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關於高中生以清明節爲話題勵志講話稿範文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用到講話稿的地方越來越多,講話稿是領導人在開會前所作的講話的稿件。如何寫一份恰當的講話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高中生以清明節爲話題勵志講話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高中生以清明節爲話題勵志講話稿範文

關於高中生以清明節爲話題勵志講話稿範文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來不及爲三月劃一個句號,便一頭扎進了四月。萬古人間四月天,或許此四月非彼四月,卻真真都是一樣的美好。柳樹吐了新芽,鮮綠的葉子串在柳條兒上,隨風一晃一晃的,洋洋着喜氣。樟樹也換了新碧的葉子,如傘一般一樹一樹地撐開,就那麼恣意闖入眼簾。滿眼滿眼的新綠,滿眼滿眼的清明,世界忽然變得美好而可愛,甚至有幾分淘氣,就像那一蕩一蕩的柳條兒,格外叫人歡喜。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再過一陣子柳絮紛飛,若能去西湖看柳便好了。唯一一次西湖之行是十月,那會兒柳葉已舊,綠荷已殘,好山好水都給人填滿了,失了七分詩意。這會兒倒是想起了那首《渡情》中唱道: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煙。叵耐一人不成行,那西湖三月飛絮只能憧憬了。

附近的公園有條小河,似乎叫東湖。此水非彼水,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且說這河邊本就種了柳樹,一到夏天,綠柳成蔭,深得江南的風韻。不知什麼時候這些柳樹都被砍掉了,換種了其它樹,真是可惜。本是柳與水相映成趣,這會兒是黯然無趣了。倒是花壇裏的杜鵑開的豔豔的`,只這粉色俗氣了點,便不愛看。

說起花倒是令我想起山道旁的茶花,鮮紅鮮紅的,特別搶眼。每日早晨看上一眼,心情竟也亮堂了幾分。山上的桃花前幾日開得很好,這幾日忽然都謝了,地上一片緋紅,大抵是零落成泥碾作塵了。滿樹緋色忽然換了一身綠裳,鬱鬱蔥蔥着春的氣息。清風過耳,鳥鳴入心。那晨光,那山色,驚豔了一個季節。

世間一片碧色,清凌凌的可愛,叫人動心,叫人沉醉。再有一兩天便是二十節氣中的清明瞭,這兩個字真是深得萬物神韻。陌上花開,山間鶯飛,盪漾着春情。脫去厚重的冬衣,換上輕便的春裳,去尋花問柳把春鬧,多好!然而,一絲若有似無的憂傷彷徨在心底不肯離去。爲什麼?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亦是一個緬懷故人的時節。

清明上墳掃墓,乃是傳統習俗。那些因爲各種原因先我們而去的親朋,碧落黃泉永不相逢,留紅塵陌上斯人獨憔悴。那樣的傷懷,我還不曾經歷過,也就不能深切的體會。我知道,每年清明母親會去外公墳上拜祭。一年又一年,不知怎麼就成了些不大不小的數字,比如三十,比如四十。自然,這後面得加個年字。一抔黃土盛了母親多少眼淚?又有多少心事悠悠跌落塵埃?或許,只有那山林那泥土懂得。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上窮碧落下黃泉,註定是陌路。那些淒涼,那些斷腸,或許都被歲月風乾了。這世間的憂傷,誰又解得了?生死之局,或許只有時間能夠打開。

這兩日天氣倒是好,晴空萬里,春風和煦。想來,晚上是有好月亮的。奈何清明時節,這月色平添了幾分黯然神傷。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小松崗,月如霜,人如飄絮花亦傷;十數載,三千年,但願相別不相忘。

關於高中生以清明節爲話題勵志講話稿範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昨夜春雷轟鳴,驚動了大地,驚醒了鳥蟲。春雨綿綿,潤滑着乾涸的土地,沖刷掉楊柳的灰塵。早上起來,滿眼的青翠令人目不暇接,心情也舒暢無比。

