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中元節

中元節作文(彙編15篇)

中元節9.98K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元節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元節作文(彙編15篇)

中元節作文1

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着盛裝和鬼衆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着的人一起爲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爲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爲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羣餓鬼折磨,目連想用鉢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爲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衆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保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爲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着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爲,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爲,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中元節作文2

餈粑的故事

餈粑是中元節祭祖時必備的供品。中元節的故事自然也是從做餈粑開始的。餈粑只不過是一個天南地北通用的語詞,但是在我們當地,卻有一個難以翻譯的稱呼——?。我很小時候,不知道這個字怎麼寫,只知道天天跟着別人念着類似英文中“@”來指稱辨認,等到稍微識字時,看到墟上出售?、煎堆、油條等地方的各種各樣招牌,有寫作“紇”,有的寫作“米、乙”,更有的店家乾脆削繁就簡,少了偏旁,但剩下“乞”這一邊。可見,在傳統而簡單的生活中,大家對這個至爲普通的事物並沒有統一而清晰的認識。

雖然在字音上貌似複雜,但製作的方法並不跟一般的餈粑有太多的不一樣。一樣的原料,糯米粉夾雜普通米粉、糖漿;一樣的外衣,不外是些樹葉、糉子葉作爲包皮;甚至裏面所填堵的糖心,也跟餈粑一樣千奇百怪,有芝麻、花生、椰子絲、蝦仁等,炒熟之後塞在糯米粉皮之內,等到煮熟一口咬下去,常常不知道會吃到什麼,用今天舌尖體的言語表述,便是有如一場味覺上的冒險。

值得一說,用來做?的糯米粉雖然是普通的糯米粉,但是其中卻摻雜進了厚厚的田艾汁。田艾在中藥裏有各種稱呼,最爲常見的莫過於鼠麴草,九月十月生於田間,秋收後荒涼的田野上會常見到農婦小孩蹲坐田間採摘,田艾味苦,但是用作熬藥,最爲清熱解毒、暖胃祛溼。曬乾後的田艾放在鍋裏煮,會煮出猶如墨汁般黏稠的汁水,等到倒進糯米粉中,跟那雪白中和凝合,深墨色便會漸漸蛻變爲靛青,等到做成?後,蒸煮出籠,雲氣繚繞中,?全身上下就會變成一團色彩均衡的青玉,彷彿剛從山間挖採而出,活脫脫的還帶着些野氣。

?有各種形狀。在故鄉,最爲常見的是壽桃、扁擔以及錦囊三種。當然,對於一些心靈手巧的農家婦人而言,可能還會變化出其他飛禽走獸等模樣。但在中元節,家家戶戶做?,無一例外會做成最爲簡單的扁擔狀。就是將成團的糯米粉搓成條狀,在上面鑲上幾顆花生,或者乾脆將糯米粉團壓扁,成爲一個鐵餅狀,簡稱圓籠。我小時候在母親做?時做幫手,總會調皮地將糯米粉團搓成一個小圓球,總少不了挨母親的斥責。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其貌不揚的扁擔,其實是我們想象中祖宗擔衣的工具。祭祖時祖宗歸來,燒下的金銀財寶和布匹衣衫自然需要運輸到他們游來之處,像扁擔一般的?,便是子孫奉獻予祖先運輸的工具。

餈粑的做法

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幹水,置木甑裏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乾淨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加餡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乾。陰乾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如果將舂爛至膠狀的餈粑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就要在冷卻後不久,用鋒利的菜刀將大圓餅切成小塊)。因爲未完全冷卻切時粘刀,冷卻太久過於堅硬,切時就很費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壓圓餅,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中元節作文3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爲“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民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意。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着以家爲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爲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如果談及盂蘭盆節,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已成爲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在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峯。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已成爲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中元節作文4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爸爸帶我一起回老家過節祭祖。

