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電影

關於電影《沉睡魔咒》的鑑賞

電影2.44W

《沉睡魔咒》 (Maleficent, 2014) 是迪斯尼童話電影 《睡美人》 (1959) 的衍生外傳。 同爲迪斯尼的童話改編電影, 這兩部電影在故事情節、人物、 氣氛和音樂等方面都具有互文關係。 但 《沉睡魔咒》 致力於講述一個與 《睡美人》 不一樣的故事, 它將敘事視角放在反派女巫瑪琳菲森的身上,目的是爲女巫翻案。

關於電影《沉睡魔咒》的鑑賞

哈羅德布魯姆 (Harold Bloom) 在研究詩人的時候提出了 影響的焦慮 這一理論, 他認爲:當強力詩人面對前輩偉大傳統時, 他必須通過進入這個傳統來解除它的武裝, 通過對前文本進行修正、 位移和重構, 來爲自己的創造想象力開闢空間。同理, 當一個藝術家在改編前輩作品的時候,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推陳出新, 開拓自己的創作空間。 電影 《沉睡魔咒》 的拍攝在向迪斯尼 1959 年的 《睡美人》 致敬的同時, 也力圖突破前人的影響, 創造一個全新文本。

電影 《沉睡魔咒》 和 《睡美人》 都取材於格林童話 《睡美人》, 兩部電影都擴充了格林童話中的故事情節, 增加了公主與王子相愛等人物的行動元素。 但作爲一部以顛覆 1959 年 《睡美人》 爲目標的電影, 《沉睡魔咒》 對這個前文本進行了多方面改寫。

1.重構故事框架。 1959 年迪斯尼 《睡美人》 的故事框架與格林童話的 《睡美人》 大體相符。 作爲對格林童話的呼應, 電影以說書人講述童話書的方式展開。 其情節設置與原作基本相符: 公主出生被祝福 (詛咒) 詛咒實現王子救公主婚禮。 在這部電影中, 公主是敘事的核心人物。 而 《沉睡魔咒》 的敘事核心則圍繞反派瑪琳菲森展開。 電影重新設置了故事框架, 將 1959 年電影說書人的敘述框架改爲人類王國與精靈王國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 從而突出了精靈王國女王瑪琳菲森在電影中的核心地位。 電影還在原有公主與王子的主線之外增加了瑪琳菲森和史提芬之間的愛情故事, 爲瑪琳菲森性格的轉變埋下伏筆。

2.修正人物性格。 《沉睡魔咒》 中的人物在外形上與 1959 年的 《睡美人》 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相似, 安吉麗娜朱莉扮演的瑪琳菲森冷豔妖魅, 艾麗範寧飾演的奧羅拉公主清純可人。 但 《睡美人》中單純的人物性格, 在 《沉睡魔咒》 中被複雜化,甚至被顛覆。

電影 《睡美人》 (1959) 中瑪琳菲森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反派, 她行爲乖張, 僅僅因爲沒有得到邀請就詛咒了奧羅拉。 她自稱是邪惡的化身, 不惜綁架王子阻止公主甦醒。 但在 《沉睡魔咒》 中瑪琳菲森則複雜得多。 她的性格經歷了從單純輕信、 被仇恨扭曲瘋狂, 最終成熟穩重的變化。 但不論在她成長的哪個階段, 瑪琳菲森的主導性格仍是善良, 正因如此, 她才能從瘋狂的復仇中清醒過來, 找到幸福。 這樣的性格設定讓 《沉睡魔咒》 中的瑪琳菲森顯得更加豐滿完整。

除了瑪琳菲森的形象之外, 《沉睡魔咒》 中的人物較之 1959 年的電影還有很多性格修正, 如國王史提芬從善變成了惡, 三個仙女從善良熱心變成了鼓譟討厭, 等等。

3.改 寫價值觀 。 美國學者傑克齊普斯 (JackZipes) 認爲迪斯尼給童話下了咒語, 使童話成爲傳達其意識形態的工具。而 《沉睡魔咒》 似乎打破了這個魔咒, 這部電影對前文本的改編拋棄了迪斯尼童話電影一直爲人們所詬病的價值觀, 尤其是性別觀念。

1959 年的 《睡美人》 體現了迪斯尼童話電影中刻板的性別觀念。 電影中男性作爲家長 (國王) 與拯救者 (王子), 代表了權威、 力量和秩序; 女性則被分成了兩類, 以瑪琳菲森爲代表的女巫是需要被清除的不安定因素, 而以奧羅拉和好仙女爲代表的好女人則以臣服於男性權威的方式得以存在。 電影的最後王子用真愛之吻救醒公主, 宣揚了真愛等於異性戀婚姻的價值取向。

