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元宵節

實用的鬧元宵節作文四篇

元宵節8.87K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鬧元宵節作文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鬧元宵節作文四篇

鬧元宵節作文 篇1

每到元宵節,曹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戶戶大紅燈籠高高掛,年味甚濃。

說起曹村的無宵燈會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只要你進入曹村地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掛在樹梢的一串串燈籠,一行行,一列列像是迎接八方客人的到來。來到曹村,接下來你們跟着我的腳步去欣賞花燈吧。

街道兩旁的大型蓮花燈更是壯觀美麗,掛在蓮花燈上五顏六色的小燈籠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美不勝收。再繼續前行,你會發現路邊有一條長長的巨龍,足有幾十米長,遠遠望去這條龍通體金色,身下還有幾朵翔雲託着,像似騰雲駕霧。走近龍頭,你會看到這條龍含着龍珠子,不時從嘴裏噴出水霧,一隻龍爪向前方探去,就像馬上要騰空而躍,此情此景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它的壯觀。

再往前走,就到了曹豳公園,公園入口處便是一座高大的“進士燈”,他頭戴官帽,身穿紅衣裳,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雙手向前方微微作拱,下面寫着四個大字“進士及弟”,據《曹氏族譜》統計曹村出過一百六十多名的進士,在古代的文化史上實屬罕見,因此曹村素有“進士第一村”的美譽。

公園裏到處可見大型的花燈,先看那龍燈和鳳燈吧,龍和鳳的背上都馱着一座宮殿,上下分三層,每一層的花燈紙人都會隨着音樂而動,有八仙過海,有西遊記裏的人物,每一個花燈都是一個傳說故事。再往前走,就是十二生肖的花燈了,先看看“雞燈”吧,雞高昂着脖子,尾巴高高翹起,張着嘴似乎朝天叫鳴。你看,這“豬燈”憨厚可掬的神態,它微微咧開嘴巴笑呵呵,顯得十分和藹可親。這神態各異的十二生肖燈各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曹村的鬧花燈展現着她獨有的文化古韻,吸引了衆多的.遊客。

鬧元宵節作文 篇2

今天是傳統元宵佳節,媽媽說,在濱江公園有猜燈謎的活動。她還說,看花燈、猜燈謎、還有吃湯圓是傳統元宵佳節的民俗。

晚上七點半,我和媽媽還有親戚一起來到濱江公園,人真多,非常熱鬧!那裏沒有猜燈謎,我好失望。但是我們放了煙花,還放了孔明燈和河燈,真是太有趣了!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放孔明燈。我先在上面寫了“希望我學習100分”,然後媽媽把蠟燭固定在孔明燈上,我用打火機點燃蠟燭,孔明燈全都鼓起來時,就鬆開手,它就慢慢地升向了天空。我真希望能夢想成真。

鬧元宵節作文 篇3

“元夜琴鼓奏,花街燈如晝。”又是一年元夜時。闔家歡樂,秉燭歡慶。這一天我們全家都聚在一起吃元宵、賞花燈、放煙花。

吃元宵這一中國傳統的習俗把這元宵節的氣氛渲染的淋漓盡致。隨着奶奶的一聲“湯圓來。”每個人的臉上都綻放出笑容。把湯圓端上來,熱騰騰的氣氤氳在我的臉上,霎時,臉上溼漉漉的,淡淡的面香撲鼻而來,我忍不住咬一口,香濃的芝麻味充斥我的口腔,讓我通體舒暢。湯圓不僅僅味道好,還寓意着全家人團團圓圓。香甜的口感也寓意着我們未來的生活甜甜美美。

晚飯後,我與家人一起去工人俱樂部看花燈。十二生肖,一當先,它們有的身上揹着銅錢,寓意着馬上有錢;有的策馬奔騰,寓意着事業順暢;有的神龍馬壯,希望人們身體健康,氣宇軒昂。在馬之後,有活靈活現的小老鼠,辛勤耕作的牛,威風凜凜的大老虎,嬌小可愛的兔子張牙舞爪等的龍,搖頭擺尾的蛇,溫順可愛的羊,活潑頑皮的猴,昂首挺胸的大公雞,忠誠老實的狗,憨厚可掬的豬,這一個個花燈把黑夜裝點得更加美麗。

擡頭一看,天空中滿是綻放的煙,各式各樣,五彩紛呈,有的五顏六色合在一起,有紫色的、紅色的、金色的、綠色的等等,有的像星星,有的像笑臉,有的像太陽它們一串串,一排排飛向天空,散落大地。煙花雖然轉瞬即逝,但是它的美麗卻長留人間,給人們以歡樂。給人們以啓迪,我愛這轉瞬即逝的煙花,更愛這美麗無比的元夜。

“東方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元宵節,因爲它代表着團圓,代表着歡樂。雖然今年的元夜已經結束,但它在我的記憶長河中最璀璨的一頁,我愛着美麗的元夜。

鬧元宵節作文 篇4

元宵節鬧花燈習俗在隋朝前已見於文字記載。《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五載:柳 “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遊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 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人們便都在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地。人們不惜錢財,比賽燈的規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僕,不論貴賤,不管男女,一切等級、性別、貴賤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閡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歡歌笑語。 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大體在北周年間,大約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間。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可能與佛教的流傳有關。

《涅盤經》說,如來佛死後火化,將其得到的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牀上。佛門弟子一邊散花一邊奏樂,並每繞城一步點燃一盞燈,以此來表示對如來佛的悼念,但還沒有明確記載是正月十五。《西域記》所說的僧俗共同觀看舍利放光的習俗則明確說是“正月十五”了。 這兩個習俗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民俗。從地點看,這一民俗開始流行於北方的洛陽及周邊州郡。這與北魏、北周時崇尚佛教,以及著名禪宗大師達摩、慧可先後在嵩山少林寺傳法有關,因爲禪宗開始興起時,深受百姓的歡迎。

從習俗的內容看,正月十五鬧花燈打破了一切界限,體現了佛教禪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觀點。這種取消一切束縛,打破一切界限的習俗,時至今日還有餘風。民間“正月十五沒大小”的俗語和風習便是古風的餘緒。 雖然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起源於佛教及佛事活動。但當這一習俗形成之後,其宗教色彩便漸漸淡化而成了百姓們狂歡的節日。

標籤:四篇 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