不由想起同事講過的一位家在農村的同學,在一場春雨過後,早上起來做詩的故事,記得第一句就是:“早上起來,推開窗子,眼前一片綠麥。”很是有趣,深感人家那纔是真的觸景生情呢!“清明時節雨紛紛”在南方尤其確切,幾乎每年的清明前後都會下雨,這時候的雨,於莊稼是貴如油,於萬物更是催化劑,你看春雨之後,路邊的野草閒花兒貪婪地呼吸着春天的空氣,爭先恐後地拔節、開放,讓你不由自己的要對它們注目。

春天的雷聲好象是從地底滾滾而來,由遠及近至你的腳下轟鳴着,震動着,似乎要驚醒沉睡在地下的先祖們,告訴他們清明節到了,該起來接受子孫的禮物了!

清明祭祖,上墳、燒紙,寄託哀思,懷念故去的先人,是中國的傳統也是文化。自殷商時代起,崇拜祖先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對祖先的崇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認爲祖先可以和天地的主宰者對話,是與人間聯繫的主要媒介,還肩負着保佑子孫後代的重任。除此之外,殷人還認爲人即使身體不存在,靈魂也是存在的這個觀念也一直流傳了下來。

清明懷故人,踏青掃墓的活動涉及到每個家庭,在祭奠祖先的時候,報恩之情也會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護,感激父母的生養之恩,表達個人對親人們的誠敬,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課,使人性深處的道德理性重被喚醒。

這一天,即使遠在海外的遊子,也會遙祝自己的親人們在天堂裏生活得幸福快樂!清明懷故人,踏青掃墓的活動還加強了親友間的聯繫和團結,在共同的.先祖和親人墓前,緬懷他們爲家族的繁衍壯大作出的一切,繼而學習他們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加強自身的修養,從而與家人親友一起,繼續發揚家族的傳統美德。

清明也被稱爲清明節,這一天悲傷的成份並不多,相反節日的氣氛倒是比較濃厚,因爲掃墓是與天堂裏的親人的一次聚會,先讓久違的親人們品嚐家鄉的小吃,再乾一杯醇厚的老酒,然後與各路後人相見言歡,互訴衷腸,向他們告知家族的各種悲喜信息,嘮叨嘮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來,對親人的思念就變得真實了。

我祖先的墓地早已淹沒在渭水河畔,不知我們從遙遠的地方化去的紙錢和敬獻的鮮花他們能否收到?但無論如何,在這一天,我都會遙祝自己的先祖們在地下安靜長眠……

我地下的先祖和所有故去的親人、友人們,請接受我的禮物,那是一串微帶鹹澀的水珠,是用我的思念和淚水穿成,它會帶着我的祝福穿透地層,滋潤你們的心田……

關於高中生以清明節爲話題勵志講話稿範文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每年臨近清明的時候,心中總會有絲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強烈,卻也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着、糾纏着。這幾天的天氣很是不錯,不明白,清明節那天,紛紛的細雨是否會如期而至。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

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了清明。望着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着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着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遙遙指着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我無憂的歲月裏,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

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漸漸地,清明對於我,便多了一絲淡淡的哀愁,愈來愈重,個性是外公離去後,這感覺更加強烈了。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對我個性的好,可能是我比較乖的緣故吧。外公走後,每年的清明和他的祭日,我心中都會很哀傷。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纔會成爲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纔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

又是清明瞭。“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那只有拜託清明的細雨了,期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慾流而難流的淚吧。

