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熱門】清明節的習俗作文7篇

清明節1.65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習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清明節的習俗作文7篇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吟起這兩句詩時,然後我總會想起剛剛過去的清明時節的情形。

4月4日,我和爸爸、媽媽及親戚們從三亞回老家,坐在車上,一想到要拜見已去世的愛我的老太公,我的情緒忽有些激動、悲哀。經過一個多鐘頭的奔波,最後回到了爺爺家。爺爺家裏人很多,有大人、小孩,熱鬧極了。

吃完午飯,大人們開始拿起鋤頭、鏟子雲墳地給墳墓“大掃除”,然後媽媽和嬸嬸們忙着煮拜祭祖先的飯菜。下午二點多,我和表弟跟着大家去墳地。

來到墳地,爸爸、大伯、叔叔等人忙着給墳墓打掃、貼紅紙;我和表弟繞着老太公、老太婆的墳墓追趕打鬧。這時,表哥陳澤鼎戴着草帽扛着鋤頭忽然大喊一聲:“我就是關羽,誰敢欺負我!”惹得我和表弟哈哈大笑,但一想到老祖宗,我就停止了笑聲。大人們幹完活後,便在老太公等人的墳地上擺上豐富的菜餚、點心、牛奶、水果等等,然後待燒香後,我們子孫便在草蓆上跪拜祖先。我悄悄地觀察大人們,只見他們的表情很悲傷,我心裏也很悲傷。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在心裏自創了一首詩:“清明時節陽光烈,此人回鄉過清明。摸了墳墓看墓碑,此時想起老祖宗。”

當拜祭完老祖宗後,我心裏想:明年我還要來拜老祖宗。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2

清明節就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主要的傳統文化活動有:上墳、踏青、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即掃墓)之俗,就是很古老的。清明節,它作爲傳統文化,就是個佈滿神祕色彩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裏,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們,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哀思!

過清明節,在海南的許多本地人中稱其爲做清明。中年人對清明節十分看重,即使不就是作爲法定假日,他們也會抽空回老家做清明。這說明清明節已經成爲了一種文化,成爲了一種後人對已故之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清明,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及尊重。清明就是古人傳統習俗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奠節日,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非凡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人受自身文化的影響,使清明成爲了國人追思先祖的節日。在清明人們紛紛回鄉祭拜祖先,這已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踏青去,踏青去。

這就就是中國悠久的清明傳統文化。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3

清明節與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臘八並稱爲我國八大傳統節日。人們在清明期間緬懷先烈、寄託哀思,追尋春天的希望。清明前後正值春暖花開之時,人們賞花、植樹、踏青,盡情地親近自然,所以清明又有“植樹節”、“踏青節”等稱謂。

北京的清明節民俗事象豐富。老北京清明節時的一個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城隍廟裏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竈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城隍廟在每年的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爲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求康復,爲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擡大轎擡着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

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個習俗就是賞花踏青。老北京時人們紛紛前往頤和園、潭柘寺、大覺寺去觀賞難得一見的幾棵明清時栽種的.玉蘭古樹,早開的玉蘭花潔白如玉、清香四溢地掛滿枝頭,花香撲鼻,給遊人莫大的享樂。

放風箏也是北京的清明節習俗,這項活動深受廣大百姓喜愛。常看見在天安門廣場、鳥巢周邊空場和城內外廣闊地區有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風箏在藍天白雲中翱翔。

近年來,北京清明詩會越辦越好,各大公園也推出了以清明爲主題的遊園活動,使人們在傳統節日裏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在移風易俗中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4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清明節掃墓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5

踏青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6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民族、各個地域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俗。我們陝南清明節的習俗也很特別。

每年清明節前後,人們都要攜香表、火紙、菜餚供品和清明吊去培土掛清,焚紙禱告,祭奠逝去的親人。在掛清的時候,將紙條壓在墳頭上就行,壓得越多越好。

清明節到了,家家戶戶都要祭祖,我家也不例外。外婆買了火紙回家,然後用現行的大額人民幣來劃分、拍印。我十分好奇,想親手來試一試,可外婆卻百般阻攔。我十分不滿,問:“爲什麼弟弟能做,我就不能做!”禁不住我刨根問底,外婆終於鄭重地告訴我:“這是我們老祖宗立下的規矩,叫‘男尊女卑’,如果你來印錢,這紙錢就不能寄到陰間去了。”令我不解的還不止這個呢。劃分、拍印完紙錢後,我就回房去準備了一番。我以爲燒火紙一定要上山去,就往包裏裝了水、麪包、果凍……當我拿着這些東西出門時,外婆看看我,問:“你拿這些東西幹什麼呀?”“上墳啊!”外婆大笑:“不用帶這些東西的,我們就在院子裏燒火紙。”接着她又說:“祖墳太遠了,去不了,所以就在院子裏燒些紙錢,招呼祖人到我們這裏來領錢。”外婆用木棍在院子裏畫了一個圓圈,招呼我們圍着圓圈跪下燒火紙。大家一邊燒着火紙,外婆的嘴裏一邊唸叨着“保佑平安”之類的話。她還對我們說:“一定要多說這些祈福的話……”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民俗,你是否覺得我們這裏的清明風俗很具特色呢?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 篇7

