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正月十五夜唐詩鑑賞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蘇味道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寫的一首詠神都洛陽城元宵夜“端門燈火”盛況的古詩。洛陽城皇城城門端門的布燈習俗可以追溯到隋煬帝時期,至唐代已盛極一時。

正月十五夜唐詩鑑賞

這首景色詩是詩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也是深受後人推崇的佳作。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遊之樂,突出歌伎豔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全詩色彩明豔,用詞準確,反映了詩人非凡的藝術才能。

正月十五夜

朝代:唐代

作者: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譯文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豔的花朵一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豔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註釋

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此句對後世影響甚大,如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紅樓夢》十八回:“只見庭燎繞空,香雪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近人柳亞子《浣溪沙·五O年國慶觀劇》詞:“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躚。”

鐵鎖開: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鐵鎖開啓,任人通行。

?李:《詩經·召南·何彼?矣》:“何彼?矣,華如桃李。”指年輕人像盛開嬌豔的桃花李花一樣華美富麗。遊伎:指街上游舞的藝伎。

落梅:樂曲《梅花落》。

金吾: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的官名,漢代置。《西京雜記》:“西都京城街衢,有執金吾曉夜傳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謂之夜放。”

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賞析

正月十五日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上元節。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詩的首聯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採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說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說:“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可與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觀燈盛況。是說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着無數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中間兩聯是節日歡樂氣氛的具體寫照:萬家空巷,一起涌上街頭;人人雀躍,不分富貴貧賤。上聯寫達官貴人,走馬觀花,馬蹄濺起飛揚的塵土;明月當空,照耀着簇簇攢動的人羣。下聯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遊伎們豔裝行歌,唱着“落梅”一類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說遊行的歌伎們濃裝豔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說她們邊走邊舞,邊舞邊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漢樂府《橫吹曲》的典調之一。這裏泛指一般通俗歌曲而言。由這些描寫不難想象,洛陽城裏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覺已至深更半夜,但歡騰的人羣仍然樂而忘返,希望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過去。這就逼出了結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稱“執金吾”,指京城裏的禁衛軍。據史記載唐代設左、右金吾衛,主管統率禁軍。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觀全詩詞采華豔,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