一路上,爸爸與車上的叔叔談的很投機,竟然忘記在街上買冥錢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爺爺家,爸爸看到正騎着摩托車到街上購物的叔叔,連忙叫叔叔帶東西回來。叔叔回來後,爸爸問多少錢,叔叔說算了,只有幾元錢。爸爸堅持要付錢,爸爸說:“祭祖當然要誠心,我是誠心誠意買的,錢當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錢接了過去。

吃過中飯,爺爺奶奶開始舂粑粑。他們把浸泡過的黏米放進石臼裏,用一根很長兩頭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後將舂過的米粉過篩子粗的繼續放進石臼裏舂直到米粉細滑到滿意爲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團,在用手捏成一個個長長的橢圓形的粑團,然後用水洗乾淨的桐樹葉包好,放進蒸鍋裏,蒸熟。揭開鍋蓋,香氣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訴我說:“只有讓先祖吃過後,我們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願地走出去玩了。

天漸漸暗了,爺爺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壇,擺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紙冥衣冥錢等東西解開堆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按照長幼次序排定,燃放煙花,點燃冥俱,祭祖正式開始。只見爺爺口中唸唸有詞,左手拿起燃燒的冥紙,右手拿起酒壺,祭天祭地祭祖。禮畢,大家一起雙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與幸福。

祭祖一結束,我立即從桌子上抓起一個粑粑,就吃了一口,頓清香撲鼻,軟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嚐過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這也許是託先祖的福吧!感謝先祖們,給我們以美食、平安、快樂和幸福。

在江蘇,每逢中元節吳縣居民以錫箔折錠,沿路楚化;儀徵縣各地尚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成爲“度尾”。

在中元節,人們也要祭祖,在陰曆七月十五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返家探望子孫,故需要、祭祖。祭祖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爲止。

這就是中元節的習俗,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中元節作文5

農曆七月十四,俗稱鬼節,亦稱中元節、七月半。

在這一天,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小時候,常聽村裏的老人說,鬼節就和人間的春節一樣,從農曆七月七年級開始,鬼門關就開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裏探望。農曆初七到十五的晚上常常有亡魂四處活動,陽氣低的人晚上出門就會看到許多鬼的樣子。所以常常告誡小輩,這幾天晚上千萬呆在家裏別出門,否則會尋晦氣,膽小的我們那時候真的給唬住了,一到晚上就窩在屋裏不敢出門、

印象中,每年的鬼節,家家戶戶都有包糉子的風俗。鬼節前一天早上,大人們就將包糉子要用到的竹葉用滾燙的開水煮過一遍,然後撈出來再在木桶裏泡上。下地幹活之前吩咐家裏的老人或小孩在午飯之前把竹葉洗淨疊放整齊。而每次小孩子們和老人聚在一起洗竹葉的時候,各種歡樂,老人就會跟我們講着各種各樣久遠的故事,當然說的最多的還是一些先人們的事,老人們說着說着,聲音就會慢慢地低下來,語調也會逐漸變緩,手上的活也停了下來。年少的我們自然不會明白老人們回憶起先人們的各種傷感,只是把它當成了老人們爲哄小孩子編出來的故事罷了。

鬼節的早上,吃過早飯後,家裏的婦女們就會把泡好的糯米和一些花生、板栗,綠豆擺好,再拿出前天洗好的竹葉,開始熟練地包起來糉子。只見她們的雙手飛快的疊竹葉,舀糯米,放調料,包葉子,綁繩線……不到幾分鐘,一隻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這個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一般都會圍在她們身邊看,一臉的崇拜之情。而老人們就開始燒用來煮糉子的水了,因爲煮糉子可是一件費時間的事,煮好少說也要要幾個小時。

等包好糉子,小孩子們又開始轉移陣地,跑到竈旁看火,久不久就會問老人們什麼時候可以吃糉子。老人們一邊說快了,一邊往竈裏添柴火。小孩子終究沒有耐性,鄰居的夥伴一聲招呼,就飛一般地溜出去玩了。等到回來,糉子早已熟了,拿起筷子夾了幾片裂好的糉子吃的津津有味,一臉的滿足。

