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精】電影觀後感

電影2.51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電影觀後感

電影觀後感1

前幾天看了電影《流浪地球》,場面恢弘,劇情引人入勝,特效媲美好萊塢。之前關注過這部電影,但某些原因一直未看,隨着該片的熱度上升和口碑發酵,吸引我走進影院,看完確實印象深刻。

故事改編於劉慈欣的同名小說,地球因爲太陽的持續膨脹危在旦夕,這促使人類傾其所有建造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走向流浪之旅。靠近木星時,地球意外被木星強大引力吸附即將碰撞,最終一羣人智勇團結,化險爲夷,拯救了地球。

劇情主線從一個家庭展開,父親劉培強告別兒子劉啓和岳父韓子昂,去空間站做領航員,這也換取了家人免抽籤住進地下城的機會。十七年後,劉培強期滿準備回家團聚,而此時長大的劉啓因爲母親的離世對父親誤解和懷恨,在父親回家之前帶着妹妹韓朵朵從地下城逃到地面,並偷開走姥爺的救援車。此刻因木星引力原因,行星發動機停轉,劉啓開的救援車被救援隊徵用運送火石。救援過程中大家從對立到和解,再到並肩救援,最後大家依靠劉啓的閃念拯救了地球。

影片有燃點有淚點,一些場景令我震撼和觸動。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前進的壯觀;深達5公里的地下城;重工業機械的挖礦場面;救援過程的驚心動魄。北京上海被冰封后的荒涼沉寂;姥爺韓子昂穿過家鄉上海發出的感慨;韓朵朵的希望發言,喚醒了大家的掉頭馳援;韓朵朵墜落後,哥哥劉啓義無反顧的跳下施救的兄妹情;最後一刻父親駕駛空間站撞向木星的悲壯。

影片想要表達的一個主題是希望和團結。人類在宇宙面前渺小、無奈,但希望給了人類智慧和膽量去實施這宏偉計劃。妹妹之前對希望不屑,到後來相信希望,並最後帶給大家希望。救援過程中,大家選擇相信希望、團結合作,最終成功脫險。

影片也有一些不足,部分劇情轉換比較突然,人物變化的鋪墊和交待不足,部分演員的演技有點生硬。還有救援過程中,一些設定的巧合和刻意。但這些都可以忽略,不影響觀影體驗。

影片背後拍攝也是波折不斷,資金,經驗,技術實現,但這些難關都被導演團隊一一攻克,最終爲我們呈現了這部硬核科幻片。

電影觀後感2

天地靈氣孕育出一顆能量巨大的混元珠,元始天尊將混元珠提煉成靈珠和魔丸,靈珠投胎爲人,助周伐紂時可堪大用;而魔丸則會誕出魔王,爲禍人間。

哪吒本應是靈珠轉世的大英雄,但因申公豹等人的阻撓意外成爲無惡不作的魔丸轉世,並且三年後的生辰將有天雷下凡劈裂魔丸。被大家當作妖怪的他被關在家。他無數次的想要融入大家,卻又無數次被無知的村民打擊的體無完膚。但他最後選擇相信自己,相信父親對他說的話“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纔算。”

人心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也無法搬動它。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和那些村民一樣,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自己心裏認知的想象的。人總是習慣性的帶着各種經驗成見去看任何事物包括自己,而事實往往又不是那樣。《小王子》中有句話我很喜歡“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本質的東西,肉眼是看不見的”。

就從哪吒本人說,他不認命,不信命,拼命反抗命運,“若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從靈珠到魔童,前後落差可不止一點點。但哪吒不信宿命論,只認定“你是誰,自己說了纔算”,憑着一腔熱血逆天改命。他反對偏見,打破成見,世間無一人理解,不如獨自對抗世界。面對衆人的有色眼鏡,哪吒開始獨自思考生命意義,最終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是啊,有時候只要看淡別人的觀點而看重自己的選擇,生活便會輕鬆很多。對待不公的命運,最正確的方法是對他展開最大的攻勢,而不是任由他擺佈。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哪吒這句話彷彿一支箭,直擊我心房。

是啊,哪吒生而爲魔,爲世人不容,但他選擇做個英雄,成爲自己英雄,維護正義,保護了自己在意的人。阿不思。鄧不列多也說過“一個人的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長爲什麼樣的人”。

