,愛情是需要時間來沉澱、昇華纔可能永恆的!所以,當遇到心靈的碰撞時,定要積極追逐,牢牢把握,因爲只有時間才知道結果如何;或許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正如人生真正有意義的是這個過程一般,結局都是一樣的死亡,有什麼意思呢?並且結果是人不可決定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對於結果還是要坦然一點纔好。

匆匆流水,淘盡曾經風月;王侯將相,皆成塵埃落定;起伏歷史,殘存一紙半章;現實繁華,終將棄我而去;微微人生,頃刻朝起西落;洋洋青春,對鏡青絲已斑;嘆息之間,日沉月殘夜穹;——捋袖撩發,看我青春追逐!靜心斂神,譜寫愛情樂章!奮勇向前,逍遙塵世旅遊!

剛纔又看了遍《初戀這件小事》。那麼簡簡單單的電影。這部電影,其實叫《暗戀這件小事》更貼切一點吧。一個醜小鴨一樣的七年級女孩子喜歡上了高一的學長,學長陽光帥氣,是全校的焦點。爲了學長努力了三年,女主終於成爲白天鵝一樣的女孩子,可以和學長比肩。鼓起勇氣表白之後卻得知學長已經在上個星期就與別人交往了。其實學長也喜歡這女孩子,只是出於不得已的原因沒有辦法答應。女孩去了美國留學,九年後學成歸來,優秀的兩人再次重逢,學長微微一笑,“其實我一直在等那個人從美國回來”。有情人終成眷屬,導演編劇拍的太好,短短几十分鐘,卻映出了每一個人的青春夢想。再次被狠狠的感動了。太細膩的細節描述直擊人心,彷彿被一擊而中了一樣,藏着中學回憶的的記憶盒子隨着電影被一點點地敲擊開來。關於曾經的初戀的回憶卻一點點的蹦出來。從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幾乎把我當年所有的傻事都慢慢的回憶了一遍。

初戀這件事,誰也逃不過。我以爲我已經全忘記了。那些所有的,關於兩個人的記憶。我還以爲我已經全部忘記了。和好朋友一起在你經常出沒的地方轉悠,只是爲了見你一下。對着夜空的星星寫下她的名字。遠遠的注視着她的樣子。

爲了她努力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那年漫天的飛雪沒有停的時候,我望着紛紛揚揚的雪花忽然想念她想得一塌糊塗。於是用老爹的手機打電話給她,只聽得一聲“喂”便趕快掛了,不知道是她哥還是她爸接的。悄悄地跟在她後面慢慢地走。她們班體育課的時候,就假裝上廁所從班裏翹出去看她一眼。每個月的月考,然後會互相詢問成績再互相調侃一下,太多了。

所有的日記知道我喜歡你,這就夠了,這就是全部了。所有的所有的一切。我還以爲我已經全部忘記了。原來沒有。真的沒有。它們深深紮根在我的心底。因爲那是日復一日付出的認真心情。即使沒有結果,也是無法否認的美好回憶。

都說沒有初戀的青春不完整,我感謝你豐富了我的那年。

這些記憶擋都擋不住,排着隊向我招手,一樣樣的蹦到我眼前,逼着我直視這些回憶。

看完《初戀這件小事》,我就忍不住髮狀態說,編劇太過狠心,把每個人都做過的小事安上一個每個人都期待的結局,逼着我們重溫當年。

《2012》電影觀後感3

學校組織孩子看一場免費的露天電影《孔子》,規定家長需陪同觀看,一部不適合國小生觀看的電影――《孔子》觀後感。因我當天晚上有個工作沒幹完,只好讓孩子他媽陪着去看了。看完電影,老師佈置了作業:寫觀後感。於是,我們家長之間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動手,沒陪看的動手寫文章。

爲了完成老師佈置的光榮任務,接連幾天,我從網上斷斷續續地看完這部電影,最後得出的觀後感,坦率地說,回收電池,這不是一部適合孩子觀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電影中人物對白是大量出自《論語》等儒家經典書目中的文言古語,其文白夾雜,掉書袋的地方比比皆是…這不要說對孩子彷彿如聽天書,就是對一般不愛讀文言文的家長來說,已是非常頭疼了。話都聽不懂,這電影叫學生怎麼看呢?從這個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攝者從來就沒有打算面向孩子,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熱愛國學人羣的一部電影。因此,給國小生觀看,屬於"知難而進"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慮。

其二,電影導演拍攝這部大片時的心態,看得出來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亂的,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電影沒有一個好的視角和敘事方式,難以打動觀衆,這觀衆當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製作,大製作可以是苦心孤詣的藝術片,也可以是看點多多的商業片,而《孔子》似乎是一個兩難之選,而最終還是靠向了商業大片。這樣一來,請人氣高、成本高的演員如香港著名演員周潤發、著名女星周迅等,來作票房號召,也就順理成章了,觀後感《一部不適合國小生觀看的電影――《孔子》觀後感》。也正是基於商業片的思路,影片濃墨重彩地表現了兩軍對壘、戰爭殺伐的熱鬧場面,希冀以此營造大片的視聽震撼,然而這份量極重的段落,與刻畫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實聯繫不大,倒有畫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來塑造,即使有合理的歷史邏輯,在孔子而言,不說離題萬里,也可劃歸言不及義。"武"本來至多是一個歷史背景,刻畫內心的邏輯真實,纔是影片應該着力的方向。如果導演心態夠端正、用力夠果決的話,那麼,類似周迅飾演的南子這一妖姬角色,則完全沒有必要風騷地存在。戰爭與美人,正是許多庸俗商業片的基本要素,企圖以此"附麗"於《孔子》來賺吆喝,正是導演內心脆弱的表現,最終導致影片的多重訴求交織之下,拍攝遠離了初衷――原本是爲了塑造一個可親可敬、真實動人的孔子而來的嘛。

其三,?收購電池,對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節設計。基於拍商業片的訴求,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熱鬧好看是重點,合不合理則是其次的。這個上面已經說過一些了。影片故事情節的設置,不少地方讓人覺得很是彆扭,比如孔子的學生顏回之死,熟知的記載是餓死,但影片給了他以掉進冰窟而去搶救那些木簡書籍而死。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設計,其設計動機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時代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觀。總之,圍繞孔子展開的許多情節設計,給觀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譜。這可以看出,導演的綜合素質平平、駕馭功力不足。以我個人的觀影經驗,在中國電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說作藍本改編而成的。凡是電影本子由編劇直接"瞎編"出來的,多數不忍卒"觀",收購電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覺得不可信,那還給孩子看個什麼勁呢?

看到韓寒評價《孔子》用了極端的話語,我雖然不全部同意,也還是有共鳴。他說:"《孔子》這部電影,無論從拍攝意義,商業利潤,藝術追求,電影探索,教育啓蒙,警世感人,視聽震撼,娛樂消遣,記錄歷史等任何一個角度,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語雖"毒舌",卻能切中這個四不像的要害處。

不過,從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從小就多接觸多感染傳統文化,這個大方向是值得讚賞的。可惜的是,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錯的少、操作起來則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數,這一點,倒是真的值得觀後作更多思考。而我們的教育系統是不是被電影公司的商業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2012》電影觀後感4

中國電影藝術片的時代已經過了,我們再也難看到《紅高粱》《黃土地》《小武》那樣的導演處女作,沉重的東西已經被商品經濟所消解,同樣美的鏡頭背後,導演想表達的東西越來越淺顯,因爲淺顯,所以易懂。幾乎所有的新晉導演,拍出來的東西,哪怕包裝一個多麼沉重的外殼,骨子裏頭,仍然只是一張畫皮。 說說個人後會無期觀後感吧。

最好的電影像是一把刀子,噗地一聲扎進你胸口,你都來不及疼,淚水就像合着血一樣淌出來,無法自控,嗯,我說的是《百萬美元寶貝》。合格的電影則像一個紋身作品,排針在皮膚上滋滋滋地一路打下,也有血水會滲出來,但終究難有直入人心的力度。像是近幾年的《致青春》《那些年》《同桌的你》。

我是不喜歡韓寒拍電影這個主意的,就像我以前不喜歡周杰倫拍電影一樣。人一輩子,幹好一件事情,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何況韓寒幹好了兩件,寫書和賽車,何必再分心幹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呢?但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夢想,即便不喜歡他們半路客串導演,但如果他們表現得足夠有誠意,我還是能夠表現出一個粉絲的基本素質。就像我能感覺到周杰倫拍電影很用力,我也能感覺到韓寒這次並不是玩票。

