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傳說[優秀3篇]

清明節1.49W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傳說1

清明掃墓祭祖的由來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傳說[優秀3篇]

清明掃墓是爲了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按照習俗,一般在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着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別濃厚,在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枚舉。隨着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爲生命力量最爲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爲“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關係,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纔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觀點多認爲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爲清明掃墓,大約也只是從唐朝纔開始"。

清明節爲什麼要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先秦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後來逐漸演化爲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爲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因寒食節是在清明的前幾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兩節合一,就形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直到現在,上墳掃墓的日期規定也不是很嚴格,清明前後時間都可以。

清明節爲什麼要掃墓?清明節掃墓來自寒食節。中國古代歷史中本有兩個節日,一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主要用於指導農耕;一爲寒食節,旨在掃墓和緬懷親人。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在時間上只隔一兩天,先人們就將這兩個節氣合二爲一了。

清明節掃墓的傳說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爲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爲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爲,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爲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爲清明掃墓了。

關於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民間還流傳着一個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的故事。朱元璋幼時家貧,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覺寺當了和尚。後來朱元璋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軍,東征西討打下江山當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遺骨卻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原來,當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許多墳塋,朱元璋沒辦法辨認出哪座墳墓是自己父母的,於是經常悶悶不樂。

有個他家鄉來的太監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於是獻了一條妙計。朱元璋聽後大喜,下令清明節這天,國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掃墓。暗地裏卻偷偷地派侍衛去窺探,發現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墳荒草茂盛,無人掃墓,於是朱元璋便了卻了一樁心願,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節的復興與朱元璋有關吧。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傳說2

清明節最早是農耕節,當時還另外一個節日就是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代的晉文公和賢臣介子推。當時在宮廷內發生了內亂,晉國太子的異母兄弟想除掉他,奪得皇帝之位。爲了逃避被害,最後逃出宮中四處流浪,還帶着最忠誠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現斷食的程度,介子推毫無猶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給大家煮湯喝,暫解飢餓,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動。這件事一直被晉國太子放在心裏。19年後,重新回到晉國,成爲了一國之君後。叫晉文公。當時很多幫助晉文公的臣子都進宮行賞了,可是卻不見介子推來。當時介子推並不想去,更沒想到介子推帶着老母親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隱居山中。晉文公心裏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並不想回去受賞。最後晉文公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結果火勢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親都意外燒死了。

十分後悔的晉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決定把介子推其母親埋在柳樹下,稱爲“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許百姓燒火吃飯,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紀念介子推,定爲“寒食節”。從此以後再介山的介子推墳上每到這一天就會有人按時去掃墓祭拜介子推。於是這天寒食節又被定爲掃墓,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是屬於二個節日的。到唐代的時候,二個節日很相近,就定爲清明節和寒食節爲同一天,於是在清明節當天就出現了掃墓的習慣。

在秦漢時代就開始慢慢掃墓很隆重,在掃墓當天就去整理墳頭,燒紙錢,擺放貢品等,表示對已故之人哀悼之情。所以從那以後到現在家家都會出門掃墓,紀念去世的人。身在外地的人也會望鄉搖拜,對自己家鄉以及祖先的思念。

現在的人也開始多了一些活動,比如出門踏青、遊山玩水,隨着春光無限好,成爲現在的春遊最旺的節日。

清明節掃墓要準備什麼東西

1、鮮花

一般都要帶鮮花的,鮮花用白菊花和黃菊花爲主,還有百合,還有綠草。

2、水果和糕點

水果一般買蘋果和桔子等常見的水果,糕點就隨意,有專門掃墓用的糕點,一般市場有賣的,也有一些用紅紙包好的蛋糕,也有人用餅乾代替。

4、紙錢,香燭等

紙錢要買多個國家的,香燭買一對大燭和一把香,還要準備一個卡或者存摺,還有準備一些衣服鞋子,房車等,不妨讓賣祭品的老闆幫你配好也是可以的。

4、白酒

酒也是必須要的,擺上所有祭品後,就要倒上酒,記得帶上酒杯。

5、飯菜

以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爲佳,很多人會在祭奠先人的同時,向孩子們講述先人生前的事蹟,讓下一代勿忘祖先。

清明節掃墓注意事項

1、掃墓祭拜的`常規順序不能亂,多聽從家裏老人的意見。正確的祭拜順序爲:修整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別。

2、悼念逝者應買白色的菊花,白色菊花有寄託對先人的懷念之意。同時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而黃色菊花有長壽的含義,比較適合看望病人,而非拜祭逝者。

3、掃墓前須禁食,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者只吃素食。另外強調衣着整齊,應該穿上素色的服飾,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另外儘量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

4、禁止在墓地嬉戲打鬧以及議論先人。大人一定要提前叮囑好家中家中的孩子,不要大聲喧譁、嬉笑怒罵,污言穢語,要有一顆虔誠之心。

5、忌探視朋友親人,清明節爲我國的“鬼節”,是專門的掃墓祭拜,緬懷先人的日子。千萬不可在掃墓的中途去探親訪友。否則,不僅讓親友難堪,而且還相當的不吉利。

6、天乾物燥,注意火燭。不管是墓地園林,還是農村一般的墳地都地處樹林,清明時節,正值春夏交替之際,此天氣乾燥,要做好防火工作。爲此建議焚燒紙錢時,如在公墓裏需到固定的焚燒點焚燒,或是到避風、四周沒有易燃物的地方,還有就是對燒完的紙灰做統一處理,到處飛揚也不好。

7、去墓地祭祀,常常要行走山路、爬坡等,因此出門穿的鞋子就很重要了,最好穿運動鞋或者登山鞋,不應穿涼鞋、高跟鞋等,否則很容易造成腳扭傷等,女性還可以準備好遮陽傘,穿寬鬆運動系列的服裝

8、出門前備好藥品和雨傘,做好自身防護。山林或是草叢中常常有很多小蟲子,祭祀出門前最好準備好一瓶治療蚊蟲叮咬的藥膏,或是預先塗抹在身上,蚊蟲就不會靠近了,爲防止太陽暴曬最好塗一些防曬霜在皮膚上。而俗語云:清明時節雨紛紛,出門前最好要備好雨傘等雨具,以備不時之需。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傳說3

清明節爲什麼要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掃墓和祭祖的好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說開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在民間傳開,於此日祭祖掃墓,代代相傳成爲中華民族的固定風俗。

相傳,先秦已經有了設壇祭墓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爲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成型。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爲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爲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因寒食節是在清明的前幾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兩節合一,就形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直到現在,上墳掃墓的日期規定也不是很嚴格,清明前後時間都可以。

清明節爲什麼要掃墓?清明節掃墓來自寒食節。中國古代歷史中本有兩個節日,一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主要用於指導農耕﹔一爲寒食節,旨在掃墓和緬懷親人。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在時間上只隔一兩天,先人們就將這兩個節氣合二爲一了。

清明節掃墓的傳說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爲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爲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爲,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爲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爲清明掃墓了。

關於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民間還流傳着一個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的故事。朱元璋幼時家貧,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覺寺當了和尚。後來朱元璋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軍,東征西討打下江山當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遺骨卻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原來,當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許多墳塋,朱元璋沒辦法辨認出哪座墳墓是自己父母的,於是經常悶悶不樂。

有個他家鄉來的太監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於是獻了一條妙計。朱元璋聽後大喜,下令清明節這天,國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掃墓。暗地裏卻偷偷地派侍衛去窺探,發現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墳荒草茂盛,無人掃墓,於是朱元璋便了卻了一樁心願,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節的復興與朱元璋有關吧。

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爲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所以,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