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隨筆精品15篇

清明節2.18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什麼樣的隨筆纔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隨筆精品15篇

清明節隨筆1

燕子來時春舍,梨花落後清明。

今年的清明,略有寒意。

車,在回鄉的路上;心,卻早已到了家鄉。

“媽媽,這次回去給誰掃墓?”我好奇地問着媽媽。“我的奶奶。”她輕輕地說,彷彿那是一個美麗而又奇幻的夢,而她,便是這個夢的主角。

“媽媽的奶奶?爲什麼以前你不去呢?”“沒有爲什麼。”媽媽的回答令我很失望,便過頭去,再也沒有理她。

又是一年清明時,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幾多離人淚。

回鄉的路途十分遙遠,爲了打發時間,我便猜起了媽媽的奶奶的容貌:應該是一個很慈祥很慈祥的老奶奶吧。笑起來應該會有兩個小小的酒窩,雖然老了但風韻猶存吧。我把我的猜想告訴了媽媽,媽媽笑而不語。

終於,漫長的車途後,我們到家了。安頓好一切後,媽媽便帶我去掃墓。

那是一個怎樣的墓啊,墓碑上的'字早已在幾十年風雨的打磨下模糊不堪,墓上雜草叢生。我無言:人死了,都會這樣吧。

媽媽燒起了紙錢。我在墓前鞠躬,默哀。望着墓碑上刻着的幾個模糊不堪的字,心裏泛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悲酸。一陣風吹過把地上的焚燒盡了的灰燼捲起,吹進了我的眼裏,彷彿是在爲我掩蓋眼眶中的晶瑩。

站在墓碑前,久久不願意離去。天空灑下了隨着風飛揚的如塵如粉的雨霧。就這麼輕,這麼輕,這麼飄揚。象是蝶舞一樣。清明節,就是一個雨紛飛的季節。

焚紙祭香,青煙寒食,撒清酒一杯,吟離歌數闋,哀思同寄。

一絲絲清涼,拂過臉頰,西方那天邊,也漸漸暗了下來,一切都回歸了開始的寧靜,隨着夜晚的來臨,輪迴着…

清明節隨筆2

清明節放假,許多小朋友都跟父母一起去給去世的祖輩上墳、掃墓。

收假回來後的那天早上,課間自由活動時,謝泰文跟我聊了起來。

謝泰文:“老師,昨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鄉下看我的老祖祖了。先坐車,又走了好遠的路,還爬了山。”

師:“哦!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的`老祖祖一定很喜歡你了。”

謝泰文:“那,老師,是不是我去看他們,他們就很喜歡我,如果我不去,他們就不想我了。”

師:“當讓不是了,你去不去看他們,他們都一樣想你、喜歡你啊!”

謝泰文:“哦!”

師:“那你想他們嗎?”

謝泰文:“想!”

師:“所以你應該去看看他們啊!他們想你,卻不能來看你,你想他們,你可以去看他們,如果你不去,他們還以爲你不想他們,會難過呢。你說是麼?”

謝泰文:“噢!當真的誒,他們來不了,我可以去。今年去了,明年我還要跟爸爸媽媽一起去。每年我都要去。”

看着他那懂事的樣子,我真喜歡他。同時更加意識到,清明節是中國幾千年一直流傳下來的祭奠祖輩的一個重要節氣。從法定假這個層次來說,就顯出這個節氣是傳統文化的一大重要內容,是對人們進行尊老愛幼傳統美德教育的一大素材,其中的教育精髓更應該滲透到幼兒的情感教育中.

清明節隨筆3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家家門前都要插柳條,吃雞蛋。下午爸爸帶我和媽媽去尋找柳枝。

在我們家前面是一個鄉村,那裏小溪清澈見底,高大的柳樹一排排的,像堅守大門的士兵,爸爸抱住一棵柳樹就往上爬,由於柳樹的.枝太高了,而且樹幹上也沒有鼓出的地方,所以很難爬上去,眼看着爸爸就要掉下來,我靈機一動,連忙上前托住他,媽媽見了也來幫忙,爸爸就勢一腳登了上去,手抓住了一根又粗又大的柳枝,扔了下來,在他跳下的時候差點掉進河裏。

