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元宵節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元宵節9.2K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有耍龍燈,鬧花燈的習俗。下面是元宵節二年級手抄報,和小編一起看看看吧。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1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第2張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2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第3張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3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第4張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4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第5張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5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第6張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6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第7張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7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第8張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8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 第9張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9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內容1: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叫“上元節”及“燈節”,是一個已有二千年的歷史佳節。

走進廚房,只見母親穿着圍裙,把和好的面切成幾塊,又把他們用擀麪杖擀了幾下,往裏面放進一些陷,這些陷根據自己的口味可調成,黑芝麻、豆沙、五仁、桂花等。包好後再把它放進油鍋裏炸。只見母親穿着圍裙,把和好的面切成幾塊,又把它們用擀麪杖擀了幾下,往裏面放進一些餡兒,這些餡根據自己的口味可調成黑芝麻、豆沙、五仁、桂花等。包好後再把它放進油鍋裏炸。只見母親用漏勺把湯圓撈起來,翻了幾下,又重新放入鍋裏,湯圓炸至金黃色便可出鍋了。吃的時候再撒些白糖、熟芝麻,味道酥軟香甜,好吃極了。 民間有逛燈會、社火表演、喝酒、猜謎、放煙花等活動,俗稱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的時候,全家要吃一頓團圓飯,最重要的是要吃湯圓,意喻爲全家人新的一年裏團團圓圓。雖說湯圓不太耐看,但吃的卻有滋有味。湯圓又稱元宵,它的種類很多,味道有香、甜、酸、辣、鹹五種,其中做法又包元宵和搖元宵兩種。食用方法分爲煮、炸、蒸三種。我最愛吃母親做的炸元宵。

吃完晚飯,我和母親來到人民廣場看煙花表演,我們焦急而又耐心的等着,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人越來越多,最後挨挨擠擠,人山人海。過了許久,轟隆一聲,禮花像一條蛇躥上深藍色的天空,頓時在天上綻開,像一個大菊花,瞬間又消失了。接着,禮花接二連三地升上夜空。有的像綵帶,有的像花朵,有的像一個個心,有的像一個個流星雨。元宵節的天空成了煙花的海洋,百花齊放,好不漂亮。此外,元宵燈會也別有一番情趣喔。看那裏,三頭六臂的哪吒三太子飛了上來,只見他腳踏風火輪,手拿尖槍,混天凌和乾坤圈,好不威風呀。

瞧,唐僧師徒四人也趕來湊熱鬧,只見孫悟空踩着筋斗雲飛在半空中,右手握着金箍棒,左手反搭了一個涼棚,唐僧則騎在馬上,雙手合十,一幅仁慈相。豬八戒自然是大腹便便,懶懶散散。沙僧肩挑行李,頭戴緊箍,腳踏實地。白龍馬身上馱着一個唐僧,但它仍然春光滿面,意氣風發。

歡樂的元宵節,酥軟可口的湯圓,美麗無比的煙花,給我們帶來了莫大的幸福帶來了生活的美好,也給我們孩子們留下了快樂的童年。

我的家鄉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落,家鄉正月十王並不叫元宵節,而叫小年,意思是過了正月十五,年就過完了,十五是最後的狂歡,過了十五,就該下地幹農活,緊張地春播春種了。正月十五是最大的祭禮祖先的日子,要比清明節更隆重。一直感覺,家鄉正月十五小年要遠比春節熱鬧。

過小年是從黃昏開始的,家家戶戶都用面蒸好了燈碗,就是把面做成燈的形狀,有時候還蒸成小雞、小鴨、小狗的形狀,在燈碗中間放入香油,插一根燈捻,點燃了。小雞燈確定放在雞窩上面,保佑小雞平安多產蛋。雞可是困難時期人們改善生活,換零錢最重要的家禽,絕對不能怠慢。母親蒸的雞燈確實是最漂亮的,一個大公雞旁邊兩個小母雞,後面還有幾個小雞蛋。鴨燈碗擺放在碗裏,把碗擺在水缸的水面上,狗燈碗押運在大門口,任務當然是看家護院,其他很多重要的地方都要擺上燈碗,祈求吉祥,正月十五放燈碗成了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

