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中秋節

實用的中秋節作文彙總八篇

中秋節6.99K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爲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中秋節作文彙總八篇

中秋節作文 篇1

十一月十一日早上,雖然天下着雨,新安江廣場卻彩旗飄揚,人山人海,鑼鼓聲、吶喊聲、喝彩聲交織在一起。原來這裏在舉辦第十三屆新安江旅遊節龍騰競舞新安江活動。

只見兩條紅色的巨龍騰空而起,龍頭高昂,眼睛炯炯有神,龍身金光閃閃。每條龍大約50米長,由20多個穿着大紅祥雲圖案衣服的小夥子舞着。兩位漂亮的姑娘舉着龍珠,龍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巨龍隨着龍珠時而騰雲駕霧,時而翻江倒海,威風凜凜,氣勢磅礴。小夥子們手舉着木棒,一會兒跑一會兒跳,一會兒站一會兒蹲,一會兒跪一會兒躺,一會兒翻跟斗,一會兒人疊人,好象孫悟空揮舞金箍棒一樣瀟灑自如。巨龍在他們手中盡情地飛躍、翻騰、遊動。聽說,這兩條巨龍來自重慶銅粱,他們還參加過國慶大典和北京奧運會暖場演出,怪不得被稱爲“中華第一龍”呢!

欣賞了“中華第一龍”的精彩表演,我們又觀看了本地舞龍隊的演出:有大慈巖橋燈、梓州彩龍,還有新安江、梅城、洋溪等十幾個鄉鎮的布龍,有的還有樂隊演奏呢!舞龍隊從新安江廣場出發,沿着新安路一直舞到羅桐埠,整個新安江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之中。

龍象徵着吉祥、喜慶、團結、進取、騰飛,衷心祝願我的家鄉如龍飛天。

中秋節作文 篇2

農曆八月十五,古稱爲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因爲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爲團圓節。

昨天是中秋節,晚飯以後,我和爸爸、媽媽高高興興地坐在陽臺上,一邊吃月餅,一邊吃柿子,一邊賞月。

一輪金黃的圓月已經高高地掛在天空中,向地上灑下皎潔的月光,像輕紗似的一般溫柔。天空中雲很淡,風很輕,月光很美,這構成了一幅漂亮的畫。在深藍色的夜空裏,月亮顯得更圓、更亮、更美了。這麼美的月亮能不讓人心動嗎?這圓月非常調皮,一會兒鑽進雲姐姐的懷裏,一會兒和星星談話,一會兒唱歌跳舞真拿它沒辦法。這時爸爸說:其實月亮是不會發光的。它就像一面鏡子,把太陽的光反射到地球上,所以這些光是不熱的。

不久,月亮旁邊出現了一絲陰影。爸爸又說:這黑影子是月亮上的海,不過裏面沒有水。

啊!這皎潔的明月引起了我的遐想。啊!我知道,這時嫦娥一定很後悔,真應了那句古詩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呀!她地偷偷地看着后羿。后羿地在地球上看着給嫦娥的月餅和水果,默默地想念着嫦娥。再說吳剛,正在不停地砍五百多丈高的桂樹,砍了又長玉兔專心致志地搗藥

中秋佳節真快樂呀,不但月亮圓,而且人們也和親人一起圓聚。中秋節的月亮真是不可思議呀!

是啊,在此喜慶的日子裏誰不想家?誰不想念自己的親人?家鄉,一個讓人聽了就感覺溫馨的詞彙。家鄉的月亮也格外的明亮,家鄉的水也格外的甜,家鄉的人也格外的親。可是,可我只是天上一顆不知名的星星,我只是月亮的影子,我只是一個流浪的遊子。我的故鄉在那?我的親人又在那?我這樣問星星,我這樣問月亮,可他們都沒回答我

年年中秋,歲歲中秋,今日又逢中秋。人生易老,中秋不完,赤子之心念家園,遊子之心看圓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到了,家家吃餅賞月,喜看中秋圓月。我陷入了沉思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

是啊,在此喜慶的日子裏誰不想家?誰不想念自己的親人?家鄉,一個讓人聽了就感覺溫馨的詞彙。家鄉的月亮也格外的明亮,家鄉的水也格外的甜,家鄉的人也格外的親。可是,可我只是天上一顆不知名的星星,我只是月亮的影子,我只是一個流浪的遊子。我的故鄉在那?我的親人又在那?我這樣問星星,我這樣問月亮,可他們都沒回答我