不信所謂命中註定是哪吒的精神,打破成見倔強生長是哪吒的榮耀。

但現實生活中卻並沒有多少人能夠和哪吒一樣打破成見,倔強生長。身爲普通人的我們雖沒有像哪吒一樣的魔力,但我們可以擁有哪吒一樣堅韌不拔,同命運鬥爭的精神。沒有人該被定義,我們要打破成見,做自己的英雄。無需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無需一定證明自己什麼,你是誰,你自己知道就好,也只有你自己纔有資格說,只有自己說了纔算!

打破成見,“我命由我不由天!”

電影觀後感3

今天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在邁視網上觀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着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逐漸成爲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着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爲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遊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爲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着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爲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電影觀後感4

昨晚看了《月球》,看得舒緩又揪心,整部影片格調清淡,只有一個演員,可以算得上是參演人數最少的電影了吧。看開頭時都有些瞌睡,但隨着劇情的發展,越發覺得頭腦清醒。影片與其說是演員的節奏把握能力很強,不如說是導演的功力深厚。全片充斥着科幻的極致色彩,讓人佩服編劇的想象力。

影片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克隆人該如何定位,無論是道義上、倫理上,還是情感上和法理上。從道義而言,每一個山姆都要服役三年之久,他們滿懷希望回到地球和家人團聚,卻在快要服役期滿時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了症狀,不斷咳嗽吐血,其實這是所有克隆人自身無法避免的生理缺陷造成的,這意味着他們“到期”了。一個人像商品一樣存在到期即被拋棄的命運,怎一個可悲能夠概括。

從倫理上說,山姆最後撥通了地球那一端期盼已久的親人的電話,接電話的是他的女兒,因爲製造者人爲製造的通信故障,使山姆相信自己的女兒只有幾個月大,她同樣需要自己的愛——獨一無二的父愛。但現實是接電話的女兒已經15歲了,而且她的爸爸——也就是“山姆”的原版也在電話的那一端,這就註定了山姆尷尬的社會定位,他到底算不算女兒的父親呢?他懷揣了三年的美好感情算是山姆原版的克隆親情,還是根本就是子虛烏有,不值一提呢?是爲倫理。

從情感而言,山姆開着月球工程車出了車禍,按照正常程序,他不該在外空間結束自己的命運,那樣就給新生代山姆提供了發現並救活他的可能性。於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兩個山姆碰面了,他們互相指責對方是克隆人,但可悲的是他們全是克隆人,他們的命運是一樣一樣的,只是一個即將結束,一個剛剛開始。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面對自己的`複製體,你該如何接受,是坦然,是興奮,是無助,還是絕望呢?

最後從法律而言,不能被賦予法律人格是克隆人被世界各國所禁止的主要原因。每一個人活着都需要法律人格的確認,都需要有法律主體地位。正是因爲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山姆的存在永遠只能是一個謊言。不能讓山姆與地球取得聯繫,否則始作俑者的意圖就會穿幫,所以山姆程序式地認爲,月球信號屏蔽是正常現象,殊不知這是他們的製造者唯一掐斷山姆合法地位的技術手段,除此之外再無高明可言。他們要讓山姆永遠活在希望中,永遠活在三年周而復始的永無休止的勞役中,希望只是一種技術手段。

山姆的問題,不在於他的存在,他的希望,而在於他本不該存在。

這就是克隆人的答案。

電影觀後感5

酷夏的晚上總是很悶,吃過飯的人們大都喜歡端着凳子在門口乘涼,很少有人能埋頭繼續讀書的。不過,如果這本書是本經典的好書,那情況就不同了。《哈利波特》,j。k。羅琳所打造的史上最輝煌,最具有傳奇的魔法學校,霍格沃茨,卻總會使人陶醉於其中,哪怕頭上的汗珠如雨點般下,也不會有絲毫感覺。