鬼節,最隆重莫過於祭奠祖宗了。晚飯過後,父親和大伯,還有叔叔召集家裏的小孩子們,拿起祭奠用的物品到屋外的空地上送祖宗出門。這時,每個小孩通常都有任務,有的拿着兩條糉子,有的拿着托盤,有的拿着白天老人剪好的紙錢,有的拿着柴火,還有的拿着未點好的香……跟着大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路上,到處都是點燃的香紙,全村的孩子都出動了,互相打招呼說:“那麼早啊!”然後迅速到固定地點點香,放祭品,澆酒,祭拜,放鞭炮,一切都是那麼按部就班。最後,大人們讓我們跟祖宗們說幾個自己心願,據說祖宗聽了就會保佑我們的。記得當時許的最多的是新學期考個好成績。一切都做完之後,收拾好東西,回到家裏,一家老少其樂融融地聊天逗樂……

現在想來,自己也有幾年不在家裏過鬼節了,鬼節的風俗希望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因爲這畢竟是一種懷念儀式吧,和清明節一樣,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中元節作文6

又到每年的“中元節”。母親還隔好幾天就開始準備“接祖”要用的東西,器皿、菜餚、點心和水果,零零碎碎象螞蟻搬家一樣地用拖車一次次往家裏運,我勸她不用這樣辛苦,到時我們開車一次性地買回家就行了,可她固執地不聽,她怕我們買不齊整或不及時而誤了她的大事。

母親年輕時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爺爺奶奶在時,手把手教她接祖時祭祀的全套禮儀,她學會並記下了,但在心裏從來都沒有虔誠過,因爲她不相信這一套。

可是現在步入老年的她卻越來越迷信鬼神的存在,也許她更加願意相信逝去親人的靈魂還存在於這世間,那些已遠逝的親人的眼睛隨時在天上看着我們,這樣,她就經常可以在心裏和我那天上的外婆和父親對話。也許她已意識到這樣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對於這個節日的意義,她的思想從抗拒到接納,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

迎接儀式完成後母親就說:“你爸其實早就回來了”。

我們自然都沒有看見,可母親分明感覺到了,她說:“今天一大早我在擺碗碟的時候手幾次抽筋,拿東西不穩,我的手從來不抽筋的,我知道是你爸爸不准我做,他老說我慣了兩個兒子,不讓他們幹活,看到我忙上忙下,怕我辛苦,不准我做事。我對他說,你莫精怪我,讓我把事做完,我還有好多事呢……”

聽她這樣說,我想笑,可是我的淚水卻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滑落了下來。

頭一天晚上母親就交待我們第二天早上買點包子、饅頭做早餐,因爲這些東西好做供品。

早上天才亮她又打個電話給我,聲音哽咽:“你說怪不怪,昨晚我夢見他們了,你奶奶和你爸爸。好多年好多年沒有夢到他們了,他們真的回來了。你奶奶對我說,妹子呀,買點麻圓???磐旁蒼駁穆鎩D隳棠趟檔枚裕?懵蛟綺褪貝?懵樵不乩窗傘!?/p>

我也寧願相信這世間的確有鬼魂的存在,也相信是奶奶真的想吃麻圓了。

史鐵生說過:“一棵樹上落着一羣鳥兒,把樹砍了,鳥兒也就沒了嗎?不,樹上的鳥兒沒了,但他們在別處”......“......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恆途。”