今夜,我很孤獨,這美麗的中秋月色,觸動了我思鄉、思親、思情、思友

思思思思

雲遮中秋月,雨答上元燈。

這是千百年來我們的先人總結出來的氣象經驗,從中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約145天左右的時間,中秋這天的天氣至關重要,直接影響着今後145天的天氣變化和規律,中秋若不能見到月亮,元宵節下雨的機率就很大,影響着春節後第一個重大節日的歡慶氣氛。至少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是這樣的氣象規律,因此,人人都盼望着中秋圓月。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是沒有眼福來看今天的月亮的,當然就不知道今天的人的所作所爲。可我們卻知道今天的月亮曾經照過古人,並從今天的月亮上看到了古人給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偉大成就。四大發明、唐詩宋詞

中華五千年的燦爛都是今天的月亮照過的,我們看着這個曾經照過古人的月亮,看着我們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我們沾沾自喜,引以爲民族的驕傲

多少年以後;當我們也成爲古人的時候,多少年以後;當我們的後人也在那時的月亮上看到我們時,我們也能讓我們的後人爲我們去驕傲嗎?我們又爲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呢?

中秋節作文 篇3

每年中秋節到來之前我就能夠吃到好吃的月餅了。不僅如此每年我都可以嚐到最新鮮的月餅,因爲我阿姨家開了一個西餅屋,每年他們都會新研發出好吃的月餅口味,然後會拿一些到我們家讓我們嘗。

中秋節的晚上是一家團聚的最好時刻,每年的中秋之夜我們一家人便會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月餅,看着圓圓的大月亮。有時候我覺得它就像是一個掛在幕布一樣的天空一般的大圓盤。

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讓人以爲月亮真的掉進了水裏。看着天空中皎潔的月亮,我小小的思維中情不自經的冒出幾個小問號。爲什麼在中秋節要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爲什麼要吃月餅?中秋節還有其他的習俗嗎?

夜晚,滿月升起來了,一片寧靜隨着銀霧般的月光灑在大地上,我們早早便在庭院前對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我們纔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我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就有些講究的,長輩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媽媽告訴我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這時已經是午夜了,疲倦的月亮躲進了雲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我們在庭院中吃柚子,媽媽一邊剝着柚子一邊說:“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裏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在這個中秋節的晚上,我不僅僅會吃月餅、賞月亮,還懂得了一些有關中秋節的習俗。就例如,中秋節爲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作文 篇4

八月十五中秋節,這麼一個花好月圓的節日,我悟出了親情的可貴,正如歌中所唱“終於迎來今天,這歡聚時刻。”我家有個鄰居,平常只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奶媽在家做家務,看看電視,但是到了各種大型佳節,老奶奶家可就熱鬧了。

這不,今天是中秋節,老奶奶家可謂是門庭若市。今天我們家分了一箱月餅,我拿了兩袋送給老奶奶,來到門口,側耳一聽,呦,好熱鬧!我按了門鈴,門開了,開門的是老奶奶的孫子,我說,哥哥,媽媽讓我送來了兩袋月餅,祝你們全家中秋快樂!哥哥笑着收下了,又把我熱情的迎進屋。盛情難卻,我只好走進屋。

哇!人好多,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開心的歡笑。我似乎被他們的歡笑感染,笑了起來。正在這時,電話鈴響了起來,頓時,屋子裏靜了下來,靜得扔根針也聽得見。突然間,奶奶臉上的微笑消失了,聲音中聽出一絲急切:“你在哪兒?我們都好,他們都來了。”我心想這一定就是奶奶出國在外的小兒子。

