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的隨筆【薦】

清明節1.47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那麼,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的隨筆【薦】

清明節的隨筆1

最近高強度的工作讓我總有種窒息的感覺,回想起前日裏的輕鬆,內心深處又徒增了許多悔意。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我不知道該用何種心態來告慰逝去的親人和自己一去不回的年歲。

今年家裏沒有我牽掛的人,爸爸媽媽隨着姐姐去了彩雲之南,我總覺得這是命運該給他們的經歷,更在內心深處希望他們通過這次遠行能夠得到更多。姐姐與姐夫在20xx年結婚,由於路途較遠,爸爸媽媽從未去過那邊,對於一對在農村生活半輩子的夫妻,我想他們早已失去了對未知旅途進行探索的新鮮感,今年春節,姐姐與姐夫相伴留在我家過年,其實我能夠猜透他們的心思,就是希望父母能夠抽上一段時間去雲南看看。

昨日給父親打電話,聽得出他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幾分醉意,可能是長時間呆在火車上太過勞累,父親選擇用酒精來解乏。母親剛到雲南,就不願與自己從未見過面的外孫女分開,突然覺得她像極了孩子,雖然,這些情景都是聽姐姐在電話裏說的,但是,我依然能夠體會到父母內心深處的歡欣。對於姐姐來說,父母可能是不公平的吧,把她一個人丟在那麼遠的地方;對於父母來說,姐姐可能是不孝順的吧,爲了自己的愛情,竟然狠心丟棄整個家庭。那時候,我也認爲姐姐狠心,隨着慢慢成長,我逐漸體會到幸福對於一個人來說的重要性,於是,我開始體味這種兩地分離的感覺,所幸的是,姐姐的生活很好,不會爲了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而真的變成山裏農婦,這是我最期許的事情。

奶奶剛去世還不到兩年,想起這個清明她與爺爺的墳前再也沒有新添的紙錢,我心裏甚是難受,奶奶在世時,我從沒想到她會突然說走就走,連最後和她說話的機會都不曾留給我,我開始胡思亂想,奶奶是不是覺得我們嫌棄她了,而獨自一人去找爺爺了?還是因爲她不願接受這種沒有盼頭的生活了才撒手人寰。只見新人笑,未聞舊人哭,我不知道這種所謂的陰陽兩隔是不是對我曾經不知道珍惜親人在身邊最大的懲罰。

清明來了,再也不見欲斷魂的行人,彷彿,家鄉的老屋依舊在輕聲低語,不讓我忘記曾今的一路行走,不讓我忘記那段本該牢牢記住的親情。

清明節的隨筆2

我今天睡得正香呢,爸爸就把我叫了起來,說:“這兩天放假,帶你出去玩玩。”我一聽,累壞了,馬上就起牀去洗臉刷牙了。

洗漱好後,我和爸爸開車去老家。到了老家,我和爸爸叫上了我的兩個侄子一起去玩。

我和爸爸還有兩個侄子先去了桃樹園裏,這裏的桃樹上開滿了桃花,這些桃花有粉色的、有紅色的,長得很密集,我把鼻子湊近一聞,哇!真香!我正陶醉在這桃樹園裏時,爸爸把我們叫走了。

我們離開桃樹園後又來到了田野裏,田野裏的莊稼長得很高、很綠,可是旁邊的雜草也不甘示弱,隔三差五的長在莊稼邊上。看過莊稼後,我們又拿起風箏,在一邊的空地上開始放風箏了。我和兩個侄子拿起風箏就開始放,誰知我們剛放起幾米,風箏就重重的摔在了地上,這時爸爸笑眯眯得走過來拿起風箏往天上一扔,然後跑了幾步後站在原地抖風箏線,沒想到風箏竟然飛了起來,風箏越飛越高,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差點都沒看到。

到了家我很累,但是我非常開心,因爲我今天玩得很爽!

清明節國小生隨筆5

今天的天氣可真好,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我和媽媽坐車來到濮上園。在路上,我們路過濮水公園,我看見了一座山上,有粉色的花,黃色的花,藍色的花,紅色的花,把小山裝扮成了“彩虹山” 。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目的地。

來遊玩的人可真多呀!人山人海的!進入濮上園的大門,我們沿着湖邊走,身旁開滿了鮮花,走過一座橋,經過瀑布,好美的瀑布,我在瀑布前照了好多照片。最後,我們來到一片草坪上,我遠遠地就看見了我的同學韋妙和呂文樂,不一會兒,陳琰也來了,我們一起跑,一起跳,玩的可開心了。我們在小湖邊發現了許多小蝌蚪,黑溜溜的小腦袋,扁扁的小尾巴,一搖一擺的,樣子真可愛!我和韋妙、陳琰一起撈了幾隻小蝌蚪,準備回家仔細的觀察觀察。

時間過得真快,該回家了,我們戀戀不捨的離開了濮上園!