是的,我們逝去的`親人的肉體所棲身的這棵樹被上天砍了,可是他們給予我們的愛和溫暖仍然棲息在很多地方,我們隨時都能看到、感覺得到。

也許這就是中元節幾千年來越傳越盛的原因吧。

中元節作文7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

舊曆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爲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爲,"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衆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爲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臺經,供着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曆七月七年級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着重於爲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來源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爲“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爲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羣餓鬼折磨,目蓮用鉢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爲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徒相信,從農曆七月七年級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爲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中元節作文8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也稱鬼節,上墳的日子。小時候,常聽村裏的老人說,鬼節就和人間的春節一樣,人間的我們會給逝去的人送寒衣,從七月七年級開始,鬼門關就開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裏探望,晚上常常有亡魂四處活動,陽氣低的人晚上出門就會看到許多鬼的樣子,千萬別出門,別回頭看,否則會招來晦氣,膽小的我們那時真的給唬住了,一到晚上就鑽被窩裏不敢露出頭。

村外的墳林,七月已增添了幾分寒意,斑鳩聲聲草蟲低吟。清晨起牀後,千門萬戶的化錢儀式將中元節推向了高潮,浩浩蕩蕩的祭祀隊伍,提着大包小包的冥幣,香,蠟,食物向墳地進發。我家也不例外,早早的爸爸就準備了,買了香蕉,橘子,餅子什麼的,給他的爺爺奶奶,也就是我的老爺爺老奶奶。我媽則準備香,還有元寶,黃標紙那些,帶着那份哀思去上墳,此時,墳地上下燭香瀰漫,燭焰,清香和印度香晃晃蕩蕩的在墓前燒起,紙火就作風勢快速的化成灰色的蝴蝶在陰森森的墳林裏飄散,灰屑剛展開翅膀便不勝風力破碎消失,各式各樣的冥幣在墓碑前的小池子裏被火舌舔舐的忽左忽右的歡笑,虔誠的叩首,澆酒,每一堆火招引的是陰間的每一家人,這墳林裏數不清望不盡的火堆該迎來多少先輩,多少孤零零的遊魂,四處亂竄的遊魂該有多麼寂寞和淒涼,簡單的祭拜後清香繚繞的村外墳林越發清寒……

來吧家裏的家外的,老爺爺老奶奶已經逝去的的朋友們,忘年交們,不認識的認識的寂寞的鬼魂們,沿着墳林火的亮光,沐浴着朦朧的日光,從四面八方輕輕柔柔的來,浩浩蕩蕩的來,行色匆匆的來。萬千的火焰,飛舞的紙錢,香噴噴的酒宴,是生者對死者誠摯的接待,是果實對種子感恩的情懷。盡情的竄吧,竄的是一種文化,一種親情,一種穿越黃泉的自在。

當然,這都是我想象到的,其實我沒去墳地,我是多麼想讓清風和一杯烈酒寄去我的一份哀思,我是女的,老人說女的和小孩最好不要去墳地,陽氣低,容易招晦氣,除非自己的至親逝去,男的去就可以了,否則我一定去,聽奶奶說,我老爺爺都沒等我出生就去世了,老奶奶是我上六年級的時候去世的,她現在已經記不起我長什麼樣了吧……

雖然我沒去墳地,晚上家裏還會供奉自己家信仰的觀音,我媽早早的就張羅了,擺上貢品,燈火通明,每個家的燈都打開,點上蠟燭上了香,虔誠的祈禱,完事了就坐街上乘涼去了,我見勢,悄悄地溜進去,上了柱香,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對着觀音虔誠的祈禱,祈禱我們的事順利一點 ,我家的所有人和他家的所有人平安順利,健康多福……

這不是迷信和鬼神的敬畏,這是人心中的信仰,這是中華文明所特有的 濃烈的崇拜情節,這是一份愛的傳遞,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遞。

這麼晚了,在中元節想象上墳的情景,着實有點靈異和害怕,我要睡覺去了,怕怕……

中元節作文9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我和媽媽在家搬出一張桌子來燒香拜拜。我問媽媽:爲什麼要燒香拜拜。媽媽說:“今天是鬼節。”等一下要回外婆家吃飯。爲什麼會有鬼節?我上網查了一番,原來:“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寒衣節(十月七年級)。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爲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爲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家家戶戶要準備紙錢、果盤、供桌“燒經”了。特意供奉水蒸餛飩、餃子。家有新亡,除靈前則在七月十三燒經。何謂燒經,一般理解爲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燒燒紙錢叩叩頭。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在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爲,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爲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衆,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我恍然大悟,鬼節還有這樣的歷史啊!!