果真,話筒裏傳出小兒子富有磁性的聲音:“媽,我也很好祝您和哥哥姐姐們中秋快樂,我—向您了,”話筒的另一端傳出哽咽的聲音。“唉,有空就回來看看吧,出國不容易啊,注意天氣變化,別生病了。”老奶奶一臉的不放心。“嗯,媽,你也注意,我查了天氣預報,你們那兒過幾天會冷的,注意保暖。”“只要你好我就好。你也長大了,翅膀硬了,一定要多加小心啊。”老奶奶很無奈的說。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兒不嫌母醜,一句句名言都滲透出濃濃的母子情。是啊,在這中秋佳節,母子不能團圓,誰都不會開心,親情可貴,也許你的母親有些嘮叨;也許你的父親有些古怪,可他們終究生你養你,無論他們對你是好是壞,我們都要回報他們。不爲其他,只爲他們生你養你。

中秋節作文 篇5

中秋節到了,我和爸爸媽媽到了奶奶家,皓皓【我弟弟】已經在門口等着了,我一來,他就興奮的大叫起來,奶奶也早已等候多時了,我打好招呼,就和皓皓玩了起來,我們騎上奶奶的三輪車,在小區裏逛,奶奶的三輪車已經有點年頭了,剎車有點不靈,有一次我們差點撞到一輛奧迪,我們又去了小區外面逛了一圈又差點撞上一輛寶馬,大概過了五分鐘我們回到了奶奶家,他們正在找我們呢,聽說姑父買了一輛新的自行車,,我很想騎騎,我們回到房子裏,寥寥草草的看了一會電視,皓皓回去了,我只好自娛自樂,姑父回來了,我衝出房門,向他借自行車騎,姑父立刻答應了。

我立刻衝上自行車,又開始亂逛,當了一兩圈,我遇到了皓皓,他和她媽媽回來了,他一見我,就叫我名字,我們一起回到奶奶家門口,很快就要吃飯了,看到奶奶燒的山珍海味,我口水都流下來了,媽媽和爸爸去給他們同學會定餐廳要很長時間,我們到外面的小買部裏買了幾盒小炮仗,我們很壞在別人的房子裏放很多,一點火花四濺,我們還發明瞭煙花點法,就是把小炮仗用花朵式排開,一點噼裏啪啦,一串響,旁邊的雞被嚇了飛了起來,炸完之後,找一些沒炸的,把裏面的火藥倒出來,堆成一堆,一點一個小型煙花在天空閃過,回到奶奶家,奶奶、爺爺、姑姑、姑父、大爸爸、大媽媽、皓皓、婷婷【我姐姐】、超超【我哥哥】,都到齊了,開始吃飯了,我準備大吃特吃,每個菜我都嚐了一遍,奶奶的燒菜技術越來越厲害,我們沒有一個不點頭稱讚的,我們小孩子只管自己吃飯,隨大人說話,皓皓坐在皇帝專座上【一個大凳子疊上一個小凳子】,大家都陶醉在閤家團圓的快樂之中,吃完飯,大人們在桌子上放上水果,便又談起天來。

過了半個小時,我們要回家了,我們都依依不捨,可有什麼辦法呢?

中秋節作文 篇6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叫團圓節,象徵團團圓圓的意思。老師說,中秋節要吃月餅和賞月,我們幼兒園也分了好吃的小月餅,我好喜歡。爸爸說:“中秋月亮最圓了,到時晚上我們吃好飯到山上去賞月吧!”

可早上起來的時候,好像是陰天,灰濛濛的,爸爸又說了:“晚上大概看不到月亮了,我們還是早上去爬山吧!”媽媽也說好,於是約上了雅琳姐姐一家,一起去爬山了,咦!好像又出太陽了,但己經到山腳下,還是接着爬吧!山上都是臺階,走不多遠的時候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亭子,坐着休息一下吧!喝點水,再繼續走,出來玩我很興奮,所以也不覺的累,一口氣就走了一千多個臺階,確實有點累了,前面又到了一個亭子,這個亭子是我姑丈他們組建,爲了方便爬山的人休息,聽說山頂現在還在建一個亭子,但山這麼陡,材料怎麼運上去呢?哦,我看到答案了,就是前面的這些騾子,是它們把材料背到山上的。你們知道騾子的爸爸媽媽是誰嗎?就是馬和驢,這是爸爸告訴我的。

在亭子裏休息好,我們就往山下走了,下山比上山輕鬆多了,但是也不能走太快,要注意安全哦!到了山下,一看都十一點半了,吃了午飯,回到家爸爸媽媽和我倒頭就睡,一直睡到下午三點鐘。

晚上到爺爺媽媽家過中秋了,全家人團團圓圓吃排場可真開心啊!可我的小肚子好像裝不了多少東西哦!