清明節的隨筆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詩,同時在詩中也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轉眼又到了清明節,不知爲什麼,清明的日子總是陰雨連綿的,似乎老天也在爲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而感到悲傷。

大家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嗎?我把找來的資料跟大家分享吧:相傳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周代,有一個妃子千方百計要讓自己的孩子當上皇帝。於是她設計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餓暈在一棵大樹下。中爾手下有個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給重耳吃下去……後來,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賞了身邊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纔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耳羞愧極了,他立即派人請介子推,可怎麼也沒請到。於是重耳親自到綿山去請介子推,可介子推仍不肯出面。有人給重耳出主意:放火燒山,只留一條出路。可沒想到介子推被燒死了。重耳傷心極了。第二年,重耳再來此地紀念介子推,發現燒焦的老柳樹又復活了。重耳把這棵樹起名“清明柳”,又把這個日子定爲“清明節”。

大家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嗎?其實我也不知道,是媽媽告訴我的。媽媽說:“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祭祖。”

此時此刻,我又想起了那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的隨筆4

又是一年清明時,起風。思緒隨着風兒愈飄愈遠,或許談不上傷感,或許談不上離愁。只是在這懷念的季節裏,想起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於是,淡淡的哀愁隨着清波盪開,盪開……

清明時節雨紛紛。瞧,飄飄灑灑,悽悽冷冷,絲絲細雨,溼潤心頭,也喚醒我。滴滴答答,似乎很雜亂,又似乎很有律動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我輕輕地走在這林間路上,享受着這難得的安靜。低頭沉思,想起那個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樣,沉醉於這清明雨之中。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細雨紛紛,讓人感受到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於是,他寫下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時節雨紛紛。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裏,我理所當然地想起已故的親人。他們走,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但卻免不多愁善感幾回。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杜牧或許與我同樣的心情。看那春雨溼衫,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複雜。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又平添一層愁緒。於是,他寫下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不知不覺,我的愁緒彷彿收斂回來。人生自古誰無死,何必傷感離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杜牧或許明白人世間分分離離,故寫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絕句。行人也不願繼續哀愁下去,或許想散散心頭愁緒,於是借問酒家何處,而遙指杏花村卻令所有人豁然開朗。或許人生總有那麼一些死結,需要別人幫我們解開,而杜牧這句,寫得實在深得人心,一語驚醒我這個夢中人。

喜歡,很是喜歡。喜歡寫這首詩的高明的詩人,寫得自如之極,興味隱躍,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喜歡清明,那種感覺,很是輕鬆很是愜意。楊柳拂過心頭,悄悄地盪開那顆憂愁的心……

清明節的隨筆5

隨着時代的進步,都市化生活越來越濃厚,許多鄉村習俗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能夠流傳的應該稱得上精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到了,人們除了祭祖還願,少數地方還會把老祖宗遺留下的一些生活習俗保留下來。清明節吃清明粑在少數地方似乎也能算是微不足道的精華之一吧。

小時候,我從父輩那裏聽說過清明粑,卻一直沒吃過這種東西,因此想品嚐清明粑的這個夙願就一直藏在心裏。

十年前,我有了新的家庭。婆婆是一位非常賢良的人,我到新家後,不管什麼節日,婆婆都特別重視,因此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記得次年清明節,婆婆說這個節氣有清明粑可吃。我聽得有些興奮,驚訝於我們這些地方向來很少有人做清明粑。婆婆大字不識,怎會知道得那麼多?後來先生告訴我說,婆婆以爲吃了清明粑眼睛會清亮。我對婆婆的這種看法有些將信將疑。

那年婆婆已差不多八十高齡,但身體一直很健康,她執意要去坡上採清明草。

清明草我認識。它是一種野生的草本植物,一般高不過三四寸。清明草長着長而橢圓的葉子,葉及杆子都密密地長着一層灰白的絨毛,看起來不怎麼招人喜歡。等到成熟時期,草的頂端還會開出密匝匝黃色的小花蕊來。

雖然清明草看起來極不顯眼,但在以前,山丘、田埂、路邊……漫山遍野隨處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清明節氣,就到了採摘清明草的最佳時期。