也許,這就是這本書的力量吧,它總能吸引每一個看過它的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青年人還是中年人,無不被它所獨有的魅力折服。這樣一個魔法世界,充滿了太多的驚喜:氣派的古堡,幽鬱的森林,奇異的動物,形態各異的人羣,又或是那個“咯吱咯吱”叫個不停的馬車,都充滿了神祕,充滿了夢幻。而這正是世界上千千萬萬孩子所夢寐以求的地方,它似乎擺脫了塵世間的喧囂,告別了睏乏無味的生活,在這裏,每一分每一秒都涌動着神奇,驚險於意外,於是,所有渴望或曾經渴望追求這般夢幻的人,都扎進了這飄渺若空的魔法世界裏。

在我第一次享用這美妙的精神晚宴時,夢幻中竟毫無抗拒能力地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完後,就是止不住的讚歎,嚮往,天真地想着有魔法的生活是多麼美妙,似乎一切都無憂無慮。不過,驚訝中,我竟發現有魔法的生活並非是那樣,魔法世界中的孩子也和我們一樣,要學習,要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裏面的家長們也同樣要爲孩子擔憂,爲工作發愁,爲生活窘迫,是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向我們宣告着:魔法的生活也是生活。

既是生活,那就逃避不了種。種瑣碎之事,一切都可能在一秒後發生。這時,我又開始驚異於這股力量。j。k。羅琳以極貼近人心的寫法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正因爲書中人物的生活與我們大同小異,所以使得我們能像看自己一樣融入進去,然後平面式地看清整個生活。大徹大悟地領會親情的美好,友情的純真和各種各樣的人生哲理,又或許,這就是個傳奇般的人物——j。k。羅琳的目的所在吧。那麼,朋友,你看過了嗎?若是沒有,請看一看吧;如果有,也請再看一看吧。或許,這次你又能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電影觀後感6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作品,原來就讀過此書,可是早就忘的差不多了,最近看了根據同名小說《傾城之戀》拍攝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不僅重溫了故事情節,而且劇中的人物形象也鮮活起來。

《傾城之戀》反應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祖上曾盛極一時、如今家道中落的前清翰林白家六小姐白流蘇嫁給當時上海灘數一數二的暴發戶唐家的少爺唐一元,唐老爺骨子裏根本看不起白家因循守舊、死要面子的做派,唐一元婚後依然遊手好閒、拈花惹草,白流蘇奔波於兩家的同時,還要應對丈夫的風流新聞,心力交瘁。經歷夫妻冷戰、一元納妾、腹的孩也意外流產、協議回孃家、家人算計、自殺、離婚等等,流蘇深感寒心。偶遇印尼富商範天和的私生子範柳原,白流蘇的種種表現令範柳原莫名心動。對白流蘇念念不忘,於是倆人間演繹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給我印最深的還是白流蘇,這是個受過良好教育、有着較高素質、又很有情感、語言得體、溫柔善良、賢惠端莊、更具大家閨秀風範的女性,在那個年代真的是少少之又少,難能可貴……

但是好人不一定有好的命運,人生的道路不一定順暢。白流蘇就是這樣的命運。儘管她有着很高的素質、優雅的外表、堅韌的性格,但是偏偏遇到一元這個不爭氣的男人,遇到母親守舊、一家子自私自利、又庸俗迂腐的哥哥嫂子……讓其受盡生活之苦。

在牢籠般的生活中,白流蘇一直在跟命運抗爭着。看到一元不學好,她學起跳舞做舞女,希望拉回一元。面對唐家對其設置的障礙,她找來警察,只爲了叫開大門。爲了獲得自由,她不畏懼唐家的要挾,找來記者,只爲了製造氛圍逼迫唐家離婚……凡此種種,儘管似乎不符合她書香門第出身的女子,但是,在那個年代她不得不用一種看似荒唐的做法來對付令其痛苦的婆家及婆家人。而在關鍵時刻,她卻大義救出一元。她的沉穩,她的深明大義,她的外柔內剛,讓人折服。

故事結尾還是好的,白流蘇和範柳原經過曲折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真是扣了主題《傾城之戀》。

白流蘇的扮演者陳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我曾看過她演的電視劇《暗算》,非常出色。《傾城之戀》中陳數飾演的白流蘇更是精彩絕倫,陳數簡直把白流蘇演活了,我覺得陳數的年齡和氣質都和白流蘇吻合,她的旗袍也是別有一番韻味。