回家的路上,爸爸說:“兒子,給你做個笛子”,我很納悶,用什麼做?怎麼做?只見爸爸折了一根柳枝,用手使勁的擰了擰,直到柳皮脫離柳樹,然後把弄鬆的一段截下來,再用手把最頭的皮弄掉,爸爸說:“好了,你用嘴吹吹吧”。我深吸了一口氣,把笛子放入嘴中,使勁一吹,沒想到笛子非但沒沒我吹響,還差一點吹飛,爸爸給我示範了一下,並對我說了決竅,我再一次嘗試,嘿!還真行。我把媽媽也教會了。

回到家爸爸又做了兩個,我們一人一個,坐在沙發上,蹺着二郎腿,吹着笛子,好像在感受着當上音樂家的感覺。

清明節隨筆4

一直都以爲死亡離我很遠。當爺爺去世時,我甚至沒有開始記事,也並沒感覺有多悲傷;當奶奶逝世時,本身在一起的時間就不長,也很快便忘卻了。每每當得知哪個陌生人又去世了,我也就聽過且過,並不曾放在心上。

當我還是個牙牙學語的孩童時,也曾想入非非,擔心的牽起母親的手,說着:“要是有一天媽媽也去世了怎麼辦?”她聽了便溫柔的撫摸着我的手,然後答道:“那有什麼可怕的呢,自然規律罷了。”於是,這一天便如期而至。

當我得知了母親的死訊,並不驚訝,也不難過,內心只是異常的平靜,就好像五蘊皆空了一樣,除此之外便只有遺憾和若有所失的感覺,就好像內心被開了一個大洞,止不住的向外漏着什麼。隨後便開始後悔自己沒能鼓起勇氣去見她最後一面,亦或是給她打上最後一通電話。

明明是春天,可殯儀館的古樹卻依然不停的飄落着新葉,散滿了一地,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靜,甚至能聽見蕭瑟春風在落葉間穿梭的“沙沙”作響,我獨自一人,到來了。

昨晚,父親叮囑我說:“人與人交集在一起都是因爲有利益關聯,即便是再好的朋友照顧兩三天也足夠了。這些形式上的東西都是給活着的人看的,有些人甚至只是過來看個笑話。”他頓了頓,繼續說:“保持沉默,如果有人來問你什麼,隨口敷衍就可以了。”

廳前,圍滿了花架子,前來爲母親送行的人並不多,大概也就七八人,大多是些熟悉的面孔,除了母親的那兩個朋友和繼父外,都是很早以前和她合作過的同事。別上假花,最後默默地看了一眼棺材裏母親的遺容——臉色憔悴,形體消瘦,面無表情——已然成爲了一具真正的乾屍。我不想再多看上一眼,只是感覺心裏有一股惡寒——她的所作所爲,所付出的努力,那些輝煌的成就,那些偉大的思想或是理念,都不爲人所理解甚至是瞭解,卻僅僅以這種行屍走肉的形象被周圍的人所熟知——作爲凡夫俗子眼中的`一個失敗者的形象孤獨地死去,這一切都令我感到不公與不甘——也許成功了流芳百世,但失敗了同樣應該要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亦或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氣概呀!

送別時,沒有一個人不是淚流滿面,唯獨我毫無表情的低着頭,心中只是充滿了憤懣與沉重。當棺材被推進了焚屍爐,我扭過頭,不想再多看一眼。在隨後等待的時間裏,大部分人都坐在長椅上閒聊,說着那些客套話,而我只是坐在遠處看着,內心異常的平靜,沒有一絲的波瀾起伏——所謂自憐或是悲哀的情緒確乎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呆呆地望着手上精緻的石英錶,仍記得病牀上的母親見到時的喃喃自語:“這是我送給爸爸的。”——十幾年過去,卻依然完好無損的到了我的手上。

突然,母親的那位朋友不知從什麼時候走了過來,她緩緩地說着:“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互相理解,或許你們知道她的所作所爲,但也不會表現出來,更難以提供支持。越是渴望被理解,便越是急於求成,更加沒日沒夜的工作,最終就積勞成疾。”她頓了頓,繼續說:“你的媽媽是個堅強的人,是一個關心別人超過關心自己的人,只是行爲上很強硬。但我覺得,作爲一個女人,應該要懂得退讓,去尋求幫助。有時不去在乎那麼多,把一切放的輕一點,會好很多……”這些話聽着十分耳熟。她是如此,我也一樣,但,性格怎麼可能會改變呢?