拍電影只有兩種動機,一種是衝着錢的;一種是滿足情懷。要說誰不想賺錢,那是扯淡。但錢是不是唯一目的,到電影院一看,還是能看得一清二楚。電影說的東西是不是人話,是不是導演想說的話,又或者是純粹不經大腦,怎麼糊弄怎麼來,還是有區別的。

說實話,《後會無期》開始時那幾分鐘的獨白,真讓我傻了眼。但還好獨白之後,故事走上正途,那種違和感也就慢慢消失了。電影用獨白開端是中國電影最喜歡的方式,特別的傻,特別的二,也特別的簡單。我寧願理解爲韓導剛坐上導演椅,不知道怎麼邁出第一步,所以就循規蹈矩的選了一個最簡單的方式起了這個頭。

5分鐘的時間,我就能感覺出,這是一部接地氣的片子,或許是因爲這部電影一直都在關注土地?像是農村大姑娘扎麻花辮子一樣,韓寒用一種灰色而其貌不揚的色調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礎,那是黑油油濃密的長髮;然後以用合理而又不容置疑的荒誕編織情節,那是花色怪異的頭繩;最後又用低調而又不違和的幽默點綴其間,那是紮好辮子後插上的山花。

當然,辮子只是辮子,再漂亮也不會扎人,到最後韓導都沒有給觀衆設置一個淚點,100多分鐘過了,故事娓娓道來,情感緩慢鋪墊,按人情世故說,導演應該給觀衆一個發泄口,把堵了半天的東西吐出來。但這部電影沒有,它就是淡淡地開始,然後淡淡地結束。

這裏頭有幾個故事,遠遠談不上是刻骨銘心,無非是背井又離鄉、他鄉遇故人、恨不能重逢、人生觀崩塌、好心造惡報。短短的一部電影,韓寒竟然把生活旅途中幾乎所有的遭遇都放進了,而且無縫對接,不事雕琢,單憑這點就不太容易。更難得是他對節奏始終如一的把控,就是一個字兒,“穩”,看起來永遠不慌不忙,上一部讓我有這種感受的電影是《魔戒》三部曲。當然,《後會無期》跟《魔戒》比,一個地下,一個天上,但有這樣不緊不慢的勁頭兒,還真讓人舒坦。

在不劇透的情況下,談完基調和節奏,就只能說演員了。可以說,《後會無期》是我最近幾年看過的最精彩的一次中國演員的集體表演。當然,如果你要說《歸來》裏陳道明和鞏俐飆戲,那是決戰紫禁之巔,比不了。但這部戲裏馮紹峯、陳柏霖、鍾漢良、王珞丹、袁泉、陳喬恩,哪怕是客串的賈樟柯,都迸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在電影整體基調的背景下,恰如其分,而又光芒四射。特別是王珞丹和袁泉,兩個角色的討巧程度讓我相當少見,上一部我同時喜歡兩個以上女角色的電影還是《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裏的小昭、趙敏和周芷若。

稀里嘩啦說了這麼多好話,搞得我像是收了錢。我來說點沒收錢的吧。

所以最終該怎麼給《後會無期》定一個位呢?跟早期的張藝謀和陳凱歌比,簡直是不堪一擊,遠不及婁燁、賈樟柯的力度,但跟王小帥、張元比,我覺得僅僅是功底差一點,氣質上卻不弱。在這個快節奏、濫情的電影市場上,《後會無期》是一個異類,所以韓寒纔有底氣說:這不是一部迎合市場的片子,它具備所有反市場化的元素。但我覺得,終究這只是一句大話,這部電影跟今年在柏林一炮走紅的《白日焰火》一樣,頂着文藝片的帽子,其實卻也想要兼顧票房。

最後我想說一句,以韓寒的閱歷和生活感悟,這部片子其實已經把想說的話說的差不多了。下一部電影,會很難。他的積累還遠遠不夠,但又想在電影裏寄託情懷、自說自話,像侯孝賢、楊德昌那樣的華人導演,韓寒估計一輩子只能跟在屁股後面跑。嗯,如果要量化一下的話,韓寒和侯孝賢之間的距離,有一百多個郭敬明。

《2012》電影觀後感5

像一顆種子,100年前,播種在中華大地廣袤的土地上,今天茂盛繁衍,長成了中華民族的參天大樹;像一團星火,100年前,傳播在中華民族偉大人民的心坎裏,今天代代相傳,形成了浩瀚無垠的燎原之勢。

今天,城市中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繁榮昌盛;今天,經濟發展迅速,GDP一路攀升,出口貿易不斷增長;今天,我們剛剛勝利舉辦了奧運又迎來了舉世矚目的世博盛會……您還記得100年前,那嘉興南湖上的一葉扁舟嗎?您還記得井岡山上的星星之火嗎?

高山仰首,大海揚波,大地溢滿了新世紀的朝暉。在這百花爭豔,風景怡人的季節,踏着時代節拍,穿越歲月時空,我們又走進火紅的七月。它是這樣令人心潮激盪,它是這樣令人信心倍增,它是這樣令人充滿希望。我熱血沸騰,浮想聯翩……1921年7月,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上傳出巨人的吶喊,猶如春雷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雄獅,拔開了數百年來籠罩於千萬仁人志士心頭的迷霧,亮出了共產主義的偉大旗幟,點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從此,炎黃子孫們的理想有了歸一,有了值得託付的導航人——中國共產黨。砸碎鐵牢的斧頭和收穫秋耕的鐮刀勃然相會,悠悠長夜下終於熬出了一盞燦爛的燈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進的方向。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國的大地上驅趕着黑暗,捲起改天換地般的紅色浪潮。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熟悉的歌聲,把我們帶回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帶回了風雨飄搖的歲月。在那個時代,做一名共產黨員不是爲了索取,而是隨時準備犧牲。血雨腥風之中倒下了無數的真正英雄,擊碎了許多無價的生命輝煌,他們以五千年長夜中亙古未有的榮光使歷代風流人物黯然失色。多少仁人志士的鮮血染紅了天邊的雲霞,多少革命先烈的軀體鑄就了中華民族堅挺的脊樑。

流金的“一百年”,燃情的“一百年”,閃爍着真理的光芒,展現着信念與理想。在那災難深重,血雨腥風的漫漫長夜,是“一百年”的晨曦撥開華夏大地重重迷霧,激勵着華夏兒女,爲了民族的自由獨立,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與火熔鑄的鐵錘、銀鐮砸碎舊世界的機器,剷平了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將共產主義信念的火種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徹強國之路,萬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渾壯麗;歷史的長河因此而波瀾壯闊,豪情萬丈。在戰爭年代裏的每一天,都會爲每時每刻發生在戰士身上的故事感動着。董存瑞、黃繼光、張思德、劉胡蘭每個熟悉的名字都讓我們難以忘懷,都給我們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他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爲了中國人民的事業,爲了共產主義事業,他們無怨無悔地奮勇向前。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感到驕傲,我以生在這樣英雄的國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裏的雷鋒留給我們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爲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他對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象夏天般的火熱。雷鋒的精神鼓舞着幾輩人,教育了幾代人。雷鋒的名字與點點滴滴爲人民服務的事業連在一起,雷鋒成了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詞,雷鋒成了爲人民服務最閃光的符號。他圓圓的笑臉同五星紅旗下的晴朗連在一起,他100歲的年齡同中國共產黨永恆的青春連在一起。

光輝的“一百年”,絢麗的“一百年”,華夏兒女聚集在鮮紅的旗幟下,爲鋪就強國之路,幾代中華兒女揮舞着銀鐮披荊斬棘,奮發進取,用實踐的巨筆描繪出一幅幅嶄新的畫卷。在困難面前,有鐵人王進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業的谷文昌,有抗洪勇士李向羣;有獻身邊疆的“人民的好兒子”孔繁森,有頂天立地的共產黨人、人民的好公僕鄭培民。

強國之路在探索的腳步聲中不斷延伸,富強的夢想一天天實現。大慶油田燈火輝煌,長江大橋飛架南北,蘑菇雲直衝雲霄,雖然強國之路有過曲折,但探索的腳步從未停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縷縷春風吹開了改革開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熱土涌起滾滾浪潮;“一國兩制”的宏大胸懷,將失散在外的遊子擁入祖國懷抱,絢麗的紫荊花和醉人的金蓮綻露出久違的笑臉。申奧、申博成功、加入世貿……中華大地喜事連連。“一百年”宣言彙集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托起了東方地平線上一輪不落的紅日。

我們的黨帶領我們一路走來,從弱小到強大,從貧窮到富強,今天我們站起來了,但是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翻看黨的生命紀念冊吧,媽媽在他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認真的記錄着他的點點滴滴。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像綴在蒼穹中的閃耀的星星,每一顆都那麼耀眼,它是我們黨無窮智慧和理論的創新精神,是我們黨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腳印。正是在這些重要理論的正確指導下,我們纔有了今天的生活,有了今天的發展和壯大。

讓我們在黨的光輝的照耀下不斷成長起來吧,或許前行的.路上充滿了荊棘和坎坷,但是隻要心中有黨,黨的光輝就能照耀我們前行的方向!

