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中元節

中元節的節日知識

中元節3.07W
中元節的節日知識1

中元節的來歷和傳說

中元節的節日知識

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傳說:“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爲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爲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衆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着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爲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爲,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爲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爲陽,鬼爲陰;陸爲陽,水爲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廟普”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綵,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爲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爲主的普度稱爲“街普”,以市場爲主的普度稱爲“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爲“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爲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爲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後,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爲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來歷是什麼_中元節的來歷和傳說

中元節的節日知識2

爲什麼中元節晚上不要帶孩子外出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節、盂蘭盆節、地宮節等等。有關中元節的傳說有很多,其中以佛教敘述的故事較爲精彩,據說中元節當天是地府特赦的日子,幾乎所有的“好兄弟”都會在當天出沒探望親戚,爲了緬懷“好兄弟”,民間巷子裏的村民,都會在中元節那天燒冥紙。

中元節當天天氣較爲陰冷,孩子容易感染風寒。農曆7月14日當天夜晚,天氣逐漸變得寒冷,由於早晚溫差大,部分夜間出行的小孩,很容易因爲天氣變化問題感冒着涼,其次夜間風比較大體質弱的孩子,還會出現頭暈打噴嚏的現象,因此農曆7月14日當晚,家長儘可能的不要帶着孩子到處溜達,以免感冒着涼。

孩子在中元節夜間出行,容易被搗蛋孩子捉摸。有些不懂事的`孩子,還會在當晚戴着面具去捉弄夥伴,這麼一來孩子的心情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加上週邊路口都是村民焚香祭拜的身影,孩子們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傷感,而且晚上很有可能因此睡不好,影響次日讀書上學。

中元節當晚出行,加劇孩子的心理負擔。衆所周知,中元節當天主要是爲了緬懷“好兄弟”的,孩子們看到這些焚香燒紙的場景,心理難免產生焦慮,此外有些孩子出於好奇,就會向父母問東問西,此時父母也不好給孩子做過多的解釋,此外有些孩子聽到村民在十字路口唸叨,不知道情況的,還以爲村民在說胡話呢?一旦父母給孩子做解釋,勢必加劇孩子的心理負擔。因此,中元節當晚儘可能不要帶孩子在夜間出行。

中元節又稱爲什麼節

中元節,也叫七月半、鬼節、盂蘭盆節、齋孤、施孤、亡人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道教稱爲中元節,佛教稱爲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七月半。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爲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普度的習俗。

佛教說法

佛教將該節取名爲盂蘭盆節,據說盂蘭盆可以解先忙倒懸之苦,舉行盂蘭盆會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超度歷代祖先的佛事。

佛教典故

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爲灰焰,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必須集合衆人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爲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這一節日。

道教說法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爲“三元”)

正月十五日稱爲“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爲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爲“下元”——是爲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民間稱謂

施孤是潮汕地區對中元節的稱謂,齋孤是江淮一帶對中元節的稱謂,稍有不同的是,節日週期由七月初至七月底,可自己選擇。

標籤:中元節 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