在我國傳統的歷法中,“清明”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一般在公曆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農事重要節令。“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春意漸濃,氣溫開始升高;“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萬物復甦,草木繁茂,進入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據《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與春節、端午、中秋同爲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一年之中比較隆重的節日,主要是紀念先祖和迎接春天的到來。從這天起,人們忙着着手新一年的勞作,創造美好的生活,有溫故知新之意。

“清明不回厝無祖”,指的是清明節不回家掃墓的人就等於沒有祖先,即使在外生活窘困或事務繁忙,這一天也想方設法回家掃墓。在我們安丘,一般分爲“培土”和“上墳”兩種掃墓儀式。“培土”又叫掃墓、培墓、祭掃或修墓。冬至後105天謂之“一百五”,即清明節前二天,爲人們給故去的先輩修墓培土的日子,有“今日一百五,上林去培土”之說。早上,在太陽未出來之前,人們由一家的長輩率領,帶着钁頭,鐵杴到自己家烈祖烈宗的墳墓上掃墓。先把墳上的荒草清除一下,再到墳附近有結摟草的地方挖取墳頭,即挖一塊圓錐狀帶草皮的土塊作爲新的墳頭,這樣一年就不能再動墳上的土了,特別是墳頭。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家庭還爲故去的先輩選擇清明節立紀念碑。“上墳”又稱祭墓、祭拜或壓紙。大多選擇“大寒食”(清明節前一天)下午上墳。祭拜時,在墓前供奉餑餑、?餷(即餃子)、紙錢和燒酒壺,先在墳頭上壓燒紙,然後燒紙錢,最後在紙灰上灑酒(稱奠酒),跪地三叩首,點放幾個爆仗或放支鞭炮,禮畢回家。路上還要向遇到的孩子們分?餷,意爲先輩留下的吉食,象徵“祖德流芳”。記得剛加入少先隊時,我還是中隊的旗手,老師帶我們去烈士陵園掃墓,聽老前輩們講革命故事,也是選在清明節前。

“清明節”又稱“小寒食”,前兩天忙着敬先祖,今天輪到大家過節了。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插青,即折一些新鮮的側柏樹枝和吐蕾的柳枝,在清明節早上,把這些側柏枝和柳枝每幾根組合在一起,插在大門口、屋門口和豬欄門口左右兩側的上方,一是避邪,二是預示春天到來了。在安丘農村,還有在室內插青的習俗,即用柳枝、側柏枝和老公花扎個花束,吊在鍋臺之上的屋笆上。兒童們還要戴柳帽,做柳哨。這些習俗損壞了大量的側柏和柳樹,很多側柏、柳樹在清明節被折騰的不成樣子。舊時,寒食節斷煙禁火,只吃涼的食品。到了清明這一天,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始生火做飯。宋代詩人王禹俏在《清明》一詩中就有“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的詩句。在我們安丘農村,清明節人們還有三項活動。

清明節第一個活動就是吃雞蛋(取吉誕之意)。記得小時候,在清明節前貨郎們走街串巷,用染料換廢品。每個家庭都換上幾小包,主要有紅的、綠的、紫的,用於染煮熟的雞蛋、鵝蛋,孩子們比誰的蛋大,誰的顏色好看。要好的小朋友還有互換彩蛋的禮儀。聽話的孩子,偏心的媽媽會多分一個,大都讓其躲到旮旯裏去吃,防止其他兄弟姊妹看見(當時農村生活比較拮据,多吃個雞蛋就比較奢望了)。清明節早上要喝酒,醬燒雞蛋是每家不可缺少的一個主菜,主食是吃白麪餅(日子不寬裕的戶,吃的是白麪包地瓜面餅),餅卷雞蛋再撒上一點點細鹽面,吃起來的確是別有風味。

清明節第二個活動就是盪鞦韆。清明節前,大人都給孩子們吊個鞦韆(又叫悠千),物料不夠大家湊,東家出檁條,西家出繩索,協作聯辦,供孩子們遊玩。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空場自費架個鞦韆,供鄰里的孩子共同遊玩,盪鞦韆的姿勢很多,有站着蕩的,也有坐着蕩的,還有些老年人都來過把鞦韆癮,那種和諧的場面叫人流連忘返,記憶猶新。記得大集體時,有些大隊或生產隊還架個轉鞦韆,青年們都參入這項活動,有些青年、姑娘還出莊盪鞦韆,甚是熱鬧。盪鞦韆活動一般持續10天左右的時間,期間還有拔河、踢毽子、放風箏等娛樂項目。 清明節第三個活動就是踏青。春風勁吹,大地吐綠,處處充滿生機和活力。年輕人成羣結隊,大都到附近的山上去踏青。家鄉的留山,是衆人嚮往的地方,清明節那天,四面八方的人們來相會,他們帶着煮熟的雞蛋、火腿腸、方便麪和啤酒之類,在山上選擇一塊平坦的地方,或臥或躺,邊吃邊聊,盡情的享受,飽覽大自然的美麗風光。還有的比賽登山頭,有的林中散步,有的穿越山洞,有的放喉歌唱,大家互相祝福,共度傳統佳節。

標籤:清明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