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日記範文四篇

清明節8.73K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將結束了,相信大家這一天裏都收穫頗豐吧,這也意味着,又要開始寫日記了。怎樣寫日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日記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清明節日記範文四篇

清明節日記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濛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

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着濛濛細雨到來。

這天早上,又是濃郁的天,徘徊一會,感到分外憂愁,仍是不適宜!被爸爸拉去吃早飯,拿起香紙,扛起鋤頭掃墓去。

踏着路上的荊棘,順着泥濘的小路,我們來到老爺爺、老奶奶的墳前。爸爸把墳四周的雜草除掉之後,我在上面貼黃紙,插上香就離去。

衆多親人的墳前都去過,我們又冒着小雨,準備去爺爺奶奶的墳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無心欣賞;鳥叫聲,蟲鳴聲,我無心聆聽,只顧着早些來到墳前。一會兒,我們到。望着孤零零的墳墓,我不禁滿腹憂愁。待爸爸鋤完草,貼完紙後,我們又拿出紙錢(清明節習俗作文500字)跪在墳前,將它們全部撒在墳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東倒西歪,周圍一片死氣沉沉。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們生前對我的關愛,帶給我的歡樂,想到他們臨終前的遺囑,我不禁一陣惆悵,頓時淚流滿面。此時,爸爸也流淚。雨勢並不減退,我們已經哭成一個淚人,好久才站起來。

這時,我看見遠處火紅的杜鵑花。聽媽媽說,杜鵑花又稱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時節開放,是因爲它是紀念和安撫亡靈的最佳物品。於是,我跑過去,摘幾束插在爺爺奶奶的墳前,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撫……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這雨中的憂愁,所以我向往清明節的光臨!

清明節日記 篇2

爺爺說過今天要上墳,我和爸爸、媽媽要一起回老家祭祖。今天的天氣早晨的時候還是晴朗的',可到了我們走的時候,天已經變得陰沉沉的了。看來要下雨了,真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首詩句了。

趕到爺爺奶奶家的時候,已經到了中午時分,剛到爺爺奶奶門口,卻發現門緊緊地被鎖子鎖住了了,看來是回來晚了,爸爸說:“一定是你大爺,爺爺上墳去了,咱們也去吧”。我“唰”的一下穿到了前面,說:“我知道路,我先走了”。

到了墓地,果然,大爺,爺爺都在,他們已經把祭祀用品放好,把紙張,還有冥幣等打散放在了一起。他們擡走看到我說:“你們趕回來了,那好,快給你太爺爺磕頭”。我學着爸爸,爺爺的樣子,在磕頭。

爸爸在回家的路上對我說:“清明節就是對祖先的追憶。這纔是清明節的內涵吧。”

清明節日記 篇3

這是今年開春以來難得的好天氣,許是突發奇想,一行人就這麼踏上了週末的悠閒旅途。

春天的早晨還帶着冬天的寒氣。我稍稍眯起眼,看着市區裏慘白的天空,如釋重負般呼出一口氣,對於接下來的旅程,心中充滿了雀躍。

車子漸漸駛離市區,路開始漸漸顛簸與彎曲起來,對於我這個習慣了舒適與平坦的路的人來說,心中生出一絲興奮,這麼胡亂地想着,卻已是到了。我趕忙拉開車門,滿足的伸了個懶腰,看着這兒藍藍的天空,感受着腳下略顯粗糙的砂石地,心想,這纔是真正的接地氣啊!

我們一行人朝着“氧吧”的方向走去,兩邊高大筆直的杉樹爲我們投下片片綠蔭,我擡起頭看,卻也只看見陽光被樹葉的間隙剪成細細碎碎的光斑,溫柔地撒在我們的臉上。此時,我莫名地想起一句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不知這兒的最深處,有沒有那極美的“花木”呢?大家都很默契地沒有開口說話,享受着在這個城市縫隙裏難得的寧靜。腳步聲沙沙地不絕於耳,我傾耳聽着細細的水流撫摸在石頭上的聲音,驚奇於大自然的美妙,沉醉於其中。母親問我爲何不拿出相機留下這愜意的一刻,我微微一笑,心中想着,我能帶走她的魂靈麼?

擡眼望去,岸邊樹林陰翳,摸着垂到水面的枝條,似乎都有一股清新的氣流傳到了身體裏,我這觸摸的難道的不正是春天嗎?我悠悠地划着船,眯着眼睛看向遠處,收起槳,“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忽然有了些吳均先生的開闊心境了。

就這麼,圓滿地結束了我清明的踏青。

清明節日記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聽到這些詩句,我便想起淒涼孤獨的清明節。清明節本是大人們一陣又一陣的“掃墓風波”,可我所謂的孤獨,便是在家的奮筆勤書。可又一回想,還有值得一提的事情哦!

清明,清明!兩個熟悉的字眼,可我卻不知道它的來歷。不過,總是有辦法解決的嘛,所謂“天無絕人之路”!我便想到查電腦,“行動勝於徘徊”,說幹就幹,我馬上打開了電腦,查起了清明節,原來,關於清明還是有一些民間傳說的。如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可當重耳要邀介子推一起同享榮華富貴時,介子推以血書作爲鞭策晉文公清明執政的座右銘。晉文公將介子推離世這天定爲百姓的寒食日,也就是清明節。

我認真瀏覽了一下,覺得介子推是一個忠於君主、不圖富貴的人,而晉文公以介子推的死爲戒,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個傳說令人肅然起敬,也令清明節更加寓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