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實用】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彙編八篇

清明節1.69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彙編八篇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描寫清明的詩。

每年的春分後的15天是清明節,也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鬼節”。

在春秋戰國時代,其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了封常,唯獨忘了介子推。重耳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叫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尚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好幾趟,介子推卻不來。

重耳只好親自去,可他的家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躲進了綿山,他便找人去綿山,還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讓介子推自己走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原來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祭掃後,重耳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節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在我們蘇州江南,清明節時主要上墳、祭祖先,吃青糰子。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均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拜祭祖先的必備食品,正因爲如此,每年春節後的兩個月,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它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家人團聚,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在成團一座美麗的山腳下,那裏有美麗的青山和綠油油的田野。

清明節到了,我和爸爸回老家做清明。我們買了好多東西,有水果、紙錢、大紅臘燭、煙花炮竹等。

回到了老家,我們和老家的親人高高興興地搭車上山拜祖宗。來到了墓前,大家動手擺上了水果、全雞、魚;倒上了香酒;點上了大紅臘燭;燒上了香……我們在墓前默哀許願,拜祭了祖宗,以表達我們的懷念之情。最後我們高高興興地放了煙花炮竹,漂亮的煙花飛向天空,大家在一起看着五彩繽紛的煙花在空中飛舞,小朋友開心地跳了起來。

就這樣,我們跋山涉水,走了很多地方,大家都累得腰痠背疼。但能在郊外欣賞到了美麗的大自然風光,大家還是好開心呀!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3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 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這是一段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的日子,是一段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的 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鬱悶的日子……

清明節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按照我們家鄉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 在墳上,然後按長幼次序進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大家分吃掉酒食回家,據說這樣會得到先人的庇佑。現在的習俗是逐漸的中西合璧,在舊習俗的基礎上,年紀的人都會帶上一兩束鮮花放在已故親人的 墳頭,取代焚燒紙錢的習慣,這樣一來既方便,又環保,再者又安全。要不,特別是私墳的山頭,那些護林員們每逢這幾日都是如臨大敵,嚴陣以待。所以現在每每到清明時節,鮮花店的生意卻是最紅 火的,少則五元,多則上百無的鮮花,都會銷售一空。再有就是現在的人們對這個節日越來越重視,加之放有國假,故每年的4月4日——4月5日這幾天各大通往公墓的'道路那個真是車水馬龍,場面絕對不 可謂不壯觀啊!

在祭掃完已故親人後,另一半的重頭戲就是郊遊踏青,平時也難得有時間,趁此機會正好和家人,朋友小聚一下,賞春遊園,而比如此時的梅園、黿頭渚正是山花浪漫,風景如畫時,卻是再好不過的去 處了。或是放放風箏,或是垂釣小憩,對於現在整日奔波忙碌的人們來說,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閒了。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4

每到清明節,按照家鄉的風俗,家裏人都要回老家祭祖墳,無論你在天涯海角。

家人聚在一起,大人們說說笑笑,我則和哥哥姐姐們一起玩捉迷藏的遊戲,別提有多熱鬧了,而奶奶,就笑着看着我們。

祭完祖墳回來,每個人的肚子都餓得咕咕叫,我也不例外。這時,奶奶就會端出早已準備好的家鄉風俗美食——毛香粑。

毛香粑是我期待已久的食物,還沒等奶奶放下盆子,我總是第一個跑上去,用手抓一個。但毛香粑是剛剛出爐的,很燙!我也總是被燙得哇哇大叫,結果一口也沒吃到。這時,奶奶總會拿出一個碗和一雙筷子,笑眯眯地爲我夾好多毛香粑。我也總是狼吞虎嚥地吃下去,要知道,這可是我久違的美食呀!我吃過清蒸螃蟹,吃過紅酒燒肉,吃過可樂雞翅,可它們在毛香粑面前一比都黯然失色了。在我吃粑時,奶奶總是笑着看着我,臉上的皺紋都笑成一朵花了。

“奶奶,您怎麼不吃呀?”年幼的我問。“唉,年紀大了,牙齒掉了,吃不動了。再說吃東西又難消化,還是不吃的好。”“奶奶,這很香的,您就吃一個吧,沒事的。”我邊說邊往奶奶碗裏夾了一個大大的毛香粑。此刻,奶奶顯得非常高興,絲毫不顧自己的牙齒全掉光了。對於我夾的毛香粑,奶奶總會吃完的,不管有多大。

清明節,剛下過雨,奶奶就會帶我上山去採毛香。

山上的小路很泥濘,奶奶牽着我的手,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腳上的布鞋早已沾滿了泥,奶奶卻滿不在乎。