婆婆採來清明草,洗乾淨後把水瀝乾,然後切碎,和上糯米麪、小麥面,再加上適量水、鹽或糖等,揉捏均勻分成拳頭大小的餅狀,放入蒸鍋裏蒸熟,或直接用熱鍋炕熟,清明粑就做成了。

清明粑聞起來沒什麼特別的香味,可咬一口在嘴裏,其香甜軟糯的味道即刻溢了出來;細細品嚐,你不得不讚嘆人類的智慧。

婆婆做的清明粑特別好吃,我由衷的讚歎。或許因我無意間流露的喜愛緣故吧,那年以後,每逢清明時節,婆婆都會親手做她拿手的清明粑給家人吃。

如今,婆婆已然年近九十,子女們都長大成人各自成家,陸續離家在外工作,少有時間回來,只有作爲兒媳的我與先生還呆在婆婆身邊。

前段時間,我忽然想起清明粑來,又恰逢快到清明節了,於是跟先生嘮叨着,說想吃清明粑。先生說現在清明草不好找了,他自己也沒怎麼學會做清明粑,況且婆婆年事已高,這事就閒聊於此。

昨天下班回家,當我又提起清明粑時,先生說婆婆已悄悄揹着他特意去市場買了清明草準備做清明粑。婆婆說她一直記得我喜歡吃清明粑。

沒曾想我念念不忘的清明粑,被婆婆牢牢的記住了,我聽得心裏暖烘烘的。我那慈愛的婆婆,雖然她身體不如十年前,但她記憶力仍舊這麼好,待人依然寬厚仁慈,她老人家怎能不長命百歲呢!

清明節的隨筆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陰晦的天氣,綿綿的春雨,失魂落魄的行人。親人墳上添一捧新土,灑幾杯淡酒,燒一堆冥鈔,而後痛哭幾聲——一切按既定的程序進行。

然而,這一天的我卻猛然間憶起少年時代植樹的情景:每年清明時節,雨霧紛飛之際,老師總會領着學生,帶着水桶、鐵鍬、樹苗等到村南邊的公路旁植樹。孩子們總是興高采烈,以至每年這個時候都要伸長脖子,數着日子,盼着這天的到來。在濛濛細雨中,大家起勁地幹着,每種好一棵樹,總會有一陣子的歡喜雀躍、手舞足蹈,歌聲、笑聲、呼喊聲迴盪在嫩草茵茵的路上。在輕風微雨中搖曳的小樹也頻頻彎腰,微笑着向我們致意。

如今,那種純真的少年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學校裏也早已淡忘了這項活動,親手種活一棵樹的感覺早已灰飛煙滅,那份天真的欣喜亦蕩然無存,我已好久好久沒有觸摸過小樹苗那嫩嫩青青的外衣了。

家鄉的公路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蔥蘢翠綠,入眼的是滿目的荒涼,焚燒後的焦黑痕跡觸目驚心,砍伐後的樹樁七零八落,似乎正孤獨地向路人傾訴他們的悲苦與渴望。

樹木被砍伐,成了蓋房的材料;樹林被焚燒,擴展成了一塊塊耕地。曾經安適的山村沒有了綠色屏障保護,正日趨憔悴;春季的狂風正肆無忌憚地吹打着她瘦弱的身軀。漫天的飛沙滾滾而來,掩蓋了她亮麗的容顏。天無語,地無話,我無言,我無力。我爲故鄉母親的苦難痛心,我爲她擁有一羣“弱智”的子女悲哀。

面對大自然無情的報復,鄉人們只是喃喃地說:“世道變了,咋刮這麼大的風呢?誰惹着風神爺爺了……”

面對純樸無知的鄉人,我不想說是你們毀了自己的家園,多麼滑稽;我也不想說環境遭破壞,多麼愚昧;我只是想說,請給後代子孫留一片生活的綠色吧!

行人淚雨紛飛,而我卻早已漠然。我只是懷念,懷念那春光明媚,綠樹婆娑的家鄉。那已經逝去的翠綠,難道只能在我的夢裏再現嗎?