回到家中,現實的父親一如既往訴說着母親做出的選擇是多麼的愚蠢,雖然我知道,他也因此整晚的翻來覆去睡不着——真情,尤其是愛,應當是一輩子都消磨不掉的。

唯一一件令一向看得透徹的他不解的事就是:爲什麼繼父要爲了一個早已和自己沒關係的人開追悼會。他或許永遠也想不到——這就是人性在黑暗中最後的光輝吧。

清明節隨筆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節日,凝結着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成爲了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在於飲水思源,在於對“過去”的懷念與感謝,在於對“未來”的`責任與展望。“一年之際在於春”,清明象徵着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開始,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好的憧憬。

自古以來,清明祭祀不僅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中國人都會採用各種形式悼念自己的親人。今年的清明節,我區東片三鎮大學生村官去桐鄉革命烈士紀念館緬懷先烈,見證了古樸淡雅的祭祀過程,讓我們年輕一代對“綠色清明”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

我們在烈士紀念碑前,集體敬獻了花圈,默默哀悼了三分鐘,最後在紀念碑附近環繞一週。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撒熱血,最後留給他們的是一座永恆的豐碑,永遠佇立在廣大人民的心中。我們在紀念館中,瞻仰了烈士身前用過的日常物品,每一件都是那麼自然、淳樸,折射出烈士們的高貴精神。

20xx年的我區“清明節”羣衆文化活動主要以祭奠祖先、緬懷先賢、追憶先烈,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爲活動主線,通過祭掃、文化活動、體育活動、講座展覽、踏青綠化等開展一系列羣衆文化活動。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講一段故事,播一段音樂等健康時尚方式寄託哀思。告別祭祀陋習,祭祀日不要墓地燒紙、燒香、燃放鞭炮、野外用明火。桐鄉區實行錯峯祭祀,安排免費接送班車,科學合理安排節日祭祀時間。

事實上,,每年都有許多上班族不能掃墓祭拜先人。在清明這一特殊的日子裏,翻翻先人的筆錄,甚至是捧着先人的遺照遺物睹物思人遙祭先人,這也是緬懷先人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方便快捷,甚至更動情更感人。

互聯網時代,對於那些沒空去掃墓的人來說,網絡空間也可成爲他們悼念先人的重要方式。網上掃墓環保節儉,沒有時空的限制,因而受到衆多桐鄉區民的歡迎。

清明節作爲我國特有的祭祀日,我們在緬懷先祖的親情之旅中,應樹立科學文明的祭祖風尚,遠離那些烏煙瘴氣的封建迷信活動,儘量做到文明祭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才能打造出__的“綠色清明節”。

清明節隨筆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今天是清明節,雨淅淅瀝瀝地下着。我隨着爸爸媽媽回到老家,路上顯得比較擁擠,大家都趕着去老家祭祖。等我們到了老家,親戚們都已經到齊了。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人在爺爺奶奶家聚會,比過年還要熱鬧。

我們吃過了中飯,大家便從家裏出發,這時雨停了,太陽出來了。我們帶着奶奶早已準備好的東西,一起上山去祭祖。一路上,田地裏油菜花開,蜜蜂嗡嗡,遠遠望去,大片的油菜花在陽光照耀下,像金色的綢緞閃閃發光。儘管下過小雨,但還讓人感到春天濃濃的氣息。山上有許多人在祭祖,不時地傳來鞭炮聲。爺爺奶奶說:“我們要先拜祖祖太公的`墳。”祖祖太公在全家人的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每年祭拜都從這裏開始。只見伯父們將落葉掃開,將雜枝砍掉,在墳前擺上糖果糕點等,在碗裏倒上酒,然後緩緩地灑在地上,奶奶嘴裏喃喃地說着,祈求祖宗的保佑。在墳前,大家以輩份與長幼秩序跪拜。燒上紙錢,點燃鞭炮,隆隆的鞭炮聲響徹了這寂靜的山間。

爺爺說:“祭祖是讓我們祭奠自己的祖先,更是要我們知道,人不能忘本,特別是生活在富有條件下的年輕人。”

清明節隨筆7

今天是清明假期的最後一天,也是天氣最好的一天,下午,叔叔帶着我和妹妹去海邊踏青。

走到海濱公園門口,到底是春天來了,這兒煥然一新,碧綠鮮亮的草地更加油亮,彩色的風箏彷彿在舉行飛行比賽,爭先恐後地向上竄。這不天上的風箏密密麻麻,真可謂“天上的風箏比人多”。風箏那麼多,那麼豔麗,讓我眼花繚亂,這真像一場“空中選美比賽”。

空中的風箏爭奇鬥豔,地上放風箏的人自然也是千姿百態,瞧,那邊的老爺爺告訴我,他在放紅色的章魚風箏,我找了半天才勉強找出他的風箏,它太小了,幾乎快成了一個點,再看老爺爺,他的臉上明擺着“認真”二字,那神態比我們上課還專注呢!

