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生活範文 > 科普知識

科普知識演講稿(彙編9篇)

演講稿的內容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場合來確定,要求情感真實,尊重觀衆。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演講稿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爲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科普知識演講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普知識演講稿(彙編9篇)

科普知識演講稿1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科技讓人類文明之花傾情綻放》。

衆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人類得益於科技,科技得益於創新,創新是科技的靈魂。從基因工程“讓人活到一千歲”的夢想,到納米技術“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諾言;從人工智能“送你一隻可愛機器狗”的溫馨,到轉基因技術“讓老鼠長出人耳朵”的奇觀。新科技令人感到日新月異、欣喜若狂。不僅如此,科普知識也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愛因斯坦、霍金、比爾蓋茨是我們心目中的明星,計算機科學、現代物理和化學動態更是無時不牽動着我們。科技,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創新,一種文明。

我相信,有春風拂過的地方一定會留下盎然生機,因爲春風的柔情裏滿含着活力;我相信,有科技走過的地方一定會撒下文明的種子,因爲科技的剛毅裏跳躍着無限希冀。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科技無不在。遠古時代的野蠻人,開始用火做飯、取暖、照明;一千八百年前的蔡倫紙,出現在市井和宮廷;史蒂芬蓀造出第一臺機車;愛迪生髮明第一盞電燈;潛水艇第一次潛入海底;火箭第一次衝入太空這每一次的發明創新,無不引起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給世界深深的震撼!這就是科學技術的魅力!

從大處講,人類社會今天的高科技--四通八達的海陸空交通、迅速快捷的信息通訊技術、激光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與計算機技術等,都是科技的結晶。從小處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都是科技的恩惠。科技已融入生活,豐富着生活。紅綠燈的發明是一種交通的文明,這不單單帶給人方便,更是一種安全,讓人們不再畏懼那車水馬龍,形形色色的家用電器已走進千家萬戶,互聯網更是讓我們足不出戶便能通曉天下事我們的生活已步入品質與效率的時代。

同學們,科技並不遙遠。知道嗎?珍妮紡織機的發明者是一位工人,鋼筋混凝土的發明者是一位花匠,升降籃球架的發明者是一位國小生普通人也同樣會擁有非凡的創造。科學研究還表明,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智力因素,而85%取決於非智力因素。行動起來吧,喚醒我們頭腦中沉睡着的創造大師,用細心耐心和恆心撥開科技的神祕面紗,你會驚喜的發現,成功並不遙遠,科技就在你身邊!

科普知識演講稿2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里氏8.0級的大地震襲擊了我國四川省汶川縣,僅僅幾秒鐘的時間,也就在這一瞬間,汶川周邊地區變成了廢墟。有多少人失去了自我的親人,有多少人離開了人世,又有多少人變成了殘疾人……這場大地震震撼了全國人民,給四川人民心中留下難於揮去的陰影。

根據有關人員統計,在地震發生時,真正由於災難本身造成的傷害並不大,那又是什麼使這麼多人遇難呢?原先,真正的“殺手”是驚慌。驚慌使得許多人只會隨別人行動,而不能冷靜地思考。由於逃身的本能驅使,使得人們不是倉皇跳樓,就是相互擁擠踩踏而死,或是在樓房垮塌前沒有及時躲避到相對安全的地方……

地震是不可預測的,如果人類能夠預測地震的發生時間、震級和地區,如果咱們學會了自救,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生命消失。咱們不甘心,雖然咱們不能夠預測地震的到來,但咱們卻能夠用防震知識武裝自我,來準確地防止和減少地震給咱們帶來的傷害。

那麼,當地震災難降臨時,咱們該怎樣辦呢?