到了個小山坡上,毛香遍地都是,奶奶便拿出來個小竹籃,在竹籃底下鋪張紙,就開始採毛香了。毛香剛從地底下爆出來,很嫩,嫩得可以掐出水來,嫩綠的葉片上點綴了幾顆小小的雨珠,更加顯得青翠欲滴,讓人看了就了食慾。有時,奶奶嫌彎腰太麻煩,索性跪在地上採毛香。破舊的褲子上總是沾滿泥,奶奶卻視而不見。爲了給心愛的小孫女做毛香粑,奶奶啥都不顧了。

有時,在一旁玩耍的我也會幫忙採毛香,奶奶看着我,滿臉慈愛,直誇我:“真懂事!”

毛香採回來了,磨成泥,把粉和在一起,就要開始做毛香粑了。

奶奶首先示範給我看:先取一團毛香粉團搓成球狀,拍扁,然後把皮兒捏得薄薄的,再舀一勺餡,放進去,最後搓圓,毛香粑就做成了。

奶奶做的毛香粑,又大又圓,讓我看得手癢癢。可我做的毛香粑,奇形怪狀:一會兒是棵大樹,一會兒又成了個茶杯。奶奶看着我的“傑作”,卻不住地誇讚:“呀,咱瑞瑞做的毛香粑可真漂亮!”聽着奶奶的誇獎,我心裏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似的。

今年清明,我首先去奶奶的墳頭拜了三拜,然後和媽媽上山去採毛香。毛香和往年一樣,青翠欲滴,但我卻沒有往常那樣說說笑笑。做毛香粑時,我把毛香粑搓得和奶奶做的一樣,又大又圓,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香噴噴的毛香粑出爐了,我並沒有狼吞虎嚥,而是細細地品嚐,眼淚落到嘴裏,又苦又鹹。

同樣的清明節,同樣的毛香粑,我的心裏爲何有如此大的變化呢?因爲少了那個陪我說、陪我笑,看着我吃毛香粑的奶奶!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這裏過節總有自己的特色。

現在我就給大家說說我們這裏過清明節吃的兩種特色食品—鬆皮子粑粑和茴香粑粑吧。臨近清明時,家家戶戶都去山上砍松枝,揹回家裏,用刀把粗糙的老松樹皮輕輕削去,再用手把裏層新鮮的松樹皮剝下來,曬它個三五天。松樹皮曬乾後,又將它放在罐子裏,再放入適量的水和柴灰,把蓋子蓋上,用火將松樹皮煮熟,這時候松樹皮已經變成紅色的了-煮鬆皮是做鬆皮子粑粑的一大主料。(聽外婆說,罐子裏的灰要好,木匠師傅做木材時推出的刨花就不行,如果把刨花燒成的灰放到松樹皮裏,既不能把鬆皮很快煮熟,也不能使鬆皮變紅,做成的粑粑也不會好吃。)鬆皮煮熟後,又將它從罐子裏倒出來,進行清洗,直到沒有任何灰燼爲止,然後把它舂細,待用。做鬆皮粑粑的另一大主料是糯米。將糯米提前泡一夜,第二天早上就去推磨,將糯米磨成粉,拿到家中將米麪和舂細的鬆皮混合揉成一團面,混合時要加點水,這樣麪粉和鬆皮才能融爲一體,還要放適當的鹽,這樣煎出的粑粑纔有鹽有味。鬆皮子粑粑的煎法和煎一般粑粑的方法一樣,揪出一團面,捏成一個個圓餅樣的小粑粑,油辣後放入鍋裏,不一會兒,香甜美味的鬆皮子粑粑就煎熟了。

那清香的味道,很遠就能聞着,讓人垂涎欲滴,讓人越吃越愛吃。除了鬆皮子粑粑,我們這裏有名的還有茴香粑粑。顧名思義,茴香粑粑便是以糯米麪和切細的茴香爲主料做成的粑粑,茴香粑粑也很好吃,但我還是喜歡鬆皮子粑粑那清香宜人的味道。

我們這裏過清明節,其它習俗與別的地方大同小異,我就不說了,只是不知道看了我的文章,你是否想嚐嚐我們的鬆皮子粑粑和茴香粑粑呢?如果想吃,就來和我們過清明節吧。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6

清亮節的那地。凌晨,我們一訖牀,看天正下雨在我面前擺動,時光大略在六點十三分左左,爸爸答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往掃墓,我爽直的許可了。在路上我忽然發明爸爸手裏比以前多拿了一樣貨色,呦!是少了鞭炮,我大聲說:“爸爸你惡像少帶了鞭炮啦!”