清明節的隨筆7

淡藍的天幕上還掛着幾顆不肯消影的星,樓下已升起嫋嫋的炊煙,母親已起牀,忙着侍弄早餐。走出門外,細雨仍沙沙地輕打着綠葉的琴鍵,撥着竹枝的琴絃,叩着水面的鼓。

清晨,火紅的朝陽還未探出暗黑的山頭,然東方已經吐白。幾縷透過密織着的樹葉的白光,穿過桌前那面腐朽的木窗,射在那些零亂的書本上。只聽見窗外沙沙作響,也許是風,或者是雨。不禁想起:今日是沉重的清明節。

天空中飄零着紛紛的細雨,模糊了那塊嵌在窗上的玻璃。想起那“清明時節雨紛紛”,便想到了“欲斷魂”。淡墨色的遠山上竟閃着星星之火,還偶爾聽見爆竹爆炸的聲音在寂寥的道路上回響。心不覺得沉重了。

淡藍的天幕上還掛着幾顆不肯消影的星,樓下已升起嫋嫋的炊煙,母親已起牀,忙着侍弄早餐。走出門外,細雨仍沙沙地輕打着綠葉的琴鍵,撥着竹枝的琴絃,叩着水面的鼓。山上愈發地綠了,彷彿被洗去了一層膜色,呈現出本身的綠。翠綠,嫩綠,墨綠,青綠……交匯成一片。

下樓吃早飯,望着墨綠的清明餜,想到綠的山頭,綠的平地,綠的春天。吃了一口,外面雖平淡無味,甚至有些苦,但清明餜中的甜蜜,卻觸動了我的心:喪去親人的悲痛後,必要將悲痛化爲力量!活着的人,該好好地活下去,不要使故去的人再看見他們不願看見的事發生!

由我經歷見證過故去的親人,忽地在眼前浮現了。我望着他們,在心中大聲地吶喊:我不會令你們失望,不會令你們失望!

窗外的雨愈來愈小,終究停了。鳥兒在雨後的潔淨中唱響了它們的歌兒。太陽也撥開了雲層,溫暖着大地。人生總會遇到陰雨天,甚至雷電交加,狂風暴雨,但我們,總會迎來溫暖的陽光。

清明節的隨筆8

哀思日活動結束了,整個活動開展的`還是比較順利,有自己摸索到一些的經驗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一、經驗談話的不充分

因爲剛好是清明節後回來開展活動,因此在活動前我先開展了關於清明的談話活動:“在清明放假的三天中,你們都去了哪些地方呀?”孩子們都很願意說,有的說去外婆家了,有的說去遊樂場了。但是孩子對於上墳掃墓的經驗都沒有,於是我簡單的和孩子說了關於上墳掃墓的相關事宜。但是因爲之前準備的不是很充分,所以怎麼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說給孩子聽,讓孩子更能理解關於清明還需要改進。

二、故事內容的選擇

因爲小班幼兒有一定的移情能力,能夠理解他人的感情,所以想借助卡通故事這樣的形式來幫助孩子理解親人的離開,但是《長大也要做個好爺爺》是關於大班的生命教育繪本,繪本內容很長,有些話語對小班孩子來說晦澀難懂。雖然我已經把故事部分內容刪減掉,但是這樣整個故事就相對不完整,不能很好的體現小小熊和熊爺爺的情感,也就對之後的分離不能有深刻的感受,所以說出了這個繪本以外,有沒有更好的故事內容可以來給孩子閱讀、欣賞,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合適小班幼兒的內容呢?

三、自身情感體驗的缺少

哀思日,讓孩子感受體驗哀思的情緒,除了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孩子瞭解這種情緒,那對於孩子自身的體驗來說,怎樣去做呢?這是本次活動開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自己開展活動中存在的困惑。因爲孩子還很小,他們很少有這種親人離去的體驗,包括我設想的最喜歡的動物離開了,孩子也基本沒有這樣的體驗。所以整個活動孩子對哀思的情緒情感體並不強烈,很難體會。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對哀思這種並不常遇到的情緒有了初步的瞭解和體驗,他們知道當親人離去時會難過、會傷心、會想念。通過折小船祈福祝願,孩子們非常開心的參與,他們幫助小小熊帶給熊爺爺美好的祝福和想念,這是孩子們內心最純真最美好的部分,也是整個活動我覺得得到了昇華之處。

清明節的隨筆9

清明節那天,是個真正天清地明的好天氣。

這是國家法定節假日製度實施以來的第一個清明節,單位按照規定放假3天(含週六、週日),有新鮮感;在清明節這天爲故人掃墓,於我來說也是首次,有喜悅感;帶着二子趁此節日同老家的人一起爲故人掃墓,有團聚感。