災難是人們預測不到的,只能靠咱們自我來防止和地震造成的傷害,與其驚慌或者呆呆地等待救援,還不如全力自救。

我認爲,地震一旦發生,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堅持鎮靜,要堅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要驚慌失措,不能失去理智,不要恐慌,這一點尤爲重要。其次,可根據建築物佈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等第一輪地震波過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減少人員傷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俱下,或亦可轉移到有房樑或柱子的'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牆角處、廚房、衛生間去暫避一時。因爲這些地方結合本事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係數較大。第三,千萬不要躲避在門窗附近、樓梯口等承載力不夠、容易垮塌的地方,不可在慌亂中跳樓或擁堵,不能夠在樓房、電杆等附近逗留,防止高空墜物傷害。第四,平時要堅持樓梯、走廊等通道暢通,不能夠在過道上堆積物品,影響緊急狀態下的逃生。第五,在熟悉了各種自救措施後,政府單位、學校、工廠等人員密集的單位要組織防震自救演練,使書面自救措施知識經過訓練,得以熟練操作。

桑棗中學的師生們就是用知識保護自我的典範。學校所在的位置安縣緊鄰着地震最慘烈的北川。由於平時的多次演練,地震發生後,全校師生,包括兩千多名學生、上百名教師,從不一樣的教學樓和不一樣的教室中,全部衝到操場上,以班級爲單元站好,共用時一分三十六秒,全校師生無一傷亡,創造了奇蹟。

全民行動起來吧,認真學習防震減災知識,用科學的防震減災知識來武裝自我,捍衛自我的生命。

當地震突如其來時,如果咱們能夠採取正確科學的逃生及自救方法,那麼就會把人員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爲強化學校師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提高自救互助本事,按照教育局統一要求,遂平瞿陽二小進取制定預案,並全力部署做好充分準備,於5月11日午時開展了逃生自救演練活動。本次活動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分鐘課桌下防震演習活動及地震後的疏散演練。縣公安局蓮花湖有關領導受邀前來觀看。

首先,由縣公安局蓮花湖派出所李警官給我校全體師生講解學校暴力事件的安全防範的常識,李警官結合生活實際和生動事例,從有關安全知識,講到應對安全事故出現的時候如何及時進行自護自救等,並親自爲孩子們上了一堂精彩的安全教育課

之後開始逃生自救安全演練,有四年級五個班的學生及六年級四個班的學生——孩子們在教室裏靜靜的學習,忽然信號員發出:“地震警報”信號。(學校鈴聲)同學們迅速拿起課本抱頭,鑽到課桌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最終一排靠裏的同學面向牆,蹲在牆角處。一分鐘後,信號員發出“地震解除”信號(哨聲):教師告知學生,地震已過,此刻撤離教室,進入緊急疏散演練環節。在教師的統一組織下,孩子們不着急、不慌亂,紛紛用書本遮捂頭部,有序、快速地跑出教室,並按照預定的疏散路線,迅速撤離到事先指定的地點,成功進行了安全撤離。

經過這次防災減災的活動,師生的防災減災意識有了必須的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一切行動聽從指揮和團結互助的品德。

科普知識演講稿3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災害之一,也是損失最爲嚴重的災難,帶給社會和人們的是破壞和毀滅。目前,人類對地震的預報,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學難題。我國地震工作者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預地震上,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現在全國建有400多個臺站,網點2000多個。防震減災貫徹的是以“預防爲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重點抓好防震減災宣傳工作。一旦地震發展,主要是保證震時和震後如何有條不紊地進行家庭的防震救災。

一、那麼,地震發生前有哪些預兆呢?

1、地下水異常。

由於地下岩層受到擠壓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殼內部氣體和某些物質隨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發渾、變味等。

記這樣一個順口溜更有利於我們發現地震: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

天雨水質渾,天早井水冒,

水位變化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2、動物異常。

震前一、二天,牛、馬趕不進圈,亂蹦亂跳,嘶叫不止,煩燥不安,飲食減少;一些豬羊不吃食,煩燥不安,亂跑亂竄;狗狂叫不止;雞不進窩,驚啼不止;鴨不下水;家兔亂蹦亂跳,驚恐不安;鴿子在震前數天驚飛,不回巢;密蜂一窩一窩地飛走;老鼠反應最靈敏,在震前一天至數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樹;魚驚慌亂跳遊向岸邊,翻白肚等。

震前動物有預兆;老鼠搬家往外逃;

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麻蛇早出洞;魚兒驚慌水面跳。

二、地震前我們又該如何準備呢?