《2012》電影觀後感6

昨天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看了《羅馬假日》這部電影,雖然這是一部很舊的電影,但是裏面所蘊含的道理卻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老去!

劇情說到英國的公主在羅馬訪問的時候,不小心出走了,在街上遇到了美國記者,兩人情投意合,相約一起遊玩羅馬,兩人也因此漸生愛意。但是,公主有的是職責在身,她的職責是關乎到國家,她,毅然放棄了這段愛情。

裏面她對她的臣子有一句話:“如果不是我知道對國與家的職責,我就不會回來”

確實的,公主在做好着自己的本職,爲了國家,爲了人民,她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現實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很多愛情與其他有衝突的時候,但是有些人,寧願放棄愛情,也要做好其他工作,但是有些人卻相反的態度。可能在某些人的眼裏,愛情,代表着他們的幸福,代表着他們的未來,有了愛情的他們,覺得他們也在幸福地生存着,那麼就會有了愛情爲上的看法。

但是對於另外一些人,他們認爲愛情只不過是生存之中的一個調劑而已,在他們眼中,往往事業纔是他們的全部,有了事業的他們,纔會有他們所謂的幸福。

愛情是否真的值得人去放棄事業,愛情是否真的當着某些人心中的那些第一位?這個也是見仁見智的吧。

我個人認爲,愛情與事業都重要。

可能你會說魚與熊掌,總得有一個取捨。那麼我就可以反駁一下,愛情與事業,在我眼中,並不是魚與熊掌的關係,而是一種魚與水,風箏與風的關係,他們之間互相促進,互相作用着。愛情,延伸一下意義就是一個家庭,家庭與事業往往就是一個共存關係。

有一個美滿的家庭,纔會有一個美好的事業。有一個美好的事業,同樣纔會誕生一個美滿的家庭。怎樣說呢?大家都聽說過,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成功的女人在支持着。其實這只是一種說法,真正的意義就是,每種事業的成功背後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支持着。

在很多人的思想裏,男人代表着事業,而女人就代表着家庭!所以事業是有着一個家庭支持着的!明朝時候,朱元璋身邊的馬皇后,要不是馬皇后,朱元璋已經錯殺了很多忠臣了,已經可能會間接地毀掉明朝!

男人與女人在這世界上共存,那麼事業與家庭當然也同樣共存着——

反過來,當一個人在事業上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困難,往往在家纔會給到他們永遠和最溫馨的安慰。家纔是最好的避風港。

每人在事業路途上絕對不能次次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那麼的困難。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來自家庭的安慰和支持!——

同樣的,事業成功之後,他們就會有心情去搞好家庭,就會有心情和有時間去陪伴他們的孩子和另一半,甚至父母,這樣他們共聚天倫之樂,就是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了。

很多人認爲,當人事業成功了之後,就會出軌,其實也不然的,試想一下,真正事業成功的人,是不會丟掉那個曾經跟他(她)一起拼搏,一起奮鬥的另一半的,而出軌的那些人,只不過是一種還沒成功的人,他們表面上是成功了,但是他們並不是長久的成功,他們是不穩定的,上面也說過了,事業的背後總有個家庭,那麼真真正正成功的人是不會出軌的——!他們只是想跟那個曾經一起奮鬥過的另一半的人永遠生活在一起!因爲他們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應該做而不應該做的。

所以成功的事業也會有美滿的家庭

因此我可以說就是,事業與家庭是可以共存的。

回到《羅馬假日》的主人公的公主那裏,公主之所以爲了國家的事情,犧牲她的愛情,只是因爲她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出訪,她徹徹底底地帶着一個國家的榮譽。如果她在出訪期間,她爲了她個人利益而放棄國家事務,那麼她會害了整整一個國家。到時也會害了她自己。而我所說的事業就是個人的事業,並不是國家的事業!而且,劇中的公主扮演的是一個事業的角色,並不是一個家庭的角色,可以說,公主她是身兼兩個角色,但是很明顯她所肩負的事業很明顯比她個人的重要很多。一個國家,有國纔有家!所以公主暫時放棄家,選擇了國家!這個也是她明智的做法!

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有衝突的時候,就要放棄個人利益,公主她做到了。

不過在我們個人的事業中,我們事業要搞好,感情也要處理好,在我的看法裏面,事業與愛情可以一起擁有!公主的做法沒錯,因爲她的身份不同於普通人,我的想法也沒錯,因爲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在公主的世界上,事業與愛情,就是魚與熊掌,在普通人的世界裏,就是魚與水,風箏與風!

《2012》電影觀後感7

經同學介紹,看了《告白》,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剛看的時候只見一女老師在那裏獨白,很詫異爲什麼同學會覺得這部片子好看,後來再靜下心繼續看完時,呵呵,覺得挺不錯的,有些小感觸,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劇情不是像現在很多中國電影那麼膚淺,情結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過程中很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劇情,曾經聽影評家說過,好的劇情,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顯《告白》就做到了這一點,情結的離奇曲折激發觀衆的好奇心,會很渴望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部電影總共才一個多小時,當觀衆對未來故事的渴望多了,就會集中精神看下去,決不會覺得無聊,從而就留下了好評。

下面是我對劇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師:是《告白》中絕對的主角,她的告白貫穿着電影絕大部分,她是劇中的核心人物,推動着故事的發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讓人一次一次對她很驚訝,對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在看電影時,由對她的同情、可憐變成恐怖、可怕,確實,她的這種報仇方式實在是有點過激了,自己身爲一個老師,口口聲聲說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學生要珍惜生命,但是爲了他所謂報仇,卻在無形之中傷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媽媽、、、這讓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導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個因爲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錯父母親教子無方的“傑作”,生下他,卻把他拋棄,無情替代了本該對孩子的關懷,在故事的母親被炸死也算是對自己所犯的錯的一種懲罰吧,不過最可憐的還是修哉,雖然冷漠,但是一直還是很崇拜的母親永遠離自己而去了,再也見不到了,活在這個世界更寂寞了。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悠子老師在故事結尾時說的一句“開玩笑的”,這隱喻着修哉母親沒死,但是我還是確信修哉的母親是已經被炸死了,因爲在修哉演講完作文後要按下炸彈是也說了一句“我開玩笑的”,況且悠子老師連美月和小直媽媽這些無辜的生命都不會在乎,更何況是殺她女兒的媽媽-----間接兇手呢?總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憐的,其實他也不想過這樣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親的愛,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麼辦呢?只能讓黑暗的火苗在他內心漸漸滋生,愈長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從小到大一直被同學罵他笨,從來沒有得到肯定,當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時,修哉成了他內心的英雄,於是他決心要幫助修哉,最後犯下大錯,殺死了悠子老師的小孩,以致當老師在同學面前揭穿他時,他不敢面對同學,得了心病,終日懺悔中度過,內心的陰影是他受盡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師離開班級後,期間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獨白,本以爲她是老師心中善良的乖女孩,當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製造者時,讓我大吃一驚,這無疑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不過,當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並不排斥,而且還很理解,並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給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終沒有因爲她的善良而憐憫她,女孩命運是不幸的,死在了陰謀之下,最可恨的是這個陰謀還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師製造的。

4小直媽媽:當悠子老師拜訪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殺人兇手,她義無反顧的說,不是小直的錯,看着備受內心折磨的小直,身爲母親的她也很痛苦,於是選擇帶着兒子去天國,幫他解除痛苦。爲了兒子不惜犧牲自己自己的寶貴生

命,表現出了母愛的偉大,當然這種方式過於極端,最後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場,慘死在自己兒子的刀下......

對於拍攝技巧的一些愚見:

1一開場時,女老師的很大一短獨白來的有點突兀,觀衆在剛看電影時,精神不死很集中,還要很費力的去聽懂老師的獨白,尤其是語言不通,還要費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後,會消除這種乏味感,尤其是故事發生的結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們的意料......