看別人放不爽,我也來試試,我讓叔叔先放。哎,真是萬事開頭難,不到一分鐘,線斷了,我把它打個結勉強用起來;風向又不對,換一邊,可沒過幾分鐘,這討厭的.風箏又斷線了,線可能承受不住了,叔叔只好重新去買新線,等待途中,我氣憤地盯着風箏上的小狗,小狗也笑眯眯地看着我,可我卻認爲它是在嘲笑我,說我沒能力讓它飛上天。

風水輪流轉,不一會兒,我們的風箏總算是“爬”起來了,升上了半空,可不知怎麼回事,這風箏像個醉漢,東搖西晃,就是不穩,跟我唱對臺戲。

在叔叔和我的努力下,風箏好轉了些,二捆長線讓它“圓了飛天夢”。小狗也竄上了百米高空,與其它風箏比賽去了,看到經過反覆折騰的風箏總算飛上了天空,讓我會心地笑了。

天色偏暗,我們收了風箏,我與風箏有個約定,這個週末,讓我們飛得更高!

清明節隨筆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提到清明節,大家想到的大概就是給自己那些面都沒見過的老相宗掃墓燒紙,亦或是半夜三更上廁所沒紙你老祖宗來給你送紙來了(什麼玩意)。

清明節不只有那些陰間玩意兒,它也擁有跟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的美食——青團and清明粑粑。清明草是用來做這兩種食物的原料,這可不是長在墳頭上的草,在路邊經常就能看得到,其莖、葉爲綠色且表面有一點絨毛,花爲黃色,跟傳說之下①裏的“小花”一個損色兒。採摘清明草時一定注意不要連根拔出,只需把莖掐斷就可。

我曾經與一個同學去採清明草,操場(重師那個大操場)修建以前是一片荒蕪之地,雜草叢生,清明草也是大面積繁殖,熟悉的“草影”早已讓我有了想讓它離開地面的念頭。

說好的“清明時節雨紛紛”,當天不只是萬里無雲,可能十萬裏都無雲,太陽曬着地面,沒有一點清明節陰間的氣氛。我在這“千里清蒸,萬里紅燒”的氣候中尋找着一棵棵草,找到了就把莖掐斷,從地裏取出來再放到一隻手裏邊,不出一會兒就有了一大把草。太陽似乎並沒有看過日曆,愣是把清明節過成了三伏天,草有很多絨毛,手心很快就開始往外排水,毛乎乎加粘乎乎的感覺似乎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過世已久的'老祖宗的容貌。在我不斷穿越陰陽兩界的情況下,我們總算把清明草的數量採集夠了,清明粑粑就此出鍋,味道我不是很記得,但我只是喜歡去採清明草罷了。

結果一般都不會比過程快樂,快樂的是爲結果而付出的努力,老祖宗,需要我給您燒個粑粑過去嗎?(嗶——)

清明節隨筆9

清明,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是一個人人不能迴避的節日。虔誠、莊嚴的色彩,凝結了這一天的主色調,但她還在向我們傳遞着更多更多的色彩和情懷。

古往今來,在中華民族的寶典裏,清明這個節日最具多重含義和多重意義。她是祭奠先祖、緬懷親人的重要節日,是傳承歷史的人文景觀,更是抒發中華民族認祖歸宗民族情懷的真實寫照。但她還是一個親和大自然的節日,清明時節,神州大地氣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遊踏青的最佳時節,多少文人墨客爲之迷戀,南宋吳維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將此表現的最爲直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抒發了內心的感受和對這個節日的迷戀。人們需要在清明這個節日裏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情結,感悟心靈。

