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彙編15篇)

清明節1.77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歷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彙編15篇)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1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爲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2

又是一年清明節。學校組織我們去革命烈士紀念碑掃墓。我們帶着激動和敬慕的心情上路了。

徙步一個半小時,我們終於來到了紀念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長的臺階。臺階上方就是烈士紀念碑了,莊嚴肅穆。上面用金色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四周的松柏翠綠,像一個個傲然挺立的衛士,守衛着這方聖土。我們一步步走上臺階,看着這塊紀念碑,我好像看到了烈士們浴血奮戰的畫面。學生代表的演講開始了,很榮幸我是其中的一員,懷着沉重的心情我激昂地道出了對先烈們的敬佩之情。一首少先隊隊歌唱響,一百五六十人的大隊伍莊重地向紀念碑敬隊。老師讓我們默哀一分鐘,然後恭恭敬敬地繞着烈士紀念碑走一圈,並把準備好的菊花放在碑旁,獻給烈士們。老師又告訴我們有很多的烈士爲了保衛國家的和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是啊,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同學們,我們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爲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學習,努力奮鬥。

活動結束了,我們排着長長的,整齊的隊伍,邁着沉重的步伐,沿着山路往回走,可我的心啊,卻久久不能平靜……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3

說到清明節可謂是衆人皆知,但是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嗎?如果你不懂就聽我說一說。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日子,也正是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日子。傳統的清明節起源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爲清明節跟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的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節還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逃亡到國外,在中途餓暈了,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從而十分感動。19後他終於當上了國君,封賞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勸他去討賞,然而他去綿山隱居了。晉文公聽說後,親自去請介子推,可介子推就是不出來,後來有人建議火燒綿山。大火燒遍大山,可沒見介子推,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和老媽媽燒死於老柳樹下。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這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天晉文公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封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把此天定爲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插柳、放風箏、盪鞦韆、射柳、蹴鞠、鬥雞、植樹、蠶花會等。

至今,清明節已發展爲我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4

4月2日,我們明鏡國小四年級的同學來到烈士林園給那些革命先烈們掃墓。

走到烈士陵園,映入眼簾的一片松柏樹,蒼翠欲滴,挺立在道路兩旁。樹的後面就是一塊用石頭築成的紀念碑。那座紀念碑足有幾層樓高,矗立在用石頭鋪成的路面上。紀念碑上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在陽光的照應下熠熠生輝。

我正沉迷於這壯觀、雄偉的景象中呢,活動就開始了。

主持人走到紀念碑前,宣佈第一項:唱國歌。主持人的歌聲響起,大家跟着唱了起來“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大家都把右手高高舉過頭頂,行了一個標準的隊禮。所有人都昂首挺胸,站的筆直。這歌聲是那麼的洪亮!那麼的激昂!許久,大家放下右手,歌聲也很快停止了。開始默哀了。同學們一個個都低着頭,沉浸在嚴肅的氣氛中。此時的我浮想連篇,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這些革命先烈爲了下一代幸福美滿,安詳快樂的生活,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所能盡的全部力量,在無情的戰場上奮戰到底,永不退縮。革命先烈們,我們會去完成你們未盡的事業,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時間飛逝,很快就到了獻小白花的時候了。我們一隊一隊繞着紀念碑敬獻小白花。輪到我了,我小心翼翼地捧着小白花,邁着沉重的步伐,輕輕地把小白花放在紀念碑上。

烈士們,安息吧!我們會去完成你們生前的遺願,讓和平永駐人間!在此,我向你們致敬!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5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清明節又到了。清明,不僅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也是我國傳統24節氣之一;它不但是一個祭祖掃墓的日子,更是一個春意盎然的溫暖節日。

每年清明節,爺爺都會帶着我們一家人前往墓園祭奠先人。祭祖掃墓是必不可少的莊重節日,肅靜的墓碑前,爺爺奶奶帶着爸爸、媽媽和我莊嚴鞠躬,向逝去的先祖祈福保佑我們全家平安健康。一杯濁酒、半疊紙錢、三柱清香寄託着我們全家對先人的無限懷念和哀思。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在懵懵懂懂中清晰感受到家族情感的傳承,不知不覺間對父母和祖父母的愛愈加濃郁深厚起來。

