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淡淡的思念散文

端午節8.66K

前些年,我們縣裏在川東第一村洋烈新村水域裏搞過兩屆端午龍舟競賽。賽場上,隨着信號槍的一聲令下,鼓點的敲響,十支龍舟船隊像離弦的箭向終點進發,爭奪第一,場面恢弘,鼓聲震天,熱鬧非凡。從那一刻起,勾起了我對端午節的重新認識,也激發了兒時過端午節的思念。

端午節淡淡的思念散文

再過一個多月又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端午節了。此刻我想,那時候綠綠的飛絮將和往年一樣,也會悄然隱沒在濃濃的綠蔭中,嫩綠的葉片開始濃重起來。最早的那些花兒也將在幾場漓漓落落的小雨裏散盡,接着又是下一場花事繽紛而來。一些果實,也將隱約在枝頭,搖曳着芬芳的五月。記憶裏那個五月的節日,此時就會姍姍而來,川東的端午節這天,一些地方舉行了龍舟競賽,包糉子,掛艾蒿,掛菖蒲等一些習俗,氣氛濃烈。小時侯的記憶裏,出了龍舟的熱鬧,艾蒿、菖蒲這些可以掛在門前驅邪,避災。父母們美好的心願,在我們幼小的心靈裏便有了關於端午節最初的朦朧的記憶。直到自己長大了,成了父親,又把這些習俗傳教給了孩子,可是孩子們除了覺得這些好玩好奇之外,她們似乎什麼也不會想,更不會懂得這樣的節日對我們這些大人有什麼意義。

五月裏的這個傳統節日,在我們川東南麓前些年比較濃厚。一直是記憶裏那個傳統而溫暖,淳樸而幸福的節日。當早晨的第一道朝霞從對面山尖上冒出來從玻璃窗照射進屋裏,亮閃閃的陽光把我從睡夢中喚醒,這天便是端午節的到來。於是,我和妹妹還有小弟在伸開胳膊時就發現,手腕和腳腕都繫上了五彩線繩,這是媽媽頭晚上提前悄悄準備好的,也是在我們的睡夢中悄悄繫上的。五彩線繩是這個節日裏幸福的標誌。院子裏的臉盆裏,也早已盛滿了煮沸後的艾蒿水,用艾蒿水洗臉,可以去邪避災,艾蒿的淡淡微苦的清香涌進鼻孔,清爽,還有那麼一絲芬芳。這是媽媽和我天不亮就到山坡上去扯回來的艾蒿,除了在門上插上一把,剩餘的就將艾葉放到水裏煮沸來洗臉,這是我們當地過節的習俗。端午節這天中午,爸爸或媽媽還要買回糉子,一家人吃了糉子才吉利,意味着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早在七十年代初,我們川東的端午節是從初四開始過的。記得那時爸爸會在一大清早就把編織的竹器挑到街上買了,順便從街上買點肉,買點魚回來。一般來說,那個年代平時是吃不上這些好東西的,也只有過節這天才能夠奢侈一次,叫打打牙祭。我那時七八歲,這天早早起牀,等媽媽忙活好其他家務,一起拿上鐮刀,和媽媽一起去田間地邊或山坡上割些艾蒿、菖蒲回來,下午放學回來用媽媽燒好的艾蒿水洗澡,說用端午節這天的艾蒿、菖蒲燒水洗澡可以保整個夏天身體健康,不生皮膚病。

迄今我還依稀記得,那時在農村老家這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之一。當中最重要的艾蒿和菖蒲之外,當然還有山林、路邊的金銀花,田裏的薄荷草等,媽媽把割回來的艾蒿、菖蒲、野草、金銀花、薄荷葉放在我家那口大鍋裏,把鍋裏放滿了水,再在鍋裏放些雞蛋和蒜頭,這些都是必須得有的,這也是端午習俗之一,然後就一直把水燒開。燒開的水,是青綠色的,水燒開了,雞蛋也煮熟了,蒜頭也煮爛了。蒜頭我和妹妹、弟弟不稀罕,我們稀罕的是煮雞蛋。因爲平時的雞蛋都要省下來變賣錢補貼家庭費用開支的,只有端午節這天才能吃到煮雞蛋。水燒開以後,撈出裏面的野草,把水舀到洗澡用的木盆裏,待半溫半溫後洗澡。

在我讀高中的'時候,我也懂事多了,也看到在老家端午節的習俗中,院子裏的伯伯、嬸嬸在洗完澡的孩子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繫上了那些五顏六色好看的五彩線,一直要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讓喜鵲銜去爲牛郎織女晚上的相會搭建七彩橋。說實在的,我一直都不知道這些習俗是怎麼由來的,也沒有聽村上的老人和父母講過。只知道那時家家都這麼做。而且我一直奇怪的是那時每年的端午節,我們村上竟沒有人自己包糉子,但家家卻都熱熱鬧鬧的。即便是農村最忙的時候,也沖淡不了節日的氣氛。我是直到上了高中才知道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時隔三十多年,那些兒時的節日習俗,也還在老家繼續保持下來,而且縣城、小鎮裏的超市還賣起了糉子。雖然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如過節,但端午節這個節日的氣氛還在繼續延生。家鄉農村的中年婦女和年輕媳婦至今還一如既往地在端午節這天早上,到山林裏割些艾蒿、菖蒲、金銀花插在門上,幹了用來燒水洗澡、洗腳。只是不知道,孩子們現在不繫花花碌碌的五彩絲線了,牛郎織女沒有喜鵲搭建的七彩橋,他們該怎麼相會呢?今天通過百度查找,知道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因此,南方和北方過端午節是不一樣的,南方有吃糉子,划龍舟的風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帶香荷包,還要在當天的窗前或者門樑上掛上葫蘆。家家戶戶都飄着五顏六色的葫蘆,似乎沒有人關注是爲了紀念什麼,他們只是延續着祖先留下的風俗來過這個節日的,只是爲家人驅邪免災,祈求這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罷了。

如今,到這個節日還有一個多月,行走在鄉村農戶,徜徉在超市或街邊,均還看不到街上和超市堆着的糉子,還有那滿街艾蒿、菖蒲的影子,那種溫馨的習俗與喜悅在心裏淡了,遠了。年紀大了的母親與我在一起,也已經不再親自到山坡野地割艾蒿或菖蒲了。回想着去年端午節前夕,我們欄目策劃了一期端午節節目,看着貨架上廠家做出的糉子很漂亮,那各種的樣式也是手工做不出來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時尚。於是,我卻總覺得少了那麼一種親切和質樸,包括那記憶裏散發着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種香味已經變得有些枯燥和飄浮。

畢竟,有一些記憶也漸行漸遠,然後淡去消失。歲月的年輪在一年年遞增,而歷經過那種溫暖於我的,已經牽着如自己那時一樣個頭的女兒們,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懷着心底的眷戀,淡然行走在季節濃郁的風裏,時光靜淌,而我們的溫暖依然在心裏。無論季節遠近,芬芳的節日依然還會如期而至,疊加在歲月的長河,蜿蜒綿長,靜謐無聲。

我守在與這個五月相約的路上,用每天的日曆縮短五月的距離,用目光裏的能量溫暖掌心的記憶。在一份平淡的相守裏,靜靜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溫婉。