電影觀後感7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了一部紅色電影,名字叫《上甘嶺》。

在這部電影中,對我觸動最大的地方是:戰士們沒有水喝了,只好去交戰地帶搶水喝。一位在戰場上不幸被敵人的子彈打中眼睛的指導員和衛生員小王交談,小王說她十分膽小。指導員就很耐心地開導她,可是他話剛說完,就一頭栽倒了下去。緊張的衛生員小王趕緊把水壺裏的水拿給奄奄一息的指導員喝。終於,指導員緩緩地睜開了眼睛,說:“不要把這麼珍貴的水拿給我喝,奮勇殺敵的戰士們比我更需要它。”

看到這裏,我很感動。作爲一名指導員,這名指導員已經很優秀了。當他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卻還是爲戰士們着想,雖然自己受傷了,雖然自己也極度缺水,但他卻毅然把這珍貴的水讓給其他的戰士們。要知道,在上甘嶺殘酷的戰鬥中,能喝上一口水真的是太不太容易了!在這個時候,水,真的就是生命的源泉啊!指導員的這種捨己爲人的精神讓我非常敬佩。

戰鬥持續到了11月11日,殘酷的上甘嶺戰鬥終於結束了。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寶貴。在電影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聽到了一首讓人溫暖的歌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看着小王同志臉上那開心的笑容,我感受到了她對和平的渴望。此時此刻,我真想對你說:“你的願望現在已經實現了,我們中國人民已經過上了和平和幸福的生活!”

曾經的中國,像一頭沉睡的雄獅,如果沒有志願軍戰士們的浴血奮戰,可能我們的祖國永遠都還會是帝國主義眼中的“東亞病夫”!如今,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優秀兒女的共同努力,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終於徹底甦醒了,我們的祖國正在朝着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上大步邁進!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的心中反覆回想着一句振聾發聵的話——“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國小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我們民族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復興就要靠我們了!

祝我們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強大!

電影觀後感8

當我成塵時,你必能看見我的微笑。——題記

有句話說得好:“天堂離地獄只有一步之距。”電影裏的800壯士也正是如此。在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也聽說過一些關於800壯士的故事,但看完電影之後還是會忍不住落淚。1937年,抗日時期,中國在淞滬戰爭最後只留下了一個師的軍力去打後衛,抵抗上海日軍,最後卻零零散散只剩了幾百人。他們只有400多人,對外卻宣稱有800人,而他們的勇氣和力量也遠遠不止800人。日軍用盡了一切非人的手段,但他們一次次的扛了下來,用行動告訴世界,中國人還沒有放棄!

四行倉庫在蘇州河的一岸,而另一岸是租界。開頭,我看到了那些租界裏的國人如魯迅先生筆下一般的麻木不仁:夜晚的租界依然燈火通明,彷彿對岸的戰爭不存在一般,有些人竟然還在賭博,這也是將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表現的淋漓盡致啊。

電影中,端午和小湖北都是孩子,他們在影片的最後都“醒了”,成了當時的勇士,他們的舉動與影片中的老算盤和一個老頭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心中剛開始還在各種糾結,最後也爲國家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後者爲了自己活命,想盡辦法逃離戰場。最後一戰時老算盤看到對岸的戰況,他下了車,也去岸邊望着,雖然只有一個鏡頭,但忍不住讓我產生遐想,他是不是後悔了?他是不是也想回到對岸,幫助他們去擊退日軍?他是不是也“醒了”?

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日本人準備擺好鋼板陣,向四行倉庫進行攻擊,於是那裏的戰士個個都綁上炸彈,跳到日本人的陣形裏,才使日本人撤退,爆炸聲響徹天際,對岸租借的人也是十分驚訝,日本人說好的三小時攻下四行倉庫也不了了之。

他們跳下樓時我十分驚歎,世界上真的有不怕死的嗎?沒有,他們也怕但他們卻有捨己爲人、前仆後繼、奔赴戰場的精神,這是最可貴的。

前年暑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上海旅遊,自然也去到了四行倉庫的遺址。現在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依然很清晰破爛不堪的牆體,上面有一堆又一堆被於彈打了凹陷的印子,黑一塊白一塊完全無法想象當時戰況究竟有多激烈。

狼煙四起,槍聲餘音繚繞;待到破曉,奔赴戰場懷抱,摯友已故,精神終究未倒;故土燃燒,保衛者奔向風暴:無憾與你相遙,幸而留下微笑!

