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有關清明節的傳說400字

清明節2.15W

清明節到了,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裏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下面小編整理的有關清明節的傳說400字,歡迎來參考!

有關清明節的傳說400字

有關清明節的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此時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關於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戴柳,插柳的習俗,流傳已久。在山東河南等中原地區,清明節不插柳戴柳已經成爲了禁忌。山東、河南等地民諺素有“清明不戴柳,死了變豬狗”“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等之說。認爲不戴柳就是不祭祖,不孝順。湖北一帶也有這種說法。。

關於清明節插柳的習俗來歷有好多不同的版本。

第一種,清明插柳戴柳成爲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這種說法流傳最廣。此風俗與寒食、禁菸火有關。由晉文公重耳祭奠介子推,號令家家插柳禁菸火的故事傳說而來。

因爲介子推的“忠”,一座綿山成爲民族傳統美德的.載體,一個節氣成爲全民族的節日。

相傳, 2600多年前,介子推“割股奉君、逸祿不仕、攜母隱山、焚林俱死”。

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爲寒食節,此時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並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

第二年,晉文公與羣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第二種說法:插柳的風俗,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有的地方,此時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第三種說法:插柳、戴柳其實有驅邪避煞、消災解禍的作用。

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

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衆生,許多人便認爲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爲“鬼怖木”。書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然是鬼節,清明上墳祭掃,既要拜祭祖先,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擾。值此柳條發芽時節,此時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是寒食節,舊時民間一般不動竈火,忌吃熱食,否則要遭遇神的懲罰。有諺語“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滿地”之說。

山東各地清明節的吃食各異。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標籤: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