《歲時百問》有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萬物萌發,欣欣向榮。遠郊近野是藏不住燕語鶯啼,堤邊柳岸是嗅不盡的桃李芬芳。我們流連在十里錦繡的落櫻海洋裏,徜徉在金黃綢帶般油菜花田裏,盡情感受春的溫暖、呼吸春的氣息。這生機勃勃的清明時節,讓我感悟到“不負大好春光”“萬物生長”的緊迫,點燃了我新學期的激情與活力。

又是一年清明到,歡欣追憶兩交織。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6

清明節的歷史非常悠久,你們一定想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吧,我來跟你們講一講。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之一”。八節爲: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蔣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些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寒食與清明併合爲一日,即爲現在的清明節。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盪鞦韆等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民間百姓都以盪鞦韆爲樂。踏青之風也極盛行。北宋時期清明節極爲盛行,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河上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也就是今日的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從二零零八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定爲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二零零九年又改爲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今年的清明多了份傷感與思念,那是因爲我的爺爺去天堂後的第一個清明節。以往都是我跟着爸爸媽媽去給他們的爺爺奶奶等故人掃墓,而今年是我第一次給至親的人掃墓,心情頓時感到非常沉重,沒有了以往遊玩的心情。

到了爺爺的墓前,爲他上了香,擺上他喜歡的菜和水果,我跪在地上,靜靜地凝視着爺爺的墓碑。我彷彿看見爺爺正對着我笑,此時滿滿的回憶涌上心頭:爺爺很瘦,走路很緩慢。他獨自一個人生活,所以我們一家人經常去爺爺家看望他。每次我們去爺爺家時,他都高興得合不攏嘴,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連走路的速度彷彿也快了不少。爺爺偶爾也會來我家住上一段日子,我感覺那時的爺爺過得最開心、最幸福,有家人的陪伴讓爺爺的心情非常好。

現在,爺爺不在了,我只能回憶,只能懷念,只能牽掛。想念與爺爺一起散步的日子,想念與爺爺手拉手的日子,想念與爺爺一起睡覺的日子……

爺爺,我想您了,您想我嗎?

爺爺,願天堂沒有痛苦,沒有憂傷。明年此時,我再來看您!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8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爲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爲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着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爲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清明到,天空應時下起了小雨,天灰濛濛,不時夾雜着風,感覺冷冷的,有些淒涼,讓這個特別的節日顯示出獨有的韻味。

我們一大家族人,踏在泥濘的小路,穿過被雨水洗滌過的樹林,來到鐵山坪“祖祖”的墳塋。

作爲家族老大——大舅公來到墳前就挽起衣袖奮力清理雜草,二舅公拿出準備好的帕子輕輕的擦拭石碑上的灰土。婆婆和姨婆找來棍子掛青,給祖祖打遮陽傘。伯伯、爸爸、表叔們和我們小字輩兒都清理周圍的垃圾,大家的動作都輕柔而緩慢。這時一陣風,輕輕吹過,帶着絲絲憂傷。我好像被這憂傷的氣息感染了,鼻子不由的一酸,眼前模糊了,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祖祖生長在農村,特別愛乾淨,小時候我的衣服都是她洗的。她特別愛菊花,她常說菊花是花中君子,清麗、高潔。有一次我把口香糖扔到了菊花上,祖祖看見那把臉一沉,嚴肅地對我說:“菊花是能玷污的嗎?”於是,她拿起手帕,輕輕地擦拭着菊花上的口香糖,就像對待她的寶貝似的…..

我凝視着那一張張寄託哀思的紙錢在火中發黃、捲起、變灰......眼前彷彿又出現了祖祖的音容笑貌。他彷彿就立在我的身邊,似遠非近,似近非遠,彷彿我們一伸手就能把他抱住。一陣風吹來,還是被無情的風吹走了……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10

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祭掃。清明節是一個祭拜祖先,打掃墓地的一個節日。

清明節是春秋時代創造的,是因爲公子重耳與另一個公子爭奪權位,但權利不夠重耳便流走到他國。他們走入了一個山谷裏,裏面啥都沒有。大臣子介子推便從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塊肉,拿來給重耳煮湯喝,重耳知道後萬分感激。19年後,重耳終於當上了皇帝,但他忘不了介子推對他的恩情。別人都讓介子推去領賞。介子推說:“重耳是我的主公,我的性命都是他的,更何況一塊肉!”