首先我們要掌握防震減災知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其次我們要明確地震時的疏散路線和避震場所;清除樓道和門前的雜物;妥善處置室內易燃易爆物品;最後我們還應該關閉煤氣,切斷電源,熄滅爐子火等;衣袋裏裝上家庭成員名單、工作單位、通訊號碼等。

三、地震時我們該怎樣求生呢?

我們一定要牢記以下幾點:

(1)能撤離時,迅速有序地疏散到選定的安全地區,不要擁擠在樓梯和過道上。

(2)來不及撤離,應就近避震,震後再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例如:在家裏可躲在牀或桌下面或跨度較小的房間,如衛生間等。在教室裏可躲在書桌下或牆角邊。在車間裏可躲在機牀下或小房間。在影劇院,在飯店可躲在椅子下。

(3)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員要選擇空曠地帶避難。

(4)避震時,要注意保護頭部,如用枕頭頂在頭上,用臉盆頂在頭上,用書包頂在頭上,用雙手護住頭部。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科普知識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

談到科技,人們首先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聯繫到人造地球衛星、載人宇宙飛船、原子彈等這些似乎離我們遙不可及的事物上,她往往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實際上,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科學不只爲尖端技術服務,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科技與生活是早已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無處不在。

暑假裏,我隨團參加了小記者北京採風夏令營活動。在遠離父母的幾天裏,老師要求我們每天向家長通報活動情況。入住到北京的酒店,由於人地兩生,又不能隨便活動,找公用電話便成了極爲困難的事情,臨行之前準備的IC電話卡也經常失去用武之地。這時就會特別地羨慕那些有手機的“團友”,也更深切地感受到手機帶給人們的方便。

在中國科技館裏,我們看到了在電視和老電影中才能看到的老式的手搖電話,也瞭解到更久以前,在沒有電話的年代,人們用原始的方式聯繫是多麼地不便。每當看到電影中地下黨員冒着生命危險接頭送情報、戰鬥中失去聯絡信號等鏡頭,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當時如果有了手機,不就避免這些無謂的犧牲了嗎?每每這時,我就會更強烈地意識到科學的力量,科學不僅改變了整個世界,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幾年前,人們還把手機稱呼爲“大哥大”,傳呼機稱呼爲“BB機”,能夠使它、擁有它,是件多麼值得令人炫耀的事情,似乎這就是金錢和地位的象徵,是“大款”和“時髦”的代名詞。而在今天,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電話已經普及到千家萬戶,從公司白領,到普通菜農,甚至是廢品收購員,對它的依賴都是與日俱增。它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成爲人們生活、工作溝通的重要手段。大家有目共睹,從固定電話到移動電話,從單一的通話工具,到彩屏,視頻移動電話,它使人們生活的色彩變得五彩斑斕。看到這些,你就不能不爲科技的.發展之快而扼腕感嘆。

作爲一名新一代的中學生,我們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時,應該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從小要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學好科技知識,創造新生活。我們在坐的每位同學,大概都有共同的夢想,長大了要當科學家,多出科研成果,爲祖國建設,爲人類文明作貢獻。這是遠大目標。實際上,我們學習科學知識,還不僅僅是爲了當科學家,也是爲了適應日新月異的新生活。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努力學習科技知識,學好各門文化課,多閱讀一些科普書籍,積極參與各種科技活動。人類的智慧是無限的,無論是美國的挑戰者號爆炸,還是全球計算機病毒的升級,從來都不能阻止人類的科技進步。“知識就是力量”,培根這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渴求知識的人。如今,讓我們也用它來勉勵自己,做一個熱愛科學的新一代,爲我們祖國的明天,譜寫出更加輝煌的詩篇!

