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有關清明節習俗作文十篇

清明節2.13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習俗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清明節習俗作文十篇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1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由於各地方經濟條件的差別,祭掃的方式也會有所區別。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也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可以培養人的勇敢精神,兒童也特別喜愛。

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2

我們都學過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現在就來讓我們瞭解一下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節也被人們稱爲中國人自己感恩節。

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掃墓,這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到唐朝纔開始盛行。 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

盪鞦韆 ,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爲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哈哈!這麼多關於清明節的小知識,你瞭解嗎?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這首詩,而我家鄉的習俗卻截然不同。

每到清明節,不管你多忙都必須得趕回來給自己的親人燒紙錢,祭拜,假如不這樣的話,那就是對祖先大不敬。

清明節一早,家家趕做祭拜品,我們家也不例外,爸爸媽媽做東西,我就在旁邊打下手,媽媽做的都可漂亮了,有什麼“萬事興,一笑仙等”。祭拜品做完了,該包紙錢了,先人把一大堆的紙錢十張十張的包了起來,然後又把它曬在太陽下面曬乾,我問媽媽爲什麼要曬乾呢?媽媽笑了笑說:“不曬乾怎麼好燒呢。”

在曬紙錢時也要吃飯,吃飯前要“叫飯”,就是把飯什麼的都準備好後,叫死去的親人來“吃飯”。說是吃,其實這也是一種禮儀罷了。先人吃完“飯”後,未滿12歲的小孩能吃先人吃的飯,要重新盛飯。

飯也吃完了,紙錢也曬乾了,是時候出發去給先人祭拜了。

我們來到祖宗的墳前掃墓,然後把祭拜品放在祖宗墳前,然後邊燒紙錢,邊放炮。祭拜後,一切又恢復了往日的情形。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詩,每當讀起這首詩,我就想起了老師給我們講的“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原來是紀念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的,後來演變成了紀念先人和革命烈士的節日了。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一大早,我們一家人準備好紙錢、水果、饅頭、酒等供品,又拿着鞭炮、鐵鍬、松柏樹等工具先向我太祖父的墓地出發了。我們來到山上,看到了一座接着一座的墳墓,墳墓旁邊長滿了雜草、荊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來到了我太祖父的墓碑旁,就開始“掃墓”了。我和弟弟、大姐、二姐擺放供品,爸爸和媽媽用鐵鍬修繕墳墓,爺爺和奶奶種樹,摺疊紙錢,燒紙錢。不一會兒功夫,我們四個小孩子就擺好供品了,只見供品有高有低,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懸崖陡壁,有的像一座山。爸爸媽媽也修繕好了墳墓,爺爺奶奶也種好了松柏樹,摺疊好了紙錢,開始點燃了,只見那紙錢的灰燼慢悠悠的飛上了天,我們帶着悲傷而沉重的心情行磕頭、叩拜禮。

接着,我們來到了竹溝烈士陵園,來到石碑前,看到了石碑上清晰地刻着一位位烈士的名字,我們看到這些烈士的名字後,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來他們的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情景,就忍不住向他們深深地鞠躬,然後又獻上了一束鮮花。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大自然一派萬物復甦、桃紅柳綠、生機勃勃的景象,還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節也是放風箏的時候,俗話說放風箏是祛晦氣的,我們學校也舉辦了郊遊和放風箏的活動,讓同學們放鬆心情。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5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6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一起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在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有個插柳習俗,此俗是爲了紀念介子推的。介子推爲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羣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羣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羣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成爲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小孩子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總會有一些忽大忽小的風,在這樣的天氣情況下很適合放風箏,小孩子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辰,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用剪子剪斷牽引風箏的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一年的好運,由於好玩兒,後代也有人把它流傳了下來。

不過在給親人們焚燒紙錢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一定要等灰完全失去亮光的時候才能離開,不然死灰復燃的時候會引起火災,那樣這個清明節可就充滿罪惡了呢!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7

今年的清明節又要到了,清明是春天的節日,過去的時候有寒食、有清明、有上巳節,後來只剩下清明瞭,清明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代勞動人民就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成爲祭掃祖先墳塋的日子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爲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人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所以,清明節成了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所以說清明節與純粹的清明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清明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在我們家鄉,有關清明節祭祖和掃墓有許多規矩和說法,這也算是一種文化習俗吧,按照舊的習俗,我們家鄉的清明節上墳和掃墓的習俗也是有一些區別的,清明節前十天爲起清,清明起清那天,上年有過世人員的家庭就要過節上墳,這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這一天,上年清明後和當年清明前有過世人員的家庭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新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在墳頭把帶來的青蒸圓團等分給觀看者。而起清那天以後,一般從起清天以後二三天至清明後十天,農家都要陸續開始過節祭祖和掃墓,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明前焚化的紙錢要值錢,清明後焚化的紙錢不太值錢,所以我的老家一般都在清明節前祭祖過節後再去掃墓。我們家鄉還有一種說法,清明掃墓,兒孫們給祖上掃墓焚化的紙錢是替過世的老人繳地場費,這大概和我們城市居民小區繳物業管理費差不多。如果兒孫們一年不去祖上掃墓焚化紙錢繳地場費,那些祖先就因爲欠地場費要吃苦頭的。弄不好還要被驅趕出來,看來這陰間的宅基地也是出租的。而出門姑娘來掃墓焚化的紙錢是給父母及祖先化的,是真金白銀,但如果兒孫們沒有先去掃墓焚化紙錢繳地場費,出門姑娘來祖上掃墓焚化的紙錢就要被扣下來,所以在我們家鄉,一般兒孫們沒有去祖上掃墓焚化紙錢繳地場費,出門姑娘是不會先去祖上掃墓焚化的紙錢的。而出門姑娘去祖上掃墓焚化紙錢時還一定不能用自已帶的火柴點火,一定要用兄弟們帶來的火種點火焚化紙錢。當然這些都是一種傳統習俗的說法和做法,現在大家還是按這種說法和做法在做。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8

清明節就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主要的傳統文化活動有:上墳、踏青、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即掃墓)之俗,就是很古老的。清明節,它作爲傳統文化,就是個佈滿神祕色彩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裏,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們,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哀思!

過清明節,在海南的許多本地人中稱其爲做清明。中年人對清明節十分看重,即使不就是作爲法定假日,他們也會抽空回老家做清明。這說明清明節已經成爲了一種文化,成爲了一種後人對已故之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清明,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及尊重。清明就是古人傳統習俗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奠節日,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非凡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人受自身文化的影響,使清明成爲了國人追思先祖的節日。在清明人們紛紛回鄉祭拜祖先,這已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踏青去,踏青去。

這就就是中國悠久的清明傳統文化。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9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曆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爲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爲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杴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後還流傳着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鬥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豔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託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羣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採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10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爲三大鬼節,是百鬼沒討索之時。人們爲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爲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爲“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着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插柳、折柳之俗與我國人民種柳、愛柳之風有關。柳爲優良的樹種,大凡有旱柳、河柳、龍爪柳、垂柳數種。晉代陶侃鎮守武昌時,在當地遍植柳樹,名爲“官柳”。漢代太尉周亞夫在軍營種植很多柳樹,使軍營從此得名“柳營”。隋煬帝曾號召全民種柳護堤,並賜以重賞,白居易曾有《隋堤柳》記之曰:“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里。”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時,把長安的一株柳樹帶到拉薩,並親手種植在大昭寺前,這棵樹迄今還鬱鬱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