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臘八節

【精品】臘八節的作文合集六篇

臘八節4.54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臘八節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臘八節的作文合集六篇

臘八節的作文 篇1

每逢臘月初八,我都會想起姑姑家過臘八節時熱鬧的場景。

臘月初八定是在冬季,新疆這個時候一定是銀裝素裹的。厚實的雪總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猶如西北人墩厚、豪爽的性格。

姑姑家每年臘八節,給我留下深刻影響的莫過於一大清早睡醒時方可聽見的那餘音嫋嫋的唸佛聲及空氣中飄來燒香的味道。整個室內煙霧繚繞,誦佛之聲聲入耳。於是,我便頓悟,今年的臘八到了,年的腳步聲近了。

如果不賴牀,還會看見奶奶長跪在觀音菩薩像前,爲全家人祈福求平安的情景。有時,一旁的我也會被奶奶拉去拜觀音,許願。我也學着奶奶跪在菩薩前,很是一番認真,悄悄的說了很多心願。

當佛香燃盡後,煙霧散去後,便傳來陣陣粥的清香。那應該是姑姑在煮臘八粥了。如果說,之前我還不敢斷言今日定是臘八,那麼,聞到這粥的清香,那一定是臘八無疑了。

這回,伴奏的是我肚子咕咕叫的聲音。姑姑家的臘八粥又與別處的不同,別有一番風味。姑姑家的臘八粥,以稠、料足、種類多、量大見長,這也是姑姑向來引以爲豪的地方。

記憶中,姑姑家的臘八粥是黑色的,因爲放了足量黑米的緣故;記憶中姑姑家的臘八粥是粘稠的,甚至讓人誤以爲那是乾飯;記憶中,姑姑家的臘八粥是細軟的,食料被泡了一整天,又煮了半天的時間,即使是平日裏“堅強”的綠豆、紅豆此時都軟綿綿、懶洋洋的“入口即化”地在那裏簇擁着等着你去品味;記憶中姑姑家的臘八粥是食料豐富,五花八門的,而且一次還會做很多,往往能夠吃很多天,姑姑常笑稱,每年一過了臘八,往後幾天都省了她做飯的功夫;姑姑家的臘八粥味道一般都很平淡,吃時總要放很多白砂糖進去,這大概又是姑姑家吃臘八粥的一大特色了。總之,姑姑家的臘八粥,味道獨特,吃法特別,食料豐富,老少皆宜,年味十足,更少不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快樂。

姑姑家的臘八節,除了一大清晨的禮佛祈福、做臘八粥外,當然還要準備許多菜,擺起宴席。於是廚房裏傳來的碎碎的切菜聲,油鍋裏的悉嗉聲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時臘八節的時候,奶奶會回憶之前的往事,然後給我們唸叨幾句,讓我們常有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傳統年代的.錯覺。彷彿我們也是那些個扎着長辮,手裏紡着布,包着小腳的閣中閨秀。臘八這天,奶奶也總是很是高興,一年之中,她能如此津津樂道的講起那些個陳年舊事,大家都認真傾聽的日子並不多。

姑姑家的臘八節,嘈雜中不失了寧靜,世俗中不失了古韻,平淡中不失了年味。如同臘八粥一般,豐富,粘稠,讓人記憶猶新。

臘八節的作文 篇2

有兩個傳說。一說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十二月初八這天因飢餓勞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發現,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徹大悟,得道成佛。一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給財主放牛,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裏,3天沒給飯吃,他飢餓難忍,到處搜尋,終於發現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食用,覺得非常香甜。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太監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羣臣,後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並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日習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臘月初八,所以這粥也就叫“臘八粥”了。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爲“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節的作文 篇3

今天是農曆的臘月初八,是要喝臘八粥的。

臘八粥是一種很講究的食品。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傳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窮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這種粥材料五花八門,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奶奶就爲這頓粥忙活起來。用涼水泡起了黃米、黑豆、紅棗、花生等穀物。光看着就讓人聯想到了美味。

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點起火爐,架起了大鍋,加好了水,輕輕放進了準備好的穀物,鍋中馬上變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綠綠的,散發着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攪和了一下,鍋中馬上就翻騰了起來。奶奶滿意的蓋上鍋蓋,去看電視去了,可是我依舊對這十分感興趣,細細的等待着,我現在終於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燃出的火柔柔的,輕輕的烘托着鍋底,如此做出的粥纔會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點點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條堅實的木頭爲了我們的一頓美味,變成了灰燼。

過了一個多小時,鍋蓋沿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出了咕咚咕咚的聲音,我興奮的大喊,奶奶走來拍拍我的腦袋,“等等,就來了,你這個小饞貓!”

她揭開鍋蓋,裏面的水幾乎消失殆盡了,纏和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一個個小氣泡,彷彿一個個噴發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漂浮在上面,像一羣可愛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話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喚起了家人們。

一家人圍坐在一桌,每個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紅的臘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還透着一絲滑爽,彷彿吃親親果凍時的淺唱。誘人的紅棗更是香甜美味……

一碗粥下肚,整個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掃而光。神話故事裏說:“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還能增福增壽。”

唉,如果天天都是臘八節該多好,如果天天都是能吃到臘八粥該多好!

臘八節的作文 篇4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就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裏溢出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裏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我家鄉,臘月裏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有句俗語叫"紅白蘿蔔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蔔、白蘿蔔、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後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擀好臘八面。在家鄉,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擀麪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擀時要拿穩放平,用力要勻,先鬆後緊,先慢後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麪糰擀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後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麪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摺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擡,伴着"咯噔、咯噔"的節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後,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裏,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着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裏滴上幾滴紅豔豔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後意猶未盡。

臘八節的作文 篇5

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俗稱臘月,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習慣上稱作臘八;臘八節在我國有着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加之近期全國各地天氣普遍十分寒冷,南方凍雨,北方冷空氣,在這種情況下,喝粥暖胃正是借節氣養生的好時機。

民間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說法,雖然有點誇張,但足見人們對於寒冷臘八時節的感受。中醫認爲,寒爲陰邪,是冬季的主氣,易傷人體陽氣,這一階段養生的關鍵是“養腎防寒”。中醫學還認爲,早餐口味不開,而進清淡軟柔之湯粥,可滋潤胃氣,生津滑喉,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這個時節最宜滋補,這就是俗話說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而喝粥更能促進營養吸收,達到養胃養生的目的。

臘八節的作文 篇6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鹹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鹹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矇矇亮,人們就趕快起牀熬粥。粥熬好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餵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願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婆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婆婆那裏討教。老婆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裏麪包含着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於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癒合的土辦法罷了。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