走去掃墓的路上,兩旁是翠綠的麥苗,如氈、如毯;遠處有一兩畦油菜花,黃花鮮豔的耀眼,放眼望去,宛如金線鏽在浮動的綠氈上。和煦的春風送來陣陣果樹的花香和新鮮的泥土氣息,讓你真正體會並欣賞“沁人心脾”一詞的妙處。真正讓我興奮不已的是,路兩旁的溝渠新來的春水,綠波盪漾,賞心悅目,不僅爲春景增添了生命,尤其是油然喚起了兒時的記憶。小時候,每塊田邊都有不深的溝渠,作用有兩個,一是夏天排澇,二是春天送來灌田的春水。一到清明前後,渠渠溝溝來滿了水,就是這春水給農民、我和我的夥伴們帶來了難忘的快樂。每逢此時,大人們便要忙着把春水灌到田裏,看着綠油油的麥苗“呵呵”的笑個不停;我們小孩子或疊了紙船放到水裏比速度,或揀起土片打水漂,或去水邊挖起泥土作泥人、摔“泥碗響”,常常因此弄溼了手做的布鞋和少鈕釦的小褂前襟,得到大人們的訓斥,但夥伴那輕快的身影和我們無忌的笑聲,猶在眼前,似在耳邊。此後更有趣的是這一溝溝春水被大人們用汗水灌到田裏後,溝裏剩下淺淺的水底,這其中必定有魚,大多是白鰱、泥鰍之類的小魚,如果趕上好運氣也有紅脊背的鯉魚和大肚子的鯽魚,每到此時,逮魚就是我們雷打不動的活動,倘若能逮到一條鯉魚,便會得到同伴們的欣賞和讚歎,並有可能博到大人們的誇獎。但不知從何時起,這水就不來了,田邊的溝渠條條素面朝天,恰如老農民臉上滄桑的皺紋。春水來不了,農民只能用機井水澆麥田,廢柴油、費力氣,不停的抱怨:“唉!咋不來水哩?”孩子們也就少了這方快樂的天地。

“中央政策真是管用,多少年沒用上的春水,今年來了;種田還有補貼…”弟弟見我看着春水微笑,打斷了我的思路。

“種地不交稅,國家還給錢,國家真是富了!嘖嘖!”

“聽說農民貸款利錢也少了哩!嘖嘖!”

“農民以後日子好過了…”

“來水了得省多少力氣,怪喜人的水…”

在水邊交談幾位老大爺言裏話外透着喜悅。

掃墓歸來,幼時熟悉的路竟然陌生起來:村頭一座二層的小樓挺出如煙的柳枝間,四五座新蓋的“北京式”似乎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連村的小柏油路像是又剛剛鋪過,平坦二順直。

是啊!溫總理說:“農民富、國家安”。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農民實實在在的得到了實惠。老百姓能不稱讚嗎?農村能不發展嗎?國家能不安定嗎?

好美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隨筆10

又是一年清明時,這兩天朋友圈裏好友秀踏青、出遊應有盡有。此時的季節已是萬物復甦,麥田返青、柳樹吐芽、草長鶯飛,景色宜人。面對此情此景,我的思緒不禁飄回了童年時的清明時節。記憶裏滿是兒時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等民俗活動。

對於清明,許多故事直到如今依然記憶猶新。記得上國小時,每年清明節學校會組織師生去烈士陵園祭掃。一大早,我們學校以年級和班爲單位,就會擡着花圈,打着少先隊旗,一路高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隊歌,列隊從學校出發去烈士陵園掃墓。此時路兩邊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次第開放,山上的松柏青翠碧綠,我們的心情既沉重又歡快,沉重是因爲想起烈士爲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軀,歡快的是我們走出校園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在烈士陵園,我們向烈士墓敬獻花圈,舉行宣誓儀式。每隻高舉過頭頂的小手下是挺得筆直的胸膛,每顆小小的心靈滿懷着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努力學習做紅色接班人。每次祭掃活動都有介紹烈士的先進事蹟這個環節,我們會用自己存錢罐裏的零錢買來的紙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成祭掃的花圈,至今我還記憶猶新。

清明時節,盪鞦韆也是礦區的習俗之一,備受大人和小孩的喜愛。我清楚地記得文化廣場的鞦韆高七米左右,大人們可以站在踏板上蕩,也可以坐着蕩,單人蕩、雙人蕩都可以。那時因爲我年齡小,力氣也小,對此我只能用羨慕的眼光,看着大人和大孩子們站在鞦韆上,腿一曲一直前後擺動,衣服就像飛翔的蝴蝶隨風舞動。回家裏我纏着父親,在家中院子裏找了兩棵相鄰的大樹,綁上一根結實的木棍當橫樑,橫樑上放兩個結實的大鐵環,繩子中間穿上一塊木板,兩頭連在鐵環上,做成了童年時我最喜愛的鞦韆。在姐姐的幫助下,我一屁股坐好,兩手攬住繩索,姐姐一推便晃了起來,“盪鞦韆,盪鞦韆,一蕩蕩過柳樹梢”的童謠隨着鞦韆的盪漾被不斷哼唱……