謝謝大家。

科普知識演講稿5

同學們:

當你們看着可愛的動畫片,玩着迷人的電腦遊戲,坐上快速的列車,接聽着越洋電話的時候,你可曾意識到科學的力量,科學不僅改變了這個世界,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科學,傳播文明,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時,更要創造新生活,如今,科技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可視電視、電腦上網、心臟起搏器,已經不算新鮮了。從1901年發明的真空吸塵器,到人造地球衛星、載人宇宙飛船,科技在不同領域裏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電子產業、通訊技術的日益普及,納米技術、超導材料的廣泛應用。學習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爲了成爲科學家,也是爲了能適應生活,更爲了能成爲新世紀的主人,擔起新世紀,爲國家建設,爲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斷手再植、雜交水稻、爆炸原子彈和氫彈、發射人造衛星和飛船等等,這些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縮短了我國和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的差距,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活力。

人類的智慧是無限的,無論是美國的挑戰者號爆炸,還是全球計算機病毒的升級,從來都不能阻止人類的科技進步。“知識就是力量”,培根這句膾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渴求知識的人。如今,讓我們也用它來勉勵自己,做一個熱愛科學的新一代,擔起新世紀的重任,爲我們祖國的明天,譜寫出更加輝煌的詩篇!

科普知識演講稿6

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二(2)班的xxx,非常高興今天能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科學的魅力。我發言的題目是:科學伴我們成長。

原來,在我和我的夥伴兒們的心目中,“科學”是一門很神祕、很高深的學科。然而,當我們不知所措地到處找尋哪裏纔有科學時候,路老師帶着我們一起遨遊太空,去拜訪遙遠的八大行星,哦!我們知道了,這就是科學;當我們坐在餐桌前,品嚐着爸爸媽媽爲我們提供的營養搭配均衡的美味佳餚時,我們知道了,這當中也有科學;當我們終於搞明白爲什麼顏色鮮豔的花朵香味卻不是很濃時,我們體會到了科學的神奇;當我們每次翻開書本,看到書頁裏夾着的葉脈書籤時,我們明白了,這就是藉助科學的方法制作出來的。

同學們,其實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從神六載人到神七出艙再到奧運開幕式上令人眼花繚亂的表演,這一切都是科學在發揮着神奇的作用。大家還記得科學節“科技發明小製作”比賽中的那些“不可思議”的作品嗎?這其實也是科學在我們同學中的萌芽。科學是一種智慧,伴我們共同成長;科學是一片藍天,讓我們盡情翱翔;科學是一片汪洋,讓我們尋求知識的寶藏。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呢?我想,我們首先要學好課本上的知識,同時,留心身邊的小事,勤動腦、動手,多參加小發明、小創造活動。平時,我們要多看科學書籍,開闊眼界,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在實踐中學會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小愛科學,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就一定能在科學的道路上創造出新的奇蹟。

我的發言結束了。謝謝大家對我的鼓勵,祝大家度過一個愉快的寒假,牛年幸福安康!

科普知識演講稿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各位來賓,同學們:

大家好!我叫牛世超,來自06級中文系,我的參賽作品是《吹響環保的號角》。

如果我問21世紀什麼最貴?那麼有的人肯定會說是人才,可實際上,在人類工業文明急劇發展的今天,比人才更爲可貴的應該是我們的自然環境資源。我們身處大自然的搖籃中卻患得患失,其實我們向她索取得太多,而回報得又太少了;甚至有人還說:環保與我無關,這是多麼幼稚而又可怕的錯誤啊!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到了那一天,幾乎所有的人就突然間具備了一種環保的意識。世界環境日誕生於1972年第27屆聯合國大會,但是誰能說我們就僅僅度過了三十幾個環境日,又有誰能說我們對環境的保護只存在於環境日當天呢?應該是這樣,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裏,天天都應是環境保護日。

自然環境是我們人類得以生存發展和延續的基礎,優美的自然環境必然給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無限的樂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讓我們感受清幽;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我們觸摸壯麗;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讓我們聆聽喧鬧。美麗的自然帶來了美麗的心境,美麗的心境帶來了美麗的生活。千百年來,人類在不斷的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造福着自己,慢慢地,人類似乎是主宰了自然

世界文學大師雨果曾說: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也是冷酷的屠夫。近些年來,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了,但同時我們也忽視了環境,進而觸怒了環境,因此各種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全球一億兩千萬人口生活在渾濁的空氣裏,12億人口生活缺水,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滅絕,森林正以每年45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驚人的數字,令人毛骨悚然,這其實已向我們發出了鄭重的警告:如果我們仍繼續盲目地向自然索取,而不立即行動起來,投入保護環境,拯救家園的戰鬥,那麼最終毀滅的將是我們人類!