《沉睡魔咒》 則讓女性成爲了力量和秩序的代表。 瑪琳菲森是精靈王國的女王、 她擁有強大的'力量和善良的內心, 最終促使兩個國家走向和平; 奧羅拉選擇幫助女巫戰勝父親, 更有行動力。 這部電影中的男性角色則較爲遜色。 國王史提芬自私貪婪, 墮入仇恨中無法自拔; 王子則淪爲花瓶, 連真愛之吻都不起作用。 這部電影反諷地讓女巫吻醒公主, 顛覆了迪斯尼童話電影傳統的真愛之吻, 瓦解了真愛等於異性戀婚姻的價值取向, 代之以更廣泛的真愛內涵。

通過對電影 《睡美人》 的叛逆性再造, 《沉睡魔咒》 在迪斯尼電影中建構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

喬納森庫勒指出: 互文性與其說是指一部作品與特定前文本的關係, 不如說是指一部作品在一種文化的話語空間之中的參與, 一個文本與各種語言或一種文化的表意實踐之間的關係, 以及這個文本與爲它表達出那種文化的種種可能性的那些文本之間的關係。迪斯尼改編的童話電影不僅僅與童話相關, 更體現出電影與各種話語的對話。

相較於迪斯尼之前的兩部童話改編電影 《白雪公 主 與 七 個 小 矮 人 》 ( 1937) 和 《 灰 姑 娘 》(1950), 電影 《睡美人》 (1959) 增加了王子的戲份, 王子拯救公主的戲碼成爲全片的高潮。 其中男性=施救者, 女性=被救者的人物設計, 既呼應了格林童話中的男權意識, 也體現了二戰後美國社會的思想。 二戰時期, 美國政府鼓勵中產階級婦女走出家庭, 生產戰時物資。 戰後出現了勞動力過剩的危機, 加之美國婦女的就業衝擊了傳統婦女的性別角色, 保守派開始要求婦女回家。 當時的雜誌甚至宣稱 做個好妻子, 好母親, 簡而言之, 做個好家庭主婦是世界上一切工作中最重要的。 迪斯尼電影中塑造的被動等待、 主動迴歸家庭生活 (奧羅拉和3 個仙女) 的好女人形象, 正符合這種保守的意識形態。

傑克齊普斯指出, 從 1937 年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 開始, 迪斯尼的童話改編電影就壟斷了童話的話語權, 只要提起著名的經典童話, 不論是 《白雪公主》 《睡美人》 還是 《灰姑娘》, 今天的孩子和成人們都會想到沃爾特迪斯尼。 由於迪斯尼電影的巨大影響力, 加上其潛在的兒童 教育者 的身份, 使這些電影中的意識形態備受人們的詬病。質疑聲主要針對其中的白人種族主義傾向、 性別刻板印象, 尤其是其公主形象和真愛之吻的神話對下一代 (特別是女孩) 產生的巨大影響。面對這些批評, 迪斯尼也在不斷調整。 在 《公主與青蛙》 (2009) 中, 迪斯尼讓公主變身爲希望闖出一 番 事 業 的 黑 人 姑 娘 蒂 亞 納 ; 在 《長 發 公 主 》(2010) 中, 公主變成了富有行動力的拯救者 ; 在《冰雪奇緣》 (2013) 中, 迪斯尼則顛覆了自己生產的真愛之吻的神話。

電影 《沉睡魔咒》 的出現, 可以視爲對 《冰雪奇緣》 的呼應。 在 《冰雪奇緣》 中, 迪斯尼的童話電影第一次將結局落在女性同盟的達成, 而非異性戀的婚姻之上。 從這個層面上看, 半年後上映的《沉睡魔咒》 相當於 《冰雪奇緣》 的姊妹篇。 迪斯尼通過這兩部電影回答了學界對於自己的批評。 尤其是在 《沉睡魔咒》 中, 我們能看到迪斯尼的自我調侃: 王子公主被邊緣化, 反派瑪琳菲森逆襲成爲女主角; 真愛之吻出現在同性之間, 且需要建立在長期相處的基礎之上; 3 個仙女的毛手毛腳說明女性不一定都適合家庭生活; 皇室身份並非與生俱來不容置疑從這些富有自我批判精神的改編來看, 迪斯尼在 《沉睡魔咒》 中不僅顛覆了 1959 年的 《睡美人》, 也在嘗試顛覆迪斯尼童話電影的經典敘事手段。 這樣的自我戲謔讓這部電影叫好又叫座, 迪斯尼童話電影的傳統變更看來已不可避免。但以 《沉睡魔咒》 爲代表的迪斯尼的童話電影是否真的顛覆了迪斯尼童話電影的傳統, 開啓了迪斯尼童話電影的新時代呢?