關於高中生以清明節爲話題勵志講話稿範文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受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爲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如今我離開家鄉的黃土地操作已經好幾個年頭了,如果不是今年清明有法定的節日假,還真的沒注意到這個應該受重視的節氣了,是因爲什麼讓我們失去了或者說減弱了對季節的感受度?“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暮春風光又在哪裏?在廣東打工,到處都是高樓林立,汽車水龍。當然,城市綠化在廣州是搞得好的,馬路旁邊的常青樹一年四季都郁郁青青,稍具規模的工廠裏也綠茵鋪地,整潔亮麗。然而這些風景都不是季節的反應。生活在其中的公民每天都重複着昨天的工作,每天都看着昨天的風景。是因爲緊張的生活節奏,搶去了我們感受自然的時間?還是因爲雷同的視覺效果減弱了我們對自然的感覺?我們經常聽到熱情的“返回自然”的高呼,同時我們也每天爲着“更高,更快,更強”的現代文明損毀着自然,這是一種矛盾,還是我們“返回自然”的熱情有着太多矯飾?世界工業文明創造了太多的奇蹟,電的發明,搗毀了上帝白天黑夜的明確界限,機電的發明強壯了人類限定的力量,各種運輸工具的發明縮短了世界的時間空間。我們當然不能在享受現代文明創造帶來的種。種便利時簡單地矯情地詛罵它對自然的破壞,但是我們能不能節制一下對文明享受的過度的慾望?一個國家落後肯定遭到侵略,一個民族落後就會被人歧視,所以“發展是硬道理。”但是你要發展,你就要污染大地摧毀大地,你不污染大地摧毀大地就無法發展。因爲貧乏所以我們希望擁有,想要擁有就必須創造。於是世界已經擁有損毀地球n次的核武器來維護“安全”的高科技,也有無數與時共進的精英購買了自己的小車,然而小車也附載着他們所厭惡的廢氣和擁擠。也許我們應當改造自己古典主義世界觀,我們應當接受這樣的世界觀,“美好的世界就是死亡無所不在的世界”。

詩意的田園生活或許已經過時,它只是精神領域裏的一種“烏托邦”。畢竟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只與文明同步。然而,如果我們果真喪失了精神領域裏的“烏托邦”,那麼我們的文化又在哪裏生根,又應該去哪裏發芽?難道我們的生命只能在無休止的創造和索取中混混沌沌嗎?人生的意義再不需要感受和思考?

對季節的感受應該是一切生物最基本的.身體感受,所以古人在混沌中總結了年歲的更替,四季的循環,又細分二十四節氣。我們不能因爲文明的發展,有了電臺的“天氣預報”而淪喪這最基本的感受。我們單調地重複着每天的工作,這種單調的循環規律是否正在麻木着我們對生活脈搏和更高規律的領會?

自改革開放至今天已經有三十個年頭了,有多少生活在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貧瘠山區的善良農民也緊跟着時代的步伐奔向了富饒文明的都市,我們一同創造和享受着現代化的富裕與文明,也一邊遺忘和忽略我們的生命根源。我們用勞動換取紙幣,用紙幣換取賴以生存的生活物資。於是,我們逐漸與土地間隔,與自然陌生,“乃不知有季,無論春秋”。

在如此文明的今天,我們可以在任何季節在超市、菜市場購買到任何蔬菜,它們甚至比我們自己耕種出來的還要乾淨漂亮,但是,爲什麼我們品嚐起來卻總覺得好象缺乏了一種什麼味道?我想,這裏肯定有自然的味道,因爲“物有其時”。任何生物都有它生存的規律,並不只是它適合生長的溫度和溼度,所以它們儘管也發芽、生長、成熟,卻滋養不了自然的氣息。我想,這裏應該還有情感的味道,因爲我們享用的只是一個沒有過程的結果。就象一次沒有愛情的交媾,它只能解決你生理的飢渴,而不能融入你情感的共鳴。

幸福不等同於享受,與文化應該不等同於文明,也許前者更偏向於心靈的陶醉與陶冶,與實用的功利無關。當我們的身體在公司商場穿梭往來的時間之餘,當我們的身體在現代文明的物質享受後,我們的精神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值得迷戀和嚮往的文化潤釋?說實話,我很感謝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創造,否則,我們想象和體會不到社會歷史的進程變遷,但是,我更感激人類幾千年的文化積累,否則,我不會象這樣的思考與自審。

忽然記起黃庭堅描寫清明的一段:“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就是這樣春意怏然的季節,氣溫漸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種和感應生機的好時候。此時,生活在異地的遊子不能與家鄉父老一起育秧種瓜,但我現在分明看到了春日融融中,你們赤腳探入春泥的小心與愜意;煙雨濛濛中,你們披一件蓑衣,左手持瓜苗,右手持小鋤的精心與虔誠。河邊的垂柳,小坡的荊棘以及燦爛的油菜花正與你們一起享受和妝扮着自然的嬌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