經旁人提醒,重耳記起了介子推對自己的恩情。他對奴才說:“宣介子推!”但介子推早已迴歸大山,他當然不會去了。重耳生氣地說:“把山燒了,看他出不出來。”於是他們把山燒了,但不見介子推出來,他們便上山察看只見介子推被活活的燒死在樹旁。重耳難過地說:“將今天封成清明節,只能吃素不能吃葷。”

可我們忘了介只推對重耳的恩情,忘了清明節的習俗!更忘了清明節不能吃葷,只能吃素。我們現在花錢大手大腳,清明節不能吃肉都忘記了。我抖膽問大家?這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都記不住了嗎?那我們用什麼來學習古代上下5000年的文化?請大家好好學習,習俗。讓我們更加了解古代的千古風韻。

做好每一件事,需要從小事做起。也像上數學課要背好公式,纔不能做錯一樣。讓我們把每一個節日過好,記住他們的習俗。

所以每年的清明節,我要祭拜祖先,對祖先說:“請太爺爺放心,我們一切安好!”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11

清明節是我國民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前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

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

“清明”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爲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要去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12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1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遇斷魂。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清明詩句,據說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清明節又叫食寒節在唐朝的時候很是重視,對於介子推典故,更成爲清明節的重要內涵。“它告訴後人,爲人做官應如介子推一樣清正廉明,每到清明節,人們也應在緬懷故人的同時多反省自己。”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14

從前有一個人叫重耳,那個時候他還沒有當上晉文公,有一個小兵想要殺死重耳,重耳只好逃離晉國。在逃離的路上,有位好心的大臣跟他說:“有困難我們一起解決。讓我跟着你吧。”重耳十分感激地說:“謝謝你,你叫什麼名字呀?”大臣回答說:“我叫介子推。”

就這樣重耳和介子推一起去了沙漠,他們走啊走啊,可就是走不到盡頭,似乎迷了路。終於在某一天早晨,重耳突然昏過去了,介子推看見了趕快扶着重耳的脖子說:“您怎麼了?”重耳痛苦的回答說:“我已經沒力氣了,實在是太餓了。”介子推說:“別擔心我現在就去給你找東西吃。”可是找啊找,都沒找到一點吃的。

突然,他想到了一個主意,他從袖子裏掏出一把小刀,過一會啊,介子推回來了。手裏拿着一塊烤肉,他對重耳說:“大人,吃塊烤肉吧?”重耳看見了什麼話也沒說,就先吃了。重耳吃完了說:“不對呀,這裏都是沙漠,一望無際,也不見一個人,你哪來的肉啊?”介子推面露難色說道:“大人不瞞你說,這是我從我腿上割下來的。”重耳聽完大吃一驚,眼睛含着淚水跪在地上說:“謝謝你,我以後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

19年後,重耳當上了晉文公。當官的第1天,很多大臣都來了賀喜,也收到了重耳的銀兩,所有的大臣都收到了禮物,就是沒有介子推的。介子推都鬱悶問旁邊的大臣:“怎麼還不叫到我?”旁邊的大臣說:“可能是把你放到最後。”可是到最後,還是沒叫到介子推。介子推傷心的走了。

旁邊的大臣提醒了重耳:“大人你是不是把介子推給忘記了?”重耳才記起來,把大恩人給忘記了,於是派所有的士兵去找介子推。可是走啊走,根本沒有找到他。重耳突然想起19年前那個沙漠,便帶了許多士兵去沙漠那找,可是還沒有找到。重耳再次命令:“點火照明我一定要,一定要找到我的大恩人,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士兵點了很多火把,可是都沒有找到人。找了好久,最後在一棵樹上找到了介子推,但他已經死掉了,重耳後悔莫及,花重金把介子推厚葬。還對晉國所有人民說:“以後每年到了四月初五的時候,都不能點火,要吃飯,而且只能吃涼的。來紀念這位恩人。”

於是年復一年,每年的這一天,大家都會紀念介子推。久而久之,一代傳一代。於是後來的人們都在這一天紀念自己去世的親人,緬懷英雄先烈。在這一天我們吃飯要吃涼的。從此有了寒食節,慢慢寒食節演變成清明節。就連現在我們也不例外。每到清明節,好多外地做生意、上班的人,都回家,紀念自己的祖先,還有革命先烈。

清明節的來歷作文15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起的,一隻眼睛裏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爲了就自己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了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的肉,說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可是現在六部的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是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出了一個餿主意:燒山必他出來。但是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來,後來兩個人抱着兩棵老柳燒死了。文公命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介山,規定每年的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爲清明,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很重視這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團之類的。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爲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標示着中國千百年來的一個傳統,說明中國人是講義氣的,重感情的,中國人有恩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