2劇中的燈光一直是陰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這是日劇所慣用的手法,整個畫面就一直籠照在壓抑、沉悶之中,以前看過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劇也都是用這種燈光。這種方法有好有壞,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種氛圍的,尤其是整部劇看下來都是陰森森、比較沉悶。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韓劇的輕鬆、清新的畫面。當然對於這部劇來說,這種技法配合其劇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3劇中有很多慢動作的部分,但是顯得有點多了,尤其在開場時,教室的混亂的慢動作讓人看得時候會覺得很不舒服,有點假,

感觸:

小孩的教育很重要,父母對小孩的關懷與孩子的健康成長密切相關,劇中修哉就是很好的例子,母親對小孩過分的強求,完全不顧及小孩的年齡所能承受的範圍,當發現小孩達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後,最終選擇拋棄孩子,這對孩子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小孩需要關懷時,身邊卻空無一人,渴望得到關懷卻又害怕被再一次拒絕絕,日復一日,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犯下一些大錯,使自己珍貴生命顯得毫無價值,隨其而來的是無邊的痛苦......

《2012》電影觀後感8

“中國,請自己站起來!”——這是我看完電影《圓明園》之後最大的感受。伴隨着影片蒼涼而悲壯的配樂,我與講述者郎世寧一起重溫了大清王朝的歷史,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圓明園的瑰麗與夢幻。然而,這部影片的拍攝目的絕不僅僅是向觀衆介紹圓明園這個世間奇蹟的短暫一生,其真正的用意想必是要通過圓明園的命運來折射清王朝的命運,並引導人們去思考中國最終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原因。

在我看來,影片中談到的以下幾點是值得注意和認真思考的:

首先是科學技術的落後。片中提到,康熙皇帝才識淵博,非常喜愛天文和數學物理等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可是,泱泱中華,在夜間用天文望遠鏡仰望星空的卻只有年邁的老皇帝一個人。大多數的朝廷官員都認爲“科學”是腐朽的、無用的、是故弄玄虛。官員尚且如此,更不用說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那麼是不是說,多數平民的無知和保守就是導致科學技術落後的根本原因呢?我認爲不是。剛纔提到,康熙皇帝很喜愛科學,那麼在當時那樣一個高度集權的家族化國家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如果康熙真的想發展科學技術,或者說真的想將自己的興趣愛好推薦給更多的人,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可見,在當時,就連這個國家最有智慧、思想最爲開明、也是最喜愛科學的人也僅僅是將科學作爲一種消遣而已。

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導致科學技術落後的真正原因是思想觀念的落後。

如果說上面的推論還不夠準確的話,不妨再將歷史往後推幾十年到乾隆時期。乾隆,這個從小天資聰穎,深受康熙寵愛的一國之君,非但不像他的爺爺一樣沉迷於科學,反而是排斥科學,認爲科學是“玩物喪志”,這從他將“西洋水法”噴泉的機械抽水裝置換作人工提水一例可見。於是,我不禁悲嘆,時代的進步並未帶來思想的進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以乾隆爲代表的帝國中堅力量對待新事物的態度較之康熙年間完全相反,思想觀念更爲落後。

若進一步深究,這種觀念的落後並不是無來由的,閉關鎖國是一個直接原因。而又是什麼導致了閉關鎖國呢?——是自負!乾隆的自負、上下朝臣的自負、平民百姓的自負、一個國家的自負!

燦爛悠久的華夏文明在此之前就已經爲世界創造了無數的財富,尤其是盛唐時期,中國成爲了世界的中心。一系列輝煌的成就令長期佔據中原的漢人以爲自己就是這個國家永久的王,驕傲感的滋生蔓延爲後來清軍入主中原留下了隱患。果然,後來滿人的鐵騎踏平了中原大地,華夏民族的統治權再一次易主。想象一下,當滿人順利地攻克漢人執掌中原時,內心會是怎樣一種心情?他們打敗的可是號稱“世界之王”的漢族軍隊啊!在這樣的背景下,便不難理解清王朝的自負到底起源於何時,也就不難體會其自負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了吧?

所謂的“天朝上國”,當自己擁有着世界上最多財富的時候,卻不知道怎樣很好地利用它,而是將其用於享樂,用於修築那奢華的、人間仙境般的圓明園;當自己還如一頭老牛,到處誇耀自己耕地的本領時,西方國家卻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正如一輛疾馳的列車在飛速行駛。古老的農業帝國呵,永遠不會主動地去看看世界嗎?當英國的使者造訪時,你再一次以固有的傲慢與自負對其進行羞辱;當西方世界的洋槍洋炮送到你眼前時,你卻將其當作玩物收藏……終於有一天,當堅船利炮敲開了你緊縮的城門,你已手無縛雞之力,退無可退。

正如馬格爾尼勳爵所言,“中國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表面浮華的背後卻隱藏着傾覆的危機。

然而這個危機,不僅乾隆沒發現,全中國人也都沒發現。也許雍正發現了,他勤勤懇懇,力除弊政,將帝國推向了頂峯,也推延了其破敗的命運。然而,中國歷史上像雍正這樣勤政的皇帝又有幾人?13年日以繼夜地付出讓他積勞成疾,一代帝王最終爲國家的命運殫精竭慮而死,這不得不說是一曲歷史的悲歌。自雍正以後,哪怕有所謂的乾隆盛世,清朝實際上已經開始走向衰敗,難逃覆滅的命運。

以上便是我簡要總結的中國在近代前越來越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圓明園的毀滅和國寶的流失固然讓我們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爲義憤填膺,但仇恨並不能解決問題,當170年後的今天再次回顧晚清那段風雨飄搖的歷程,我更深刻地領會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內涵和本意。俗話說,“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今天,當中國再一次成爲世界矚目的中心,當中華民族再一次昂首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我想對自己說:要冷靜,不要再重蹈祖先的覆轍——讓驕傲自滿的情緒滋生蔓延,做一名低調而自尊自愛的學習者,做一個不卑不亢的中國人,努力去學習西方,努力去奮鬥,只爲有朝一日能改變祖國落後的現狀,只爲有一天,每一箇中國人——無論貧富貴賤、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身居何職,都能面帶笑容的說:“我過得很幸福、很快樂。”這纔是最重要的,這纔是國家興旺的王道!什麼天朝上國、世界強國,當一個國家的福利沒有轉變爲社會的福利之前,當少數人的財富沒有變成多數人的利益之前,一切都是虛的、一切都是經不起考驗的,如果看到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自以爲是,那必然會再次跌倒,甚至一蹶不振。中國的未來在我們手上,在每一箇中國人的手上,所有人都必須不懈努力,這樣才能早日奪回我們曾經失去的光榮與夢想!

《2012》電影觀後感9

失孤:失了,才孤獨。孤獨有兩方,一方是被拐賣的孩子,一方則是丟失了孩子的父母。我覺得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之一即是“骨肉分離”,這是一個慘事,原以爲進了電影院自己會哭的稀里嘩啦,但我沒有。 說下個人對電影失孤觀後感。

這是一部剋制的影片,沒有刻意煽情,沒有販賣悲苦,導演的想法顯然是很清楚也很堅持的,她要拍一部溫暖的電影,她提出了“打拐”這個社會公衆事件,她請來了大明星劉德華以期待獲得更多人士的關注,劉德華沒看完劇本便應承了下來,一個字“演”。劉德華說:“這個事件他已經關注十幾年了,但是一直沒有人拍,現在終於有人要拍了,如果我來演,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關注這個事,票房也不會太虧,有沒有機會拿影帝不重要,只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找回他的孩子。這樣的事,我們做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也是值得的。”在這裏一定要爲導演、爲劉德華,以及爲《失孤》付出的所有人,包括買票電影院看這部戲的人點贊。

初爲導演的彭三源在電影的節奏把控以及敘事的技巧上難免會有一些生疏,但這很顯然是一部如《桃姐》般平淡又兼具一些幽默元素的文藝小品,是比較生活化的自然呈現;並非陳可辛那部同期拍攝搶先上映計算精確商業味十足的《親愛的》(也是一部國產佳片)。如果你是愛看韓國影片《素媛》《熔爐》以及《親愛的》這類頗具催淚效果影片的人,也許你會失望吧。爲什麼彭導要把一個十足催淚的題材拍的這麼暖心,有些地方甚至還很歡快呢?爲什麼導演在感情上要這麼剋制?我想正如劉德華所飾演的雷澤寬,他在路上找了十五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也一定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該哭的該鬧的該悔恨的該激動的想必都化作了臉上深深淺淺的皺紋和那溫存善良的眼神。有時被戳到傷心處也還是會本能的情緒波動,但更多的時候是深沉默然以致有些麻木。所以,我也就明白了導演的剋制內斂,她只是想鼓勵這些經歷了無數次失望的人,給他們一些溫暖,一些正能量。

