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清明節晚會的策劃方案

清明節2.99W

一、晚會背景解讀

清明節晚會的策劃方案

中華傳統文化中會給人以悽清、悲涼之感,但如果晚會以此爲情感基調來組織節目的話,會無可避免的帶給觀衆負面的消極悲觀的情緒。因此,基於此種考慮,晚會必須在清明節的傳統意義中提煉出清明節的積極意義,給觀衆帶來光明、希望、感恩之感。

二、活動主題創意

基於以上種種考慮,特將主題定爲:

逝去,是爲了共生!

清明掃墓祭奠,很多詩歌都是將內容鎖定在對親人、朋友的哀思上,但是如果整臺晚會都是鎖定在這樣的情感基調上,難免顯得狹隘、消極。因此,我將主題提煉成:關注古今很多偉大人物逝去的原因或帶來的更大影響:例如,

清明節故事來源中的介子推的逝去,是爲了顯示忠貞、剛正,爲了督促君王,爲了天下蒼生的共生;

中國抗戰時的戰爭英雄的逝去,是爲了全中國人民的生命和幸福,是爲了新中國的崛起,是爲了所有華夏民族的共生;

現代英雄的逝去,是爲了社會的秩序和中國的繁榮,是爲了中國所有人民的共生。

親人的逝去,雖然共處不再,但我們會用記憶使親人的青春常在、容顏常在、思想常在,它不會被雨淋溼,不會被風凋零,不會被歲月侵蝕,逝去的卻成就了追念與感受的共生。

英雄的逝去雖然是悲觀的、消極的,但他們逝去的原因以及所帶來的影響則是樂觀的,充滿希望與幸福的。因此,此主題的'用意便是在於:逝去雖苦,但共生更美!一個人的逝去,卻帶來了更多人的共生與幸福!

(注:此段主題解讀亦可作爲主持詞穿插節目之中)

三、晚會形式創新:

詩朗誦晚會雖然高雅,有品位,但是極難掌控,一旦策劃不夠精巧或者現場氣氛控制不好,晚會難免會落入枯燥乏味的套路。現代觀衆深受視覺元素豐富的電視節目的耳濡目染,一下子要接受一臺只有單一形態節目的、無鹽無油的詩朗誦晚會,難免會興致大減。

若要避免詩朗誦晚會單調乏味、無法長時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問題,不但要從軟件節目內容上設計精巧,同時晚會硬件節目形式上也能夠創意獨特,才能夠讓觀衆覺得新奇獨特,重新調起觀衆的好奇心。

基於上述考慮,特將晚會節目形式設計爲:

爲整臺晚會設計一套故事情節主線,用一個故事或一個情景將晚會所有的朗誦內容從頭至尾串接起來(類似於舞臺劇的形式)

用故事主人公代替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起到承上啓下的銜接作用以及畫龍點睛的點題作用。

(注:根據晚會的預算可以定位兩種實現方式:

若預算、時間等條件較爲充足,可考慮排練一場有表演性質的詩朗誦劇目,主人公不但需要語言上的銜接,同時也需要做一定的表演。

若預算、時間等條件不夠充足,則只需主人公口頭銜接,引出下個節目即可,不必做表演。

這樣做的好處是:使觀衆可看、可想、可回味,避免晚會落入單調乏味的尷尬境地。

四、晚會初擬分塊:

第一部分:遙思

情景內容:中國古時,

情感基調:悽清、懷念、詠志

詩歌內容:中國古詩詞

作者抒情角度:有作爲忠臣的詩,有作爲兒女的詩,也有作爲朋友、子民的詩。範圍儘量寬泛,晚會的代表性、典型性才能更加突出。

意義:抒發古時的中國人在清明時節對國家、朋友、家人的深情。

第二部分:回望

情景內容:中國近現代

情感基調:壯志、愛國、國人堅持的信仰及精神

詩歌內容:中國近現代詩詞

作者抒情角度:包含朋友、親人等角色,但着重放在抗戰英雄的角度。

意義:通過這種設置方式,使晚會的意義提煉到英雄的逝去是爲了更多人的共生。

第三部分:感念

情景內容: 中國當代

情感基調: 抱負、激情、理想

詩歌內容: 當代詩歌

作者抒情角度:作爲新社會中種種的社會角色角度來寫,着重放在爲新社會的建設者的角度來寫

意義:抒發對建設者、社會英雄等的懷念,表達社會個體對對他人的感恩,對未來的展望和對自己的信心。

五.晚會情景主線擬定

主人公初設爲一個年輕人和一個長者,年輕人作爲求知者向長者發問,而長者就作爲一一解答的方式帶她穿梭時空,貫穿古今,將所有的主題和情感都一一呈現出來。其對話、情景還要在進行精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