當母親把家裏的燈碗擺好後,姨父、父親還有舅舅就帶着孩子們上墳點燈了,家鄉都是土葬,死去的親人墓地都在一塊,老人歲數大了就會設計好自己的埋葬地。我們在爺爺奶奶以及死去的親人墳上挖個小坑,放上點燃的燈碗,舅舅和父親總會在爺爺奶奶的墳前跪上很大的一段時間,成家的哥哥們也會到爺爺奶奶的墳前單獨爲他們放燈碗。燒紙時就會點燃爆竹和煙花,好讓地下的親人不寂寞,感受到活着的親人的思念。

祖墳燃放煙花爆竹是最後的高潮,家鄉位於一條江邊,江水經常氾濫,家鄉的先輩們搬到這裏安定下來的時間並不長,所以,第一代人的後輩大多都出5代,所以無論張家或是李家祖,都清晰存在,祖墳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燃放煙花爆竹的規格就會特別高,一家祖墳的爆竹要連續燃放幾個小時。每到此時,幾個村子就會爆竹聲連成一片,煙花把夜晚裝點得五光十色,分外絢爛。此時,老人就會教導孩子們鄰里爲善,都是一個祖先,同一個根。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忘祖是對人最大的辱罵,而正月十五的小年祭祖活動,是中華民族血濃於水、認祖歸宗的民族向心力的一種體現。你可以一無所有,但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親人,就會得鄰居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就是我家鄉正月十五的小年夜。

春節剛過,一年一夜的元宵節就來臨啦。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家鄉,元宵節這幾天可熱鬧啦!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內容2:

龍燈時而在大街小巷穿梭,時而在廣場上進行精彩表演。龍燈迎到哪裏,哪裏就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鑼鼓聲聲,鞭炮聲震耳欲聾,天空佈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人人歡呼雀躍……龍燈一直要迎到正月十五才結束。正月十六的夜晚,人們要把龍燈舞到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把龍放在地上,進行燒龍儀式。把龍燃燒完後,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衝去,意爲送龍歸海。這樣,元宵舞龍燈纔算真正結束。 古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還沒到正月十五,人們就早早地開始扎花燈,作燈頭,準備元宵節的舞龍活動。正月十三那天,從早到晚,你都能聽到大街小巷裏傳來“哐——哐——哐——”的鑼鼓聲,這是在告訴大家“今天晚上要開始迎龍燈了。”民間也叫“起燈”。於是,家家戶戶都行動起來,在大門上方掛上兩盞喜氣洋洋的大紅燈,準備好煙花爆竹,有些大戶人家還要準備幾個大紅包,好在晚上龍燈迎過來的時候包給舞龍隊。天色剛暗,就有龍燈開始出村,村民們做的龍燈式樣很多,有板凳龍,就是在一條板凳上固定好兩盞描着精美圖案的燈籠,把這樣幾十條板凳連在一起,加上龐大綴滿精美小燈籠的“龍頭”,就成了一條漂亮的龍燈;有的每人舉一根木杆,木杆頂端是一節圓圓的佈滿“龍鱗”的紅燈籠,再用紅色拉花把幾十節“龍身”連在一起,就成了一條活靈活現的龍;還有的龍燈是用布做成的……隨着天色漸漸黑下來,越來越多的龍燈迎出來了。小孩子興奮地舉着自家的小燈籠,呼朋引伴,跟着龍燈走。

在家鄉,元宵節晚上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元宵我們也叫“湯圓”,用糯米粉搓成圓形,裏面常用豆沙、肉作餡,有團圓美滿意。

元宵節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別提有多美了!

家鄉的元宵節真熱鬧。我喜歡家鄉的元宵節!