全片的配樂,我只能用一個字概括:特別好。在歡樂中透着一絲絲無奈與悽切,但基調是積極的向暖的。這與如畫如詩綠意盎然的攝影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也許故事有些遊離有些鬆散,但分寸還是把握的很不錯的,尤其是對一位新的女性導演。

影片的劇情也是很清楚的,大概分三條線:

第一條是吳君如飾演的人販子那條線,我想這條線的作用大概是這樣的:1.提出人口拐賣這個社會事件,作爲一個背景,也可以說爲什麼會有這樣一部電影存在的原因,如果不存在,我們拍它作甚,又不是魔幻科幻自我意淫。2.告訴我們,有需求就有買賣,有買賣就有拐賣,這就好比市場經濟吧,是一個供需的問題,所以有哄擡價格也有賤賣。3.社會其實很殘酷的,我們要多留一個心眼。

第二條是倪景陽飾演的丟失孩子的母親,我覺得這個安排可以這麼猜想:1.作爲主線雷澤寬堅持尋子的一個對比,有的人丟了孩子,尤其是在初期階段,可能會因爲堅持不了,因爲過分自責,一時想不開就自尋短見了,這也突顯了雷澤寬尋子十五年是一種何等的堅持。2.孩子丟失對家庭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3.丟失孩子不是雷澤寬這麼一個個案,世界上有很多的,也許就在你身邊。

第三條也就是主線,雷澤寬尋子。其實這條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雷澤寬尋子以及雷澤寬幫助別人尋子,二是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尋母,並在尋親的過程中與雷澤寬產生了一種如父如子的關係,這是一種情感上的互補。

兩條副線與主線穿插,副線時間也不長,且在影片的前半段,也許是我看電影多,雖然剪輯有些許生硬,但這兩條副線的作用及內在的邏輯還是比較實在的,沒有什麼問題,也不影響我觀影,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豐滿,這戲本不是劇情衝突強烈推進火速的商業片套路。

劉德華和井柏然都奉獻出了不丟人的演技。尤其是劉德華,把一個尋子十五年的農民父親的那種謹小慎微,那種喜悅難過的得失,那種茫然的失落都演繹的入絲入扣,拿捏有度。你看他那攔車時踉蹌的腳步;你看他把手輕輕搭在背後拘摟的脊背;你看他在魚排上那期盼又焦作的眼神,渴望與害怕期望落空甚至令他懷疑了自己的判斷;發尋子傳單被拒絕後尷尬的微笑,以及用手小心翼翼拭被人丟在地上的傳單上的灰塵,那上面是孩子的照片,他心疼啊;當曾帥把摩托車鑰匙送給他時,他露出了一個慈父幸福的笑容,但緊接下來我們可以看見他眼底那不捨分別的淒涼與悵然;他與曾帥如父如子的互動是全片最溫暖最快樂的地方,要是他的孩子不丟,也和曾帥這般大小了,也該是在讀書的。。。。。想不到一個香港的天王劉德華居然可以把內地農民角色表演的這麼好,他不是像,他就是雷澤寬,對,劉德華不僅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也爲自己塑造了一個完成度相當之高的角色。

生活是一條無盡的路,你找他,緣聚,你不找他,緣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只要你堅持了,你儘自己的最大力量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2012》電影觀後感10

早就聽說由上饒市委宣傳部、德興市委宣傳部、北京中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攝的電影在德興殺青了,沒想到我竟然有機會先睹爲快。陳美麗的故事在上饒家喻戶曉,誠信爲美德的農村婦女感動了千千萬的中國人。本土作家建平、洪柳以她的故事爲原型創作了電影劇本,並邀請到集作家、製片人和導演身份於一身的畢雲琪導演和影視獲獎專業戶、著名主旋律導演張今標攜手執導,由知名演員、擔綱男女主角。

電影《美麗的故事》講的是德興市李宅鄉宗儒村農村婦女陳美麗的丈夫在一次撲打山火中不幸身亡,丈夫生前借過許多鄉親的錢,陳美麗聽說後,馬上貼出還債通告,承諾不管有無借據,一定替亡夫還債。從那以後,陳美麗懷着一顆誠信而又堅強的心,一邊挑起家庭的重擔,悉心照顧公婆和兒女,一邊用行動踐行自己的諾言,外出打工掙錢還債。她的義舉感動了無數人,廣受媒體關注。

電影《美麗的故事》題名一箭三雕,既點出了女主人公的名字又表現了農村少婦淳樸美麗的外表,同時更深地挖掘出了人物內心的美。電影的主題思想鮮明,謳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說“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提出的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道德綱領,而如今“德”已成爲中國倫理的核心理念,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雖然當今正處於一個傳統道德斷鏈的時期,社會各個環節都嚴重缺乏誠信,什麼、學歷造假、食品造假、名人古墓造假等現象到處充斥着人們的眼球和心靈,就像電影中來冒領錢的一夥人一樣,他們都是假惡醜的代言人。但有假惡醜的地方,就一定有真善美。女主人公美麗的誠信美德正是對它最好的闡釋。

電影最值得稱道的是,成功塑造了三個農村婦女形象:具有堅忍不拔性格,生活態度積極平和,展現了人性中真善美的農村少婦陳美麗;雖說不上,但大義凜然、任勞任怨的山林母親;誠惶誠恐,攛掇丈夫貪小便宜,並且沾沾自喜的寶生嫂。

電影一開始,陳美麗只是一個賢妻良母式的內當家形象,主要塑造了美麗的丈夫山林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並因爲守信用,老闆願意僱他運貨,村裏的人願意把錢借給他,沒想到一起意外的山火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家裏留下年邁的老母親、癡呆的小叔子以及一雙未成年的兒女。在農村,家庭主要男勞力的喪失使這個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滑向深淵,然而妻子美麗在拿到五萬多元撫卹金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替亡夫還債。還債通告上牆,各方債主上門:有貪小便宜的寶生嫂,有村裏遊手好閒的小混混,還有開着車來騙錢的闊佬,門庭若市,好不熱鬧。電影戲劇地通過還債過程中的鬧劇體現了農村婦女美麗的高尚人格,反襯這些人心靈的醜惡。同時用兩個情節加強塑造了女主人公形象的生動飽滿:哥哥的勸說,傻小叔子的藏錢,全不能動搖美麗還錢的倔強信念。電影兩次用到妻子美麗到墳前告慰丈夫在天之靈的鏡頭,也說明山林夫妻是一對琴瑟和諧、心心相映的好伴侶,丈夫的亡故不但沒有擊垮妻子生活的信心,反而使妻子繼承了丈夫的美德,承擔了家庭的重擔,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有道德、有尊嚴、誠信的美麗之路,使觀衆在擦乾眼淚悲痛惋惜之際更加振奮精神。

山林的母親是一位六十多歲的普通農村老太太,電影中着墨並不多。但細心的觀衆還是可以讀出,她是一位命運多舛的老太太,僅有的兩個兒子一個死,一個傻,還有兩個未成年的小孫女,在媳婦外出打工後都要由她來照看。片中媳婦美麗拿到撫卹金後說要先還債,她馬上支持,一點異議都沒有。從中可以看出山林的誠信美德也是來自於偉大平凡母親的教育,同時也可得出,一村一家都這樣講“惟德乃興”並不是沒有淵源的,而是村人代代相傳“以德爲本、以德服人”的處世道理深入人心。

寶生嫂是片中普通農村婦女的一個代表。她心裏的小算盤,整天都在算計着錢的事情。雜貨店經營的小生意,不失時機的向山林討債,山林死後時刻惦記着債,不停攛掇丈夫催債,向美麗理直氣壯要債,以及討債多得了三百元后的自鳴得意,真實刻畫了一個俗人的全部嘴臉。但她又是不同於小混混和闊佬的壞人,她只是一個俗人。俗人的道德境界只是很低,但並不是沒有,她最終在美麗精神的感召下良心發現,及時退還了多要的三百元錢,可見“德”的感化作用對於俗人還是有用的。

逝者已去,生者猶在。美麗嬌俏柔美的外表下,映射出新時代農村女性的光輝,“惟德乃興”的做人理念在中華大地迴盪悠長。

《2012》電影觀後感11

“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利用暑期,拜讀當代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書讓我獲益匪淺!這本書是李鎮西老師愛心智慧的結晶,讀後不得不爲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來爲班級管理刻畫了崇高的教育理念,也教給了我們爲人、爲師的道理。捧讀這本一畢業學生送我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書,得以與李鎮西進行心靈的對話,真是非常有深意,從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不能沒有愛,但愛不等於教育。教育需要愛,教育還需要智慧。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這本書中,李鎮西老師以一個語文老師的優美文筆與才華折服了我;以一個班主任的細膩與認真感動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師,多一些書生氣,多一些書卷氣;多一些書香氣;多一些天之浩氣;多一些地之靈氣。讀懂社會,讀懂教育,讀懂學生,讀懂自己。遠離浮躁與平庸。做一個閱讀者,生命將更加精彩。