中元節作文10

每到鬼節,仰望着天空,害怕着刺眼的“鬼”字,而膽小的我更是如此,那天甚至連離開父母半步都不敢。不過如今回想起來,要論最害怕,要論最可怕的,還是上次鬼節。

早上,陽光明媚,偶爾一片雲將陽光遮住,街上人來人往,我靜靜地望着人羣,出現在我的眼前,又消失在茫茫人海,不覺間,朋友們已經來到我身旁,輕輕地叫一聲,把我嚇得半死。

“啊!”我尖叫起來,“你們幹嘛?”望着他們笑得前仰後合,暴跳如雷。

“呵呵呵!影,今天是鬼節喲,像你那麼膽小,你還是躲在家裏吧!”他們彷彿是故意挑釁我才說的,依然嘻嘻嘻地嘲笑着。

“切~我纔不怕呢,有什麼計劃就直說吧,少賣關子了!”我很輕蔑地說,但心裏是恐懼萬分。

“那麼好吧,今天晚上7點,咱們去山上走走吧!”說完,就走了。望着他們消失在我眼前的背影,不禁覺得恐怖。

中午,我一直想着:“是去呢?還是不去?如果去的話,肯定會被嚇得半死;但如果不去的話,肯定會被他們嘲笑的,那麼還是去吧,說不定沒自己想象那麼恐怖呢!”於是,我決定了,和他們一起上山。

到了晚上7點,我如約地出現在他們面前,這次由我、小杰、小葉和小洪一起去上山散步,剛剛開始,我還跟在大家後面,不一會,小杰說他發現奇怪的東西,叫我過去看看,原來是一個小球,而這時,小葉和小洪已經不不見了,於是我問小杰哪裏去了,小杰說可能是他們先走了吧,剛開始覺的不大可能,不過想想也是,他們又能去哪呢?難不成給鬼抓走了?一想到鬼我就害怕,於是叫小杰也走快點。

走了許久,一股撲鼻而來的臭味讓我想吐,心想不會是腐爛的屍體吧,越想越害怕,於是沒注意踩到什麼東西滑滑地摔了一跤,害怕地尖叫,這時,小杰過來了我馬上抓住他的手,叫他扶我起來,當我鎮定一些的時候,他拿電筒一照,原來這裏是垃圾堆!虛驚一場。

再往前走,我走在前面,而這時有個光點吸引了我,沒注意在後面的小杰,隨後聽到一聲尖叫,回過頭去,發現小杰的電筒還在那閃着,人卻不見了,我心想:“難道那裏有個洞?還是被鬼抓了?今天是鬼節啊!”於是我叫了叫他,依然沒有反應,壞了壞了,這活生生的一個人就這樣不見了,難道小洪和小葉也是······這時我的腿已經發軟了,我想都不敢想,拿起小杰的電筒,撒腿就跑。

當我見到前面的光的時候,我跑得更快了,當我跑出來時,發現小杰三人手裏拿着冰棍津津有味地吃着,這時當小葉看見我時,跟我打招呼,我一下子全明白了,原來小杰故意叫我,然後讓小葉和小洪先走,後來讓小洪拿電筒來吸引我,後面小葉就帶小杰走了,而不小心電筒掉了,爲了不讓我懷疑,就尖叫一聲讓我恐懼。想到這我憤怒地望着他們,恨不得將他們碎屍萬段。