“勿忘國恥!愛我中華!”

電影觀後感9

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處處不得志,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他飽嘗憂患遭受了太多非議和世人的誤解,也承擔了太多責任,但精神從未磨滅……這位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這一生處處碰壁,歷經滄桑,一路失去也一路擁有,不斷昇華。

開篇時,他用巧妙的語言和他的機智將漆思弓救下,運用計謀與他國抗衡,展現出他的智慧和過人的本領。卻也因此受害,從此開始周遊列國。孔子依舊堅持以禮治國的信念。他十分執着。

在雨中離開,歷經風霜雨露,卻又仰天大笑。顏回等其他弟子的忠心跟隨令他感動不已;在列國間傳播思想卻也天不隨人意;弟子不斷離開選擇從政,顏回的是逝去使他痛心不已……十幾年的漂泊之旅,顛沛流離,嚐遍人情冷暖,事態世態,使孔子明白更多。正如南子所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從始至終,他一直堅持着自己的理念,這令我感觸頗深。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支撐着他的精神世界?我明白了,是信仰!他從未放棄。我們所缺乏的正是此般精神,對於信念搖晃不已,經受不住磨難,沒有耐心。孔子的精神感染了我,每個人都應不忘初心。

“告訴我,我做錯了什麼?”

“您錯就錯在過於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魯君系身上。”

“如果改變不了世界,那麼就應當改變自己的內心。”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終於回到故土魯國。他鬚髮皆白,當他跪在故國國門前吶喊:“魯國,我的父母之邦,我終於回來了。”我聽到了,那是來自顫抖的靈魂內心的呼喊。這聲呼喊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孔子這十幾年的痛苦。從此不再過問政事,致力於整理文獻、從事教育。他這一生揹負太多,坎坷磨難無一不施加,縱使遭受世人誤解唾棄,依舊初心不改。他希望通過教化影響人們。他是偉大的。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弟子遍天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電影觀後感10

最近幾天,我楊聖豪看了一部獲得奧斯卡獎電影叫《戰馬》,現在我就說說我對《戰馬》的影評吧。

我先來說一下《戰馬》的主要內容吧:有一個人他爲他的兒子用30基尼買了一匹小馬,後來他把這匹馬用30基尼賣給了英國軍,等他兒子十八歲的時候也去投軍了,(英國只有18歲才能投軍的)後來那匹馬奇蹟般得活了下來……

我首先對馬的小主人(那個人的兒子)表示深深的敬意,因爲他不惜丟了性命,不管媽媽的反對也要跟他的馬在一起,這說明小主人跟他的馬感情很深很強。

在小主人訓練他的時候,十分耐心不怕失敗,經過幾番周折後把性格暴烈的小馬馴服了,併發誓要跟小馬相依爲命。

還有就是小馬跟別的馬的不同之處。小馬全身色澤發亮,頭上有一塊雪白色菱形印記,四個小腿部分都是白色,身體高大,速度比跑車還快,在需要好幾只強壯的馬一個月才能耕完的岩石地上20天就耕完了。在許多連人都無法活着通過的地方活了下來並在戰場上與小主人相遇。

這部電影總體的中星表現得很明確,都是圍繞着小馬的,小馬在這場戰爭中換了4個主人,每個主人都十分善良,厭煩戰爭但其中有三個慘遭殺害,第一個在一場突襲戰上陣亡了,第二第三個都被當成因爲厭倦戰爭當逃兵而被槍斃擊殺了,第四個倖存了下來,在最後一場仗的時候,英國人和德國人都體現出了友好的一面,兩個國家在危險無人救出了小馬並讓小馬平安無事地回到了他主人身邊去。可見小嗎的生命力如此頑強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之後變成了一匹傳奇般的戰馬。

