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中秋節

實用的中秋節作文集錦三篇

中秋節9.5K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中秋節作文集錦三篇

中秋節作文 篇1

今天是中秋節,要吃團圓飯,還要放孔明燈。啊,真是太開心了!吃完晚飯,爸爸、媽媽和我一起到隔壁中山公園的空地上去放孔明燈。可誰知我們來得太晚了,那裏早就被那些愛跳舞的老頭老太們給“佔領”了地盤,我們只好在旁邊放。

我們選擇了一塊周邊沒有大樹的地方,看了看風向,打開一個孔明燈。我們先把白色的像泡沫塑料一樣的固體酒精固定在燈下面的鐵絲上,然後用打火機點燃。不一會兒,我們的身邊就被裏三層外三層看熱鬧的人給圍住了,有的蹲下身子來看; 有的伸手摸摸熱了沒有;還有的幫着爸爸一起把孔明燈撐起來……終於,這個孔明燈裏的空氣燒沒了,漸漸飛了起來。可不一會兒它又落下來了,幸好爸爸過去及時接住了。大家繼續蹲下來,耐心地等,旁邊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不耐煩地嘀咕道:“怎麼還不飛起來啊?”孔明燈又一次慢慢地飛了起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大家都目送着它往遠處飄去,繞了一圈以後,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內。接着,我們又放了一個孔明燈,媽媽說成雙成對纔好。我們這才戀戀不捨地朝家走去 。

中秋節作文 篇2

中秋節,我們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餐桌上有圓圓的月餅,圓圓的橘子……因爲象徵着團圓。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可是美中不足的是今年因爲下雨所以沒有月亮,但我們一家人依舊圍坐在一起交談着。突然間,我想起去年賞月的場景——“月到中秋分外明”這句千古名句,帶來了我對去年中秋節美好的回憶。

去年的今天,我們一家人吃晚飯後,一塊來到了樓下賞月。手裏那圓圓的月餅,也寄託着我美好的祝福。月亮被烏雲遮住了,但剎那間又大放光華,它是那麼的明亮和清晰,以至於上面大大小小的隕石坑都看得如此清晰。就像是在漆黑的布上面放了一顆璀璨的珍珠。我拿起望遠鏡往上看,似乎能夠看見嫦娥的身影在上面徘徊,看起來又十分惆悵,她是在想念自己的丈夫還是親人?那廣寒宮瓊樓玉宇,更是美哉,但是再好的住處也不如跟自己的家人待在一起。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乍一看,那月亮還真像玉盤一般的掛在天上,散發着淡淡的光,是這情景變得更加的唯美,那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好似月亮留下的淚珠。古人將月亮稱之爲“桂魄”,那自然是根據吳剛伐桂樹的典故,這個名字,雖不如月亮叫的如此通俗易懂,但是這是個美麗的名字。而且也有傳說天上的繁星就是桂樹落下的花。古人顯然是相信神話的,但就是這一篇篇美麗的神話故事,才成就了他們對天空的無限憧憬與嚮往。時至今日,人類早已登上天空,實現了千年以來的夢想,也說明人類文明的飛速進步,我們以後也應該更加努力。

我看着手上的半塊月餅,聽着家人們愉快的交談,我的思緒又飛了回來,但是那個飄忽不定的影像卻仍舊在我的腦海中顯現。

中秋節作文 篇3

八月十五中秋節,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如:拜月娘、盪鞦韆、遊“月娘”、燃煙堆、燒瓦塔、觀神。

盪鞦韆,預先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的單雙座鞦韆和“十”字鞦韆。棚頂四周拉起一道道繩子,掛滿五顏六色的綢花彩帶。

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着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裏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着盪鞦韆,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鞦韆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鞦韆騰空飛旋箍着一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有的已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了。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着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裏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着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遊“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紮上繡滿祥禽瑞獸富貴花卉的牀裙,把洗乾淨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後,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琅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爲“水果節”、“齋節”。

月餅主要有二種:一種拌豬油稱作朥餅;一種拌花生油稱作清油餅。朥餅以潮州市郊意溪鎮烤制的爲上乘。意溪鎮又以“範合盛”號的朥餅爲

最著名。範合盛號的綠豆沙,據說要盛於陶製大水缸埋於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餡。意溪朥餅皮薄而脆,餡滑膩清涼;包裝也很有特色,用陶鉢盛 裝,上面用印有金字商號的大紅紙封口,顯得格外古樸,人人喜歡把意溪朥餅當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處擺攤設點賣朥餅,街上的行人,無論籃裏盛的、袋裏裝的差不多都有朥餅。從前窮人省吃檢用也要買上幾塊,實在買不起的會感到羞愧難當,拜月娘時淚流滿面,再三請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餅,還必須供蒸熟的芋頭。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牀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擡着、挑着、抱着送到長輩指定的曬穀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餘,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然後把各家各戶派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裏。月上中天,當村裏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位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躥出了一串串火舌。爲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裏撒食鹽,爆發出一陣闢哩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衝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裏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象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餅、芋頭拜月娘,燒瓦塔,燃煙堆,都是這裏古老的傳統活動。據說它有一番不凡的來歷,這要追溯到元代。那時,潮州人把元兵稱作元番或胡人。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爲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只准養胖不準養瘦。還規定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意上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准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朥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餅底下墊着一小塊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暗中傳遞消息,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朥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臺、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農村因爲村落分散,爲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爲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

直到現在,人們在中秋節還耍拜朥餅、芋頭;有些農村,各家各戶也還有自願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煙堆和燒瓦塔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