想到這,我不禁笑起來。

中元節作文11

農曆7月14日我們這裏傳統的鬼節,家家戶戶都殺雞宰鴨上供,焚燒陰間用的紙錢、別墅、轎車、家用電器等等以祭拜祖宗。總之神臺前是燃香點蠟的,煙味兒瀰漫了整個空間,陰陽兩界,在這煙霧繚繞中連爲一家,共慶一年一度的鬼節。

因爲爺爺的爺爺曾經當過所謂的“道公”,所以7月13日晚老媽大人就給我和爸爸下了死命令——我們一家明天得“吃齋”,忍飢挨餓到下午四點鐘方可吃東西。我當時好象看見爸爸的臉都餓綠了,自己也面如菜色呢。現在都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了,黨的陽光四處普照,燦爛無比呢,怎麼還有這樣的破規矩呢?真是的!可礙於情面,我和爸爸即使眼前晃着美味佳餚,也絕對不敢抗旨的,這請您老媽大人放心好啦!

那天上午,我遲遲不敢起牀,賴着也睡不着了,只好爬起來玩電腦。爸爸早已約他的牌友玩牌去了,媽媽自己忙活,反正我不得吃東西,也賭氣不當下手了。可是玩歸玩,肚子還是要鬧革命的,於是拼命地喝水。玩到1點多鐘,屏幕上的字都變成了蘋果(我用的是紅色字體),圖片也變成了飯菜,朋友的頭像也成了烤鴨,音樂是口水滴答的節奏。我餓,主啊,救救我吧!

實在受不了啦,把口袋裏的錢全都扔在了電腦桌上,自己跑出去瞎溜達。來到街上,汽車尾氣也是香香的,一個小男孩還故意拿着冰淇淋舔啊舔,那個小妹妹也竟然大口大口地吃着火腿腸,尤其是那個哥哥,都這麼老了,還吃剛烤出來的熱狗。我嚥了咽口水,以防盯愣聞傻了滴落下來。他們也太過分了吧,怎麼不知道在街上隨便吃東西是不文明的表現呢,平時的大街上壓根兒也沒有這麼人吃東西啊。今兒是怎麼啦?於是忿忿地走進時裝店,這兒摸摸,那兒看看,笑嘻嘻地請老闆取下模特身上的那幾件裙子,試了又試,反反覆覆地照了鏡子,幾個來回後,雖然店裏的買主和老闆都說合身,但我“醉妞之意不在裙”啊!我餓,同志姐啊!

後來又去新華書店看書,隨手拿起一本《幽默與笑話》,看着看着,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惹得衆人對我投來鄙視的目光,他們疑心我神經病了麼?鬱悶……只好放下書本,假裝找起歌舞光碟來,找着尋着,突然那些花花綠綠的光碟都在眼前晃成了香甜可口的菜餚。此時肚子更是咕咕地唱起歌來了——食物啊,我的姑奶奶!

終於熬到了下午三點半鐘,我便滿懷希望奔回家來,看見爸爸已先我一步到家了。他就在廚房砍着雞肉呢,那動作好熟練,媽媽也看傻眼了。爸爸眨我一眼,示意我不要出賣他的“看家本領”。

阿彌陀佛,光輝的下午四時終於到啦!可以開飯了——我和媽媽一掃平時吃飯細爵慢嚥的作風,配合爸爸上演了狼吞虎嚥的精彩激烈場景。一會兒工夫,一桌豐盛的飯菜就光榮地犧牲了一大半。我們叄都只顧埋頭吃啊吃,惟恐怠慢了自己的肚子。哈哈,突然叄雙筷子一齊夾向那碟酸甜排骨,於是我們面面相覷,“噗嗤”——不約而同噴飯啦!

最後的飯局以“噴飯”而告終,要不然,我還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碗呢,撐死事小,影響事大呢!

——唉!這難捱的鬼節!