一位名叫保羅·科爾曼的英國老人,爲了給大自然增添一點綠色,不惜從歐洲到非洲,從舊金山到薩拉熱窩,從阿爾卑斯到廣島、長崎,竟然徒步全球四萬兩千多公里,訪問了37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看似簡單實則意義非凡的植樹活動。當年已經51歲的老人還許下了在有生之年種下1億棵樹的錚錚誓言。老人種下了綠色的樹苗,更種下了綠色的希望,年輕的我們,是否能從中認識到些什麼呢?

朋友,請跟我一起走進大自然吧!在大自然裏擁抱藍天綠水,吻一吻泥土的芳香,在靜靜的山林,軟軟的草叢中坐一坐,再看看腳底下的螞蟻不知疲倦的忙碌那個時候,你就會真正感覺到保護自然環境是何等的重要,你也就會意識到那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捨我其誰的膽略!

朋友,讓我們帶着平和的心緒去發現,去珍愛,去呵護大自然吧!我們不能僅僅是呼籲,更應該做的是抓緊時間,以我爲媒,攜起手來去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而且一天也不能懈怠。雖然今天不是環境保護日,但是環保的號角將吹響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

謝謝大家!

科普知識演講稿8

同學們:

當你們看着可愛的動畫片,玩着迷人的電腦遊戲,坐上快速的列車,接聽着越洋電話的時候,你可曾意識到科學的力量,科學不僅改變了這個世界,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翻開20世紀的壯麗篇章,我們發現人類在這百年中不僅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更創造了無數科學奇蹟。19世紀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凡爾納的虛構,當時讓人不可思議,他所幻想的登月旅行、飛機、遠射程炮等,在20世紀都一一成爲現實。在21世紀的今天,高科技更是無處不在。作爲跨世紀的一代,我們又該以怎樣的姿態去適應新世紀,擔起新世紀的重擔呢?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科學不只爲尖端技術服務,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就需要正處於青少年時代的我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參加科技“五小”比賽、閱讀科技書籍,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精密的機器人,不用燃料的汽車,虛擬的足球賽,高科技信息的傳送等等,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現象,激起了我探索科學的願望。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科學,傳播文明,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時,更要創造新生活,如今,科技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可視電視、電腦上網、心臟起搏器,已經不算新鮮了。從1901年發明的真空吸塵器,到人造地球衛星、載人宇宙飛船,科技在不同領域裏顯示出了強大的力量。電子產業、通訊技術的日益普及,納米技術、超導材料的廣泛應用,不久的一天,也許就在你的餐桌上,會出現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學習科學技術,不僅僅是爲了成爲科學家,也是爲了能適應生活,更爲了能成爲新世紀的主人,擔起新世紀,爲國家建設,爲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人工合成胰島素、斷手再植、雜交水稻、爆炸原子彈和氫彈、發射人造衛星和飛船等等,這些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縮短了我國和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的差距,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活力。鄧小平爺爺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確如此,科學爲我們祖國的騰飛插上了翅膀。毛澤東主席曾對青年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這句話,飽含了長輩們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如果說長輩們用辛勤的勞動建設了20世紀的祖國,那麼,我們就應該以知識、以科學擔起新世紀的重擔。

同學們,我們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學習科學,讓我們從小做起。我們要努力學好各種文化課,因爲這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同時,對各種適合我們國小生看的科普書籍、報刊,最好在課餘多閱讀一些;還應該積極動手搞各種科學小實驗、小製作,寫科學小論文等,培養對科學的興趣。長此下去,我們一定能夠熱愛科學,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人類的智慧是無限的,無論是美國的挑戰者號爆炸,還是全球計算機病毒的升級,從來都不能阻止人類的科技進步。“知識就是力量”,培根這句膾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勵了多少渴求知識的人。如今,讓我們也用它來勉勵自己,做一個熱愛科學的新一代,擔起新世紀的重任,爲我們祖國的明天,譜寫出更加輝煌的詩篇!