“做最好的班主任”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做最好的班主任”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所以我說,李鎮西只有一個,沒有人能成爲李鎮西,但只要我們從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紅花,也定能成爲一個綠油油的葉子,在屬於自己的枝杈上,婆娑起舞。

工作已經6年了,每一次接到一個新的班級,每一次面對不同的學生,我總會遇到各種問題,我也時常在想:我怎麼做班主任?我怎麼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班主任?我又如何才能成爲一個優秀的班主任?而看完這本書,我切身體會到了教育工作中愛的重要性。

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本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愛學生,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一年或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愛學生,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愛學生,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爲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

《走進心靈的藝術》,短短的幾節卻使我心發顫,使我深受啓發,我們對學生要做到尊重、理解,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心靈的隔膜會造成語言的隔膜;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僅靠“真誠”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講究語言技巧;要善於傾聽孩子的訴說,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平等的,在共同探索前進的求知道路上是平等的,所以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請記住,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耐心傾聽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並通過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進而給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平時應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化批評爲表揚,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的心靈有所感動、有所醒悟,使他們在犯錯誤時能夠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育。看了書以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寫週記、找學生談話等。我相信用我的善良、真誠、熱情、平等、民主、幽默等人格魅力一定能影響學生的心靈。只要溫暖學生的心靈,我們就能對其進行“抑其惡,揚其善”的正常引導。

李老師對班主任的那份執著,對愛的那份堅持讓人感動。試想一下:全國的校長當中(包括副校長)有幾個是做了行政工作後,還主動要求當班主任,又是甚至是三個班的班主任工作。恐怕只有這“東魏西李”!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不當班主任心裏不踏實啊,不回到學校工作自己不舒服啊!

書看完了,我的耳邊還時時聽到這樣的聲音:永遠不要對你的學生揚起你的拳頭;永遠不要用刻薄的語言對你的學生說話;寧可讓學生欺騙十次,也不要冤枉學生一次;無論你的教育遇到了多麼大的困難,都千萬不要對學生說“你是不可救藥的”。

李老師教的是中學,我們教的是國小,但他的方法我們也很適用。讀他的書,使我尋找到了做班主任的幸福感,明白了要科學民主地管理班級,更加明白了要努力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爲學生心目中“真正喜歡的好班主任”。

最後,摘錄幾段李鎮西教育名言,與大家共勉。

李鎮西提出了“四心”:

奉獻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

理解之心:“我們要懂得兒童”

平等之心:“拜小孩爲老師”

責任之心:“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特級名師李鎮西的十大教育感悟:

1.學校不是工廠,學生不是產品;工廠產出標準化的產品,是其生產的成功;而學校若培養出模式化的“人才”,卻是教育的失敗。

2.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

3.好教師要容忍學生的精神個性,更要容忍學生對自己說“不”。

4.教育:請把童年還給童年。

5.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6.教育是美麗的——美在理解,美在機智,美在創新。

7.要學會感動,因爲生活在感動中是一種幸福。

8.對任何一個教育者來說,其教育失誤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諒的:經驗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簡單啊,褒貶失當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便是對學生心靈的傷害。

9.所謂“閱讀”,就是任心靈自由地飛翔;所謂“寫作”,就是讓心泉自由地流淌。

10.字編入學生的心靈詞典,將事業載入祖國的教育史冊。

《2012》電影觀後感12

在說《鮫珠傳》之前,我先誇個人,他叫週一圍。

週一圍是個好演員,而且是那種即使戲份不多也能夠驚豔到你的類型,最近一段時間他又火了,先是高口碑電視劇《少林問道》,緊接着在《繡春刀2》的彩蛋和《建軍大業》裏面也有精悍卻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鮫珠傳》中同樣如此,當他扮演的郡王出現的時候,那猥瑣的氣質和不可一世的神態讓我很自然地認爲這可能會是電影中一個有着重要地位的角色,雖然只是客串出演,但也許會成爲線索式的人物,或者是幕後BOSS之類的,可惜我想錯了,不到兩分鐘之後,他就被真正的大反派任達華戳在牆上,死狀很慘,我還抱有幻想,週一圍這角色就這麼死了?演技這麼好的演員會就打了這麼個慘兮兮的醬油?也許在後面會復活?看來是我多想了,電影中演技最好的一個角色再也沒有活過來,哦不對,他應該不是最慘的,還有王迅,只怕不看結尾的字幕,沒人能認出來那個老猿人就是大松鼠扮演的吧,兩位友情出演的慘到一塊去了。

之所以先誇週一圍,是因爲這電影除了他之外,似乎也再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地方。

《鮫珠傳》不是爛片,但很平庸,而且是那種靠近爛的平庸,這使得電影上映之後註定口碑不會太好,如果讓我用一個近期幾部大IP電影的維度來衡量質量的話,我會這樣比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鮫珠傳》<《悟空傳》,雖然這三部都沒好到哪去,但《鮫珠傳》比同檔期的另一部爭議很大的電影確實要高明一些,至少能夠完完整整給你講明白一個故事,而隔壁的片子,沒看過原著和電視劇的人,只怕是故事都看不懂的。

《鮫珠傳》改編自小說《九州天空城》,我沒看過這部作品,但看上映前的爭論也有抄襲一說,今天的文章還是拋開這件事情不談,只說《鮫珠傳》這部電影本身,畢竟導演說故事是原創的,但可惜實在不夠好看,就是完全的奪寶升級打怪挑戰BOSS的套路,主角有一段隱祕的身世,和女主角不打不相識,有一個身世顯赫加入隊伍的三腳貓隊友,再來上一隻萌寵,就這種故事套路,二十年前的國產電視劇中只怕就可以看到了,但是若干年後的今天還是有投資方願意花大價錢,拍這樣一部所謂的關於愛和勇氣的故事,但大多數的觀衆只怕套路掌握的比編劇還深,再加上偏暗的3D效果,只能看的昏昏欲睡了。

還有鷗咔這個角色,按理說不應該對一個卡通角色這麼較真,但無論是在海報還是在宣傳上,這個小萌寵都是主打的對象,一開始我以爲它在電影中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沒想到的是除了出來賣個萌放個屁變成圓球打擊一下敵人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作用。哦對了,結尾處爲了王大陸擋了一次傷害,但觀衆們看的也是不痛不癢,因爲對這個小東西毫無感情。其實也能理解,加入這麼一個萌寵進可走東方玄幻風,後可走《捉妖記》全年齡歡樂風,可惜人家那胡巴是電影中最重要的人物,但這個鷗咔完全處於可有可無的尷尬位置,只能讓觀衆感到失望。

片中演員們的表演整體也平平淡淡,並無什麼亮眼之處,尤其是男主王大陸,在《我的少女時代》之後其實一直沒有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靠着《極限挑戰》和《高能少年團》幾檔綜藝積累起來了一些人氣,再加上“嘴大吃小孩”這個梗,突然就躋身到了一線行列,但事實上演技還值得商榷,尤其是在這部電影中,不僅演的就像王大陸他本人,並無什麼特色,而且操着一口蹩腳的普通話說臺詞實在很難受。王大陸的長處是可以把角色吊兒郎當的樣子詮釋的比較好,但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也就只能繼續在電影中賣“嘴大”這個梗了。想起這幾天同步播映的網劇《鬼吹燈之牧野詭事》,王大陸也是男主,如果把這兩部作品中的人物合到一起,說王大陸演的是同一個人只怕都有人相信,可見他還真的需要多去拓展新的表演空間。

同樣令人失望的還有其他幾位演員,比如張天愛,《太子妃升職記》那一段時間實在驚豔,其實一直很看好她,可惜之後除了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父子雄兵》這樣的作品中噹噹花瓶之外,一直鮮有佳作。她的平臺和資源真的很好,我也見過她本人,無論是氣質還是待人都沒的說,但戲中的表現只能說不痛不癢,類型電影中這樣的“女漢子”設置也實在太多。盛冠森從當年“鍵盤”蛻變成現在的皇子是個驚喜;任達華目測缺錢,最近接了很多爛角色,甚至連臉都可以看不出來;胡兵想努力演出皇帝威嚴的樣子,但總是差一口氣。

