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生活範文 > 旅遊

北京四合院導遊詞400字

旅遊9.14K

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築之一種,所謂合院,即是一個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爲院,這就是合院。一戶一宅,一宅有幾個院。合院以中軸線貫穿,北房爲正房,東西兩方向的房屋爲廂房,南房門向北開,所以叫作倒座。一家人有錢或人口多時,可建前後兩組合院。

北京四合院導遊詞400字
北京四合院導遊詞400字篇一

咱們今天下午的活動內容是逛衚衕和參觀四合院。衚衕和四合院是歷史上北京城的有機體,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老北京人休養生息、繁衍發展的地方,是北京城歷史演進的有力見證。我們想真正瞭解北京人的生活,就得鑽衚衕,串四合院。

爲了大家在遊覽中增加情趣,現在利用乘車的時間,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衚衕和四合院的知識。

北京傳統四合院住宅大規模形成由元朝開始。明清以來,北京四合院雖歷經滄桑,但這種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經形成,並不斷完善,更適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遊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子中間開門,一家人在裏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蘊含着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着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此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着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祥辭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都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進入庭院,尤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導遊詞400字篇二

女士們、先生們:

走進四合院,迎面就能看到壘砌精緻的影壁。影壁上每塊磚都是磨製的,壘砌時磨磚對縫。據有關民俗專家研究後認爲,影壁是中國房宅建築不可缺少的風水內容。古代人迷信,認爲人死後有鬼魂,如果在夜晚有孤魂野鬼遊蕩,闖進宅院就會不吉利。而大門內有影壁,鬼魂見了自己的影子,就不敢往裏闖了。一些建築學專家則認爲,影壁是北京民居的重要裝飾,它既可遮擋院內雜物,又可以使外來人看不見院內的情況,具有保私性。尤其是一些影壁建造講究,在其牆壁上雕飾有精美的圖案和吉祥話語,大大增加了四合院的文化品位。 比較標準的四合院分內宅和外院兩部分。外院由南房(也稱客房)、院門、影壁、內宅南外牆組成。南房用於客房、書房、僕人居住。內宅南牆正中建有垂花門,只有進了垂花門,才能看清內宅房屋。內宅由北房、東房、西房組成,中間是院子。北房爲正房,高大而豁亮,面闊三間,東西兩側建有耳房。北房由宅主人居住,西房由兒女居住,東房由孫子、孫女及奶媽居住。廚房在東房最南面;廁所在院內旮旯,講究的是男女分開,男外女內,男的在外院南房西角,女的在內宅東房北角。大的四合院還建有後罩房。後罩房在北房後面,有一層的,也有兩層的,均坐北朝南,與北房後山牆之間又形成一個院子,一般稱後院,後院是宅主人的內眷或老人居住。

內宅是四合院中心,北房前出廊,東西兩端建有遊廊,遊廊將東房、垂花門、西房、北房連成一體,既可躲風、避雨、防日曬,又可乘涼、休憩和觀賞院內景色。四合院內可以種樹,養花,有的`還置有金魚缸,搭有葡萄架。在四合院內種棗樹、石榴樹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孫;種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養。

北京四合院導遊詞400字篇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千萬不可小看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更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僅供人們棲身住宿的地方。如果聽我稍加講解,就可發現,原來北京的衚衕和四合院蘊藏着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我先介紹一些有關“衚衕”的知識。

北京城內的衚衕與繁華的大街比起來,是有些不起眼,但是據專家們考證,明朝就有人對衚衕進行研究了,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研究史。衚衕的寫法明朝與現在不同,是將“衚衕”二字,分別夾在“行”字的中間,如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出版的《京師五城坊巷??集》中的“??”二字,就是典型的早期文獻證明。

歷代衆多的專家們曾從多角度對“衚衕”一詞進行考證,有的從音韻學角度,有的從字形發展角度,有的從方言角度......最後較集中的成果認爲“衚衕”一詞原是蒙古語。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北京地名志》載,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叫衚衕。也有專家說,衚衕是蒙古語中“浩特”的音譯。浩特即城填,包括衚衕。

原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張清常先生的考證是較有說服力的。他認爲衚衕是蒙古語“hottog”的音譯,是水井的意思,有人譯作“霍多”或“忽洞”,現在內蒙古仍有以此音命名的地方,如賽音忽洞(好井)、烏克忽洞(死井)、哈業忽洞(雙井)等。北京地區一向以水井爲中心,分佈居民。

衚衕一詞既然來源於蒙古語,那麼蒙古人統治北京地區的元大都時期,這個詞有可能就出現了。果然,人們在元雜劇中發現了“衚衕”一詞。元代大戲曲家王實甫的《歌舞麗春室》雜劇中,就有“恰便似錦衚衕”的唱詞,在其他的元雜劇中也有類似發現,如“辭別了老母,俺串衚衕去來”(《孟母三移》)、“我家住在磚塔衚衕”(《沙門島張生煮海》)......戲中的磚塔衚衕即現在西四丁字街南有座七級磚塔的那條衚衕。

既然元代纔出現衚衕這個詞,而北京卻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古城,人們可能會問,元代以前,北京地區的街巷叫什麼呢?回答很簡單,那時的北京地區是按古代傳下來的舊制,叫做街、巷、坊、裏等。這一點從宣武區的地名中可得到證實,因爲宣武區的歷史早於內城,換句話說是先有宣武區(古薊城),後有內城區(元大都),所以宣武區中現在叫衚衕的地名相對要少,而坊、巷、裏、街等爲地名的較多,如南橫街、白紙坊、華康裏、清泉巷等。

一些外地朋友或外國客人對北京五花八門的衚衕名稱表示不可思議,耳朵眼、椅子背、豆芽菜、象鼻子坑、燜葫蘆罐、石老孃、王寡婦、大腳、臭皮等,都是衚衕名,令人不得要領,不如其他的大城市,如上海、天津等,用地名或事件作爲該市地名,或稱道,或稱路,讓人一目瞭然。其實北京的地名也是有其內在聯繫的,只是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罷了。如果稍加分析,不難發現,北京的這些地名都與人們的生活或社會現象有關。之所以人們覺得它們如此五花八門、雜亂無章,主要是因爲這些名稱出現的時間有先後,社會現象複雜造成的。總的來說,北京的這些衚衕名稱是自然形成的,並非出於行政命令,統一規劃,而且是源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