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又是一年清明節

清明節1.75W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又是一年清明節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形象地道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成爲千百年來中國人在這一時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真實寫照。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但是,清明作爲我國的傳統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它不僅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且還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因清明節前後的活動大都與已逝的人相聯繫,所以清明節又有“鬼節”之稱。

諸城以“禮義之邦”著稱,凡事講究禮儀。在清明節,諸城人自然也深受中國人重親情、尊人倫這一傳統文化的影響,承襲了各式各樣的傳統習俗,並融入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諸城,清明節有大寒食、小寒食的說法。小寒食就是通常所說的'寒食,距冬至105天。大寒食即爲清明節,一般在小寒食後的兩、三天。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爲一,兩節的習俗也逐漸融合起來。在清明節到來的幾天裏,人們一般採取各種方式來掃墓祭祖,如添土上墳、起骨遷墳、樹碑等,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也有人根據自己的實際,舉行一些與鬼神有關的儀式,如結陰親,來尋求一些心理安慰。

添土上墳 這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最重要的一項活動,人們多把它放在清明節前三天的任何一天。每到此時,人們往往扶老攜幼,來到墓地,通過添土上墳,祭奠先祖。這項活動原來多是由男人來完成,但隨着時代的進步,參加這項活動的人流中也有了女性的身影。的確,懷念先祖,並不只是男人的專利。而且,有的後人中沒有男性,就只有靠女性來承擔祭祀的禮儀了。添土時,首先要將墳及其四周的雜草清理乾淨,然後在墳上培上新土,給人一種新鮮的感覺。隨後,還要在墳的頂端安放一形似官帽的四方墳頭,墳頭多是用鐵鍬在地上挖的土塊。當然立墳頭是有講究的,必須是在先人去世3年纔可以。添土以後,人們多在墳前擺上小餑餑、酒、菜餚等供品,燒些紙錢,以表心意。菜餚的數量也有講究,一般要做7個菜,多爲雞、魚、豆腐、蛋等有着吉利說法的菜。擺供時,還要不時地將各種供品用筷子夾出少許,分別放在燒着的紙錢上,同時斟酒在墳前,表示讓先人享用。添土後,墳墓煥然一新,給別人的感覺是逝者後繼有人,家族興旺。中國人對神、對宗教可能不那麼熱衷,但對祖先卻是感恩戴德,奉若神明。所以,清明節對人們來說顯得格外重要。

起骨遷墳 人們習慣將起骨遷墳的時間也選在清明節前,並且要在凌晨天亮以前完成,因爲有屍骨不能見天日的說法。起骨前要由“明白人”指引,首先焚燒紙錢,然後由遷墳人(死者的後人)叩首跪拜,隨後挖開墳墓,露出墓穴,亮出屍骨(或骨灰盒)。同時將墓穴四周清理乾淨。再將鍘刀背部拴上白布,刀刃貼近墓穴底部,沿墳底部慢慢向前推,這樣,屍骨等就自然地放在白

布上。然後捧三捧墳土放在白布上,有骨灰盒的要將土放在骨灰盒裏,再將白布包起,隨後將墳填埋好。最後燃放鞭炮,由死者後人中的長子捧着白布包,來到新的墓地。在事先挖好的新墓穴前,舉行一個簡單的下葬儀式,將盛有屍骨(或骨灰盒)的白布包按方向恭恭敬敬地放入穴內,便開始填埋——儘管是遷墳,也講究入土爲安,不宜耽擱。填埋完畢,遷墳的人們還要在墳前磕頭、燒紙、燃放鞭炮。程序跟殯葬差不多,只不過程序簡化一些罷了。

立碑 立碑講究在父母雙方去世三年以後,父母有一方健在不宜立碑,時間最好也選在清明時節。爲先人立碑,不僅僅在於風俗,還在於一些家人久居外地,不常回家上墳,怕以後墳頭越來越多不便尋找,立座碑等於爲親人的墳塋作個記號。這件事理應由子女承擔。立碑原來很時興,但由於上世紀50年代“大躍進”的影響,立碑自然也就一度成爲不可能的事了。後來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上世紀80年代起,立碑又漸漸時興起來。不過,起初的碑都是用水泥抹的,很簡單,就刻個姓名,“記號”的功能很明顯。而近些年來,碑則多用石料,並越來越講究起來。在諸城,人們多用大理石、花崗岩和大青石。至於樣式,則都是立式的,這樣顯得高大,好看。立碑時,先是由子女選料刻碑,定好日期。碑刻好後,要將碑用紅布裹起來,運到離墓地最近的地方存放。有一種說法,是要將刻好的石碑放在路邊,讓路人踩踩,可能也是爲了吉利吧。清明節來臨,人們便在選定的日子立碑。立碑具體時間沒有規定,主要根據立碑人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立碑時,碑的方向各地有各地的講究,在諸城一般陽面朝向東南。另外,立碑的費用,只能由子女出,因爲立碑盡孝,別人誰也代替不了。碑立好後,家人也要在碑前磕頭、燒紙、燃放鞭炮,以表敬意。

標籤: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