正月十五這一天,我們全家人回家鄉歡度元宵節。

俗話說得好: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的家鄉雖然偏僻,但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人幾乎都回家,所以家鄉到處人來人往,歡聲笑語。

進家片刻後,我隨母親去點香。我們要點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有一根柱子那麼粗大,一米多高,而且這一柱香非常精緻漂亮,表面有一條張牙舞爪的龍盤着,那條龍栩栩如生,正要騰空而起,真是“神龍盤玉柱”。到了大宗祠,這裏早已香菸嫋嫋,許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我們來到自己的那一柱大香前,只見盤在香上的龍張着大嘴,好象要來一招“靈龍吐珠”,又像是對我們說:“主人,你們終於來了,我已經等很久了,快把我點上吧!”大伯和二伯合力將桶和香搬到一邊。接着二伯拿出隨身帶着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後點着火。頓時,微小的火苗就迅速變大,變成一條火龍。很快油燃燒完,火滅了,“龍香”上不停地升起縷縷煙霧。

點完香,我們又來到二伯家門口,吊上鞭炮,等待歡慶遊行的隊伍的到來。聽二伯講,村裏有個習俗,就是每逢元宵佳節的時候,鄉里都組織迎春遊行,遊行的隊伍來到哪家門前,哪家就要放鞭炮。所以遊行的隊伍所過之處,鞭炮噼裏啪啦地響個不停。二伯正談着,遊行隊伍已經來到門口,只見長長的遊行隊伍像一條長龍,東不見頭,西不見尾,踏着平坦的村道緩緩向前進。有的吹橫笛,有的彈琴,有的打鼓,還有的扛錦標,錦標上寫着“萬事如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吉祥大字。我正看着,父親已經點響了鞭炮,噼裏啪啦地響了起來,鞭炮聲伴着歡慶隊伍動聽的笛聲、琴聲、鼓聲,組成了一首歡慶元宵的歌。

望着緩緩離去的遊行隊伍,我想:元宵的慶祝活動,不正象徵着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國繁榮昌盛嗎?看到這樣熱鬧非凡、歡聲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心裏大喊:“我的家鄉,我愛你!”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邊吃着香甜的湯圓,一邊看着精彩的電視節目呢?

我們家鄉,每年的元宵節都要放煙花,看花燈,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父親母親來到街上看花燈。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的家鄉,正月十五上午的遊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人都在隊伍裏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着自己的歡喜。遊行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的人摩肩接踵。調皮的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的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羣裏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的苦笑、抱歉的賠罪及衆人寬容的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着震天撼地的鑼鼓聲,歡樂的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慶賀元宵節的手抄報內容3:

吃完湯圓,我們又來到廣場觀看禮花。只見深藍色的天空佈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着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我簡直被迷住了。 元宵是團圓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的地面都被喜慶的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的味道:煮好後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絕不亞於蔣雯麗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湯圓”。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捨得離開了。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我相信,隨着祖國的日益發達,今後的元宵節一定會更好、更令人們期盼!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

今天是元宵節,但是元宵節的祝福在昨天就絡繹不絕得到來了——那是因爲在我的家鄉(臨海),我們的傳統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

這說起來還有個傳說——和民族英雄戚繼光有關。據說當年戚繼光在我們家鄉(台州)抗倭時,曾打算過完元宵節攻打倭寇,戰機密被泄露後倭寇決定元宵節當晚趁百姓過節、戒備放鬆時大舉進攻台州府城——臨海。戚繼光又截獲了倭寇的信息,決定將計就計,於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過元宵節。正月十五,過罷節的百姓躲了起來、衆將士在臨海縣城設下埋伏,倭寇進犯時整個城市紅燈籠高掛一派過節氣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軍來了個甕中捉鱉,大敗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竄,恰被潛伏在白水洋上峯嶺的戚家軍再次予以重擊。這就是着名的上峯嶺戰役。後來百姓爲了紀念戚繼光,就將元宵節改爲正月十四過了。

這個傳說是我小時候學校組織去上峯春遊參觀戚繼光紀念祠堂時,當地的百姓講給我聽的。傳說歸傳說,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沒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習俗卻一代代傳下來,認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

說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節,一般的地方習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鄉,我們元宵節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們獨特的習俗。糟羹分鹹羹和甜羹兩種,鹹羹我們方言又名“菜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來米粉、豆麪,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沒有吃了,這麼一說,口水就出來。哎呀呀……

當然,元宵節觀燈、舞獅子、踩高蹺也是習俗,還是很熱鬧的。我小時候有一個父親自制的高蹺,每年元宵節都會拿出來玩的,可惜呀,後來被我們弄壞了!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節的習俗了。元宵節真熱鬧,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