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時節,在這充滿生氣的季節裏,有明媚陽光相伴,鳥語花香作陪,大多數人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出遊渴望,兒時的我們同樣也是如此。那時,我們會利用放學的時間結伴到矸石山上或者井口小溪邊玩耍,那時候大自然是我們的親密玩伴。雖然大家沒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樣也挺多。我與小夥伴們放學後後,,經常挽起褲腿,一起去捉螃蟹、撈蝦米。如不去溪邊玩耍,就會上矸石山上游逛,或拎着籃子挖野菜、找蘑菇。除了這些,我們還會和山上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躺在矸石背上,暖洋洋地曬太陽,還會用狗尾巴草偷偷地撩撥夥伴們耳朵,佯裝睡覺,打發春天裏的愜意時光。

當然最有趣的還是三年級那次,我跟着老師參加班集體的踏青活動。大家揹着書包,繫着紅領巾,一列隊伍歡樂地走在春遊的路上。隊伍在路上行進的時候,老師通常會喊班上某個歌喉好的同學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歡樂無比。到達目的地以後,大家分頭坐下,全班圍成一個圈,玩着丟手絹、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或者三五個人圍城一個小圈,彼此交換着各自帶的零食。現在想來那份歡樂、那份真情、那份友誼誼,,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啊。

關於童年時的回憶總是讓人無比懷念,太多的樂趣一時也說不完。如今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清明節已經上升爲國家法定節假日,裏面不僅融合着文化元素,同時更多地包含了經濟元素,看來兒時的那份溫馨、純真、和諧與快樂,那些美好場景和溫馨的故事只能在記憶中尋找罷了。

清明節的隨筆11

今天是清明節,讓我想起了這句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引起了我內心的愁悵,我彷彿看到了這悽悽慘慘、令人斷腸的情景。清明這一天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日子,一個讓人思念的時刻。

今年的清明節,我跟爸爸媽媽早早的就開車出發,在經過南山路的時候車就排起了長龍,交通也堵塞了,這樣停停開開,過了好久我們纔到了中村的山角下。爺爺奶奶已經在等我們了。

來到墳頭,只見周圍到處長滿雜草,爸爸和爺爺就一人拿一把鐮到,鏟去雜草。奶奶便拿出祭品,擺在墓前。我一看都是阿太最喜歡吃的菜,有紅燒帶魚,油悶蝦,豆腐乾,春筍,草莓還有酒。爺爺往杯子裏倒了滿滿的三杯酒說:“媽媽今天大家都在,高興你就多喝點,喝醉也沒關係!”我正看的入神媽媽將一束白菊塞到我手上,說這是送給阿太的,你去放好。

讓阿太保佑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過我知道,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行。做完這些後,我們一行人就往回走,站在山上往下望,田裏的地裏泛着新綠,東一片麥田,西一片的油菜花,煞是好看。

清明節掃墓祭祖,我學到了許多人情常識,並且還知道了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之一。

清明節的隨筆12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我掬起春天第一片思念,捧送您永遠的寂寞,在這個無雨的清明時節。一副宣紙點綴出衆多景色,卻再也喚不回那一縷幽魂。

山一程,水一程,走一程,停一程,在我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中,您那顆普通的靈魂早已走得很遠很遠,再也沒有歸期,也再也沒有回程。

沒有人知道,生與死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時光輕飄飄匆匆飛逝,沒有誰能成爲誰的永久。柳已抽綠,春已來到,只有那顆滄桑的心還在尋尋覓覓,無處釋懷,無處寄託。

清明節的隨筆13

父親 您看到了麼

門前的那一排白楊

悄悄的 冒出了絨絨的芽包

石板路的縫隙裏

有嫩嫩的葉子 探頭探腦

您在笑着看我麼 父親

這樣的日子 天堂裏也會是春的味道

這滴答聲 也不是女兒的眼淚

是細雨敲打着您的屋檐

我對着您微笑呢 父親

您說過 最愛看女兒翹翹的嘴角

枝頭的一隻鳥兒 嘰嘰喳喳

您是不是想起了

女兒嘟着嘴 跺着腳

那細細長長的一聲 爸

(說過了不哭 不哭)

(可這一聲卻如重錘擊心 一時熱淚涌流)