這裏小主人的爸爸也功不可莫,在被欠下了一大筆債務;幾次耕種失敗;被衆人嘲笑的打擊和妻子的反對下,依然支持小主人訓練小馬。那是因爲小主人的爸爸年輕時是一位出色的騎兵隊長,獲得過許許多多的獎,但他卻在戰爭中摔斷了腿,再也不能騎馬了,現在他在小主人身上發現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小主人跟他一樣,成爲一個優秀的騎兵,把他的榮耀繼承下去,一輩子都要好好騎馬。

以上就是我楊聖豪看《戰馬》的影評、感受。

電影觀後感11

圓明園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這一把火,不僅燃燒了皇家園林,更點燃了中華兒女們的憤怒。

圓明園是我國著名的皇家園林,正因爲它的佈局之巧妙、建築之輝煌、歷史文物之珍貴,才被稱爲“萬園之園”,可見其昔日之迷人、壯觀。圓明園佔地三百五十多公頃,濃縮了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彙集了天下名園的精華,這一園林用了一百五十多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靖、道光、咸豐六代子孫打造完成,真正體現了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

可在清政府的懦弱、無能和英法聯軍的貪婪、猖狂、瘋狂、野蠻之下,圓明園終究還是慘遭厄運。一八六0年十月六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入圓明園,名人書畫、奇珍異寶、綾鑼綢緞,全被英法聯軍任意破壞、毀掉、搶走;爲了銷燬罪證,十月十八日和十九日,英法聯軍高舉火把,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了三天,火光沖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如今的圓明園,經過了百年的風吹雨打,在灑滿熱血的土地上只剩下幾根殘柱依然挺立着,那些柱子彷彿訴說着:“可惡的英法聯軍,竟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肆意破壞,你們的滔天罪行是不可破滅的,炎黃子孫將會把這屈辱的歷史牢記在心!”

英法聯軍——可惡的強盜,一把火燃燒了我國兩千年來著名的寶藏,你們是那麼的橫行霸道,爲所欲爲,這麼一座舉世聞名的文化寶庫,就在你們這些強盜的魔爪下毀於一旦,這羣強盜,不僅搶走了我國璀璨的寶庫,還燒燬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人民的血災,將由你們來償還。

清政府的懦弱無能更讓我痛心、難以置信,皇帝竟在“戰場”上臨陣脫逃,這手下的大臣更是一羣廢物,當公開宣佈火燒圓明園的強盜們如此狂妄時,圓明園裏卻空無。當衆公開拍賣我國文化珍寶時卻無人震驚,這不僅是英法聯軍的罪惡,更體現了清政府的無能,圓明園的毀滅簡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奇恥大辱啊!

今日的圓明園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這些恥辱,作爲中華民族子孫的我們怎能不刻骨銘記!

電影觀後感12

從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始,中國確實一直在努力構建屬於社會主義的文學的新的體系。從其動機來看,這是值得肯定的,中國的文學創作確實在承認歷史的價值。儘管後來走入了貴遠賤近,貼虛背實,公式化、概念化,但是必須肯定的是它的出發點是好的。而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學,總讓我感覺到一種無法排遣的憂傷與潛在絕望。到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時候,那種潛在的情感更加顯現。從卡夫卡的《城堡》到後來的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總有一種相同的又難以言說的情緒駐藏在我的心中。前段時間,因爲《三體》這部長篇科幻類的小說的影響,我很長一段時間總是在想存在到底是什麼?那種可能毫無意義,可能一切都會終結的恐懼情感充斥着我的大腦。我曾經認爲:人的一生跟從座標原點出發然後運動最後回到x軸除原點的任意一點,無論正負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意義。

我一段時間裏一直被那樣的情緒困擾,直到反覆默唸我曾經認爲的纔好些。《等待戈多》確實很真實,可是我即使承認也難以接受所謂——“明天會更好”,但是明天永遠不會到來,因爲明天之後還有明天,而我們活在當下。但是“明天會幸福”就像是落水人的一塊浮木,在那茫茫無際中,還有一絲生還的希望,其實這才讓我真的絕望。《前世因果經》無疑讓人好過得多,“問後事之事今生做者是”,活在今日的我們,彷彿努力過活今天,明天或許就是今日的果。就像腳踏實地,活在當下。