生活中暗藏的科普小知識

大家好,我今天科普演講的題目是生活中暗藏的科普小知識

在演講開始前我先提問兩個問題爲什麼灌滿水的瓶子不易破?我們吸汽水是吸上來的嗎?

有兩個相同的玻璃瓶,一個空着,一個灌滿了水,同時從相同的高度落到地面上,哪個瓶子容易破?一般說重的瓶子容易破。可是,當瓶子灌滿水後,瓶子裏的水還有另外一個作用,能減少瓶子的形變,反而使瓶子不容易破了。玻璃瓶破裂,大多是由於形變引起的。空瓶子落地,地對瓶子產生一個壓力,瓶子從外向裏形變,終於破裂。瓶子裝滿水,由於水是不可壓縮的,從而減少了形變,使得瓶子不易破裂。瓶子裏裝滿水,再擰緊瓶蓋,就更不容易摔破了。

我們用吸管吸汽水,總以爲是嘴把汽水吸上來的。其實不是,用嘴吸,只吸走了吸管中的空氣,至於汽水嘛,那是大氣把它壓到嘴裏去的。原來,吸管中的空氣被吸走後,管裏面的汽水受到空氣的壓強變小,而瓶子裏(吸管外)的汽水受到的壓強是大氣壓強,這兩個壓強是不相等的,大氣壓強較大,就會把汽水壓到嘴裏去了。如果汽水瓶口蓋一個塞緊了的軟木塞,木塞中插着一根玻璃管,那末,你從玻璃管裏吸汽水,至多能吸上一兩口,就再也吸不到瓶裏的汽水了。這個道理也簡單,因爲瓶外的大氣無法進入汽水瓶,大氣也就無法把汽水壓到嘴裏去了。不拔掉瓶塞,還能喝到汽水嗎?雖然吸不上來,但能不能吹上來?對着玻璃管向瓶子裏吹氣是個辦法。吹氣,增加瓶內的氣體,增加了瓶內氣體的壓強。瓶內的氣體壓強變大以後,就會把汽水從玻璃管裏壓出來,這時,只要嘴不離開玻璃管,就能喝到汽水。往瓶裏吹氣越多,壓強增加得越多,就可以順利地喝到汽水。喝掉一些汽水以後,瓶內的氣體體積變大、壓強降低,就喝不到汽水了。再吹氣,又能繼續喝到汽水。

這就是我演講的話題,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科普小知識。

科普知識演講稿9

同學們:

11月是我校的科技月,不少同學撰寫科技小論文,進行科技小發明、小製作的創新活動,獲得了讓人羨慕的成績,而這些同學無一例外地都是班級裏思維活躍、知識豐富的人,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同學們,你一定也羨慕神話故事中那些力大無比的人,一定也幻想自己能成爲呼風喚雨、所向無敵的英雄吧?讓我告訴你,實現這個願望的竅門,就是學好文化,掌握現代科學知識。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已被無數事實證明。

假如不懂得地質學,人們就不會知道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下的寶藏;不懂得信息科學,就會變成耳聾眼花的現代人;不懂得基因科學,就不能克服遺傳障礙,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

建設祖國需要知識,管理國家需要知識,建設好我們的學校也需要知識。沒有科學文化知識的人,難以在現代社會生存;不重視科學技術的國家,就會落後、捱打。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爲寫《資本論》,每天到圖書館查閱資料,以致於在他的座位下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腳印。宋朝詩人陸游一生酷愛讀書,在他房中,櫃裏裝書,桌上堆書,牀上鋪書,他睡覺枕的還是書。他給後人留下了9000多首詩,成爲我國的愛國詩人。毫無疑問,他的成就與好學精神是分不開的。

同學們,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騰飛需要科學技術;時代告訴我們,趕超世界先進國家離不開科學技術;我們胸前的紅領巾也在不斷地提醒我們,祖國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接班人。讓我們從今天做起,發憤學習,向着世界科技的高峯,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