清明在我最初的心靈感受中,是快樂多於凝重,沒有憂傷和悲痛。草青了,樹綠了,柔軟的春風拂來,讓人暖洋洋的,我們都像換了羽毛的小鳥,盡情地撒歡。清晨,從父母手中接過平日裏不多見的零花錢,帶上午飯,去烈士陵園掃墓。站在烈士塔下,高聲朗誦着:無數的革命先烈爲了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面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着他們的血跡前進吧。在那一刻感受到了莊嚴、肅穆,油然產生了一種敬畏、敬仰的心情。望着一排排烈士墓碑後面的抔抔黃土下面,都曾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都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但不知在這裏還連着許多人的憂傷和悲痛。清明,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牽念鐫刻在這裏。但那時,不懂得每一個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要付出失去親人的沉重代價,不懂得詩人杜牧所描繪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情感和體會不到它的內涵。當母親逝去後的第一個清明節到來之時,心中陡然沉重,思念之情越發強烈,隱隱之痛陣陣襲來,正像宋代詩人高翥在《清明日對酒》中所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思念和悲痛銘刻在了心底。

清明的雨水紛紛揚揚,是一種大自然的景象,悲情與春思化作濃濃的人文關懷,是文人情懷的一種意象,生命與大自然的融合更是一種炫美的景觀,她們都融化在歷史的.傳承之中。清明節紀念英烈和先人,是對逝者的緬懷和尊重,也是對歷史的銘記,它盪滌我們的心靈,清思明理,化爲一世清明的情懷。

我在想,清明作爲一個節日,我們應該有一種節日的情懷,它不只是悲悲慼慼,淚灑黃土,生者與逝者用不同形式進行對話。它還蘊含着豐厚的文化內涵,呼喚每個人對節日的情懷和情感,讓我們的文化不在節日中被失落,讓我們的節日在文化中度過。

清明,它是個慎終追遠的節日,它又是一個生命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永恆。

清明節隨筆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伴隨着一聲聲詩句入我耳蝸,我就知道,清明節又來了,這一個令人相思的節日又來了。

每次過清明節,我們全家都會出動——回到家鄉去過清明。

一下客車,我們第一件事總是到街上去買紙錢。買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又用錢買一大堆紙,最後還不是“沒用”燒了。哼!還不如給我買點吃的飽飽嘴福。唉!大人的世界真難懂。

之後那就是要“掛清”了,我看着那一個“牌子”那麼大,出於好奇,我情不自禁的用手去碰了碰,可這一碰換來的可就是一頓爆“炒”了。

接下里,就是我與表哥開心的前奏了——燒紙錢。有的時候我們倆還會折一個紙飛機扔進火堆。父母這時看見了會瞪我一眼,我就會學着他們背上的.表情如無其事的說:“希望爺爺在陰間有飛機坐。”

最後就是放鞭炮了,一放完,大人們一走,我就帶領着大姐與小弟去撿“餘灰”,就是沒有被點燃的炮竹,撿完後,我們都會偷偷的跑到竹林裏去玩,怕被大人們發現,又是一頓胖揍。

現在的我長大了,不會像紙錢那麼調皮不懂事了。我知道了買紙錢的含義,“掛清”的意思,燒紙錢時的肅穆,撿鞭炮玩的忌諱。也會懷念逝去的親人和那些爲國捐軀的烈士們。

清明節隨筆11

哀思日活動結束了,整個活動開展的還是比較順利,有自己摸索到一些的經驗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一、經驗談話的不充分

因爲剛好是清明節後回來開展活動,因此在活動前我先開展了關於清明的談話活動:“在清明放假的三天中,你們都去了哪些地方呀?”孩子們都很願意說,有的說去外婆家了,有的說去遊樂場了。但是孩子對於上墳掃墓的經驗都沒有,於是我簡單的'和孩子說了關於上墳掃墓的相關事宜。但是因爲之前準備的不是很充分,所以怎麼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說給孩子聽,讓孩子更能理解關於清明還需要改進。

二、故事內容的選擇

因爲小班幼兒有一定的移情能力,能夠理解他人的感情,所以想借助卡通故事這樣的形式來幫助孩子理解親人的離開,但是《長大也要做個好爺爺》是關於大班的生命教育繪本,繪本內容很長,有些話語對小班孩子來說晦澀難懂。雖然我已經把故事部分內容刪減掉,但是這樣整個故事就相對不完整,不能很好的體現小小熊和熊爺爺的情感,也就對之後的分離不能有深刻的感受,所以說出了這個繪本以外,有沒有更好的故事內容可以來給孩子閱讀、欣賞,能不能找到一個更合適小班幼兒的內容呢?