我也不知道人生是否在不斷循環,是否荒謬,是否無價值、意義,加繆的《西緒弗西的神話》,他對於西西弗西推石上上的這一行爲的新的詮釋,讓我覺得渾身舒暢。西西弗西推着石頭上山頂,但是石頭永遠不會到達頂,西西弗西重複着這一切,許多人認爲他下山時是失望的,悲觀的,但是加繆卻認爲這位偉大的英雄一開始便知道他將永遠無法完成這一任務,所以他坦然面對,每一次他都自然地走下山去,然後振奮精神,再一次把石頭往上推,這是很少見的,我在這個時代見到了那種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傳說中的英雄的精神,彷彿“黑夜給了我黑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讓我似乎不那樣低沉,不再覺得真的一切都那樣平庸,這讓我覺得看到的是《奧德修斯》而不是《尤利西斯》。

我必須不淪落爲這被定義的現實的真實的奴隸,我應該在創造存在的價值,而不是承認存在是否有價值。

電影觀後感13

走出影院,我還沉浸在電影《戰馬》的劇情中,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它本非戰馬。它只是英格蘭德文郡一戶農家的牲口。它是一匹好馬,有矯健的身姿,自由的天性,它和小主人阿爾伯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不久,戰爭爆發了,戰火逐漸波及這個小鎮,它應徵入伍,從此流轉戰場,成爲一匹戰馬。第一場戰役,它的軍官不幸陣亡,它淪落到德軍手裏。在那裏它和一匹大黑馬成爲了好朋友。它們曾暫時遠離戰火,住進一個小女孩家裏,得到悉心照顧。但不久又重新被拉回軍營,去拉輜重,在險惡的戰火中顛沛流離。大黑馬終於倒下,再也沒有起來,戰馬痛苦欲絕,在戰火中不停地狂奔衝突,最終被防線鐵絲緊緊纏住,困在其中奄奄一息。夜幕下,硝煙漸散,戰場難得片刻寧靜,兩邊的士兵都發現了它。他們放下了槍,試探着向對方領地接近,最後通力合作,解救了戰馬。不是通過武力而是拋硬幣決定,戰馬歸屬了英軍。戰爭最終結束了,奇蹟發生,它竟然與參了軍的阿爾伯特重逢。他們回到了自己的農場。

戰馬身陷鐵絲網的一幕令我難以忘懷。馬本是力量、自由與美的化身,然而戰爭卻一點點地將它拖入泥潭幾乎毀滅,實在令人痛心!馬是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農場的生活儘管貧窮,但和平寧靜,無論是人是馬還是作物,自有大自然在安排每個生命的生長。然而戰火卻無情地剝奪了生命的權利,眼看戰馬難逃厄運,幸而交戰的雙方同時作出了停火的決定。當兩邊的士兵默契地解救戰馬時,我的內心被觸動了,這是多麼和諧的一幕!沒有炮火,沒有槍聲,硝煙散去,霧靄如紗輕柔地覆蓋在受傷的大地上,人的本性自然流露——聽從內心的召喚,愛惜生命。既然馬的生命能喚醒良知,那麼人呢?

影片中戰馬與阿爾伯特之間的情誼帶給我們無限的溫馨!他們是同伴,他們更是親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沒有因爲戰爭讓彼此分開而淡忘。他們最終能重逢,一定是承諾給了他們堅定的信念,他們曾約定要回到農場。這種超越尋常的情誼,讓我想起課文《老人與海鷗》,更讓我堅信人與動物之間那份心靈的默契,因爲我們都是自然之子。

感謝《戰馬》,它帶給我人性本善、友情至上的感動!讓我感覺世界真的很美好!

電影觀後感14

《情書》是1995年日本上映的純愛電影,在1998年引進國內。當時看完《情書》後,被電影唯一一封能算得上情書的信一直感動着,簡單的二句話卻藏着無盡的思念。“你好嗎?”“我很好!”。

博子是電影中逝世的男主藤井樹的未婚妻,藤井樹二年前在一山坡上意外死亡。二年來,博子懷着對藤井樹的無比思念與傷痛中度過,於是寄出了一封到“天國”的情書,結果居然收到了回信,回信的是與博子未婚夫同名的女孩子,以前也是同班同學。隨着頻繁的信件來往,博子也知道了自己未婚夫以前的暗戀故事。相信大家看電影的時候也會跟我一樣,會有些迷惑,就是切換場景的時候,二個一模一樣的女孩子,突然在不同的地方書寫着信件,慢慢的往後看,才明白過來。

