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寒衣節

寒衣節是什麼節(實用)

寒衣節2.03W

寒衣節是什麼節1

寒衣節爲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祭祀節日之一。20年寒衣節是10月31日,也就是農曆的十月一日。

寒衣節是什麼節(實用)

陰曆十月七年級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但和春季的清明節、秋季中元節不同的是,除以燒的形式爲死去的亡靈送紙錢外,因爲正逢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傳統的寒衣節還要送去五色紙做的寒衣,以表達後人對祖先的紀念。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爲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十月七年級,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七年級,又稱爲“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爲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寒衣節是什麼節日:北方鬼節

寒衣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衆稱爲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爲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着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爲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節日起源:爲亡人送寒衣過冬;

節日活動:送寒衣;

節日意義: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爲祖先送寒衣。

寒衣節的習俗

燒寒衣

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吃麪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爲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麪、莜麪。寒衣節吃麪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麪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爲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寒衣節是什麼節2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衆稱爲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

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七年級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爲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衆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七年級又俗稱授衣節。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七年級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曆十月七年級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七年級祭新墳的習俗。

人們在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誌着嚴冬的到來,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爲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寒衣節的實質是表達對祖先的懷念和感恩,燒寒衣的習俗是深層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國人表達感恩的重要方式,應當得到尊重。但也應儘量考慮環保要求,加強環保意識,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寒衣節的來歷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七年級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七年級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七年級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七年級,也是冬天的第一天,也就是寒衣節,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七年級寒衣節,又稱爲燒衣節。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後來這一天逐漸被稱爲寒衣節,人們認爲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寒衣節是什麼節2

寒衣節又叫祭祖節,是我國三大鬼節之一。

“十月一,送寒衣”。農曆十月七年級,謂之“十月朝”、“十月朔”,又稱“祭祖節”、“燒衣節”、“寒衣節”。農曆十月一日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爲中國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爲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於是產生了“十月一,送寒衣”的風俗。在外地,有將紙裁成衣服的樣子後燒掉的,在洛陽則主要是燒五色紙,意在爲故去的親人送衣服料子。與此同時,人們還會在路邊燒一些五色紙,意爲向那些沒有子孫的孤魂送寒衣,是行善之舉。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爲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爲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着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寒衣節的由來

據《荊楚歲時記》、《清嘉錄》等記載,“十月一,送寒衣”的風俗是起源於孟姜女哭長城這個傳說故事。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爲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在農曆十月七年級這天,孟姜女尋到埋葬丈夫的那段長城,長城腳下哭祭丈夫,並把帶來的棉衣燒掉。後來,人們就有了送寒衣的風俗。

孟姜女哭長城這個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形成於唐朝。這個故事的藍本是流傳於春秋戰國時的“杞良妻”的故事。

民俗專家認爲,雖然這是個傳說故事,但卻提供給我們一個信息:送寒衣的風俗極有可能就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但民俗專家們認爲,早期人們送寒衣時燒的是真棉衣,後來才演變爲燒紙衣。但又是什麼時候發生這一變化的呢?

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說明什麼時候改用燒紙衣,但有許多民俗專家認爲,唐朝以後人們才改燒紙衣。最早送寒衣燒紙是要到墳上燒的,但後來由於人口流動速度快,許多人離開原籍到外地謀生,“十月一”這天無法到墳前燒衣,故而產生就在自家院落或路上燒紙送寒衣的民俗。

早在宋代,周密所着《武林舊事》中就記載“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明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十月朔,紙坊剪紙五色,作男女衣,尺長有咫,曰寒衣。奠焚於門曰送寒衣。”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同樣說“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