吃好飯,要到哪裏賞月呢?出來的時候碰到了心瑤姐姐和國越弟弟他們,那大家就一起玩吧!兜了一圈後,我到水景公園玩了,好多人啊!有的在放孔明燈,有的在跳舞,小朋友也很多,爸爸把吊牀也帶出來了,躺在上面看月亮正好,這時月亮也出來了,好圓好大啊!

真是個快樂的中秋節!我也祝每個人中秋節快樂哦!

中秋節作文 篇7

中秋節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到爺爺家過節。 哇,茶几上擺滿了好吃的:有香噴噴的月餅,有各種新鮮的水果,還有味美的烤雞……

爺爺笑呵呵地說“我們快吃吧。”“停!我有個節目,誰能說一個關於月亮的古詩句,才能吃月餅。”我歪着頭說。

爺爺樂了,說:“猴子撈月亮。”“錯。這是個故事名字,不是古詩句。”奶奶笑着說:“月亮像月餅。”“這也不是古詩句。”媽媽搖頭晃腦地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錯。這是歌名。”該到爸爸了,他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突然,我發現爸爸拿着一本《唐詩三百首》。我說:“爸爸賴皮。這個不算。”我要大顯身手了。“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我像小鯉魚吐泡泡一樣地說。 譁

中秋節作文 篇8

中秋佳節即將到來,在吟誦無數寄託相思、抒發感悟的詠月名作時,我們心中那股相思、團圓之情便愈加濃烈。

古往今來,中秋節就是中華民間傳統的盛大節日,只要是箇中國人,就註定了八月十五,舉頭望月與天涯共此時。當人們和家團聚,賞月、遊湖之時就賦予了中秋節這樣的意義,把人間溫情與風物美景聯繫起來,讓人們感受到和家團員的溫馨、幸福與快樂,同時帶給離鄉背井的遊子以濃濃的鄉愁。

記得在《東京夢華筆》中曾描繪出“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聖曉”的熱鬧景象,這正是古人嚮往團圓、慶團圓的形象體現,對於現在的我們過中秋可謂是多姿多彩。你可以選擇放煙火,朗朗月下,火樹銀花,普天同慶;可以選擇遊公園,桂花飄香,月色纏繞於那暗香浮動的枝頭,在腳下灑落點點銀光;可以選擇江邊漫步,明月當空,江風清洌,煙波浩淼,月光如碧水中的銀螺般給人清新之感,或者乾脆呆在家裏,在輕柔的音樂裏,吃幾樣精細菜餚,嚐點月餅,憑盒賞月,月光傾城的榮美必將充溢你的胸懷,詩云:“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秋之夜更能讓我們體會到“明月照千里”的廣博至美,於是月光又賜予人們一份思索:遠寄鄉思!不論遠在天涯海角,只要能沐浴到月光,念親思鄉之情便融入到那一抹通的月光,藉着月心之橋將祈禱傳遞到遠方的家中,願親人更好,家鄉更美,一切更幸福,同時,在皓月中游子也能讀出遠方的牽掛與問候。

談到這裏,還不得不提一提久負盛名的中秋月餅。東坡曾讚歎道“小餅如嚼月,中有怡如酥”現如今的月餅更是琳琅滿目,花式齊全,但不論如何翻新,不變的是它圓圓滿滿的外形,象徵着家庭溫馨和美,家人團圓共聚,所以說呀,大家可千萬別小看了這一枚枚朋餅,它不僅僅凝聚着製作人的心血與汗水,更是古往今來華夏兒女渴望人月共團圓,天人和諧的縮影,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

有人說思念像中秋的滿月,牽掛似漫天的繁星,在這歡樂的節日到來之前,我願藉着柔柔的風,譜上長長的祝福,讓它輕輕飄進所有人的心中!最後祝願全校師生中秋佳節和家團圓,幸福美滿。

批改評語:習作巧妙地將中秋之夜看到的景物和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藉助中秋圓月寄相思的詩詞歌賦聯繫在一起,使中秋更增加一份思念的情愫。再將中秋月餅賦予它獨特的使命,彰顯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