當然《鮫珠傳》絕非一無是處,本片在宣傳期主打的就是視覺特效,事實證明特效確實不錯,現在這種IP大製作的特效基本都不差,《鮫珠傳》算是這當中格外精緻的作品。不過還是那個老觀點,觀衆現在進電影院,真的只是像前幾年那樣,有了好的視覺效果過個眼癮就能糊弄過去的嗎?從《封神傳奇》《三生三世》等大製作的口碑滑鐵盧就能看出來,如果想看特效,大家寧可去看好萊塢製作,國內觀衆去支持國產電影,更多的還是希望可以看到紮實的劇本和故事,或者是精彩深入人心的表演,從這一點來說《鮫珠傳》仍然是失敗的。

《鮫珠傳》的導演是楊磊,之前曾經拍出國《紅色》這樣的高分神劇,但是涉足電影,即使有陳嘉上這樣的前輩加持,但似乎也有些迷失了自己的初衷,到底是好的內核重要還是華麗的外衣重要?也許這是每一個導演,尤其是青年導演進入到商業片領域都會面臨的一個尷尬選擇。慢慢來吧。

《2012》電影觀後感13

《小Q》改編自《再見了,可魯》,與日版《導盲犬小Q》源於同一個IP,它是繼承了《再見了,可魯》催淚基因的完美影改作品。

據說這是受《再見了,可魯》原作者認可的最佳電影改編版本,想必原著黨看了後也會很滿意吧。

沒想到在小說感動3億亞洲讀者之後,影版《小Q》又感動了全中國,從原著《再見了,可魯》到文藝青年偏愛的《導盲犬小Q》,這部港產的《小Q》在竭力提出一件問題:狗狗爲我們付出了這麼多,而人類又能爲它們做些什麼呢?

這是一個關於人與導盲犬的故事,從一條奶狗小Q的視角,經歷身份轉變,遇見不同的主人,最後完成它的使命離去,表現了命運之波折,狗生之艱辛以及感情之堅固。

當年小女孩芷喬把小Q帶回了家,芷喬和它結拜、給它玩盪鞦韆、送它星星燈,當然她也從未錯過小Q的任何一次導盲犬訓練,小女孩甚至“未持證上崗”親自當起了小教練。

事實上,小女孩是有私心的,因爲導盲犬在寄養家庭的時間只有一年,如果小Q通過考覈就會被送往需要導盲犬的家庭。

但最後的那次考覈出乎小姑娘意料,她的胡亂訓練法並沒有奏效,小Q還是完成了所有動作。

此時的小Q看着眼前的女孩,堅定了自己的責任,內心獨白“對不起了小主人,我是一隻導盲犬”兩種無法共通感知的語言,卻能讓觀衆感受到人狗間複雜的羈絆。

從小我們就被告知,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它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主人。

此次小Q所做出的選擇不算背叛,是使命驅動它必須成長爲一隻合格的導盲犬。

它不止要給小孩子帶來快樂,更多的是幫助真正需要它的人。

小Q後來分配給了李先生。

李先生暴跳如雷,是個有視覺障礙的倔老頭。起初他對小Q的態度是惡劣的,不按時餵它狗糧帶它上廁所,還一通抱怨:一天拉五次,上個廁所都讓人幫,你要怎麼幫我呢?

在李先生眼中“鏟屎鏟尿”不是屬於他的新生活,他甚至還有了把小Q掃地出門的想法。

小Q可能不理解人類的世界,但它想盡一切辦法用自己的方式愛着李先生。但李先生一度認爲,他沒的選,但小Q可以選,它可以過更好的生活,遇到比他好的主人。

李先生無法接受生命中平白無故出現的小生命,小Q似乎早已做好了準備。

雖然每一階段的成長環境不同,但每段生命中的使命都是與生俱來的。正如影片所表現的:除了負責引路,照顧主人的安全,最主要的還是要幫主人找到新的生活。

狗狗能告訴我們怎樣去愛,教人類活在當下、珍惜當下、不要沉湎於過去或未來。

李先生的妹妹李寶兒曾一語道破他的心結,一直以來他不是不滿意徒弟們,不是他們做不到標準, 而是連你都找不回自己。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要與自己和解,能在新的環境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

這也是《小Q》與普通“狗片”不一樣的地方,它由小Q成長環境的變化,上升到“人”的態度,由一位即將失明的邊緣人羣,上升到對特殊羣體的觀察和反思。

不過讓一個成年人接受和麪對真正的自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只有他嚐到了這件事給他到來的便利和快感時,纔會敞開心扉。

那麼李先生第一次接受小Q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小Q第一次帶他出門,拯救了險些被汽車撞到的李先生。

這段生命插曲,讓李先生髮現,在這個沒有色彩的世界上,竟然還有令他牽掛的事物。

相信《小Q》對心理修復、家庭關係緩和、盲人對生活態度的轉變同樣讓人熱淚盈眶。

在影片後半段,李先生要去國外治病,故意用球把小Q支開,讓憋了一肚子的苦水宣泄出來。尤其是李先生的那句:

等它回頭發現我走了 會不會生我氣。

戳中內心的最後一層防線,我彷彿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因爲現實原因不得不暫時放棄內心所愛。

成爲導盲犬是這些特殊工作犬的選擇,而不是任務。

正因如此,這些導盲犬纔有了充分的理由賴在主人身邊,影片的致敬意味已經足夠鮮明瞭。

在全國約有1700萬盲人,而導盲犬卻不到200只,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導盲犬羣體和盲人羣體的希望,對於那些身邊有盲人的家庭來說,也是一種希望。

但對於社會上的很多人來說,還是第一次聽說導盲犬,從來沒見過導盲犬,甚至當今社會上還有很多抵制和排斥導盲犬的不和諧聲音。

比如:盲人攜導盲犬出行時常在公共場所遭到拒絕。

《小Q》就是現階段推動全社會支持導盲犬的重要一步,影片呼籲大家願意與導盲犬同行,影片不僅存在科普意義,也呼籲更多人瞭解導盲犬,關注導盲犬,推動導盲犬事業發展,推動社會普及度。

《小Q》算得上是一部驚喜之作,我相信低迷已久的市場會給有共情的現實題材電影以正向的回饋。

更重要的是,在“狗片”市場降溫明顯的當下,又找到了一個更細分的市場“導盲犬”,讓觀衆看到忠誠與愛,以及社會現實的啓示。

影片雖然因諸多原因兩次調檔,但相信《小Q》值得觀衆期待。

《2012》電影觀後感14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畫花香兩岸……”每當聽到這首熟悉的歌《我的祖國》自然會想到70年代,在團場露天影院看電影的場景,《上甘嶺》《賣花姑娘》以及百看不厭的《地道戰》帶我們進入了那魂牽夢縈的艱苦年代。

我的家在新疆農二師25團,那是個瀕臨博斯騰湖的小團場,近4千人來自全國各地的軍墾人,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着這片塞外江南,用無私的奉獻書寫着團場翻天覆地的新篇章。70年代末團場並不富裕,全團工人走農業集體經濟職工掙工資,人們的生活水品也在不斷提高。爲了讓人們的業餘生活過得有意義。團場修建了當時最好的露天影院,添置了能放寬熒幕的放影機,當時我們是頭一次看到這麼清晰的電影,感覺真爽。雖然要自己搬凳子看,我們也樂意。每到團場晚上放好電影,就會在老團部商店的大黑板上,提前寫上海報,周圍公社的村民也會成羣結隊,步行20—30公里到團場看電影,晚上舉着火把回家,夜晚的路上歡呼聲,口哨聲匯成一片,團場的夜晚成了不夜城,凡是經歷過那一時代的人一定會記憶猶新,那是大家難也割捨的情懷。那時看一場電影大人一角錢,小孩子才5分錢。團場的一個老革命的兒子吳啞巴在電影院負責收票。別看他不會說話,可對待工作絕不馬虎,不會讓一個蹭票的傢伙漏網。那時我們小孩子沒有娛樂活動,只是盼着天早點黑,拿着自家的凳子到影院提前去佔位子,遇到好電影去晚的人只有買站票,擠在一起好是熱鬧。看電影成爲當時團場職工最期盼的娛樂活動。放正式影片之前都會放兩三集《新聞簡報》人們可以邊看簡報邊瞭解國家大事。當時看電影在我們這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中國的‘新聞簡報、越南的飛機大炮,朝鮮的又哭又笑,羅馬尼亞的又摟又抱”通過看電影我們瞭解了外邊的世界,和一些國家的風土人情。感覺電影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一起談論電影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朝鮮的一部《賣花姑娘》讓我頭一次聽到團場的影院裏哭聲一片,那種對窮人的可伶對剝削者的痛恨成了共勉。看完朝鮮電影《摘蘋果的時候》團場就出了一個小插曲。有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對女主角產生愛慕,多次給朝鮮演員寫求愛信都被無情的退回原址。這一事件被當時傳爲笑柄。想想如果這事放在現在可能會成就一段跨國戀情。電影《三笑》創出了一晚上放映兩場,場場爆滿的記錄。越劇電影《紅樓夢》也是擠得水泄不通,一羣“上海鴨子”也跟着唱起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雖然我們都聽不懂,但是覺得那曲調挺優美的。看電影、談演員、學唱樣板戲成爲當時的時尚,團場的大喇叭一放歌曲,總會有一羣人學唱,爲此團場成立了宣傳隊,有的唱的像模像樣還有歌唱家風範,可惜缺少伯樂,一些鄉土歌唱家就這樣被埋沒了。記得有一年夏天看電影《報童》那是孩子們的最愛。天陰沉沉的爲了防雨我們帶了一大塊塑料布。開始的雨不大,等電影演到一半時瓢潑大雨傾瀉而下,我們的雨布都失去了作用,個個都成了落湯雞,雨水順着頭髮往下流。電影也暫時不放了,一些人都淌着沒過腳面的雨水,連滾帶爬往家裏一路狂奔。我們可是堅持到底冒雨把電影看完,感冒了好幾天。由於電影院每週都有電影,我們的零花錢有限,可是我們這些電影迷,擺脫不了對電影的依賴,就打起來歪腦筋。我們發現有些大哥哥們,不買電影票每次都能看電影的祕密。原來他們是從電影院廁所的天窗上跳下來免費看電影,一些大人也參與其中。我們就學着他們的樣子,一人先買票進入影院的廁所,給我們望風,趁着沒人就從天窗跳下來。有的衣服掛破了、有的腳扭了。可是看電影的熱情一點沒有改變。後來電影院的管理員發現了把天窗堵了,也堵住了我們驛動的心。