三、自身情感體驗的缺少

哀思日,讓孩子感受體驗哀思的情緒,除了通過故事的形式讓孩子瞭解這種情緒,那對於孩子自身的體驗來說,怎樣去做呢?這是本次活動開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自己開展活動中存在的困惑。因爲孩子還很小,他們很少有這種親人離去的體驗,包括我設想的最喜歡的動物離開了,孩子也基本沒有這樣的體驗。所以整個活動孩子對哀思的情緒情感體並不強烈,很難體會。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對哀思這種並不常遇到的情緒有了初步的瞭解和體驗,他們知道當親人離去時會難過、會傷心、會想念。通過折小船祈福祝願,孩子們非常開心的參與,他們幫助小小熊帶給熊爺爺美好的祝福和想念,這是孩子們內心最純真最美好的部分,也是整個活動我覺得得到了昇華之處。

清明節隨筆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到清明節,我就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以前年紀小,老年人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今年,清明我有幸與老爸去公墓祭奠太爺、太奶,寄上一份晚輩的深深緬懷。

清明節早上,我便與老爸早早地起來,驅車來到爺爺家接爺爺奶奶。從樓上取出準備好的供品、鮮花、紙元寶和冥幣。於是,我們四個人便啓程去北鎮廖屯公墓。

早晨,晴朗的天氣,雖沒有詩中描寫的紛紛細雨,但有涼涼的春風吹拂。我平時也沒有起牀這麼早,穿的比較單薄,不時地打一個寒顫,我好久沒出遠門了,一路上我沒一絲睏意。奶奶又對我和老爸講述了已故太爺太奶的音容笑貌,陳年往事。我聽得特起勁。過去的事有些是三四十年前的了,其中的生活艱辛,對於生於九零後的我可能沒能全部理解,但通過奶奶將近一小時的講述,我腦海裏浮現了許多情景,使我就、覺得,太爺、太奶依舊活在我們身邊。我暗想,太爺、太奶,您們在天堂那邊還好嗎?

一路上,老爸將車開得平穩,也許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吧。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公墓的山腳下的'空地中停滿了大小的車,行人手持鮮花,絡繹不絕。遠遠地就聞到燒冥幣的味道。偶爾,驚聞刺耳的爆竹,嫩綠的小草從土裏像衛士一樣肅穆地站在那裏。有些公墓上已擺好鮮花與供品。人們忙着祭祀先人,各個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紅紅的。

我們四人找到太爺的公墓,擺好供品,鮮花和香爐。老爸教我點好三柱香並行了跪拜禮。我的思緒便隨着老爸點好的紙錢飄逸。由於紙錢多,爺爺又用木棍撥弄着紙堆,怕燒不盡,收不到。老爸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燒着的紙錢,同時說:“我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你們(注:你們指孤魂野鬼)別跟他們搶。”我的眼淚差一點流下來。火燒得很旺,山上的風不時的將紙灰吹起,烘烤着我,我通身暖和。這暖和好比是來自太爺的擁抱。我心裏默記着……我學着老爸的樣子也去將紙元寶點燃,我雖沒能說上幾句話,但我內心對太爺還是挺想念的,也許是血濃與水的緣故吧!我主動拿着掃把將公墓小院打掃一番。爺爺、奶奶看着我輕盈的動作,向我投來讚許的目光。大概是按民俗與傳統,李家後繼有人來延續香火的緣故吧!

祭奠完畢,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說太多的話。我感到我長大了,我有大收穫。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爲太爺、太奶掃墓,並對他們說,您們在那邊還好嗎?

清明節隨筆1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轉眼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今年的清明節沒有下雨,根據新的放假制度,清明放一天假,於是我便隨媽媽回老家掃墓祭祖。

“滿街楊柳綠似陰,畫出清明二月天”,我們帶上鞭炮、紙錢,跟爺爺奶奶一起踏上了掃墓的路程。一路迎春花黃,楊柳樹綠。我們踏過一個個泥坑,踐過一條條小溪,走過長長的山路,終於來到了祖先的墓前。

祭過三婆之後,我們來到了姥姥墓前。我們點了幾柱香端端正正的插在墳前,再把紙錢撕開點燃。燒完了的紙錢化作一片片白灰,隨着風飄向遠方,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也遠遠的傳開了,同時,我的思緒也被帶回了遙遠的過去。