中元節作文12

老師說七月半也叫“鬼節”、“中元節”,是人們祭祖祭拜先人的一個節日,也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懷疑老師的話,因爲我家的中元節是從七月初九開始的。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爲七月半鬼節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麼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說在寫包的時候,稱姥姥爲曾祖,稱爺爺爲祖考,結尾爲老大人,若是女性,則結尾稱呼爲老孺人。

寫了包之後就是數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乾淨,倒乾淨香爐裏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繫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着我們去外邊“接客”。爸爸的手上會拿着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裏唸唸有詞,似乎是說“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

等走到一定距離後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後點鞭炮。鞭炮點過後,我們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裏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的親戚和“送客”。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後,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麪條,媽媽做的麪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麪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裏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着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後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着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着八仙桌開始吃飯。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爲他們家的中元節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纔算是過去了。

中元節作文13

“中元節”,桂東人稱之爲“七月半”。

關於中元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一說是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纔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羣餓鬼折磨,目蓮用鉢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爲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另一說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爲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爲“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並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爲難自家故祖,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爲孤鬼“燒孤衣”傳統。

雖然民間有關於牛郎織女七月十五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但在桂東人的心目中,卻永遠抹不去鬼的陰影。“七月十五鬼亂竄”,傳說閻王爺要在七月大開鬼門關,讓衆鬼夜出地府至陽間遊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極有與鬼相遇的危險,因而七月切忌遲歸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這個邪,一定會有人繪聲繪色地向你講敘: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過野外的山巔之上有簇簇鬼火遊動,凝神間還聽到鬼們絮絮之語。保讓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還有心情顧及牛郎織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浪漫!

桂東有句俗諺: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靈有着千絲萬縷的瓜葛,所以人們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說的夜不出戶之外,還有不少傳統禁忌:農曆七月間,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見;不能開市、討債,免得落個發鬼財、做收帳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進行各種水上運動,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於月半,作父母的一定會將其的生日改爲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與鬼俱來”之嫌;或有長者亡於月半,家人往往會大不高興,說是長者不善作長,死了還要“與鬼同去”……總之,“七月半”在桂東人眼裏是“草木皆鬼”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作文14

吃了午飯,奶奶準備好了要用的東西。我一看,準備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銀行的錢和金銀財寶,連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考慮到了。我就和爸爸媽媽、奶奶、小姑媽乘上了爸爸的車出發了。在車上,奶奶告訴我:“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奶奶便向我說起了寒食節的故事。

來到了我們永康的花街那兒的一座山上,那裏樹木成羣,山路歪七扭八,偶爾也能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聲,因爲今天早上剛剛下過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變得泥濘起來了。

我們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開始幫起忙來了。奶奶把準備好的飯菜擺在了墓前,敬上了酒,點上蠟燭。接着,就讓爸爸媽媽把清明紙標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這家人已經來過了。”標好了以後,奶奶讓小姑媽拿出12支香給她,奶奶點燃了香,只見往上一衝,火就滅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別發給我們4個人每人3支,便讓大家拜起來。當時,我在心中默默地說道:“太公、太婆,今天我們來看你們,給你們帶來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給我們一點嗎!我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興隆,讓家裏的孩子都學習優秀,特別是今年就要考大學的表哥,讓他一次性就考上重點線,上一所好學校。你們能答應我嗎?太公、太婆?我相信你們一定會答應我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儘管用吧!”說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邊,讓我去敬一次酒,還囑咐爸爸把帶來的鞭炮放起來,爸爸便聽了奶奶的話,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來。放完了鞭炮,媽媽有敬起了酒來。除了爸爸,我們就燒起了帶來的東西,燒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說道:“東西太多了,拿個帶子給他們裝一下吧!”說罷,便把手中的塑料帶丟進了火堆中。幹完了,奶奶把把一個托盤拿了回來,其餘的就放在了那兒。快要走了,我對太公、太婆說:“太公、太婆,再見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