傑克齊普斯曾系統研究過迪斯尼童話電影,他認爲從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 開始, 迪斯尼童話電影模式就已形成並不斷被複制, 這一模式包含以下元素: (1) 女孩愛上了男人 (常常是一個王子), 或者想要追逐自己的夢想; (2) 邪惡的女巫、 後母, 或者某種邪惡力量想要貶低女孩的身份, 或者殺死她; (3) 這個被迫害的女孩被誘拐,或者被攆出去; (4) 這個被迫害的女孩奇蹟般地被某個王子或者男性氣質的幫助者拯救; (5) 圓滿的結局, 表現爲婚禮、 財富、 社會地位上升或者對皇室身份的確認。

從故事模式看, 《沉睡魔咒》 的故事並不新穎。具體而言, 可以歸納爲這樣的對應關係: (1) 瑪琳菲森愛上了史提芬 (未來的國王), 奧羅拉公主愛上了菲利普王子; (2) 史提芬的貪慾傷害了瑪琳菲森; 3 個仙女的漫不經心差點害死年幼的奧羅拉; (3) 瑪琳菲森被隔絕在精靈王國痛斥愛人的背叛, 奧羅拉被詛咒引誘陷入沉睡; (4) 奧羅拉的純真讓瑪琳菲森幡然醒悟, 瑪琳菲森的真愛之吻救醒了奧羅拉; (5) 瑪琳菲森重新獲得精靈王國和人類王國的認可, 奧羅拉成爲兩個王國的新主人, 並收穫了愛情。

從這一系列的對應關係可以看到, 《沉睡魔咒》 仍遵循了迪斯尼童話電影的經典模式。 雖然相較於前文本, 《沉睡魔咒》 更加複雜, 它使用了雙線索結構, 讓瑪琳菲森和奧羅拉兩代人的經歷形成對照關係並且時時交錯, 這使得它能在傳統的王子公主的故事框架之外講述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但它之所以能夠給人帶來與衆不同的感覺是因爲這部電影巧妙地偷換了一些成分, 從而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中最成功的轉換就在於其將迪斯尼經典模式中的性別身份反轉: 邪惡的女巫被貪婪的國王取代; 男性氣質的拯救者轉變爲女性同盟的自救。 通過這兩種身份的轉化, 迪斯尼在這部電影中彰顯了女性的力量, 獲得了好評。 然而這部電影在其看似激進的性別觀念之下, 仍有一些保守的地方。

首先, 雖然 《沉睡魔咒》 用女性替換了男性拯救者, 但這個故事的核心仍是迪斯尼童話電影的經典敘事中常用的善惡二元對立。 從電影精靈王國和人類王國的故事背景設定來看, 精靈王國代表了善, 而人類因其貪婪而墮爲邪惡的一方, 最終是在被精靈撫養長大的公主奧羅拉接管之後, 人類王國纔開始轉向善的一方。 另外, 雖然電影刻意想要塑造複雜的人性, 但主人公仍是善惡分明的, 瑪琳菲森的善中帶惡和史提芬的惡中帶善很好地組成了一對二元對立的關係。

其次, 雖然 《沉睡魔咒》 中真愛的內涵被擴大了, 但電影的真愛主題仍然沒有變化, 這也是迪斯尼童話電影的經典敘事元素。 相較於淺薄的一見鍾情的真愛之吻, 這部電影花了很多篇幅刻畫瑪琳菲森對奧羅拉的母愛, 甚至啓用安吉麗娜朱莉的親生女兒飾演幼年時期的奧羅拉。 電影將外貌兇惡的女巫變成了溫柔而具有保護慾望的母親。 在這部電影中, 正是母愛讓瑪琳菲森從仇恨中清醒過來, 轉變爲具備真愛之吻魔力的人。 但這部電影預設了女性天生就有母愛這一前提, 電影中瑪琳菲森的母愛來得突然, 缺乏鋪墊。 這一處理方式與以前迪斯尼童話電影中的一見鍾情十分類似。 通過真愛的名義, 迪斯尼成功地讓女巫被母愛收編, 迴歸到正常的家庭模式中。

可見, 在顛覆性的外衣之下, 《沉睡魔咒》 用更加隱祕的方式繼承了迪斯尼童話電影的傳統, 當之無愧地成爲了迪斯尼童話電影家族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