就這樣我們在團場的影院裏汲取營養,在鎏金的電影長河裏感受苦辣酸甜,有些老電影的臺詞我們都會背了,閒暇之餘我們會自娛自樂“麪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董存瑞、張嘎子…..這些英雄形象也成爲我們幼小心靈不斷追求的目標。隨着社會的發展團場的露天影院早已被推平消失了,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代它們的是電視、電腦和室內高檔影劇院。我現在很少光臨電影院,感覺它是年輕人的天下。雖然現在影院有現代科技做保障,看電影很享受,喝着可樂、吃着爆米花,但總覺得缺少一種味道,少了人與人間的親情。我的血液裏流淌着老一代軍墾戰士的基因,更懷念老軍墾艱苦創業、屯墾戍邊的時代精神。相信每個有兵團情結的人都會懷念那段歷史,都會在無數的回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啊!團場的露天影院,你沒有留下的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你卻記錄了老軍墾們建設團場的點點滴滴,你是兵團遊子的根,你是我們放飛夢想的帆。您影響了我們一代人,伴我們穿越時光隧道,重新回味電影裏的愛恨情仇。

《2012》電影觀後感15

看的是1995年日版的。

中山美穗好美好可愛,柏原崇好帥

但是說實話,整部電影並不能說完全看懂了……一是可能與日本電影或者說巖井俊二的拍攝手法有關,因爲添加了很多看起來與故事不很相關的情節,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很立體,但是在剛開始看的時候,確實覺得整個故事有點“散”;二是電影背後所反映的日本文化,尤其是這部電影的拍攝時間又比較早,所以可能與我比較熟悉的我國目前的文化和我所知的日本文化的一些皮毛有比較大的差異,很多或許其他人會更有所感觸的地方我卻完全get不到點,電影中人物的行事方法和他們所做的選擇雖然看起來很美,其他更瞭解日本當時文化和日本人思維的人都會覺得啊太棒了,或者是會覺得理所當然,但是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不能完全理解爲什麼要這樣做。所以,在這裏就只說我比較有感觸的地方好了~

1.關於暗戀

似乎我並不曾經歷過電影中這樣深刻的暗戀……倒是有模模糊糊的欣賞和喜歡,但也都僅停留於此

因爲名字相同,所以會不由自主的多看向她/他的方向,名字成爲了他們倆最天然的羈絆。在被身邊同學開玩笑的時候,或許剛開始覺得生氣或是完全不在意,可是聽到的多了,他的心裏是不是也開始在乎線那邊的那個人了呢?可是即便自己心裏開始在乎開始在意,在那個時候也都會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吧?尤其是怕自己心裏模糊的喜歡着的女孩知道,而且啊,他心裏或許也會想“我們倆的事情爲什麼要被別人說”的吧?在班委在班裏公開調侃這件事的時候,他氣急,但也只是撲上去抓住那個多嘴男生的領子,把他壓在講桌上,故作兇狠的瞪着他,卻沒有真的揮起拳頭,想來他心底裏也是心虛的吧:有什麼理由打下去呢?畢竟他說的確實沒錯。明明並不關心英語卷子的正確答案卻還是在漆黑的車棚一點點故作認真的看好久,是想借機和女孩多呆一會嗎?會不會一邊看卷子努力編詞來證明自己在認真看題一邊覺得努力搖車腳蹬的她傻的可愛呢?放着好騎的路不走,非得要從山坡上騎車衝下來嚇她一跳,是爲了讓她多看自己一眼對自己的印象更多一分嗎?明明腿受傷了還要硬撐着去比賽,當然有自己的個性的因素影響,可是也有一定程度上是因爲她在看臺上吧?在寫下自己的名字的時候,或許一筆一劃想的卻都是另外一張臉吧?故意去找生僻的沒人看過的書,是不想她的名字和別人的放在一起嗎?是不是覺得雖然寫下的是一個名字但是也代表了自己和她兩個人呢?那個經典的鏡頭也是柏原崇的經典電影截圖:在窗邊看書,顯露出自己看起來最認真、最帥的線條,是意外被她看到還是故意爲之呢?恐怕是後者的成分居多吧?

開始害羞,開始躲閃,開始故作冷淡地默默靠近,開始笨拙地去引起對方的關注,開始想象兩個人在一起的樣子,開始想象對方的每一點反應,開始想要讓對方看到自己最棒的樣子……或許,這時就是真的喜歡了

遺憾於沒有等到最後表白的機會就不得不與她分開,於是這段感情無疾而終,暗戀終於缺少了一個轉化成“明戀”的機會

2.男藤井樹明明沒有完全忘掉少年時期的這段感情爲什麼不在之後去尋找自己曾經那樣心動的她了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段感情終究是隻停留在了暗戀的層次上,沒有真的轉化爲“明戀”,過去只是過去,更何況這段感情發生在國中時期,現在的她是否還是印象中的那個少女呢?恐怕很大的可能上是會有變化的甚至是極大的變化,那麼去找她還有什麼意義呢?其次,隨着時間流逝,能不能找得到心中的那個她還是一回事,即便真的找到了,萬一她不再是自己記憶中的那般美好,或者得知她出了意外已經不在世或者重病在身或者已經嫁人或有了愛人或者身在異鄉甚至國外,反正就是處於了一種求而不得的遺憾之中,那麼這樣的結果是否要好於現在因爲不知而存有美好的記憶和對於她在世界上另一個可能離我很近的角落幸福生活的希望呢?另外,沒有完全忘掉並不意味着就時時刻刻放在心上,在與博子交往的過程中,他也是真的愛上了這個女孩纔會想要和她一生一世的吧

3.博子是女藤井樹的替代品嗎?

我其實並不覺得是這樣。容貌上的相似,當然很可能是初見時男藤井樹就會更加關注博子的主要原因,可是如果能繼續走下去,一定是在相處和交往的過程中被她的性格和人品所吸引,進而覺得這個人就是自己想要與之共度終生的人才會決定向她求婚並訂婚的吧。只靠一張臉,其他什麼都不管,就決定我要和這個人一輩子生活在一起,怎麼想也都是不可能的吧?而且從故事發展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出博子和女藤井樹兩個人之間在性格和處事方法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博子溫柔同時也有些小執拗,而女藤井樹雖然也很溫柔,但是並沒有到博子的程度而且似乎更加外向和活潑,兩個人的確在容貌上非常相似,但也僅此而已

開心、振奮於片尾博子向着雪中的深山喊出“你好嗎?我很好”,這意味着她在向離開已久的愛人告別,同時準備好迎接屬於自己的下一段人生。雖然仍然思念已經離世的愛人,但是卻也只會停留在思念的程度上而已,逝者已矣,生者還要好好活下去

也正是因爲看懂了博子心底的這一層想法,秋葉纔會在她背後對她投以鼓勵、釋懷又開心的笑吧

你好嗎?

我很好。

祝福對方,告別過去,迎接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