中元節作文15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即中元節。此節初爲佛教節日,稱“盂蘭盆會”,傳說釋迦弟子目蓮,爲救在地獄中受苦的母親而求佛超度,後演爲民間追薦祖先,故亦稱是日爲“鬼節”。

清末畫報中關於盂蘭盆會放河燈燒法船的記載

舊京之中元節,除廟宇僧衆舉行演經文等重大佛事活動外,民間則重放荷燈與燒法船。

放荷燈亦稱放河燈,其含意是導引鬼魂進入極樂世界或及早託生轉世。荷燈之樣式,其上半部皆爲彩紙疊成之蓮花兒,下半部之載體各異,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並掏空瓤肉,中插點燃之蠟燭,於夜幕初降時放入河湖,燭影搖曳,隨波盪漾,與水中倒影上下映帶,燦若繁星。正如清宣宗《養正書屋全集》(道光三年刻本)之《中元河燈》詩所云:“萬盞蓮燈水面浮,中元佳夕蕩輕舟;繁星朗月光同映,點綴前汀一段秋。”

清末民初以來,北京傳統風俗,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人們照例要到北海公園參加一年一度的孟蘭盆會,大放河燈。是日夜晚,北海太液池之上,南迄雙虹榭邊,北至五龍亭畔,盪漾的碧波漣漪之上,燈火晶明,如銀河羣星,明滅浮動,景色極爲壯觀。

這天黃昏,明月初升,北海漪瀾堂兩側的走廊和北河沿岸的四周以及金鏊玉帶橋邊,真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北京什剎海、積水潭、御河橋、護城河水關等處,也有放荷燈之盛舉,故清宗室文昭(號紫幢,博學工時,負有才名。)《紫幢詩抄》之《京師竹枝詞》曰:“坊巷遊人入夜喧,莊連哈達右前門,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

中元節燒“法船”,其用意是爲渡幽冥孤獨之魂,此種冥器,俗稱“燒活”,小者丈餘,大者數丈,由冥衣鋪匠人以秫秸扎架,彩紙裱糊並繪畫而成,料價雖廉而工錢甚昂,故凡燒法船者,非殷實之家而莫敢問津世。

法船之船頭,爲猛虎虎頭圖案,探身持叉之開路鬼站於前,其後相對而立者,系“黑白無常”鬼,“白無常”也稱“活無常”,身着白袍,頭戴白色高帽,上書“利見大人”四楷書大字,手持哭喪捧若揮舞之狀;"黑無常"又稱“死有分”,身着皁袍,手持“勾魂牌”,上書“你可來了,正要拿你”,並用硃筆圈點,其猙獰之貌,令人望之不寒而慄。

艙內糊十殿閻君,即秦廣三蔣,楚江王歷,宋帝王餘,五官王呂,閻羅王天子包,卞城王畢,泰山王董,都市王黃,平等王陸,轉輪王薛。中爲地藏王菩薩,正襟危坐,接受十殿閻君朝拜。神鬼以外,尚有掌舵者一人,持漿划船者數人至十餘人不等。船之桅杆上掛一面旗子,正面書“盂蘭聖會”,背面書“慈航普渡”。

如此龐然大物,系由四五節組合而成,連至法會現場,須由冥衣鋪臨時僱用十餘人(俗稱“拿燒活的”)舉送,絲毫不得損壞。列隊而行,穿街過巷,雅子頑童出於好奇,每每尾隨不已,並極願爲顧工代勞,體驗一番舉送燒活的滋味兒與情趣。

舊時焚燒法船,皆在午夜舉行,先由和尚奏法器誦經文,而後於水畔焚之,火舌沖天,光焰晃眼,糊味兒薰鼻,雖如此而觀者如堵,不飽此眼福誓不罷休。恰如《都門離詠·中元》雲:“朵朵蓮燈放滿河,燒船拯溺誦彌陀。夜深婦女歸家去,螢火飛飛鬼火多。

標籤:中元節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