父親啊 不老的春風

綠了 老屋門前的楊柳岸

小草兒 在風中輕輕顫動

林間飄着淡淡的 令人微醺的氣息

在這明淨如洗的碧空下

枕着家鄉的鬱郁青山

安然入夢罷 父親

夢裏 沐着春風歡笑奔跑

您還是個 小小少年

清明節的隨筆14

今年清明節回故鄉給爸爸上墳,在點燃紙錢的瞬間,望着火苗映着綠茵茵的麥苗,忽然想起父親已經逝世整整15年了。從而立之年至今,有着許許多多的酸甜苦辣鹹。

上午,祭祀完先祖、爺爺、奶奶、伯父,回到家裏後,看着後院地裏長勢喜人嫩嫩的韭菜,忽然想起年邁的母親,忽然想到與媽媽吃頓餃子。一個電話,半個小時後,母親過來了。吃着煮熟的餃子,看着母親露出的笑容,內心感到一絲絲安慰。溫馨的感覺,從窗外濛濛細雨的絲絲聲音中飄進屋內。這些年,母親很辛苦,也很知足。辛苦,源於生活的無奈和命運的無情。知足,想來是自己還精精神神,健健康康的活着。抑或是對生活已經看淡,對人生已經看透,對幸福已經理解,對苦難已經戰勝。爸爸走了這麼多年,媽媽一個人活着,的確很苦。除了精神層面,更重要的現實生活的壓力和無奈。這麼些年,我也是東奔西跑,顛沛流離,命運不濟,始終有一種漂泊的感覺。夜深,喧囂的都市漸漸靜下來。窗外,只有匆匆忙忙的車輪聲音在疲勞的嘶鳴。活着,就要面對這樣那樣的事情。無論我們走多遠,唯一牽掛我們的還是媽媽。清明節,上午還是豔陽天,吃飯時就變了臉,陰鬱了一陣子,就淅淅瀝瀝的下雨了。院子花園裏的棕櫚樹、銀杏樹、竹子、臘梅、琵琶、荷蘭牡丹、仙人掌、木瓜沐浴着,分享着喜雨的滋潤。小狗花花跑前跑後,搖着尾巴顯得非常開心。近年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夠回到老家住的時間漸漸少了,大約只有一個月的時間,這個院子和屋子多多少少有些寂寞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回到故鄉的感覺,蘊含了許多憂傷和漫無天際的惆悵。兒時的許多記憶自然而然勾起往事的眷戀。泥土的氣息,槐花的芬芳,榆錢的滋味,柳笛的聲音,渭水的潺潺,桃花的嬌豔,燕子的輕靈,媽媽麥飯的清香,老牛的叫聲,這些記憶都會瞬間浮現眼簾。

徜徉在清明節的日子,手機沒電了,也懶得充電,懶得打開,懶得思考都市的節奏。沒有文化的生活,沒有朋友的時間,沒有違心的空間,歲月變得寧靜和恬淡、安逸許多。許多人,在工作、生活的過程中,希望別人關注自己,期望他人讚美自己,需要社會認可自己,往往幾乎瘋狂和變態的說話和做事。其實,很無聊和單調。活着,就是追求一種本真。圈子裏的吹捧,只能是一時的精神快感和愉悅。圈子裏的恭維,只能是蜻蜓點水的愉悅。大道至簡,大道至靜,大道至淡,大道至善。清明節,是一扇窗戶,看到了大自然的亭亭玉立和舒舒服服。是一把雨傘,聆聽到春雨的絲絲柔情,感受到時光的點點滴滴溫馨。是一棵大樹,感悟到櫛風沐雨的過程是莊嚴的幸福。是一個風車,轉動着歲月不經意的微笑和坦然。是一隻風箏,時時刻刻牽動着眷戀故土的神經。是一條小河,流淌着夢中散發着青草和露水味道的夢幻。是一葉小舟,承載着孜孜不捨夢的追求。

這片土地,曾經是爺爺用耕耘茶館的收穫,購買的一部分田產。解放後,土改時這片土地就不再是爺爺的領地。江山易主,土地充公。站立在綠瑩瑩的麥田裏,品嚐着清明的味道,感到很幸福和愜意。

清明節的隨筆15

冰雪在和煦的春風裏漸漸消融,寒氣也將 在黑暗盡頭偃旗息鼓。 風沙中捲起的一頁滄桑,在冷漠中,黔魂凝睇。它蕩動在綿綿的薄霧裏,像早春裏的塵夢,被冰雪纏住了腳步,不見日暖,不見朗晴,不見春紅。悽迷在空曠的阡陌上,旋轉着流動的清魂,半睡半醒。陰雲泣雨,蒙避了藍天的色彩,沉眉垂首,蕭蕭而落。淋溼了飄動的絲巾,淋溼了無根的腳步,也淋溼了滿地青痕的延續。一席連天的衰草,正在萌發。綠色的生命,等待重生。