姥姥生前一直過着艱苦的生活,生下爺爺他們想必也非常痛苦。在爺爺讀書時糧食緊缺,每天上學都必須自己從家裏帶桌子凳子,自己扛着走幾公里的路到學校。有一次,姥姥送爺爺去學校的途中,一輛車子駛過,姥姥把爺爺一推,自己卻被車子撞了。從此,姥姥與我們陰陽兩隔,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深愛的孩子們。後來,失去母愛的爺爺通過努力當上了一名醫生。

姥姥,今天您的.曾孫女來看您來了,您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您的愛卻留下來了,您的愛可以永遠照耀着活的人。

這份親情讓我們心緊緊的相連,這是血濃於水的情感。無論時空怎麼轉變,親情不會變,感恩的心也不會變。不是嗎?

清明節隨筆14

我今天睡得正香呢,爸爸就把我叫了起來,說:“這兩天放假,帶你出去玩玩。”我一聽,累壞了,馬上就起牀去洗臉刷牙了。

洗漱好後,我和爸爸開車去老家。到了老家,我和爸爸叫上我的兩個侄子一起去玩。

我和爸爸還有兩個侄子先去了桃樹園裏,這裏的桃樹上開滿了桃花,這些桃花有粉色的、有紅色的,長得很密集,我把鼻子湊近一聞,哇!真香!我正陶醉在這一桃樹園裏時,爸爸把我們叫走了。

我們離開桃樹園後又來到田野裏,田野裏的`莊稼長得很高、很綠,可是旁邊的雜草也不甘示弱,隔三差五的長在莊稼邊上。看過莊稼後,我們又拿起風箏,在一邊的空地上開始放風箏了。我和兩個侄子拿起風箏就開始放,誰知我們剛放起幾米,風箏就重重的摔在了地上,這時爸爸笑眯眯得走過來拿起風箏往天上一扔,然後跑了幾步後站在原地抖風箏線,沒想到風箏竟然飛了起來,風箏越飛越高,變得越來越小,最後差點都沒看到。

到了家我很累,但是我非常開心,因爲我今天玩得很爽!

清明節隨筆15

清明時節,行走在祭奠親人的路上,假如能遇到杜牧的那場雨,穿過歲月的風塵,穿過塵世的燈紅酒綠,飄灑在紙灰飛揚的嫋嫋青煙裏,吟唱着淡淡憂傷,溼潤着深深思念,再好不過了。

其時,春暖大地,沉睡的萬物漸次復甦,一切都是那麼嬌嫩、脆弱。百草漸次轉綠,楊柳的`新芽,嫩黃如雛鳥的喙。陽光也如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照在身上,柔柔暖暖的,沒有一點兒跋扈氣。世界嬌小脆弱得讓人情不自禁地去疼惜。曾經朝夕相處的親人,如今在另一個遙遠虛空的地方,再也觸碰不到,壓抑在心頭的潮溼和憂傷,愈來愈重,愈來愈濃,只有藉助清明的微雨,才能緩慢悠長地釋放出來。

清明的雨,細細綿綿,如煙,似霧,與自然界的新綠落紅,塵世衆生的淡淡哀愁,交融成一幅意境迷離的黑白寫意畫。清明雨,中國的雨,從古下到今。除了千古傳頌的杜牧《清明》一詩,歷代詩詞中,都不乏清明雨的身影。晚唐韓偓(wò)的《殘花》:“黃昏月下惆悵白,清明雨後寥梢紅。”溫庭筠《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南唐馮延巳《蝶戀花》:“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宋代蔡伸《菩薩蠻》:“杏花零落清明雨。”趙令畤《蝶戀花》:“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清代戲曲家洪昇的《長生殿》第三十九出《私祭》中的《鎖南枝》:“你看鶯亂飛,草正芳,恰好應清明雨飄蕩。”

清明,一詞千鈞!它連接生死,牽手陰陽。我們在煙雨濛濛中走向墓地陵園,走近長眠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而遠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希望現在的我們,可以笑對生活!我們不哭,但來場清明雨吧,讓鋪天蓋地、連天接地的雨,將我們心底悠長的追思和懷念,傾訴給遠在天堂的親人。

清明,楊柳淡如煙,細雨淡如煙,活着的親人對逝者的追思和懷念,也如煙霧般,綿綿長長地淡遠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