爸爸聽了我的話,歸過火來,親熱的對我說:“是啊!爸爸昨天確切沒有帶鞭炮,”爸爸的話音剛降,我立即交上來說:“替什麼不帶呢?”我帶着疑難看着爸爸爸爸摸着我的頭,平和的對我說:“這是由於昔年的火災太多了,所以不準放鞭炮,豈非你不曉得嗎?”聽了爸爸的話,我腦海中即時顯現出弛告示牌:上點確名有“制止焚放煙花爆竹”那多少個大字。

沒想到爸爸聽遵紀守法的呢!

在掃墓的時候我瞅到許多去掃墓的人他們似乎不把高是擡在眼裏在墓前噼裏啪啦炮竹置個不停,他們跟我爸爸比伏來,實是不如我爸爸呀!

望到此時的情景,我想到社會上有很多不遵紀遵法的人,固然這只是件小事,卻能折射沒一集體的品格,要是我己皆能遵照法律的話咱們這個野蠻的社會就會更添文化。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7

“清明艾餃松花糕,上墳芽豆呱呱叫。”每到清明,在我們紹興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因此也叫艾餃,但味卻截然不同。

清明之後,天氣轉暖,多雷陣雨。田埂上,小河邊,草叢裏,一篷篷,一簇簇的的艾草長的旺盛。雙休日到了,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手提竹藍,三五成羣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不一會兒,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裏,煞是好看誘人。

回家後,媽媽將青艾或黃花果草洗乾淨,在煮一下,放點食用鹼,艾草容易搗爛,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頓時變成碧綠色的粉團,鮮嫩欲滴,還是半成品就讓我垂涎。準備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餡也是很講究的,常見的有芝麻白糖,也有筍絲豆腐乾加鹹菜的。

我與媽媽開始包艾餃了。這包果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緻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一個個碧綠剔透,可愛極了,看媽媽包清明果也是一種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藝術品從媽媽手中飛出。那一個個碼放整齊的艾餃讒得我只得嚥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大約蒸了二十分鐘,蒸熟出籠的艾餃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人們用它掃墓祭祖,媽媽總也忘不了在城裏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給他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令人難以忘懷。俗話說“清明吃艾餃,不怕陣雨澆”。

每年清明,我是最高興的,因爲不僅可以出遊上墳還有一種食品,叫作芽豆,也是必需的。而上墳爲什麼要用芽豆?也是大有寓意的。因爲“芽”再進一步就是“苗”,芽和苗都是有希望有想頭的東西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8

清明節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的一天其實平平淡淡,但家鄉的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夕去上墳。我和家人上墳的時候,人們會帶酒、果子和吃的什麼東西到親人的墓前,將食物祭在逝去親人的墳前,燒些紙錢或掛些白色的紙,然後磕個頭,吃完食物回家。

星期六早上,天氣晴朗。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帶上黃酒、果子、紙錢等供品,向埋着太爺爺、太奶奶的東山樑進發,還沒到目的地,我就累得不行了,還是爺爺老當益壯,一馬當先,離墓地已經不遠了,站在一個山頭向我們招手,我不甘落後,一口氣爬到了目的地,我喝了一口水,坐在一塊石頭上喘氣,在一塊平整的土地中間,並排堆砌了太爺爺、太奶奶的墳墓,墳墓上枯黃的草木下面,小草開始發芽,墳前兩棵高大的白楊樹伸展開它那密密麻麻的枝條。我想它們夏天一定非常茂盛吧,說不定太爺爺、太奶奶還在樹下乘涼呢。

大家都上來了,爸爸把早已裁好的白紙條拿出來,我們把紙條一張一張掛到墳堆上的草叢裏,墳堆一會兒就被白花花紙條覆蓋。然後,姑姑拿出黃酒和雞蛋、果子之類的,擺在墳前。爺爺點着了紙錢,一大堆紙錢在熊熊烈火中燃燒,忽然來了一陣旋風,爺爺說這是太爺爺、太奶奶取錢來了。爸爸又取出鞭炮,“啪啪”的聲音在山中迴盪。爸爸讓我們站在墳前,給太爺爺和太奶奶鞠三個躬,以此來表達對太爺爺、太奶奶的思念,爺爺似乎很難受,眉毛皺着,一副傷心的樣子,爸爸、姑姑和爺爺的表情差不多,奶奶也比較失落,從大家的表情看出,太爺爺、太奶奶一定是也是和藹可親的。

上墳儀式完畢,我們要回去了。回頭看看兩個孤零零的墳堆,還有在風中飄散的灰燼,我的心裏非常沉重。大家誰也不說話,默默地沉浸在無言緬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