溝壑起伏的原野,縱橫交措。平坦無邊的長壟,一望無際。在沉重的回望中,在雨絲風片的遊離中,我鬱悶在這般清冷的日子裏,又見清明。順着那條熟悉的鄉路,我帶着淡淡的憂傷,走近故鄉,走在進蜿蜒曲折的小徑上,朝野外的荒冢慢慢靠攏。遠遠望去的山林,似乎有一股熟悉而溫暖的氣息,迎面撲來,把一些零亂的思緒,沉痛的壓在心頭,使我的心情很低很衰。我向往着藍天白雲的恬淡,對生命的感喟,對亡者的懷念,把我的思念送進天國,以告慰先人。清冷的風,伴着清冷的雨,使我的情愫輾轉反側,百感交集。

相通的血脈,是一條難以割捨的根蒂。脈脈的親情,是世代相傳的聲息。走近清明,就走近了你。傷,是真情的回放,痛,是生命的意義。我流連的腳步,在風中駐足,看那些遠去的故事,有你深沉的背影,在漆黑的長夜裏,轉瞬即逝。我徘徊的思緒,在雨裏回憶,聽從前的聲音,看你的音容笑貌,在浸滿淚水的眼裏,慢慢遠離。在那些殘留的精彩裏,有許多無語的期望,那便是你生存的坦蕩,魂歸的安寂。

幽靜的小路上,行人稀稀落落,來來往往,低靡着悽婉的情緒。男人的臉上寫滿凝重,在前面匆匆領路。女人的臉上掛滿憂傷,拿着各種祭品,緊緊相隨。女孩兒換上素淡的衣褲,不再花枝朝展。男孩兒一改往日的瘋狂,而安分守己。白髮的老人,沉寂在安靜的角落裏,發出長長的嘆息。感嘆人生的短暫,生命的可貴,面對死亡的憂傷和恐慌。

烏鴉落在荒蕪的古陌上,飲泣昏曉。喜鵲盤旋在柳林的上空,鳴啼春冬。縷縷紙菸從悲泣聲處,繚繞着升騰起來,再向四處緩緩飄散。燒掉的紙錢是生和死的相接,燃過的菸灰是陰陽兩界的過渡。一抔黃土,牽動着千里萬里的路途。一縷清魂,連着飄泊不定的人生。根,是一條扯不斷的相思路,無形無聲,無止無休。燃着的孔明燈,扶搖直上,躍上一片青雲。向着雲上的天空,隨風遠行。那是靈魂自然的超脫嗎?還是後人對先人的最大慰籍?生的走了,無怨無悔。再生的又走了,一代又一代。生死輪迴,脈脈相承,生生不息。

憂傷或許也是一種自醒。面對前人走過的路,應該怎樣延續,有時也能成爲動力。離開墓地後,沿着田野裏的車馬大道,順路來到 了悸動的松花江邊。遠遠望去,緩緩移動的支流,冰排碰擠。一些停滯的遊船仍舊留在岸邊,彩旗飛舞,四處張望,在等待着啓動的時機。踏青的人們,沿着江邊的葦蒿塘,在遍地馬蓮叢的縫隙裏,尋找着剛剛露頭的柳蒿芽。似乎想把這一片新鮮的嫩綠,放進自己的收穫裏,用一聲聲嘻噓的驚歎,炫耀着春天的無償賞賜。俗語裏說:“清明難得晴,穀雨難有雨。”不知那些冒雨趲行的遊人們,對一路採來的無限春景,是否也如我此時的心境?

酒,是水與火的磨鍊和考驗,陰與陽的重合與交融。牧童那一指千年的酒香,曾經醉倒多少癡情的兒女。古往今來,那些漂泊四海的遊人,醉倒在路邊,又怎樣將那些傳奇的佳話,誦成大夢方醒?一杯濁酒解千愁,它能將那些旅途勞頓的人們,停下腳來,摘掉華麗的面具,卸下一身的僞裝,做短暫的安歇。它能讓人們拋去所有的煩惱,把滿腔的鬱悶排解一空,在鄉土和鄉情的溫馨裏,回到真實之中,然後酣暢淋漓地做個好夢。累了,倦了,傷了,痛了,一切也都消失在夢中。

路走過了,才知道其間的曲直深淺。生活經過了,才懂得苦辣酸甜。離我遠去的親人,是傷與痛的懷念。清明是回首人生,珍惜生命的終點和起點。

日落西山,酒醒黃昏。在迴歸的長路上。我想到了一代佛學大師李淑同的詩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標籤:清明節 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