博子與藤井樹(女)是二個長的一模一樣的女孩子,藤井樹(男)以前跟藤井樹(女)是同班同學,並而且暗戀着藤井樹(女)。在電影的回憶中,我們能看到男主爲了接近藤井樹(女),等待二個多小時的畫面;在路上騎着自行車捉弄藤井樹(女),給其戴頭套;在借書卡的背面,偷偷畫上藤井樹(女)的畫像等等。看着回憶中的畫面,讓人覺得搞笑而傷感。搞笑的是電影裏滑稽的鏡頭跟男主的有些“幼稚”的做法,傷感的是這何嘗不是很多人在羞澀的年紀不懂的表達自己愛戀的一種行爲呢?只能通過一些“小動作”引起對方的注意或者只爲了更接近對方一些。這種無法表達出口,單純的暗戀,沒有經歷過的人又怎麼會懂得呢?

看完電影,或許有人覺得博子很可憐,覺得博子只是藤井樹(女)的替代品。只是因爲長的像,纔得到男主的一見鍾情,我只想說這只是表面看到的一層吧。另一方面的說,博子也是幸運的,博子遇到男主,愛上了男主,如果不是男主的逝世,有機會結婚的,可以一生一世一起的。試問,如果你遇見一個跟你暗戀的人長的一模一樣的人,你會喜歡,會想着去接近嗎?答案應該是肯定的,而且相處過程中,已經打算結婚了,這能不算幸福嗎?還是隻在糾結,博子只是藤井樹(女)的替代品,那麼,請問愛情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愛情是幸福的呢?

電影觀後感15

片名用“佰”而不是“百”,是在提醒我,“八佰”不只是數字,而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他們是英雄,也是人,是普通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愛與恨。

  捨生取義

日軍開始拼命挖四行倉庫牆洞,企圖安裝炸藥。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年僅21歲的陳樹生直接抱着炸彈從樓上義無反顧地跳下去,給母親留下“捨身取義,兒所願也”八個字。而其他戰士不但沒被敵軍的槍炮嚇倒,而是一個個綁好炸藥,排着隊,依次報出自己的名字、籍貫,毫不猶豫。戰士們逐個跳下去,用自爆來阻止敵軍攻擊,無人畏懼。而僅僅一河之隔,如天堂般的租界,老百姓望着對岸如地獄般的殘忍恐怖的戰場,咬牙切齒着,義憤填膺。

  算計三逃

老算盤,賬房的會計,凌亂的頭髮配上圓眼鏡,眼神總是閃躲着。怯懦卑微中藏着最顯著的特點“算計”,千方百計地想逃出去。第一次意外發現一匹白馬,而馬受驚衝出去,念頭落空;第二次順水道遊進蘇州河,日軍試圖進入樓中,猶豫之後選擇大喊示警;第三次吸取教訓,換了軍服,被戰友發現,爲保命跪地求饒,暴露了他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性,成功逃進租界。

  蛻變覺醒

端午第一次遭遇日軍,被嚇得驚慌失措,眼神裏充滿恐懼,渾身顫粟,隊伍被打散,便逃進四行倉庫。意外發現出口通往租界,被誤認爲是英雄,又回去嘗試做一個真正配得上羣衆歡呼吶喊的英雄。短短几天,一次次面對死亡,第一次面對親人被敵軍殺害,第一次殺敵軍,第一次中彈。護旗促成他最後的蛻變,挺身而出,忘了恐懼,舉槍擊回日軍飛機。戰勝恐懼的本能,心中只有責任與使命,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已中彈。

端午的覺醒代表着“八百壯士”身後的普通中國人的覺醒,結尾一雙雙伸出圍欄,施以救援的手,帶給我們足夠震撼,激起每個國人愛國熱誠。

我們從電影中一個個小人物的成長中,反思戰爭的殘酷。每一個有血有肉的戰士的成長都足夠震撼我們的心靈。新時代青少年作爲強國的建設者,我們要銘記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們,堅定志向,熱愛祖國,報效祖國。

標籤:觀後感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